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彙編九篇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彙編九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拋物線焦點性質的探索(說課)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拋物線焦點的性質”是拋物線的重要性質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拋物線的一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和研究的拋物線有關問題的基本工具之一;本節教材對於培養學生觀察、猜想、概括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教學目的 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第22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中明確提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計算機網路等現代資訊科技,認識計算機的智慧圖形、快速計算、機器證明、自動求解及人機互動等功能在數學教學中的巨大潛力,努力探索在現代資訊科技支援下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設計和組織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數學活動,支援和鼓勵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數學、開展課題研究,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本人在現行高中新教材(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二冊(上)拋物線這一節內容為背景材料,以多媒體網路教室為場地,以《幾何畫板》為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設計了一堂《拋物線焦點性質的探索》,具體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瞭解焦點的有關性質;並掌握這些性質的證明方法;體會數形結合思想與分類討論思想在解決解析幾何題中的指導作用

  (2)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過程,能夠根據條件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培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思維能力(主要包括量變與質變,常量與變數,運動與靜止)培養學生透過計算機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創新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不畏困難,勇於鑽研、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在挫折中成長鍛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挫折能力,透過拋物線焦點性質的探索及證明,使學生得到數學美和創造美的享受。

  3 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及關鍵 本節安排兩節課,

  第一節課:主要內容是利用《幾何畫板》探索拋物線的有關性質;

  第二節課:證明第一節所得到的有關性質。

  重點:

  (1)如何利用《幾何畫板》探索、發現拋物線焦點的性質;

  (2)如何證明這些性質。

  難點;

  (1)如何利用《幾何畫板》探索、發現拋物線焦點的性質;

  (2)如何證明這些性質。

  二、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學生在網路教室(每人一機),其中裝有《幾何畫板》軟體及上課系統,每個學生的視窗,其他學生及教師都可以透過教師機切換,從而和其他學生交流,也可以透過網上論壇交流研究結果。

  三、網路教學環境設計

  學生在網路教室(每人一機)中有幾何畫板軟體,學生透過教師提供的網路,自已閱讀,下載有關,利用《幾何畫板》的操作、試驗、猜想,透過自已的研究獲得結論,並互相討論觀察到的現象、交流研究結果。

  四、教學過程設計

  4.1 使學生學會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過程,能夠根據條件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 問題1 回顧一下拋物線的定義,並根據拋物線的定義思考用《幾何畫板》如何作出焦點在x軸上的拋物線圖象。 由於創設了一個創作的《幾何畫板》的視窗及網路視窗,學生透過網路學習,得到以上問題的多種作法,以下就其中的一種作法作為探索、研究拋物線焦點性質的基本圖形。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本節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義及一些基本特徵。二是掌握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透過例項,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係以及理解“屬

  於”關係;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一句話一個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

  (2)準確理解集合與及集合內的元素之間的關係。

  3、情感目標

  透過本節的把實際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培養數學敏感性,了 解到數學於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四、教學方法

  (1)本課將採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分層教學,這樣可顧及到全體學生,達到優生得到培養,後進生也有所收穫的效果;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 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

  優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思路

  具體的思路如下

  複習的引入:講一些集合的相關數學及相關數學家的經歷故事!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史從何使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有助於上課的效率!因為時間關係這裡我就不說相關數學史咯。

  一、 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物件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裡,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物件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物件,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物件的總體。

  二、 正體部分

  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下列問題: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麼?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物件: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

  都可以稱作物件.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物件看成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

  這些物件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物件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課本P3的思考題,並再列舉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

  對學生的例子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1)屬於: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於A,記作a∈A。(舉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 a∈A

  (2)不屬於: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於A,記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舉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物件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

  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課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說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慮元素的順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大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範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後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課本例2)

  說明:(課本P5最後一段)

  思考3:(課本P6思考) 強調: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與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裡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採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採用列舉法。

  (三)課堂練習(課本P6練習)

  三、 歸納小結與作業

  本節課從例項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並且結合例項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後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書面作業:習題1.1,第1- 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說課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拋物線的定義,掌握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形式,及其對應的焦點、準線。

  (2)能力目標:透過對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座標系的能力,由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形成學生對事物運動變化、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德育目標:透過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嚴密細緻的科學態度,透過提問、討論、思考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1)拋物線的定義及焦點、準線;

  (2)利用座標法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

  (3)會根據拋物線的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教學難點:(1)拋物線的四種圖形及標準方程的區分;

  (2)拋物線定義及焦點、準線等知識的靈活運用。

  說課方法:啟發引導法(透過橢圓與雙曲線第二定義引出拋物線)。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原理,透過類比、歸納把新知識化歸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二次函式與拋物線方程的對比,移圖與建立適當建立座標系的方法的歸納)。

  利用多媒體教學

  說課過程:

  一、課題引入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提問學生:1、橢圓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小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橢圓。(用課件演示)

  2、雙曲線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大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雙曲線。(用課件演示)

  由此引出:到定點的距離和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等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

  是什麼?

