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5篇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一節。我先進行簡單的單元分析,再就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進行說課。
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說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裡以十為計數單位。
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
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比如花卉展、小貓釣魚等,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理解、掌握演算法;
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透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演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
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於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目標:
1.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2.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教學難點: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說教材和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學習。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演算法。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演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說教學程式: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有三種花,說出每種花的盆數,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結合教材創設“公園花卉展”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又對學生滲透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後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數減整十數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學生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透過觀察,發現並提出了多種數學問題,然後組織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再相互交流,這種安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解釋應用,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課本上的練習題)
1、擺一擺,算一算。出示第57頁的“做一做”
304070—30
2、看58頁第一題圖,計算。
402060—20
3、對比練習。
32456—4
3020405060—40
師:同學們,發現這兩組數有什麼不同嗎?
(發現第一行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或相減,第二行是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或相減。)
4、玩摘蘋果的遊戲
(設計意圖: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出現,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多些學生參與的機會,做到寓教於樂,寓學於樂,“樂在活動”中。)
四、評價體驗
你們學到了什麼?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裡,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資料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透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透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充套件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透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透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傳統的教材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其側重點在於從演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數,把平均數的學習演變為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甚至是解題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導致只會算,不理解。現行教材把平均數安排在《統計》中,明顯地加重了對平均數意義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即平均數是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它不僅可以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資料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所以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本節課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演算法,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從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到五年級,學生還要學習稍複雜的平均數、六年級還要學習眾數、中位數並進行比較。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求簡單的平均數,更要引導學生從資料處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含義和意義,用平均數進行比較,描述、分析一組資料的狀況和特徵,感受平均數的應用價值。
為此,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感受平均數在反映一組資料整體狀況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這三條目標中,第1條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第二條是數學能力與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第3條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和計算平均數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平均數的教學是立足於統計,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的資料的平均數;教學難點是在統計意義上理解和認識平均數。
三、教法分析
《國家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基於此,在教學中,我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談話法,為學生創設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運用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積極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適當地提供幫助和指導,及時發現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和意見,開展討論,真正做到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互動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四、學法分析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學法指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異性原則,組織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在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相結合的學習活動中發現新知,在討論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識,進一步掌握知識。
五、教學設計分析
本節課按以下五大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三)談話交
流,深化理解。
(四)聯絡生活,拓展運用。
(五)全課總結,課後延伸。
具體教學過程略。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司老師的課,我聽過很多次,每次都給人別樣的感覺。面帶微笑,親和力極強,課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功底深厚,善於思考,對課標鑽研得透,教材重點難點把握得準,教學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聽的《面積單位》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的想法,這節課的特點,我用三個字概括:新、活、實。
一、新
理念新,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三公開”教學的成果。新課程的教學觀就是自覺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從而建立起新型教與學的關係。這節課,學中做、做中學,學生充分動了起來。“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環節設計適時巧妙,透過小組的互幫互學,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並能準確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便於學生樹立空間觀念,增強幾何直觀,達到課標所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目的。
二、活:
1、教法靈活,用啟發式教學,學生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學習,透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口、動手、動眼等各器官參與學習。
2、用活教材。教師不拘限於教材,注重挖掘課程資源。教師能利用周圍環境中和數學有關的資訊,形成資源,教室中的鐘表、開關盒、粉筆盒、牆上的卡片、窗臺上的機器人等能為我所用。數學變得不再空洞,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符號和抽象圖形,而是透過活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行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進而喜歡上數學,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3、教活學生。只有課堂活起來,學生才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司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只有思維動起來,才是真正的生動課堂。
三、實
1、教學過程真實。體現在環節安排科學,邏輯性強。先講dm2/。後講cm2和m2,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的產生是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容安排上,先製造衝突,讓學生明白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然後熟悉實物,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接下來,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體現“面積單位”的價值,最後結合實際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解決問題,環環相扣,水到渠成。所以這節課上得很實在,
2、讀、寫、說三個習慣的培養落實。讀、寫、說習慣的培養是去年以來,教學常規所抓的重點工作,本節課中,教師上學生讀目標、讀教材,讀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只有讀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們知道,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看懂不等於看透。看,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做做樣子。寫的方面,認真板書,給學生以示範,讓學生上臺書寫面積單位,在自己本子上寫。讓規範、正確的要求落到實處,說的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清楚,說準確,說完整的話,培養學生敢說,會說,能說的習慣。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無論準備得多充分,學生配合的多好,但終究有提高的空間,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正是因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個教師進步的可能。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精益求精,最後達到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境界。可以這樣說,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永遠在路上!
