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地位:《買書》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認識了小數並會讀寫、比較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安排的是計算人民幣適用過程中的小數加減,學習本節課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進位加、退位減以及後續學習小數的抽象運算奠定基礎。
(二)目標:1、結合“買書”的具體生活情境,探索沒有進位或退位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經歷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2、透過交流活動,讓全體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3、能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重點:探索並掌握小數加減的演算法,能正確計算
(四)難點:理解小數加減的算理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來學習數學。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採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創設去書店買書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中獲取數學資訊。(設計意圖: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交流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完成,第一個層次:學習小數加法。當學生從情境中獲取資訊後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問題獨立審題,嘗試列式,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能夠列出算式。然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演算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接著透過組際之間的彙報交流想法,生生互動,掌握演算法。最後採用師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種演算法有什麼共同點?小數加法為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簡便?”這幾個問題展開,從而明晰算理。
(設計意圖: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在遇到新問題能轉化為熟悉的已知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列豎式,並運用元、角、分的知識解釋算理)第二個層次:學習小數減法:
有了前面小數加法的學習基礎,這個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彙報為主,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兩個條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即:數學世界比童話故事貴多少元?然後嘗試用豎式計算,在計算的基礎上,嘗試總結方法。(設計意圖:運用類推的方法探究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訓練應用,解決問題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1、基礎練習,鞏固方法。讓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綜合應用,形成能力: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隻玩具小熊4。2元,一輛玩具小汽車15.40元,(1)買這兩個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車便宜多少元?
3、拓展應用,提升能力:每個玻璃杯13.60元,每個陶瓷杯10.20元,每個塑膠杯6.10元,20元買兩個杯子,可以怎樣買?
(設計意圖: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達到學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以讓學生談收穫展開本環節,達到對知識的回顧、整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資訊。目的是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並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於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透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透過圍一圍、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透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是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難點是透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在教學中我打算採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1.重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數學。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透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法:透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透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動手操作法:透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概括法:在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四邊形的特徵。
我把本節課的預設過程分為四大塊,分別是,
一.感知四邊形
1.圍四邊形。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圖形:四邊形,你想像中的四邊形是怎樣的?讓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邊形。(注意:如果學生圍出的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為主,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適當補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則四邊形。)
2.定義四邊形。這裡的四邊形的定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下定義。師:看著這麼多的四邊形,你能說一說,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二.尋找四邊形
1.在主題圖中找四邊形。
2.在圖形中找四邊形。
3.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4.小結。
三.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過渡語:象這樣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圖形出示,不同型別的四邊形)。
1.分類。師:你能按自己的標準把這些四邊形來分分類嗎?
學生會出現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對此,要求學生說明自己的理由,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長方形、正方形分為一類,其它圖形分為一類進行的分類方法進行重點研究,解決本課的難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2.練習
準備一些關於特徵的判斷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我主要從教材、學情、教學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說教材(課件)
1、教學內容: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知道了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課件)長、正方形面積與面積是類屬關係,統一面積單位和用面積單位密鋪則是探究長、正方形面積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方法。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教材蘊含了數形結合、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思想。
3、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是這樣表述的: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課件)
①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透過猜想、操作、分析、驗證,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②在小組交流活動中,透過討論、觀察、發現,準確歸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③在計算和解決問題中,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④在實際操作中,培養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重、難點、關鍵(課件)
教學重點:會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體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及公式歸納。
教學關鍵:藉助學具操作,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係。
為了突破重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採用讓學生人人動手拼擺,列表觀察,分析推導的方法進行。
5、教學準備:(課件)
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若干個、方格紙、實驗記錄單、課件(課件)
二、說學情
(一)學生情況
美國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與分析。三年級學生(8、9歲),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樂於探究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但是學生還缺乏實踐經驗,需加以引導進行學習。
本節課學生學習應具備的入門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義、面積的意義、常用面積單位,以及用面積單位測量一個圖形面積方法的。根據圖列出乘法算式。這些為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奠定了知識和技能基礎,但學生具體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過程中,還可能存在以下學習困難:(課件)
1、忽視了用什麼測量面積?為什麼要用面積單位去測量?
