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精選14篇)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精選14篇)

  《拆掉思維裡的牆》的作者是古典。該書主要講述了世界著名管理學家的經典理論和全球知名企業總裁的制勝經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裡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秘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為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才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

  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機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機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才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裡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裡,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裡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心世界探索的過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知道別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是怎麼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讀書真的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過程。

  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讓我眼中一亮,這個概念和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或者說讓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1、自然世界,我們對於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

  3、推論和歸納,我們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式讓我最有感觸,之前,也讀過一本書關於人的思考的,我覺的人就像一臺電腦,心智模式就是記憶體裡的一段程式,當外界有變化時,這套程式就會自動執行,知道我們其他程式就反應、處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說有效主要是說對外部世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是否有效。

  因為這些變化心智模式也必須要變化,否則就無法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這就是我對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軍隊這個獨立執行的世界、社會、環境中,就必須要有部隊的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適應,當你用外部社會的思維模式去認識、處理,就難以適應,同樣,當你離開軍隊進入社會,就必須用社會的心智模式去適應,否則會處處碰壁。

  當我們為自己安裝了一套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世界,更加好玩的是,這個自建的“真實世界”,又反過來印證這個模式給我們看,最後,我們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為的人”,這種改變非常強大。正如書中所說:事實上,那些安裝了“幸運兒模式”的人,他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幸運世界,會更加容易的發現外界潛在的機會;而安裝了“倒黴蛋模式”的人則傾向於對機會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心中的模式中沒有“機會”這個東西。

  同時,心智模式又會決定和影響我們很多的行為,例如:投入。當你安裝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態就會改變,你對投入就有了新的認識。投入有以下幾點:

  1、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功。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例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為你的生命找到一個長期的,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書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讓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等待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一個管外、一個管內,管外的社會系統透過與外界的比較推動你更好地表現(比如讓你努力獲得資源),而管內的自我係統把資源轉化為綿綿不絕的幸福(比如讓2萬元錢轉化為幸福感),一個是手,一個是胃。

  當我們過分關注外界的事情,我們的社會系統就開始越界,掌管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這種“比你更好”的比較中流失。如何區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兩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難以進行辨別。當你能夠清楚的區分這兩個系統的時候,你會讓社會系統促進提升,讓自我係統促進幸福。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

  把書一開啟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著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說“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4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的價值,認為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透過金錢、地位 … 唯一的標尺來衡量的,於是人們追名逐利,攀龍附鳳,卻漸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真正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衡量生存的意義不應只侷限於一種,人生的追求不應只停滯於物質的積累,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去實現自己活著的價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會的口味,即使獲得了所謂的“成功”,內心仍是空白的。

  記得高中的生物老師曾經說,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隨大流一定不會太錯。但是,如果大流錯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真的迷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會最終選擇一條雖然不是車水馬龍、繁花似錦卻有著別樣風景,讓你快樂滿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遠不要等待,只要不斷嘗試生命自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拆掉思維的牆,不要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去換去別人眼中的光環,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丟掉所有的顧慮,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長為自己想長成的樣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5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群,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說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閱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為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為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為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說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為富不仁。嚴格來說,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6

  這一週我閱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 《拆掉思維裡的牆》裡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裡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著”,這章主要講述著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我成為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為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

  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7

  看完《拆掉思維裡的牆》,感覺它是一本不錯的書,它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各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態度,你是積極的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的還是悲觀厭世的?你生活的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麼樣的人。所以:拆掉思維裡的牆,改變我們的世界。

  這本書,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古典,不僅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書中的案例。書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經歷過的,某些是我正在經歷的,某些又是我將來不會經歷的。這本書,又像《誰動了我的乳酪》的加長版,因為這本書可以改變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書中的“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麼簡單。”這讓我又想到了“靜”與“思考”,讀書多了,你自然會變得很靜,讀書的收穫多了你就會產生更多的思考。現在的天底下沒有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概念,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或許讀書和工作讓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變,那麼為何不好好地改變自己呢?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能看到陰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練,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融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維裡的牆》強調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去爭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裡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透過閱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以及未來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難,自信快樂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每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讓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讀完這本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著眼於長遠與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為教師我深知在我的思維中還有許多頑固的思維之牆,我所要做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拆掉思維舊牆。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8

