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下學期科學領域說課稿《尋找空氣》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下學期科學領域說課稿《尋找空氣》含反思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下學期科學領域說課稿《尋找空氣》含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3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下學期科學領域的活動《尋找空氣》。我將從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理解與認識。
首先,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而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並且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世間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空氣。在本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在看一看、做一做、說一說等活動中,探究、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從而萌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
根據本次活動內容和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
2.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3.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探究空氣的秘密。
根據目標的總體指導方向,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於: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為實現活動目標,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的教法有:
1.啟發提問法:在活動中,教師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杯子裡有什麼?哪裡有空氣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活動。
2.演示教學法:透過教師演示將杯子放入水中的實驗,讓幼兒清晰地感知、發現杯子中是有空氣的。
3.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探索發現空氣的秘密和作用。
在整個活動中,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認識,鍛鍊幼兒的能力,還可以昇華幼兒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為採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幼兒透過認真觀察,感知空氣的秘密。此方法有助於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積極引導幼兒看一看、做一做、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為了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準備:
1.白色塑膠袋每人一個。
2.玻璃杯、蠟燭、氣球、充氣用具每組一套。
3.裝有水的玻璃盆1個,小玻璃杯、打火機各一個、面巾紙。
接下來,說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我採用了逐層深入、環環相扣的方式來組織本次活動。
1.教師出示玻璃杯,提出問題,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裡有只玻璃杯,玻璃杯裡有沒有東西呢?請你們看一看,猜一猜。
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幼兒探索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的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問題,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師做實驗,請幼兒仔細觀察,證明實驗用的杯子裡有空氣。
實驗一:在玻璃杯裡放進面巾紙,將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過一會兒再將杯子垂直拿出來,杯子裡的紙沒有溼。
實驗前,引導幼兒猜想:面巾紙會與不會溼?為什麼?
實驗後,教師提問: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溼?
對於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溼,幼兒充滿疑惑。在幼兒的疑惑中,開始第二次實驗。幼兒對此,非常好奇,興趣極為濃厚。
實驗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傾斜,面巾紙會不會溼?為什麼?杯子傾斜時,你會看到什麼會從杯子裡跑出來?
教師啟發幼兒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引導幼兒進行猜想與討論,尋求答案。
最後教師小結:剛才的兩個實驗告訴我們:杯子裡是有空氣的。
在此環節,教師透過演示實驗和丟擲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直觀的感知和發現空氣的存在。併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了鋪墊。
3.引導幼兒探索實驗,尋找空氣在哪裡,發現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1)請幼兒拿塑膠袋在活動室各處找空氣。
(2)觀察空氣的顏色,聞一聞空氣的味道,摸一摸,啟發幼兒說出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
(3)啟發幼兒說出還有哪裡有空氣?
教師小結: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
在此環節,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透過幼兒找一找、裝一裝,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讓幼兒真切地感知空氣的存在和特點。在此環節,實現了活動目標1.
4.小組實驗,探索空氣的作用。
實驗一:請幼兒為氣球充氣;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氣球會鼓起來?
實驗二:把點燃的蠟燭用玻璃杯罩住。
教師引導幼兒實驗時注意觀察並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後,點燃的蠟燭為什麼會熄滅?
實驗後,小組討論與交流實驗的發現與結果。
教師小結:空氣有充氣和助燃的作用。
新《綱要》指出: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幼兒在操作實驗中,與材料積極互動,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又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發展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在此環節,我實現了活動目標2。
透過幼兒尋找空氣和小組合作實驗,也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
5.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討論:為什麼說空氣是寶貴的?
幫助幼兒瞭解空氣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人與動物都離不開空氣。
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幼兒各自的認識。教師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教師歸納梳理出空氣的重要作用。
為鞏固和拓展幼兒有關空氣的認識,我將本次活動延伸到生活和區域活動中,讓幼兒進一步思考:水裡有空氣嗎?高空中有空氣嗎?並把自己的發現及時與大家進行交流。
最後說一下我對本次活動的評價。幼兒科學教育不能只重視活動的結果,更應重視它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適宜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在活動中,遵循了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的支援和滿足幼兒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需要。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