  (以問題為出發點,創設情景,提高學生求知慾)

  教師用直尺、三角板和細繩演示,學生觀察所得曲線。

  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講授新課

  1.對拋物線的初步認識

  物理中拋物線的運動軌跡;數學中二次函式的圖象;生活中拋物線的例項(圖片顯示)等。

  2.拋物線的定義

  3.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①學生回顧求曲線方程的步驟(建系、設點、列方程);

  ②若焦點F和準線的距離為()這樣建立座標系?由學生思考:可能出現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1、本節課的內容:拋物線的定義,焦點、準線的意義及四種標準方程;

  2、理解引數的幾何意義(焦準距)

  3、利用座標法求曲線方程是座標系的適當選取。

  課後作業:119頁習題8.52,4

  設計說明:學生在初中學習二次函式時知道二次函式的圖象是一個拋物線,在物理的學習中也接觸過拋物線(物體的運動軌跡)。因而對拋物線的認識比對前面學習的兩種圓錐曲線橢圓和雙曲線更多。所以學生學起來會輕鬆。但是要注意的是,現在所學的拋物線是方程的曲線而不是函式的圖象。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橢圓和雙曲線的基礎上,利用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統一進行展開的,因而對於拋物線的系統學習具有雙重的目標性。

  拋物線作為點的軌跡,其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充滿了辨證法,處處是數與形之間的對照和相互轉化。而要得到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必須建立適當的座標系,還要依賴焦點和準線的相互位置關係,這是拋物線標準方程有四種而不象橢圓和雙曲線只有兩種形式。因而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也是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好素材。

  利用圓錐曲線第二定義透過類比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和對比,啟發學生猜想與概括,利用建立座標系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過程,真正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對於標準方程中的引數及其幾何意義,焦點座標和準線方程與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必須讓學生掌握如何根據標準方程求、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或根據後三者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特別對於一些有關距離的問題,要能靈活運用拋物線的定義給予解決。

  當前素質教育的主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採用學生透過探索、觀察、對比分析,自己發現結論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1、教學目標:

  一、藉助單位圓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

  二、根據三角函式的定義,能夠判斷三角函式值的符號。

  三、透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培養合情猜測的能力,從中感悟數學概念的嚴謹性與科學性。

  四、讓學生在任意角三角函式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體會函式思想,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的定義;三角函式值的符號。

  難點:任意角的三角函式概念的建構過程。

  授課過程:

  一、引入

  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的許多運動變化都有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的現象,這種變化規律稱為週期性。如何用數學的方法來刻畫這種變化?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來學習刻畫這種規律的數學模型之一――三角函式。

  二、創設情境

  三角函式是與角有關的函式,在學習任意角概念時,我們知道在直角座標系中研究角,可以給學習帶來許多方便,比如我們可以根據角終邊的位置把它們進行歸類,現在大家考慮:若在直角座標系中來研究銳角,則銳角三角函式又可怎樣定義呢?

  學生情況估計:學生可能會提出兩種定義的方式,一種定義為邊之比,另一種定義在比值中引入了終邊上的一點P的座標。

  問題:

  1、銳角三角函式能否表示成第二種比值方式?

  2、點P能否取在終邊上的其它位置?為什麼?

  3、點P在哪個位置,比值會更簡潔?(引出單位圓的定義)。指出sina=mP的函式依舊錶示一個比值,不過其分母為1而已。

  練習:計算的各三角函式值。

  三、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

  角的概念已經推廣道了任意角,那麼三角函式的定義在任意角的範圍裡改怎麼定義呢?

  嘗試:根據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你能嘗試著給出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嗎?

  評價學生給出的定義。給出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四、解析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三角函式首先是函式。你能從函式觀點解析三角函式嗎?(定義域)

  對於確定的角a,上面三個函式值都是唯一確定的,所以,正弦、餘弦、正切都是以角為自變數,以單位圓上點的座標或座標的比值為函式值的函式,我們將它們統稱為三角函式。由於角的集合和實數集之間可以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三角函式可以看成是自變數為實數的函式。

  五、三角函式的應用。

  1、已知角,求a的三角函式值。

  2、已知角a終邊上的一點P(-3,-4),求各三角函式值。

  以上兩道書上的例題,讓學生自習看書,學生看書的同時,老師提出問題:

  1、已知角如何求三角函式值?

