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6篇

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與理念,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的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透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等獲得。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基於對教材以上的認識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2、能力目標:①透過學生猜、測、拼、折、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②能運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①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②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教學用具}

  本節課採用課件、不同形狀的三角形、量件器等。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為了使學生能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我設計了獨立活動、二人活動及分小組活動。在具體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再透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度數是18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說教學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流程擬定為“設疑匯入——大膽猜想——動手驗證——鞏固內化&mdash

  ;—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設疑匯入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和鼓勵。伊始上課,我想以前面學過的知識“三角形的分類”為切入點,給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隨後我提出挑戰,讓學生畫一個很特殊的三角形:即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學生是不可能畫出來的,想知道為什麼呢?學了“三角形內角和”我們就知道了。板書課題:三角形內角和。這樣,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願望和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2、大膽猜想

  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為什麼不能畫出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呢?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多少度?學生猜想時我在黑板上書寫幾個比較接近的度數。這樣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後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動手驗證

  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後,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既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麼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也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我想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一量量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一拼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拼成一個什麼角,折一折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可以折成一個什麼角,看一看無論是量、還是拼、或者是折我們得到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多少度?。

  4、鞏固內化: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透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透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力爭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

  1、釋疑練習: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為什麼畫不出含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目的是解釋課前的設疑,從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本練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3、變式練習:目的是是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4、綜合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拓展創新:力求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理念。

  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透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既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一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教材的是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我主要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說課。說課標包括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說教材包括編寫特點,編寫體例及目的,內容結構,知識和技能的立體式整合。說建議包括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一、說課標

  根據學生髮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四年級處於第二學段。

  《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維度對本冊的學習提出了具體要求,

  知識技能目標

  1.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能熟練掌握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會計算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3.能區分直線、射線、線段。瞭解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和相交位置關係。

  數學思考目標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大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

  2.經歷探索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計算的過程,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

  3.經歷探索平行和相交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問題解決

  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態度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內容標準:包括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部分。

  數與代數;

  數的認識要求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萬以上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數的運算要求學生能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探索規律要求學生能探索簡單的變化規律。

  圖形與幾何:

  圖形的認識要求學生了解線段、射線和直線。瞭解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關係。

  統計與機率:

  要求學生能認識並製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綜合與實踐:

  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材

  我將從編寫特點、編寫體例目的、內容結構、知識與的立體整合四個方面系統介紹本冊教材。

  (一)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直觀形象,圖文並茂,它的編寫特點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時代性主題、組成"情境串"

  時代性、現實性突出的情景,構成單元一系列"資訊窗"是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獨創的呈現形式。比如第二單元泰山黃金週、第三單元楊帆奧運、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

  一個單元通常由幾個資訊窗組成,幾個資訊窗相互關聯,反映的是同一個內容。比如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共包括五個資訊窗:"耕地-播種-管理-豐收-收穫",五個情境反映的都是和農田耕作的主題。這些資訊窗組成了青島版數學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最佳化單元知識結構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最佳化單元知識結構。比如第三單元"楊帆奧運—三位數乘兩位數",由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到整百數乘整十數口算,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估算,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到一個因數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數的位數在不斷的增加,同時又關注了學生口算、估算、筆算的綜合計算能力。在此基礎之上,適時編入了四則混合運算,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應用與鞏固。

  3.解決問題 生成新知

  透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時,主題圖呈現的是"我跟爸爸學設計",教材沒有直接呈現概念,而是由"怎樣畫線"的問題引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透過動手實踐,先認識線段,又透過線段認識直線和射線。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倡導多樣化的教與學方式,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本冊教材的編寫思路、呈現方式和欄目設定都積極倡導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努力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比如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萬以上數的認識",教材呈現的是學生交流調查生活中用到大數的情景,這樣的形式提示我們,可以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教學。

  再比如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統計",教材只提供了活動的形式,()資料都要來源於學生的實踐,在教學中組織合適的活動,由學生收集資料,參與統計過程,自主學習。

  5.充分探究、學會學習

  隨著知識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與培養。透過一些提示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如第五單元:"農田裡的數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在學習"商不變的規律"時,教材給出問題情境之後,並沒有過細的指導,而是透過問題"這是不是個規律呢?"引導學生經歷"猜想-舉例-發現"等活動獲取新知。