這一節課如果說有建議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更充分些,整節課都是教師在引著學生按既定的“路線圖”走,也就是說,預設有餘,生成不足。課改的實質就是教中心轉為學中心,師中心轉為生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人。只有重視生成的課才理會有內涵,才更精彩。這種基於解決學生自已提出問題的課堂學習才是真學習,比如這節課上,當討論“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時”,有學生提出64個時,教師急於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說下面我們再研究,讓學生高漲的情緒一下子就冷卻下來。這個環節究竟如何處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節課只能有一箇中心,一個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課堂的主要環節,匯入、拓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和重點進行。比如匯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積,而這節課學的是面積,有點不對照。結課前的拓展,講面積和長寬的關係,不是不可以,但下課鈴已響,學生的心已走了,再講意義已經不大。再者,練習量也不足,可見前面用時過多,時間分配不太科學。
說到練習,我想多說兩句,“語文靠念,數學靠練”,這句話,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前段時間,英國引進了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小學版《一課一練》,這是上海小學的教輔,中國的教輔走出了國門,引起了輿論熱議,也讓我們迴歸到教育常識,一定的做題是必要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教育上有種傾向,一說書包重,就提出拋棄教輔,一說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就砍掉習題訓練,這些實際上都是矯枉過正,我們對中國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題海戰術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練習不可或缺,這也符合教育規律。說到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我非常贊同張卓玉的觀點: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他說,關鍵不在於學習的量有多大,而在於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當學習是實現外在目的的手段時,不論學習的量有多大,學習本身就是負擔。他還說,作業之所以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主要原因不是作業量的過大,而是質的過低。評價學生負擔輕重的標準,首先看學生作業的意義、價值,即使是幾分鐘的作業,先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做,如果沒有必要,再少的作業也是負擔。其次,看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是否樂意做,只在樂意做,高興做,作業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減負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還在於教師責任心和教學水平。扯遠了,回到這節課上,瑕不掩瑜,總體說,這節課上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82-83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以及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方法。這節課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打下堅實基礎。於是,我對教材進行了認真地研究。
2.本課教材主要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透過先讓學生用若干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成3個不同的長方形,並填好表格,讓學生透過這個操作初步體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例2透過測量面積及試一試,探索並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三部分從正方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四部分練一練主要目的在於鞏固新知,讓學生能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3.由此我根據教學內容把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作為教學重點,而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的過程又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中,先計算長方形面積,再演示寬不變,逐次縮短,最後演變成長與寬同樣長。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學目標
基於本課的教學內容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發現、驗證並歸納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利用知識的遷移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問題的意識,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③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合作與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並透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
(一)問題匯入,激發興趣:
在這裡我安排了3道題,第1題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面積。
第2題用面積單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積。第3題出是一道既難數有難量面積單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課,這樣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層層匯入,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
(二)實踐探究,發現方法
1.動手操作。
先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組合作,在紙上擺一擺,擺出3個你們最喜歡的長方形,並填寫下表。
2.反饋交流。
填完表後,老師帶領學一起觀察擺成的每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釐米?寬是多少釐米?用了多少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老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怎樣的聯絡?誰來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3.初步發現
學生透過觀察初步發現:長與寬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
教師抓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發現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動手實驗、驗證方法
師:這位同學的發現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再來做第二實驗。
請各小組測量例2的第一個長方形的長、寬,
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完後小組交流
1、交流測量結果
長4釐米,寬3釐米,面積12平方釐米。
2、交流測量方法。你是怎樣去測量的?
(①每排擺4個,擺3排,共有12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2平方釐米。②可以沿著長擺一排,共可以擺4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3行.說明每行4個面積單位,可以擺3行,一共有12個面積單位,面積是12平方釐米),如果沒有第二種測量方法,教師運用多媒體引匯出第二種測量方法。
並比較哪種方法簡便?(這裡透過比較培養學生從多種方法中學會選擇最佳方法。培養學生合理選擇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個長方形,要求學生量出長和寬後用簡便的測量方法測量它的面積,並說出面積是多少?
讓學生用這兩個長方形的長乘寬是不是也等於它的面積
第四個環節
(四)歸納評價,總結方法
(1)透過剛才的驗證,你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麼有關呢?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呢?
透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隨後老師介紹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來老師出示兩道題,用剛剛學到的新知來解決。
1、第82頁的試一試
2、解決一開始出現的求游泳池的面積題目。經過剛才的學習你有辦法求出面積嗎?
練習完畢後就進入第五個環節.
(五)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7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3分米、寬3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緊接著我們進入第六個環節
(六)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1、出示書第83的第1題。
2、出示書第83的第2題。
本節課採用實驗—發現—驗證-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透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去實驗發現,自己去求證,自己去總結,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