  2、利用角a的終邊上任意一點的座標也可以定義三角函式,你能給出這種定義嗎?(這種定義與課本中給出的定義各有什麼特點?)

  3、變式:已知角a終邊上點P(-3b,-4b),(b0),求角a的各三角函式值。

  4、探究:三角函式的值在各象限的符號。

  六、小結及作業

  教案設計說明:

  新教材的教學理念之一是讓學生去體驗新知識的發生過程,這節《任意角三角函式》的教案,主要圍繞這一點來設計。

  首先,角的概念推廣了,那麼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是否也該推廣到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呢?透過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新知識的發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其次,到底應該怎樣去合理定義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呢?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讓學生去辨證這個想法是否是科學的?因為一個概念是嚴謹的,科學的,不能隨心所欲地編造,必須去論證它的合理性,至少這種概念不能和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有所衝突。在這個立-破的過程中,讓學生去體驗一個新的數學概念可能是如何形成,在形成的過程中可以從哪些角度加以科學的辯思。這樣也有助於學生對任意角三角函式概念的理解。

  再次,讓學生充分體會在任意角三角函式定義的推廣中,是如何將直角三角形這個"形"的問題,轉換到直角座標系下點的座標這個"數"的過程的。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式》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式》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式”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式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式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式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式》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式,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式、三角函式等完整的函式知識,初步培養函式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式》不僅是本章《函式》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式》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絡,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式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透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式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式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二次函式等最簡單的函式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式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式。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式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式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式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②透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式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式》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式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式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後研究其它的函式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式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例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式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式”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式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式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絡。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式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例項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式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體幾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二面角的概念發展、完善了空間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同時它也是空間中線線、線面、面面垂直關係的一個匯集點。搞好本節課的學習,對學生系統地掌握直線和平面的知識乃至於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讓學生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和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並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的化歸思想。

  能力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重點。

  (1)突出對類比、直覺、發散等探索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透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操作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育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自實踐,並服務於實踐,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透過揭示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內在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兩個過程的教學:

  (1)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2)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的發現過程。

  其理由如下:

  (1)現行教材省略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方法的發現過程,沒有反映出科學認識產生的辯證過程,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悖,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非常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

  (2)現代認知學認為,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透過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給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大膽求索的精神,這樣才能全面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

  在設計本教學時,主要貫徹了以下兩個思想:

  1、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透過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和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他們創新思考,親身參與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2、堅持協同創新原則。把教材創新、教法創新以及學法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因為只有教師創新地教,學生創新地學,才能營建一個有利於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

  首先是教材創新。

  (1)在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引入上,我變課本上的“直接給出定義”為“類比——猜想——操作——定義”,也就是變封閉的、邏輯演繹體系為開放的、探索性的發現過程。

  (2)在引入定義之後,例題講解之前,引導學生髮現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為例題做好鋪墊。

  (3)重新編排例題。

  其次是教法創新。採用多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問題解決法、類比發現法、研究發現法等教學方法。

  這組教學方法的特點是教師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用數學,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理能力的投入,透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益,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確定利用《幾何畫板》製作課件來輔助教學;此外,為加強直觀教學,教師可預先做好一些模型。

  最後是學法創新。意在指導學生會創新地學。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要注意領會化歸、類比聯想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學會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3、會學:透過自已親身參與,學生要領會複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法,從而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創新。

  三、程式安排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時,就會對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了創新思維的氛圍。

  問題情境1、我們是如何定量研究兩平行平面的相對位置的?

  問題情境2、立幾中常用距離和角來定量描述兩個元素之間的相對位置,為什麼不引入兩平行平面所成的角?

  問題情境3、我們應如何定量研究兩個相交平面之間的相對位置呢?

  透過這三個問題,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二面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研究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的需要,從而明確新課題研究的必要性,觸發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展開。

