湖鮮文化引騷客湖鮮文化採風活動側記散文
湖鮮文化引騷客湖鮮文化採風活動側記散文
二月裡,正是桃李爭豔競相開放的時刻,油菜花開正豔,光鮮黃亮燦燦如金,春草復甦,柳枝吐芽,春,卻讓漫山遍野的野櫻花,栽植在公路兩旁邊的廣玉蘭搶了個先,鮮麗了荒野,鮮麗了街道,也嫵媚了文人墨客。
農曆二月三日,晴。天公作美,長空一碧萬里無雲,驕陽分外明媚。為了進一步挖掘向陽湖湖鮮文化資源,豐富我區特色地方文化內涵,由咸安區宣傳部、區文聯牽頭召集,區文聯各協會共計兩十部車七十多位文藝愛好者,參加了這次緊緊圍繞“湖鮮文化”為主題的採風活動。
這是一支聲勢浩大的文化隊伍,彙集了咸安區民協、作協、美協、書協、攝協等七支協會的團隊精英,懷著一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為向陽湖鎮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湖鮮文化之鄉”的目標理念,而添磚加瓦的赤子情懷,在向陽湖鎮黨委、政府的熱情接待下,隨著採風活動的日程安排,上午九點整,我們一行人準時到達了採風活動的第一站——筆峰塔。筆峰塔始建於明朝初期,現存為七層八角大型石結構的寶塔,系清朝道光戊戍年(1838)時任縣令夏廷樾從民間捐資重修,屬於向陽湖鎮的行政範圍。從寶塔街道往筆峰塔的道路建議,古塔的修繕、保護、合理開發方面講,政府是花了很大心血的,這恰恰說明一個地方、一個區域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站在塔下,我們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考卷,感受到了現代文明賦予文化人的責任重大。我從塔底座的下面,隨著大家一起走上塔底底座平臺,塔下遠眺看無限風光,往東:那天邊一抹灰翠的山峰,群峰波浪起伏花團錦簇點點散落;往南:鄉村別墅錯落有序整齊靚麗;往北:一望無涯一馬平川儘裡田原風光,這是大自然與咸寧人民勞動智慧的完美結合。登高望遠,縱情于山水中,把酒臨風,賞古蹟,品湖鮮,筆鋒塔無疑是一個絕妙的人文風景點。我逐次將目光收回,俯視著塔下的土地,那一點清冷,只有底座第二級臺階長亭上的,碑文石刻還在陪著寶塔的寂寞,心裡忽然有一種感慨,總是在描繪著配套完美后的另一種景象:巍峨的筆鋒塔下,南面是人文旅遊接待室,文化陳列館、湖鮮文化特色美食街,遊人食客紛至沓來,人流如潮市面光麗鮮亮;東面上長亭更短亭,亭亭相連,歌、舞、書、畫民俗文化長廊臨河而建,文人雅士穿梭其間,河岸雕欄玉砌玉帶環繞,河中文人墨客放歌畫舫,墨潑淦河……。一條以寶塔文化為中心,融入文物保護,旅遊觀光,湖湖鮮文化為一體的寶塔文化公園,正在給地方經濟的騰飛貢獻著本身的歷史價值。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再次光臨寶塔,必定是我們的心中所願雅俗共賞。
採風活動隊伍各個協會成員各自感慨一番之後,隊伍繼續沿著活動安排的線路,來到了與寶塔隔田相望相距一公里路遠的“寶豐農莊”。寶豐農莊是向陽湖鎮鄉土文化特色產物鏈上的重要環節,集旅遊觀光、採摘、垂釣、餐飲、休閒及科研於一體,曾被評為“湖北省休閒農莊示範點”。農莊內看桃花朵朵,在油菜花黃邊豔麗,看梨花潔白燦爛了農莊的笑臉,我們的思緒隨著大自然的恩賜而飛翔,大自然的芬芳感染了整個身心,放飛的心編織著希望奔放在田野裡,留下一串串歡聲笑語浮想聯翩。
這裡剛剛欣賞完寶塔的雄壯古樸,農莊的花黃錦繡,陶醉的心還來不及一一收回,那邊沿著採風行程路線行駛的車輛,就己經車停人下,己活躍在西涼湖畔。“湖鮮文化”從西涼湖一路走來,如湖光瀲灩山色空濛般的秀麗、清澈透明。佔地面積500平米的“西涼湖農莊”,就建在湖邊,款款深情地等候著每一位前來參觀、調研、採風、訂購的朋友,三千餘畝的“毛蟹養殖基地”,讓年產量毛蟹2萬餘斤、龍蝦3萬餘斤的大湖圍養,為湖鮮文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長天共秋水一色,落紅與孤鶩齊飛”。初春的西涼湖,湖面網圍相間,碧水藍天,泛舟湖汊讓詩人詩潮如誦豪情萬丈,同時也讓攝影家們舒展自由,盡興地捕捉藝術們陶醉在大自然中,每一個會心微笑……書法家把笑意寫在臉上,畫家把湖光山色的美在心中調色,揮毫潑墨在虛空一指上,湖為渲紙路為筆。作家的心思總是細膩些,細細地品味醞釀,再感慨一番,把歌頌社會歌頌黨、歌頌大自然最美的詞句寫滿了心扉。移步向陽湖鎮府所在地,我們興致勃勃地在“向陽湖文體公園”的假山旁分別留影。“甘棠閣”前懷古,品讀著書畫家鄧肯的“向陽湖”題字,一篇篇精美的準備在相機中閃現出青春的氣息,笑意盪漾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活動接下來的節目,皆是詩、書、畫臨場創作鑑賞階段,藝術家們在向陽湖鎮政府辦公樓上的集體辦公廳裡,毫不吝嗇地各顯身手,激情飛揚。感謝大師們的.潑墨揮毫,感謝詩人們的即興吟誦,向陽湖鎮“湖鮮文化”異樣光彩。