  《拆掉思維裡的牆》給讀者的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只要我們敢於開啟禁錮思維的牆,真實面對掌控我們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維的僵局,拆掉思維裡的牆”走出來,學會規劃和修正。拆牆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為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只是一團亂麻或者一堆廢鐵。書中是給出了重建的指導,但關鍵要靠自己去領悟。

  該書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要敢於拆掉思維的牆,找到成功之路。優秀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巨大壓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態,對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他們敢於拆掉思維裡的牆,都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他們拆掉思維裡的牆,自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濾不想要的東西,然後,將最新認知、自己思考和獲取方式進行重新構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門。

  而積極面對一切情況,則是突破思維禁錮的原則之一。書中的很多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很強的說服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人生的許多困惑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阻礙著我們發展變化的思維的牆,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只有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才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用積極的思維方式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了真正的快樂,享受了你付出與奮鬥的過程,那麼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很灰暗,只能在思維的牆裡面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書中“發光論”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金子是藏在礦物質裡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態是不發光的。當你被挖掘出來,必須經過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雜質、壞習慣和汙點;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長過程相對比較複雜,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維裡的牆,獲得真正的成功——成為“發光的金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9

  看完《拆掉思維裡的牆》感覺對此書的介紹並不為過,他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及人生哲學。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著較強的說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這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處世態度。面對你的人生,你是積極應世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上進還是悲觀厭世?你生活得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你用積極的思維方式來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付出、是奮鬥的過程。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你的人生會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會經常覺得累嗎?結婚一定要買房嗎?堅持一定會成功嗎?努力一定有結果?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老闆可以掌控嗎?小人物就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卻因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這樣過下去嗎?每天都在混日子,卻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就一定會全心投入?書中深入淺出的講到這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思維裡的牆,阻礙著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有一套最佳化得非常好的後臺程式,這些程式清晰、乾淨,不佔記憶體,直指目標。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維程式,他們總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這個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潛意識的認知吧,獲取自己想要的,自動過濾不想要的。然後,這些資訊就組建成了最新的認知,自己的思考和獲取方式。書裡講的的金子論,讓我感觸頗多,確實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蘊藏在地殼裡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礦物質裡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含金量,才會成為發光的金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我們都是金子,想發光還有個複雜的過程。還有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多麼簡潔深刻的例子。書中很讓我震撼的章節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這指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為的怪圈。說簡單一點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簡單舉例,早晨起床,本來預計7點,可是7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8點了。本來計劃的好好的,8點看什麼書,9點做什麼,10點幹什麼,結果就因為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這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這個等死模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總之這本書給讀者的姿態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是一團亂麻。還好書中給出了重建的技術指導,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領悟。

  第一:做一個敢於冒險者,而不要守著安全感過日子

  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讓你覺得安全了嗎?有一個鐵飯碗也讓你覺得很安全嗎?找一個永遠不離開你的人會覺得安全嗎?我們太多的安全感都在依賴外界,而沒有一個真正自己可以支撐自己強大內心的因素?那麼有一天,房子沒有了,飯碗丟了,愛人離開了,我們怎麼辦?我們總是不敢走出讓自己覺得安全的領域,我們只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裡來回打轉,轉來轉去,我們一直還是那個過去的自己,而有時候外界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就像,以為結婚了,我們就可以不去經營愛情,不去努力鞏固家庭關係的平衡,我們以為結婚了我們就安全了,可是當我們在守著那份安全感的時候,外在的環境一直在不斷的變化,當有一天,突然我們開始感覺到不安全了,那時候我們開始懷疑了,懷疑生活,懷疑愛人,其實最值得懷疑的人是你自己!