2、部分學生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測量面積的表象。
3、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容易混淆。
4、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為什麼是長乘以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認識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體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是測量的基礎。(課件)
(二)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我班的學生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動手能力較強。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課件)我主要採用操作法、觀察法、發現法、討論法、演示法。同時藉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
古人說: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需;而給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因此,(課件)在本節課我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觀察發現,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教學流程
透過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把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一條主線、兩個重點、三個“一”、四個環節。(課件)一條主線即始終以活動探究為主線;(課件)兩個重點: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課件)三個“一”即教學過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擺一擺、驗一驗”;(課件)四個環節即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動手操作,探索新知、聯絡實際,學以致用,總結反思,深化認識。具體環節如下:(課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激發學生興趣,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匯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首先,我用課件出示烏龜和兔子比賽畫畫的圖畫,問學生,你能想辦法比較出他倆誰畫的面積大一些嗎?有的同學說放在一起比較,有的說用面積單位去測量,這時我就追問: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積、學校操場的面積也用面積單位去測量,你們覺得可以嗎?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就引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是呀,用面積單位去量長方形的面積在實際生活中太麻煩,也是行不通的,怎麼辦呢?這樣就引出了一個數學問題:應該尋找一個簡便的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的方法,從而引出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課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後邊的
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請看影片,(課件)
這裡我為學生了一組感性學習材料,適當進行啟發,使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學生憑著對學習材料的直接反應作出了大膽的設想。避免了學生盲目的猜測,同時又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慾望。當學生髮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寬時,老師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計算呢?同學們想不想親自動手去驗證一下,這樣再次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圍繞猜想,驗證猜想。(課件)
2、驗證
學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後,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驗證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請看影片,(課件)
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課前,我在四年級挑選了兩個班(60人)進行了一次調查問卷。l、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2、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為什麼是長乘寬?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70%的學生能正確回答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25%的學生回答是周長計算公式。5%的學生不知道。對於第二個問題,幾乎沒有學生知道為什麼。在三年級時,我們已經教過這一章的知識,而且進行了大量的訓練,為什麼只有70%的學生記得結論?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能夠回答出長方形的面積為什麼是長乘寬呢?
顯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過於重視知識結論的獲得,而對於知識獲得的過程則顯得輕描淡寫,知識的意義並沒有完全讓學生真正理解。(課程標準)那麼對於本節課來說“真”理解就不僅是能夠描述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描述出為什麼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長乘寬。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透過一次實驗而發現的,是不能成為科學發現的結論,還必須透過"驗證"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在任何一種發現活動中,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不能盲目、劃率地斷言,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麼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我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既滲透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3、歸納
請看影片,(課件)
結合擺的過程,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總結長方形面積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實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轉化,讓學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歸納思維方法的薰陶,符合幾何初步知識數學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盡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悅,從而激勵學生自覺地大膽猜想、探求知識的奧秘。
4、轉化
學生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我設計了一道看似平常無奇的練習:(課件)長是9釐米、寬是6釐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然後課件演示:長是9釐米、寬是6釐米的長方形的長不斷縮短,我不斷加速地丟擲一個個同樣的問題:此時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當長方形變成長:6釐米,寬6釐米時,學生們發現這時長()方形4條邊相等,它已恍然是一個正方形。從長方形巧妙地變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關係,把抓住了知識中的生成機遇,使學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體會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共性和差異,又一次把探索知識的機會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三)、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透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透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作用。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有了明確認識以後,(課件)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前提出的烏龜和兔子誰畫的面積大的問題。另外我安排相應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採用闖關遊戲的方式進行,(課件)最後出示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拓展題目作為作業,(課件)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期待下一課的到來。透過一系列的練習,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拓展。(課件)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最後,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課件)這節課你學到什麼知識?是怎樣掌握的?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了師評、互評、生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以此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本課教學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資訊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綜上述,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大膽猜想公式——驗證公式——歸納公式——運用公式。首先思起源於疑,讓學生敢於提出猜想,圍繞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圍繞著一個個問題自主合作學習,探索出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成功的快樂。(課件)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主要圍繞這節課的兩個重點內容,在揭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時直接板書公式,讓學生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起到突出重點的目的。(課件)
五、說教學反思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這是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師必備的意識和行為。我認為本節課的設計特點是:(課件)力圖體現:課堂教學“人本化”,讓學生思動、手動、口動、互動。學習方式探究化,讓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獲得新知。授課後我還將反思:(課件)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探究活動的設計是否合理,學生認知還存在哪些問題等,以利今後改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就是用連乘來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後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並能列出綜合算式。
2.透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資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滲透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
3.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進行回顧反思的意識與習慣。
4.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2.初步體驗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進行回顧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難點:主動獲取資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並能理清解題思路。