下午,一場標題為“湖鮮之鄉綻異彩,向陽湖畔吐澤芳”——向陽湖鎮打造“湖鮮文化之鄉”情況彙報會的主題會議,在向陽湖鎮小型會議廳裡舉行,在城鄉文化相結合的歡樂聲中正式拉開了序幕。借這次“湖鮮文化”採風筆會的東風,“咸安區文聯工作二零一五年工作彙報總結會及二零一六年工作安排與計劃動員會暨向陽湖鎮“湖鮮文化”採風筆會座談會”,在咸安區宣傳部部長吳禹舜同志的致詞與主持下有序地進行。咸安區文聯工作的總結存同去異推陳出新,肯定了成績同時也指出了許多的不足之處,各協會主席代表各自的協會進行了簡單的彙報與打算,就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特長,為鹹安的特色文化、經濟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及所肩負的文化歷史使命問題,表達了自我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接下來座談話很快地轉入了主題,我們掌聲有請向陽湖鎮黨委副書記廖詠絮女士,為我們詳細地講解了“關於打造向陽湖鎮湖鮮文化之鄉的具體實施與工作彙報”。旨在推介“湖鮮文化”名片,濃縮文化無形資產,開發地方經濟資源,提高鄉民文化素質,建議文化強鎮,“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最終達到“富裕、文明、和諧、優美、幸福“的現代人民生活。
廖書記閃靚登場,用她那略帶磁性的女中音,標準的普通話演繹著向陽湖文化“和諧發展”氛圍的天空,從“湖鮮文化”的打造背景,“湖鮮文化之鄉”打造現狀,如何持續發展、傳承和弘揚“湖鮮文化”的意見與決議,有條不紊章章節節一路講來,我們聽在耳裡,激盪在心裡,一種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纏繞在心頭,既有莊嚴感也有強烈的責任感。
美麗的向陽湖鎮,地處向陽湖、斧頭湖、西涼湖三湖交集地帶,歷史悠久,物產豐富人文薈萃,特色的人文地理,特色的湖鮮養殖,花草蟲魚,荷香十里,特種養殖遍及每一個湖汊,這裡又是一個“向陽湖文化”的誕生地,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己經具備了打造“湖鮮文化”品牌意識的雄厚基礎,如何提升“湖鮮文化”的品位,使其成為湖北乃至全國的“湖鮮文化之鄉”?促使地方經濟建設的騰飛,這才是此次採風筆會的首要論題,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筆,讓文化事業為地方經濟建設鋪路搭橋?如何去做地方特色經濟發展的先頭部隊?弘揚鄉土文化,搞活市場經濟,決不是寫一兩篇文章,吟一兩首詩,或即興書畫取景拍攝那麼簡單,我們必須要拿出我們的真誠,拿出我們的思路積極地參予進來,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燃高”。大家眾策群力利用自身的持長,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為“湖鮮文化”建設出謀劃策保駕護航,讓“湖鮮文化”特色養殖產品,行之有效地快速地形成以文化宣傳為推介,以市場營銷為主導,容產供銷於一體的經營模式,打造旅遊美食一條街,品種魚苗、特色水產、特色種植批發、零售一條街,歷史文化鑑賞與品讀一條街,形成向陽湖鎮特色鄉土氣息的“湖鮮文化”一種板塊式鏈狀結構,調整包括旅遊文化在內的發展方向,讓全國各地的文化名人、旅客貨商走得進來拿得出去,充分利用“湖鮮文化”為實破口,以豐富的物產資源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發展動力,多層次多方位地弘揚湖鮮文化,加強對外宣傳力度,加強“湖鮮文化”宣傳的廣度,加強對收集挖掘整理歷史文化與現代“湖鮮文化”相結合的深度,努力倡導全民參與的大好局面,這才是我們每一個文藝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我一直懷著這樣的一個理念在用心地思考著。“湖鮮文化”給了我們一次集體創作的機會,作為一個文學創作愛好者,應該“有一份光,發一份熱。“苔花雖是小也學牡丹開”。想想生存在陰暗潮溼山洞角落過上的苔蘚,如此艱難的生存條件,依然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是不是更應該為自己家的建設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呢?回答是肯定的,我想還不止是生活在咸安區的文人,旅居在的鹹安人,他們都會有著自己的濃濃一份鄉愁,滾燙的一份赤子之心。
向陽湖鎮,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美,絢麗多姿嫵媚了生活,醉了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