  不斷的去冒險吧,獨自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試試在公眾面前表達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迷路,不要害怕被恥笑,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安全感的東西,不斷的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在一個個讓自己感到小小的恐懼中獲得力量,讓自己不斷的依賴內心的強大來面對外界紛繁複雜的世界。

  第二:從投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和興趣

  馬克吐溫曾說:“跳舞,像沒有人看著那樣;熱戀,像從未受傷一樣;唱歌,像無人聽著那樣;活著,就把人間當天堂!”經常有些小師妹師弟問我,我很迷茫,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意思?我會反問他,你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他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後我會告訴他,那你就去讀書吧,然後去實踐吧,從實踐中尋找體驗,你在投入生活的時候,你會有感覺,知道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什麼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你就知道喜歡什麼了,還有讀書,其實就是在讀別人的生活

  和思維,你慢慢會尋找到一些你認同的那些作者的思維和生活,你從別人的故事裡也可以找到你自己,這就是找到方向的途徑,總之就是你要積極的投入生活,帶著一種體驗的感覺來生活,去深深的感受到內心的每一次悸動和漣漪!古典老師說了,最重要的是尋找一些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第三:有一個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麼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的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的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是能看到陰影。你的這個小小的腦子裡裝的這些想法,其實就好比一臺電腦的軟體一樣,它決定著這臺電腦的質量,你的思想也決定著你生命的質量。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會成為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鍊、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

  第四:重新定義成功

  成功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追求優秀的過程,成功在每時每刻,而不是一瞬間——最後的終點。就好像談戀愛一樣,最美好的記憶總是在你們還沒有確定關係的那段時間,你們感覺到的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那種彼此曖昧和猜測的眼神,而一旦你確定了關係,你會發現愛的滋味好像不如當初那麼甜蜜和美好。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實現目標的過程,不斷的靠近夢想的過程,所以成功在當下,不要寄託於哪一天,現在就很成功!全身心的投入到當下當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憂慮明天,就像某位名人說的:“如果你不錯過星星,那麼你也不會錯過太陽。”

  第五:尋找你一生的事業

  亞里士多德說:你的天賦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就是你的職業所在。那麼你的天賦又來自哪裡呢?來自你不斷的冒險嘗試,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一次一次從一個新的起點出發,總有人說,一旦我發現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會全力以赴,可是你從來都不去嘗試,從來都不去發現,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全力以赴?生活的意思就在於不斷的生出活來,不生怎麼活?都是同樣的道理,從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斷的做下去,不斷的滿足社會的需求,那麼你也會被社會所需求!當然戀愛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想著一次性踏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你從來都沒有去愛過一個人,你怎麼知道你愛什麼樣的人?你從來都沒有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去發展自己愛的能力,你怎麼可以保證自己能在一次愛中找到滿意的婚姻關係,此時我就想到了曾經的老闆告訴我的,年輕人不斷的去投入愛情吧,你愛過很多人之後,就會發現你真正愛的人和真正適合你的人是哪種人,就像古典老師說的,你總是一見鍾情很多人,兩情相悅一些人,白頭到老一個人!當然了,婚姻也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所以我們也要重在投入,從投入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自己是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把權利緊緊的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選擇做些什麼來改變自己的現狀,尤其是你對生活的態度,這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生命軌跡,我們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們可以有一顆成為最好的心,我們選擇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不斷的超越過去的自己,只要我們的生命是向前進的,哪裡不是成功?生命的精彩不就在於這途中的點點滴滴的快樂和收穫嗎?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聽聽自己的內心在說什麼?不要看著很多人都想那個方向走,你也跟著走,很多人都在走公務員的路,可是那適合你嗎?你覺得有價值嗎?注意是價值不是價格,價格是社會的衡量標準,價值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標準獨一無二,你過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嗎?還是過著別人給你塑造好的角色,你只是一個表演者而已。古典老師說你要長成你自己的樣子,你要去發現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才是你值得追求的?

