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三篇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三篇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透過近50篇隨筆文章,系統講述了作者從事教師工作的經驗和感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三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一
暑假,要讀一本好書,讓自己與孩子們一同成長。於永正老師的為師之道《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是一本很接地氣的教育名著,書中描述了於老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感悟,在教學活動中的偶得,但更多是於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讀後,引發我在教育教學中的許多思考。
每個老師都有這樣的願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經驗告訴我,作為老師,想讓一部分學生喜歡你很容易,但是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你真的很難。要做一位學生喜歡的老師,就要像於老師一樣,必須具備教學上的智慧、教育中的智慧、同家長交流的智慧,以發展的眼光關注學生的未來,以博愛的胸懷面對全體學生。
於老師說,要讓孩子喜歡你,必須做一個甘草似的教師,溫和而寬厚,要真心的愛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個學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當做他們的朋友。把學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愛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一樣能夠溫暖人,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只要老師充滿愛,學生們一定會喜歡。
於老師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老師喜歡的學生,都不希望自己是老師“討厭的人”,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於老師理解學生這一純真的願望,抓住這一“閃光點”。不論學生在什麼情況下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不挖苦、諷刺、體罰學生,而是耐心地幫助學生認識錯誤、克服缺點,鼓勵學生勇於戰勝困難,激勵學生努力進取。於老師並沒有波瀾壯闊的壯舉,但就是這些近乎瑣碎的平凡小事,卻贏得了學生尊重和喜愛。
於老師最重要的教育智慧在於他能把課上得有意思。有意思,“輕鬆”來自哪裡?輕鬆來自老師的舉重若輕,於老師備課時,可能把課文鑽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課堂上,不會一股腦兒把備課所得“灌”給學生。於老師一定要研究學情,瞭解了學生的基礎狀況,深入淺出,舉重若輕。於老師的課有意思還來自遊戲,因為兒童的生活方式是遊戲。所以,在於老師的課堂上,會時不時地與學生遊戲一把,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中體會、感悟。於老師課堂輕鬆來自他的幽默,學生都喜歡幽默的老師,幽默的語言可以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幽默的課堂使人精神輕鬆。
於老師語文教學可以概括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於老師的課有情有趣。在於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沒有緊張感,更沒有恐懼感。學生在於老師的引領下,有滋有味地寫字,有滋有味地朗讀,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寫作。於老師說,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的互動過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著巨大的制約作用。於老師說不能乾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學生的情感世界空虛、精神家園荒蕪,比知識貧乏更可十倍。
掩卷而思,為什麼於老師會對語文教學能夠如此高瞻遠矚?他既能跳出語文教學縱覽全域性,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歸根結底,我想還是緣於對語文教學的摯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由此我想,我們做老師的,只有像於永正老師那樣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至少要在學生的生命裡留下什麼,那就是留下語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興趣和習慣。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二
拿到兩本共讀書,兩本著名教育家的書,手上沉甸甸的,心裡也沉甸甸的,猶如學生捧著沉甸甸的作業。但當我開啟書,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覺得讀這樣的書,值!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於永正老師這樣說:“我的一生,正在不斷努力地完成一個個‘小目標’,爾後完成了我的‘大目標’——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好課,把課上得有意思,是我畢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松居直,一輩子就做圖畫書,很精彩。我一輩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個目標,做好一件事,能堅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師之所以成其為大師,也正因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課,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帶領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排除雜念,在完成學校工作的同時,堅守著這一份發自心底的追求,並持之以恆地完成,對自己,對孩子,善莫大焉。
二、課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師,不要太像上課。太像那麼回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看似“隨心所欲”,其實“不逾矩”。這樣的課堂,學生喜歡,老師也放鬆。這樣的老師,學生喜歡,在不知不覺地相處中成長並收穫了。正如著名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老師要和學生相似,於永正和學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師生融為一體,教育變得簡單而有效。於老師在教授“眸”字時,從形象的眼睛入手,到遊戲似的觀察眼睛發現人影,再到用“眸”組詞,再到出處,最後到運用。尤其是最後於老師的傳神一笑,並點明用於女生。全班燦爛大笑。這個“眸”字,教出了內涵,教出了味道。
老師的心有多大,他的課堂就有多大。把課上好,是老師最重要的“看家本領”。於老師說,雖然我們強調自主學習,重感悟。但課文中有許多東西學生還是很難感悟出來的。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和講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講”,同樣地不可取。如於老師在教授《林沖棒把洪教頭》時,透過自主學習後的引導,孩子體味到“讓”的四層含義:禮讓、忍讓、謙讓、寬讓,層層推進,一個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漢就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還有《秋天的懷念》一課,於老師引導孩子理解:母愛究竟是什麼?躲——理解;擋——呵護;笑——寬容。這是母愛的三層境界。週一貫老師評價說,這是於老師繼《草》教學後的第二座閱讀教學的里程碑。