  2、展現概念形成過程。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叫李長杉,來自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一中學。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圍繞本節課"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為什麼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內容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課堂意外預案等幾個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講,本節課內容的地位體現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延續和深化,對已學習過的集合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後面的函式、數列、三角函式、線形規劃、直線與圓錐曲線以及導數等內容密切相關。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會藉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體現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考考試大綱說明、新課程標準精神、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狀況和學生心理認知特徵,我確定了四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第一層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目標: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第二層面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和作圖能力。第三層面是德育目標,透過對解不等式過程中等與不等對立統一關係的認識,向學生逐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第四層面是情感目標,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本節課是在複習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後,利用二次函式的圖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並利用其關係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關鍵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會學習、樂於學習,感受數學學科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為了更好地體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係和"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緊緊圍繞教師組織——啟發引導,學生探究——交流發現,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我設計了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②交流探究——發現規律,③啟發引導——形成結論,④練習小結——深化鞏固,⑤思維拓展——提高能力,五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注意關注整個過程和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失去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信心,感受學習的樂趣。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以學生熟悉的畫一次函式圖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為背景知識切入,設定一個練習題組,一方面讓學生總結複習已有知識,為後面學習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然後以20xx年江蘇省的一道高考試題為引子,引入本節課的新授內容。對於本題,引導學生,利用上面解練習題組1的方法,畫出二次函式圖象來解答。二次函式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本題又給出了函式圖象上許多點,相信學生畫出圖象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不難得到正確答案。以高考試題為背景引入新課,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高考題就在我們的課本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練習中。

  2.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從特殊到一般是我們發現問題、尋求規律、揭示問題本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課本例題1、2編為練習題組(一),交由學生用上面解高考題的方法——圖象法去解,學生由於熟知二次函式圖象,求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注意對比兩題的異同,組織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探討第(2)題能不能先把二次項係數化正以後再建構函式畫圖求解。然後達成共識,如果二次項係數為負數時,先做等價轉化,把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再解,課本19頁例3、例4作為題組(二),繼續讓學生用上面的圖象法,由學生自己求解,這時我及時提示學生注意這兩題與題組(一)中兩題的不同(例1、例2對應方程都有兩個不等實根,例3對應方程有兩相等實根,例4對應方程無實根)。兩個題組的練習之後,可以尋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規律。

  3.啟發引導——形成結論。前面兩個題組的四個小題,基本涵蓋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種情況,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將特殊、具體題目的結論做一般化總結,與學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況應該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須①將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據①後的二次不等式的符號寫出解集即可,必要時也可以結合圖象寫解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種解法(可稱為"三步曲"法)。

  4.訓練小結——鞏固深化。為了鞏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接下來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完成課本21頁練習1-4題。本環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之後師生共同糾正問題,規範解題過程的書寫。

  5.延伸拓寬——提高能力。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分類推進,分層教學的原則。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提高練習題組,共有三道備選題目,以供程度較好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題能力,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課堂意外預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評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讓老師感到"意外"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對"課堂意外預案"的探索和思考,備課時儘量設想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無患,以免在課堂中學生提出讓自己出乎意料的問題,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境地。結合以往經驗,在本節課,我提出兩個"意外預案".

  1.學生在做課本練習1(x+2)(x-3)>0 時,可能會問到轉化為不等式組{ 或{ 求解對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想法非常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與下節簡單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關,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種解法——等價轉化法,不在本節課之列。

  2.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解(x-1)(x+2)>1一類的不等式的時候,由於受方程(x+1)(x+2)=0 可轉化為x-1=0或x+2=0求解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將不等式轉化為不等式組{ 來求解的錯誤做法,教師要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指出上面的轉化不是等價轉化。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張西元。我說課的題目是《系統抽樣》,內容選自於蘇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初步瞭解掌握了簡單隨機抽樣的兩種方法,即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系統抽樣,它也是“統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對系統抽樣的學習,更加突出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能夠靈活應用系統抽樣的方法解決統計問題。難點:當 不是整數時的處理辦法,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壞樣本”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

  (2)掌握系統抽樣的一般步驟;

  (3)正確理解系統抽樣與簡單隨機抽樣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究,歸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理解分類討論的數學方法高考資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對實際生活的需要,體會現實世界和數學知識的聯絡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為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採用討論發現法教學。

  2.教學手段:透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新課引入

  1、複習提問:

  (1)什麼是簡單隨機抽樣?有哪兩種方法?

  (2)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3)簡單隨機抽樣應注意哪兩個原則?

  (4)什麼樣的總體適合簡單隨機抽樣?為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提問進一步理解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方法和步驟?為新課學習打基礎

  2、例項探究

  例項:某學校為了瞭解高一年級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打算從高一年級500名學生中抽取50名進行調查,除了用簡單隨機抽樣獲取樣本外,你能否設計其他抽取樣本的方法?