  第八:去嘗試吧,行動起來,而不是在等待

  生命不是用來等待的,而是用來穿越的。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嘗試!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壞的開始應該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們總是害怕恐懼一些自己覺得沒有把握的事情,所以也從來不敢去開始,其實你害怕什麼呢?即使做糟了又能怎麼樣呢?我們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總覺得自己說的內容不吸引人,可是即使真的不吸引人,又會怎麼樣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收穫了勇氣,我們總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們在付出過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穫,當我們結束一段愛情的時候,我們已經不是那個過去的自己了,我們已經成長了!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我們總是一個開始的愛好者,我們自己經常會買些書,可是我們從來都好像不看,因為我們擁有了書感覺好像就擁有了知識一樣,就像好多人辦了年卡去健身,可是最後堅持下來的卻沒有幾個,我們總是計劃著,感覺就像得到了那樣,其實我們只是把開始當成了結果,以為我們收藏了一篇文章,就收藏了那篇文章的思想一樣,所以總是不急著去開啟看,也像好多人分享了別人的東西,最後問到底講的是什麼,他說我只是感覺好就分享了,真正好在哪裡他其實也不懂,這就是假象。

  第九:實現自我

  不要用工資來衡量工作,不要用稱來衡量感情,不要用房子和車子來評估幸福,這是有形的世界和無形世界的區別,外物只是我們滿足自己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生命是一個三腳架,事業、社會關係和自我,一定要調整好彼此的角度取得平衡,不同時期不同的地點,有些可能會長一些,有些會短一些,但是這都是你自己的設計,人生就是這樣過程,你是自己生命的導演,也是主角,總是有無限種可能讓你來選擇來設計來規劃你的生活,然後從這個過程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讓你覺得世界因為你而多了一些什麼,你因為世界而多了一些什麼!

  總結:人總有一死,所以為何不真正的活過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來的樣子,用愛和對生命的熱忱擁抱生活吧,生活也會擁抱你。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0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完第一張安全感之後,很有共鳴;提筆寫評論的時候,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題目,猛然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一首歌,迪士尼動畫《花木蘭》的主題曲《Reflection》(倒影),身邊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鏡子一樣,你可以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你面對倒影時,固有的心智模式,思維的小鬼也許就在製造各種讓你感覺不安全,甚至恐懼的戲碼。然而當你面對這些戲碼,改變心智模式來面對這些所謂的恐懼,穿越所謂的恐懼,找到真實的自己,安然與自己相處時,內心則會充滿寧靜與愛。

  我也曾經是安全感的奴隸,是頭腦中思維小鬼的俘虜。在我遭遇親人車禍去世的變故,以及隨後失去我的愛情之後一段時間,我變成了安全感的奴隸。我害怕失去所愛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圍繞的焦點,拼命地付出想獲得愛,害怕失去愛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維小鬼不停的編制著各種故事來欺騙自己的心,編制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拖延自己的行動,優柔寡斷的難以決策,或者是決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後,不斷的增加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以至於後來的不敢放棄,只是為了來獲得那點所謂的可憐的安全感。

  面對職業發展與情感的雙重迷茫,我開始重新認知自己,尋找自己,也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在你身邊的只有你自己。”在這段兒時間我尋求心理學,尋求宗教,尋求身心靈成長,尋求培訓學習,尋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佛教說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心靈成長則說個人全責,當你為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開始負責任,大腦不被固有的思維模式的小鬼欺騙的時候,你開始成長了;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發現恐懼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更好的認識自己,愛自己,尋找那個充滿安全感,充滿愛和內心寧靜的自己。

  《撤掉思維裡牆》也就是改變你的心智模式,對自己負責,無視各種小鬼的聲音,或者把各種小鬼的聲音發洩出來,存起來,就像古典老師書中所講做一個恐懼保險箱。書中還有很多話,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愛自己,因為所有的愛都是從你身上表達出來的。”

  “真正的愛,是給對方自由,也給自己自由。”

  “愛有兩種,一種是死死抓住,你緊張他也緊張;一種是輕鬆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東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只要你內心堅定,只要你先相信:這個世界沒有誰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給出來的,不是拿回來的。”