輕鬆來自老師的“舉重若輕”,來自於老師的幽默,從而化有形於無形間,師生共樂,課堂融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學習《翠鳥》一課時,於老師看到小慶打了個哈欠,於是讓他去逮一隻翠鳥,小慶說不好逮,就說出了文中對翠鳥住處的介紹,而且,最後的七分鐘,不但學生的疲勞一掃而光,而且起到了極好的效果。還有,在學習《草》時,於老師引導孩子理解“一歲一枯榮”這句話時,故意說成“一歲一窟窿”。與孩子故意玩同音遊戲的過程中,巧妙處理教材,在玩樂中十分有趣地學習。
學習語文,學生歸根結底,是學語言,用語言的.。於老師主張寫好字、讀好書,還要寫好文。而寫下水文是於老師認為的最好的作文備課。一下水,什麼都明白了,既能示範,又可激勵。於老師的下水文《禮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歡的對白是:”你真是個大壞蛋,你別叫於永正,你叫於永歪算了!”這樣的趣事,於老師寫出來與孩子們一起回味,真如個大男孩一般。當孩子說於老師小時候好壞時,於老師接著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孩子們發出了會心的笑。一句話的點撥,就化拙為巧。佩服於老師的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把學校裡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素質。”於老師說,要“該留下來的”方面下力氣,字會認會寫,文會讀會寫,話會說會講,這是於老師所主張的“教會了”的至高境界。這也是語文教育的終極追求。
三、讀寫成就成長。
讀書,能從根本上轉變一個人。後進生是一個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群體。於老師說:伸出的一隻手,就代表著學生的差異。為什麼硬要食指長得像拇指一樣粗壯?難道因為小指細而短,總是長不過中指,便把它鋸掉嗎?引導後進生讀書吧,後進生一旦喜歡讀書,且會讀書,就會踏上徹底改變的快車道。
而讀寫更是成就了於老師。於老師“明天的風景”是當作家,而不是教育家。“在文字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寫的過程,是感受昇華的過程,認識提高的過程。於老師給自己規定,每學期精心鑽研兩篇課文,教好兩篇課文,然後寫出兩篇文章。“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的寫的習慣。”於永正老師這樣說:“作為一名老師,往往是瑣事纏身,而不能致力於重要的但不緊迫的事——讀書與寫作中來,這也是我們成長的瓶頸所在。“
四、愛是教育最好的別名。
愛是教育最好的別名,掌聲是別樣的讚美。如果我們能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教育無疑會進入一種別樣的境界。“每接一個班,總有我不喜歡的學生。但我會尊重他,不會冷落他,漠視他。”於老師這句話說得十分實在,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關注,用真誠換得真誠。因為只有差別,沒有差生。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孩子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於老師還說,激勵、期待的話只要能對一個人起作用,就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這是一個教育家的大愛情懷。
正樹堂老師說:“我年輕的時候不會教,等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於老師也說:“是呀,為什麼教育這麼難,非得人老了,才能對它有所領悟?””隨著年齡的增長,實踐經驗的豐富,我對教育、對語文教育、對學生的看法,真的發生了深刻變化。我真的想帶著我的這些認識再去教一個班——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特別當讀到《後記》中,於老師說這是他的“封筆之作”,並說“再版時——如果再版的話——我一定改正。”我想哭,為一代教育家的封筆之意,更為一個偉大教育家的敬業、謙虛、執著與努力!
讀大師的話,感受著大師的大愛,憂傷著大師的憂傷。他——於永正,是我、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明鑑、追求與企盼!
我們正在踐行著大師前行的道路,漸漸地在語文教學中走向成熟。我們能讀到這麼真誠的書籍,是我們的幸運,孩子們的幸運。讓我們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用愛成就孩子,用智慧駕馭課堂,在啟迪中書寫屬於我們的教育人生。
在仰望中前行!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三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一書是特級教師於永正先生的“封筆”之作。我認真拜讀了這本書,正如於永正先生自己在書的前言中所說:“本書是我對自己從教五十多年的較為全面的總結。讀者從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觀、語文觀、學生觀,乃至於我的性格、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書中的第五章《行無言之教》部分對我的觸動頗深,受益頗多。
這一章的開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話:“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身教”無痕,而且於老師認為這種影響在小學階段尤為顯著。因此於老師說:“老師就是一本教科書——一本學生天天看的‘無字之書’。”
接著於老師指出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學生潛移默化、影響深遠的“無言之教”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字。“當老師的(尤其是語文老師),能寫一手好字,第一節課就能贏得學生的好感。”於老師在書中說道:“我的老師和我的語文教學經驗告訴我,寫字的意義太大了,小學生要寫好字。”於老師強調練字要成為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每課要求學生寫的字,自己必先照著字帖練;要板書的詞語,也要練,力求讓板書的字成為學生的“字帖”。要琢磨每個字的間架結構,看準每筆的起筆、落筆,不把每個字練好,不會善罷甘休。
二是朗讀。於老師說自己備課除了練字,還練朗讀,而且練朗讀花的工夫比練字多得多。“朗讀受朗讀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現力、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制約,所以教師要加強修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教師如能達到“見文生情”的朗讀水平,即便不講朗讀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讀給學生聽,然後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跟讀,時間久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會自然而然地跟著提高。
教師要奉獻全部光和熱。教師要不斷學習,剔除以往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中陳舊的落後的東西,採取現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導學生。教師必須勤學不輟,不斷充實自己。知識貧乏是不稱職的教師,對教育事業不忠誠是失職的教師。教師要大力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讓每個學生身上的才華都放射出燦爛的光彩,讓每個學生身上蘊藏的智慧火花,都熾烈的燃燒起來。
教師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教師來說,具有自制力,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行為能夠約束自己的動作、語言,抑制無意的激情和衝動,這既是職業修養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質,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靜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無能的表現。教師在盛怒時,要學會忍耐,壓抑脾氣,心平氣和的跟學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