  當總體數量較多時,應當如何抽取?結合具體事例探究問題,設計你的抽取樣本的方法。抽取的樣本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學生自主探究後小組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透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新知識新方法,完成從總體中抽取樣本,並發現“等距抽樣”的特性,從而形成感性的系統抽樣的概念與方法。這樣做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較好地貫徹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二)新課講授

  1、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

  (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系統抽樣”的概念,並點明課題)

  [設計意圖]經歷例項探究過程,學生對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應有大致瞭解,輔以教師引導,從具體到一般,本節新課題的學習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題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級的300名學生已經編號為1,2,……,300,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個樣本,請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並寫出過程。

  (教師題意分析,引導學生應用新知識新方法,學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題,小組討論後口述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例項鞏固,在得出新課的有關知識之後,再次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掌握系統抽樣的方法步驟,達到學以致用的技能,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例2、某單位在職職工共624人,為了調查工人用於上班途中的時間,決定抽取10%的工人進行調查,試採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所需的樣本。

  [設計意圖]當 不是整數時,設定本題讓學生嘗試回答,並形成一般思路與方法。

  (三) 練習鞏固

  1、將全班學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縱隊,用擲骰的方法在前6名學生中任選一名,用 表示該名學生在佇列中的序號,將佇列中序號為 ,(k=1,2,3,…)的學生抽出作為樣本,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系統抽樣嗎?為什麼?其樣本的代表性與公平性如何?

  2、若按體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縱隊呢?

  [設計意圖]配合課本第60頁“邊空”問題:“請將這種抽樣方法與簡單隨機抽樣做一個比較,你認為系統抽樣能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嗎?為什麼?”,幫助理解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樣本代表性較差的特點。同時分析系統抽樣的優點與缺點。

  (四)回顧小結

  1、師生共同回顧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與步驟

  2、與簡單隨機抽樣比較,系統抽樣適合怎樣的總體情況?

  3、當 不是整數時,一般步驟是什麼?此時樣本的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

  (五)佈置作業

  課本第61頁的練習第1,2,3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說課: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高中數學(必修

  3)第三章機率的第二節古典概型的第一課時,是在

  隨機事件的機率之後,幾何概型之前,尚未學習排列組合的情況下教學的。古典概型是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機率模型,在機率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學好古典概型可以為其它機率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理解機率的概念,有利於計算一些事件的機率,有利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重點: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隨機事件的機率;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即尚未學習排列組合,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教學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試驗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個古典概型中某隨機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二)根據新課程標準,並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價值觀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機率計算公式(2)會用列舉法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機率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機率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機率的意義,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以科學的態度評價身邊的一些隨機現象。適當地增加學生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和學習中與古典概型有關的例項。使得學生在體會機率意義的同時,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三)教學方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透過模擬試驗讓學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徵,觀

  察類比各個試驗,歸納總結出古典概型的機率計算公式,體現了化歸的重要思想,掌握列舉法,學會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機率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在課前,教師佈置任務,以數學小組為單位,完成下面兩個模擬試驗: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分別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1點”、“2點”、“3點”、“4點”、“5點”和“6點”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教師最後彙總方法、結果和感受,並提出問題:1.用模擬試驗的方法來求某一隨機事件的機率好不好?為什麼?2.根據以前的學習,上述兩個模擬試驗的每個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學生觀察對比得出兩個模擬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給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並對相關特點加以說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我們把上述試驗中的隨機事件稱為基本事件,它是試驗的每一個可能結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1)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給出例題1,讓學生自行解決,從而進一步理解基本事件,然後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找出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再概括總結得到的結論,(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有限性);(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機率模型稱為古典機率概型,簡稱

  古典概型。

  三、觀察分析推導公式:教師提出問題: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機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機率如何計算?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機率,先透過用機率加法公式求出隨機事件的機率,再對比機率

  結果,發現其中的聯絡。實驗一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機率與反面朝上的機率相等,即

  1“出現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試驗二中,出現各個點的機率相等,即

  P(“出現正面朝上”)==

  2基本事件的總數3“出現偶數點”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根據上述兩則模擬試驗,可以概括總結出,古典

  P(“出現偶數點”)==

  6基本事件的總數

  概型計算任何事件的

  的理解,教師提問: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機率公式時,應該注意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應該注意,(1)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四、例題分析推廣應用:透過例題2及3,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確決機率的計算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適時利用列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等思想方法,既能形象直觀地列出基本事件的總數,又能做到列舉的不重不漏。

  五、總結概括加深理解:學生小結歸納,不足的地方老師補充說明。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並把學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記憶和應用,也進一步昇華了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本質思想,讓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

  (五)佈置作業P123練習1、2題(六)板書設計

  3.2.13.2.1古典概型古典概型試驗一試驗二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機率

  計算公式

  例3列表

  例1樹狀圖古典概型

  例2

  以上是我對《古典概型概型》這節課的理解和處理方法,歡迎各位專家朋友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教案: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