  “奧普拉說,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讓你自己去幫助其他處在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就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和尚遇到鑽石》也講,你想得到一種東西,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穫,你想得到愛,你要先去愛,先去給予,才能獲得。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維製造的恐懼戲碼,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現在的我還遠未達到那種安住現在,活在當下,怡然自得的狀態;但卻更加了解如何去應對恐懼,如何更好的去愛,更好更有熱情的去投入生活,擁抱生活,讓自己過有目標有積極意義的生活,這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大進度,得益於心智模式的改變。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1

  最近勵志類的書看的很多,其實我在讀這類書籍時,從來沒有奢望過能達到象各類勵志書的廣告詞上所宣稱的那種“一本書改變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說,我並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會因為一本書而做出多大的改變,至少我不會。但這並不代表勵志類書籍就沒有它們存在的價值,對我來說,讀這類書籍時更多的啟發在於透過書中的提示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用一種更有實際意義的方式去思考。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氣、缺乏熱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卻又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為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

  這可怕的固有思維模式,就象建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堵牆,嚴嚴實實地擋在了我們尋找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你甚至會認為,我這樣的人或許就應該這樣活,因為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運。我相信,抱持這種宿命論觀點的絕對不只我一個人。

  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轉變,書中提出的有些觀點,甚至完全改變了我對幸福的理解,併為我開啟了一條嶄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沒有愛你也能一個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興趣只是因為無法承擔失敗的後果”,“嘗試總是冒險的,但不嘗試卻是最大的冒險”,“不要在父母的劇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劇”。最最有意思的,應該是關於“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寫,作者古典用嘲諷挪諭的手法,為我們勾畫出那些消極對待失敗及變化,總以“受害者”自居並將責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們內心扭曲自憐的心態,他試圖以一種極具理解力的文字進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謂受害者的心理變化趨勢,那是一個習慣分享和發洩的地方,然而,也是夢想開始破滅,自我心理盲目膨脹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們驚覺習慣、麻木以及無所作為的可恨和可怕,並且在鮮明的對比中,堅決地走出這個虛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從這本書中,我們知道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比如何評價不公平更為重要;我們知道了對父母的逆來順受,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和家庭的一場漫長得沒有終點的傷害,只有我們真正找尋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帶給父母真正的幸福;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裡不僅存在一個“自我係統”,還有一個潛在的“社會系統”,在左右自己對幸福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程度;我們知道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不一定是最為昂貴的東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作者談到自己的職業是職業規劃培訓,這對我來說還很新鮮,但也頗有意義。曾聽很多同事說過畢業時選擇我們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覺得公司名稱很好聽,感覺很神聖,很有技術含量,這聽起來象個笑話,但卻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更算得上是青年學生選擇職業時的一種悲哀。試問,有多少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真正瞭解自己未來的職業?又有多少人喜歡自己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們能在大學畢業前對自己進行一次職業規劃,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會是肯定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思路很大膽,內容很震撼,讀後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並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還包括如何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許是勇氣,膽識,取捨,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卻是滿足,珍惜,智慧,慈愛。

  這本書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排版方式,在閱讀時使得書的內容更為生動。另外,非常驚喜的是書中提到幸福時引用了我很喜歡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陪著兒子在廁所中度過的那個晚上,父親對兒子說的話: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因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2

  書中的“努力論”警示我們:如果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沒有拆掉思維裡的牆,你還以為你的努力會使你離理想越來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還與理想離得近一點,越努力,離得越遠。所以,每個人都要拆掉思維裡的牆,給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你設定是對了,成功就很簡單;設定錯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達最終目標。

  書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來預計6點,可是6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7點了。本來計劃好的,7點看什麼書,8點做什麼,9點幹什麼,10點做什麼,因為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就會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越不動,你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這種“等死模式”在當今社會很普遍,危害會很大。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時,他就已經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難以自拔,走不出思維裡的牆。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不妨試試一個壞的開始,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該書該告訴我們,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實就是這樣簡單。成功雖然是個機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閒地過著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不願意拆掉思維裡的牆。在找不到好的開始時,也只是等待,不願意有壞的開端。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僅僅等待,連壞的開端都沒有,那麼徹底失敗也就不遙遠了。如果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即使是壞的開始,也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顧生命中那些讓我幸福快樂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生命的最深處,這雖不是我生命裡最輝煌的時刻,但是為了我的目標默默堅守夢想,就是我的成功。這,需要拆掉思維裡的牆!