  以上五條是教材的編寫特點。

  (二)編寫體例

  在青島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欄目的設定可謂是獨具匠心、特色鮮明。資訊窗、合作探索、問題口袋、自主練習、你知道嗎、我學會了嗎、豐收園、課外實踐、聰明小屋等等。他們在整套教材中發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每一個欄目,教材都賦予了它一定的內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進行解讀。

  資訊窗:透過情境串、故事串、問題串等形式,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數學資訊,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合作探索:學生提出的問題透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共同解決,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和團隊力量。

  問題口袋:對於有價值但不屬於本課所學習的問題,暫時放入"問題口袋",從而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旦具備解決能力,隨時取出加以解決。

  自主練習:形式多樣,有針對性的練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及時鞏固和練習所學知識。

  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更多與數學相關的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瞭解數學文化。

  我學會了嗎:每單元一個,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後做出自我評價。

  豐收園:左邊籃子裡的5個蘋果功能各不相同,"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是對四維目標的詮釋,右邊是學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這裡學生可以暢談本單元的收穫。

  與之前所用過的北師大版、人教版、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相比較,我發現青島版教材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欄目設定更加巧妙。

  (三)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共編排了七個單元和兩個實踐活動。

  按照數學學科的四大領域來劃分,其中,第一單元萬以上數的認識、第二單元計算器、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屬於數與代數領域。這四個單元的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

  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屬於圖形與幾何領域。

  第六單元統計屬於統計與機率領域。

  實踐活動盪鞦韆和紙與我們的生活屬於綜合與實踐領域。

  (四)知識和技能的立體整合

  從橫向角度來看,整冊內容由淺入深,呈階梯狀上升,在第二學段的教學中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

  從縱向角度來看,各方面知識都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有所深化,為第二學段及之後的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總之,教材的編排始終秉承著,既對前面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和利用,又為今後繼續學習更復雜的內容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數學思維規律。

  三、說建議

  基於我校"先學後導、互助提升"的數學教學模式,結合青島版數學教材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我的建議。

  (一)教學建議3條

  1.巧妙運用資訊窗的情境圖

  資訊窗是青島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學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設計思路,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靈活運用教材,比如:第三單元第一課時《我跟爸爸學設計——線段、直線、射線》一課,情境中提出的"怎樣畫出設計圖"的問題很現實,透過問題的解決,學生不知不覺學習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單元《長大我也去航天——統計》一課,透過學生做轉圈的實驗完成實踐活動,並畫出條形統計圖。

  2.提升學生質疑的質量。

  彙報質疑是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重要體現,此環節把課堂教學推向一個高潮,學生質疑的語言一般情況下這樣說:"大家對我的講解還有什麼疑問嗎?""……還有沒有問題?……有沒有補充?" 隨之而來的是補充、建議、追問等……這種對話是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情況,在交流中溝通不同的思路,並透過比較分析尋找相對合理和最優的問題解決方法。

  3.建立學生典型錯題集

  在教學中,蒐集典型錯例錦集。比如,第一單元"大數知多少"關於0的讀寫:

  (1)0在"級末"或"非級末"位置上的不同讀法,

  (2)一個數中某一級前面有0的寫數。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中的連續進位乘法,有的學生計算時,乘完之後忘記加進位數的;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運用四捨五入法試商,調商的.過程等,這些內容難度較大,容易出現錯誤,教學時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強化。

  (二)評價建議

  結合課程標準,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評價建議。

  1.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

  我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知識樹"、做數學手抄報、寫數學日記等活動,來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評價方法多樣化

  (1)口頭評價與肢體評價相結合。運用這種評價方式時教師把握課堂評價的時機,比如說當學生提出一些富有創意的問題和有獨特見解時,我對學生伸出大拇指並在學生的書上印上智慧星,並作為期末考核依據。如果學生的智慧星積累到一定數量,可到教師處換取一些小禮物。

  (2)語言評價與"等級"評價相結合

  在學生課堂作業時,可採用評語與"等級"評價相結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獨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簡短、熱情的話語激勵學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多元化教學評價

  近幾年來,我校一直實施"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色教學改革,數學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課課練、口算能力測試、解決問題、動手能力測試以及階段性測試等評價活動。根據不同的測試活動結果,評比出不同型別的"學科小標兵""口算大王""解決問題小能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要做教材的開發者、創造者,讓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

  1、運用生活資源:我們在學習教材內容時,可以巧妙的結合生活,利用生活資源。比如在學習"平行與相交"一課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來進行講解,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2、利用其他學科資源:其他學科與數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我們要從其他學科中開發資源,來促進數學教學。