二、說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跑步、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入手,透過讓學生根據兩個資訊提出一個用乘法解決的問題,複習為什麼要用乘法計算。接著出示一個問題,讓學生來選擇資訊完成問題,進而揭示,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尋找兩個與問題有直接聯絡的,有用的資訊。
(二)注重發現收集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讓學生自己根據賣保溫壺的情景,自己動腦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麼?第二步再求什麼?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於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絡:數學源於生活,最終應用於生活。教材裡兩種解法都採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係,有利於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係,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於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課中穿插微課,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培養了學生從已知資訊出發進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問題的方法也不知一種,但為不給學生增加負擔,我採用了用微課來講解分析問題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從問題出發去分析,這樣用微課展現出來,也能讓學生集中精力輕鬆的觀看,並理解。
(三)聯絡生活學以致用
這裡我安排了跑步的練習,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並讓學生講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透過“你今天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後透過“你還想學什麼”?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學生拿到題目後,總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學生知道該怎麼解決,但讓他把想的過程說出來卻很困難,那麼他還不是真正地懂應該怎麼做。拿到這一課時,我問了一些教過老教材的教師,她們認為以前教老教材時,用先提中間問題的方法來教,學生普遍掌握得比較好,思路很清晰。於是在本課中,注重解題思路的訓練。
教學中,重點讓學生先應用綜合法,根據從已知資訊出發去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透過算式說說想的過程,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係,找到中間問題,並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把想的過程說出來以後,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一來想給後進的學生一個引領,當然最大的目的還是想把學生混亂的思維整理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裡只是想嘗試一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統計》,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先來說說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為了便於學生掌握,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豔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為是(選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並且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
3、透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說說教法學法。
“最佳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學習過程中儘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說說教學程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於黑板之上,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radic;”。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為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塗法。
(1)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資料,填入統計表中,然後彙報資料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並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為10
)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為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麼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麼一分為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為什麼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後,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於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並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後統一看法:當資料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後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資料自己提出問題,並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為什麼只塗8格?4個頭飾在剛才的統計圖上塗了4格,現在為什麼只塗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著請學生看著統計圖,說說從中瞭解到了哪些資訊?能提出哪些資訊?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採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塗法。
(1)創設“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資料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2)接下去是學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 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塗幾格,怎麼塗?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後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範,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問:看了這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闆,你會怎樣進貨?說說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說教強得多!並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樂於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3、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1)教師創設“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說說缺了什麼?然後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2)設計了一個“課後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製成統計表,並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4、總結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才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麼收穫?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透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以上就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說課稿全部內容供家長參考,祝能夠進入是適合的學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內容:可能性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資料”,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養學生的猜測、實驗和觀察能力。
3、在活動交流中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難點:
透過活動能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學準備:
課件、棋子(兩種顏色)、小球(三種顏色)、大盒子、反饋練習、統計表格。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實物投影展示轉盤,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轉盤得獎活動,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知
看來像轉盤的獎、抽獎等等許多事情發生的結果是不確定的,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節課我們進一步研究可能性問題。(板書: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創設情景,激發探究慾望
師:透過剛才的轉盤得獎活動,你有什麼想法?
生:獲得一等獎的可能性小,獲得紀念獎的可能性大。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一等獎佔的面積大,紀念獎佔的面積小。
師:是這樣嗎?下面透過大家的試驗,驗證一下是不是有這種規律存在。
2、設計摸棋子抽獎活動
師:我們共同設計摸棋子抽獎活動。袋子裡只放入黑白兩種顏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獎,白棋子表示紀念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你打算怎樣設計這次摸獎活動?
師:自己想一想,同桌兩個人相互說一說。
3、彙報自己組的想法
生:黑棋子放1個,白棋子放9個,讓中一等獎的人少一些。
生:黑棋子放3個,白棋子放7個,讓中一等獎的人多一些。
師:按兩人一組的想法,把棋子又輕又快的放入袋中。
4、小組合作實驗
明確要求:
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記錄,不能看,摸完一次後放回去,要一要再摸。
2、把每次摸得的結果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並把結果填入表中,同時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5、展示、彙報、交流
(1) 把記錄單按照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貼在黑板上。
(2) 師: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3) 解決反例問題
師:為什麼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數卻多呢?說一說這是這麼回事?
生再次實驗(黑棋子1個白棋子9個或黑棋子2個白棋子8個)
師:透過我們的再次實驗,看來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書:小 大)
6、 師:可能性大小於什麼有關呢?
生:可能性大小與數量有關。、
師:與在總數量中所佔數量的多少有關。在總數中佔的數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佔的數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書:數量 多 少)
7、師:橫著觀察一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隨著黑棋子數量的逐漸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逐漸增大了。
8、師:放5個黑棋子和5個白棋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觀察摸到的結果)
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
師:如果繼續摸下去會怎樣呢?猜一猜。
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師:正如你們的猜想,在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做了此項實驗(介紹貝努力實驗)
9、小結
透過剛才我們摸棋子的實驗發現,袋中放幾種顏色的棋子,就可能摸出幾種顏色的棋子,但可能性的大小是有變化的。
三、拓展聯絡,深化新知
1、(出示一個盒子,上面標有共14個球,白球8個,黃球4個紅球2個)
師:如果老師只摸出1個球,可能是什麼顏色的球,為什麼?