  只要你樂意堅守夢想,並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美麗!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3

  剛看到《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的時候很驚喜,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潛在意識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是那究竟是我們心裡的一堵牆還是一道光,卻未曾去思考辨別。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書的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篇文章一段讀閱前後兩個字寫反了,就像剛才那樣,你發現了嗎?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將“讀閱”讀成“閱讀”。很神奇,我們看到的並不完整真實,而是常常由於我們的思維慣性構建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書中所說: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聽起來很神奇,但仔細回想,當你開始打球,你會發現你遇到揹著球包的人變多了,當你對烘焙感興趣,你的世界裡出現了很多烘焙愛好者。樂觀的人總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悲觀的人常常發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嘆。這些隱形的意識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影響到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4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的極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學論證後把時間縮短到了61秒,停滯不前後,他忽然意識到他的潛意識一直在限制他,最後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關。這往往就是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一項工作,若要先設定了一個我不會的框框,我們就會永遠停止不前。也會有些人努力奮鬥過後遇到了困難,此時若你的潛意識是放棄,結果就會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潛意識裡是遇到事情不退縮,而是去想去做去嘗試,不把自己設定侷限,我相信事情的結果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變好,就要修煉自己的潛意識,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世界會隨心境改變,但不會隨意改變,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樣,人是有極限的,但這極限往往要比我們所想的厲害的多,所以引用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享:願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願賜我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願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4

  俞敏洪在給這本書寫的序中提到:“他收集並研究各種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並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編成課程,把其中的道理講給其他人聽。”

  這段話暗示了這是一本關於成功學的書籍,畢竟作為職業發展專家,幫助別人進行人生設計,怎麼能離開成功學呢?

  現在不少人反感心靈雞湯和成功學,覺得它們中看不中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心靈雞湯和成功學的作用,不能忽視在迷茫、沮喪的時候,它們帶給我們的鼓舞和激勵。只是在讀這類書籍的時候,要保持獨立思考。

  買房,賣夢想的房奴:第一章關於買房和夢想的論述我不贊同。買房固然會給人很大壓力,但不至於典當夢想那麼嚴重。不買房也不見得就能實現夢想。

  書中假想了一個買房和不買房的人生實驗,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書中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太過悽慘,而不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則太過樂觀。

  不買房的人5年升到經理,再跳到另一家企業做到總監,之後與朋友創業,10年後年薪達到68萬。當前社會不少人買不起房,有多少能達到這個“人生實驗”中不買房的成就呢?根據國家工商總局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中國大陸共有實體註冊企業數量2907.23萬家,2017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就達到了1351萬人,能升到經理、總監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會贊同作者租房的觀點,為什麼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處的城市買不起房,支援作者租房的觀點可以減輕自己買不起房的心理負擔;第二,書中例舉租房獲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創業初期不買房而是投資,最終成為世界首富,讓人覺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於買房的“陳舊觀念”;第三,作者用資料描繪了一幅未來成功的藍圖,給予了人們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資的人有多少?每年創業失敗的人又有多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導致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這便是《清醒思考的藝術》中提到的“倖存偏誤”。

  書中說買房是為購買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在當前的社會,“安全感”不應該來自於一件物品,而是來自於自己的能力。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認買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帶給人一定的“安全感”,還會給人帶來“歸屬感”,每個人都應該朝著自己的夢想不斷前行,但不能沒有後方,在我們受傷、沮喪、失敗的時候,我們需要回到自己的家裡慢慢恢復。每個人都曾夢想擁有世界,但世界從來不被誰所擁有,我們最終能擁有的,還是自己的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