  3、開發網路資源:隨著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路的普及,基於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端學習、線上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所以我們可以開發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的系列微課,能幫助學生課前預習或課後鞏固,是學好數學的重要資源。

  各位領導、老師們,以上是我對四年級上冊教材的研讀。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為載體把握課標,構建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我永遠的追求。謝謝大家聆聽。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在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直線段的基礎上,主要解決平行的概念問題。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仍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平行這樣的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他們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較困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物件的特徵,而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數學活動中,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瞭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會用語言描述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逐步形成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對平行現象充滿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含義。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以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平行的概念,最後以課堂與生活聯絡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 平行的理解。

  2、學習方法

  本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透過觀察、實踐、分析、總結、運用等手段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所用教具學具:課件、木棍。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目標展示

  1.我們學過哪些線?它們有什麼特點?

  2. 拿出準備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每兩根為一組,請你用這些小棒擺一擺,看看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你能擺出幾種情況,在練習本上畫出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預習成果)

  二、目標感知

  課件出示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討論:你能根據它們的位置關係給它們分分類嗎?說出分類的理由.

  2.小組彙報。 (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3.教師小結:表面上看起來不相交,如果把兩條直線無限延長後相交於一點,看來今後不能先看表面現象,要看到其實質.

  4.教師講解:

  這兩組直線表面不相交,延長後也不相交,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平行線.(板書課題:平行線)

  5.學生嘗試概括:什麼是平行線?

  6.教師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根小棒, 教師提問:這兩條直線延長後相交嗎?它們是平行線嗎?

  7.師生進一步概括平行線的定義(給重點處加標記)

  學生討論:平行線應具備哪幾個條件?

  三、目標達成

  課件出示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線。

  四、目標累積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目標檢測

  課件出示檢測題,師生共同完成。

  六、目標預覽

  1.我們認識了平行線,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線。你還能找出什麼地方有平行線嗎?

  2.你會畫平行線嗎?需要什麼工具嗎?預習79、 80頁藉助工具自己嘗試畫一組平行線。

  七、板書設計

  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充套件,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資料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資料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位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位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為了便於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為個級、萬級和億級。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三角形邊的關係》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的情景圖,匯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接著介紹以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進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原理。教材篇幅簡短,但思路清晰,要點突出,教法學法寓於其中,方便教師教學。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力圖讓學生透過動手實驗,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探索過程,自己發現和得出結論。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深的感受和體會,我遵循編寫意圖,對教材還做了適當的擴充處理,增加了一些環節,讓教學過程更顯層次性和動態性。

  這一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已經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穩定性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特性,豐富三角形的知識。同時,也為以後繼續學習三角形與四邊形及其它多邊形的關係打下基礎。

  經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本節課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透過動手實驗、觀察分析、總結髮現的過程,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理解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增強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的重點是記住並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難點是自主發現並總結得到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這種關係。

  二、說教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原則。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我將實踐性原則擺在重要位置,將教學過程設定為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實驗法、演示法、發現法等。教學中我將把這些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期望實現最佳效果。

  三、說學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遵循這一理念,考慮與上述教法相適應,突出主體性和實踐性,本節課我引領學生立足三自,主動學習,即:自由探究,自我總結,自主運用。安排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程式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大環節,教學程式是: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以下對每個環節的具體做法展開說明。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上課開始,複習提問:我們認識了三角形的一個什麼重要特性?請例舉它的用途。學生說後轉入話題: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

  接著對教材的情景圖稍作改動並出示:

  讓學生回答:小明上學應走哪條路呢?為什麼?

  這是生活常識問題,四年級學生應該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教學意圖不在乎學生正確回答這個問題,而在於隱含在已知問題背後的未知問題。

  學生回答後,我反問:小明應走中間這條路,你能用數學知識來說明道理嗎?學生這時也許會感到困惑。問題擺到了面前,我順勢引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本環節為學生搭建三個實驗探究的平臺。

 1:擺一擺,猜一猜

  我讓學生拿出一根準備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來擺三角形。

  學生操作後反饋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可能如願以償地擺成了三角形,有的學生卻抓耳撓腮,左顧右盼,怎麼也不能擺成三角形。

  於是我引導猜想:同學們,看來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擺成三角形的,那麼,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可能跟什麼有關呢?

  讓學生討論交流意見,然後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長短有關。

  【設計意圖:在這個實驗,剪出小棒的長度沒有規定,教學既無刻意安排,也未設定陷阱,力圖真實自然,讓學生積極主動。自然生成的結果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再思考。】

  實驗2:擺一擺,想一想

  這次實驗以4人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要求從214釐米長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選兩根,與固定一根10釐米長的小棒擺三角形,看能否擺成。並邊擺邊填表記錄結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樣的長度關係能夠擺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長

  (釐米)

  第一根小棒長

  (釐米)

  第二根小棒長(釐米)

  能否擺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間的長度關係

  10

  10

  10

  10

  10

  這次實驗為學生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學生透過實驗1對三角形邊長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淺的認識,加之猜想和合作討論,可能在表中填寫如下資料(見課件)。此時,我著重請在實驗1中用3根小棒沒有擺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談一談,這一次是依據怎樣的想法來擺三角形的。

  學生可能會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上次我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為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間連不起來。這次我把較短的一根換成稍長一些的一根,使得較短的兩根合起來比第三根小棒長的時候,就可以擺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我剛才之所以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為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剛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樣長,這樣中間都頂不起來了,這時只要把最長的這根換成較短一些的,就能擺成三角形。

  透過上述實驗,學生可能會初步得到一個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能擺成三角形。

  為了引導學生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我安排下面第三個實驗。

  實驗3:擺一擺,算一算

  本次實驗,我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學生獲得正確認識和結論。

  問題1:是不是隻要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

  問題出來後,學生可能陷入了認知矛盾衝突,不置可否。此時,我及時從表中選出一組不能擺成三角形的資料(1、7、10)反問學生:10釐米的小棒和1釐米的小棒相加長度大於第三根7釐米的小棒,怎麼還是擺不成三角形?這裡面還隱藏著什麼我們沒有發現的秘密?然我們繼續動手合作去發現吧!

  問題2:將你表中每組的3個數據,分別兩兩相加,再與第三個比較,看看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比較,有怎樣的大小關係?

  這個問題提出後,學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發。我用課件舉例一組資料的算法,如3+810, 3+108, 8+103。讓學生照著做。

  最終學生在比較分析計算的資料和電腦課件的直觀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結論:任意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小棒,這三根小棒就能擺成三角形。

  教學至此,難點得以突破,獲得完整的認識。

  【設計意圖:在問題引導的設計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圖扣住要害,抓準本質,用兩個簡潔的提問幫助學生搭建最終解決問題的腳手架。】

  透過以上三次實驗,學生在操作、猜測、計算和思考中,對於用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的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該到教學總結提升的時候了。這時我對學生說:在用小棒擺成的三角形裡,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邊,如果直接畫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邊有怎樣的關係嗎?能從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啟發嗎?

  讓學生說一說,然後總結並板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繼續談話:這就是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探究的知識三角形邊的關係(板書課題)。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我再次出示上課開始的情景圖,重新亮出問題,啟發思考:現在你能用數學知識說明小明上學應走中間一條路的道理嗎?讓學生互相交流,認識到:圖中每連線三個地點的路線共有三條,剛好是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關係,走中間的路相當於走三角形的一條邊,而走其它路都相當於走了三角形的兩條邊,相比之下,走中間的路肯定最近。

  透過這個環節的反思明理,既讓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又深深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愛學數學。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為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我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運用中達到熟練。

  1.辨一辨:哪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教材練習十四第4題)。

  2.寫一寫:自己寫3組數,每組數有3個,構成三角形三邊的長。

  3.想一想:李叔叔買回一根12米長的木料,準備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條邊正好是整米數,那麼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這道題目有一定難度,能夠綜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學會有序思考、發展邏輯思維等多方面作用】

  附:板書設計

  三角形邊的關係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a+bc

  a b a+cb

  b+ca

  c

  這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此板書把圖形、文字和算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直觀性和邏輯性強,能夠顯示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有助於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教學》四年級下冊38頁-39頁。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套件。教材透過文具店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藉助直觀模型,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透過設計具體情境和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3)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三、說教法學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有目的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習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自己去發現,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創。

  四、說教學流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激趣導課

  創設文具店,用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買四塊橡皮多少元,小組展開討論。賦予數學知識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促進學生主動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學生各小組討論採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提出的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並交流。

  師生共同概括總結小數乘整數的方法,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突出本節課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鞏固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思維,設計了填一填,練一練,算一算等練習,使學生活躍起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透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性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體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