生:因為盒子中只裝有3種顏色的球,所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黃球或者是紅球。
師:摸出什麼顏色球的可能性大?什麼顏色球的可能性小?
2、數學書第85頁1題:連一連
3、透過遊戲,再次體驗可能性大小
8個分別標有1、2、3、4、5、6、7、8的球
要求:1、甲乙二人,輪流從口袋中摸球,每次摸出一球。
2、摸出球的號碼大於4,甲得到1分。
摸出球的號碼小於3,乙得到1分。
3、甲乙各摸10次後,得分高的獲勝。
問:如果你來參加這個遊戲,你將怎樣選擇?
(1)當甲 (2)當乙 (3)甲或乙都可以
4、師小結:這節課過得愉快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學習,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搭配中的學問》。這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內容。本節課透過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搭配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今後學習數學,以及解決生活中類似搭配的實際問題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有關搭配的問題,並能夠進行較簡單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無法進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為問題情境,以貝貝一天的生活貫穿整節課的始終,將選擇衣服—吃早餐—幫貝貝組數—文字遊戲等素材巧妙的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透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更深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合理使用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本節課中我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展現了搭配的全過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更直觀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談話交流、拉近距離
新課一開始,我先向大家介紹了一個新朋友—貝貝,透過談話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藉助活動,體驗搭配
這一環節,圍繞服裝搭配這一主題,我設計了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同桌二人為一小組,透過討論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只是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從始至終參與學習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在彙報時,學生可能會出現找不全或是重複的情況,這時,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那種答案對,而是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找出搭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正確答案。為了讓學生能歸納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先用T恤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再用夾克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讓學生看出來搭配時有先有後,適時引導,讓學生歸納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第三部分: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進行搭配後,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圖片,學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難說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並沒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識層面,而是進行了拓展、提升,透過不斷增加飲料的數量,讓學生找出規律,即:多一種飲料就會多三種搭配方法,飲料的數量乘以點心的數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數量。
第四部分:透過活動,激發興趣
透過貝貝的抽獎活動,讓學生幫助她解決數字搭配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記錄這些數字的過程中可能有遺漏或重複的時候,或者是數字寫全了但沒有規律。這時,可以用大螢幕展示幾種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比較找出記錄的最清楚明瞭答案,最後得出數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順序記錄,才能既清楚明瞭又不重複遺漏。最後一個環節是文字搭配,我選擇了“讀、好、書”三個文字,讓學生進行有趣的搭配,因為在前面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學會了數字搭配的方法,所以,為了考驗學生的反應速度,在進行這個遊戲時我要求學生口頭說出這三個字能組成的六個不同的詞語,然後透過有趣的填詞活動,將數學知識與語文知識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本課時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認識小數》中第一教時。P100~101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萬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運算、以及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本課內容包括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並認、讀、寫小部分是一位的小數。這部分內容是小數初步認識中的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為再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的基礎,也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二、教學思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數及貨幣單位元、角,長度單位米、分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元、角的瞭解多於米與分米,而且對小數也有所接觸,為此教學一開始以一些商品的價格引入,不迴避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反而以此為基點展開教學,對教材稍作修改,先學小數的讀寫法,再透過學生的合作、自學、討論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再透過練習,增強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三、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能認、讀一位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2、透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學會討論交流,與人合作。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分數與小數的含義是教學中的關鍵。
四、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課前我們收集了一些物品的價格,把你收集到告訴同學。
多請幾位學生說說一些商品的價格。
二、實踐討論,學習新知.
1、讀、寫小數。
既然大家知道0.1元,0.2元,0.6元都是小數,那你認為它與我們學過的1,2,3,4……的數有什麼不同?
(都有小圓點,都有零)指出,小數中這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
怎樣讀?怎樣寫?
2、理解小數的含義。
分三方面進行。
A以元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B認識以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C藉助分數的意義認識小數。
每一方面都配以一定小練習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練習中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機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學生的探索能力。
3、透過自學讓學生了解自然數、整數及小數是由哪幾部組成的。
三、自學“你知道嗎?”。
透過“你知道嗎?”來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及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貢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首先起源於人類的需要,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貢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國情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本課時在全冊書中的位置:
年月日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在本冊書中是一個獨立單元。本單元是學生在已經學過時、分、秒和24時計時法的基礎上,來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的。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利用萬年曆,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猜想,討論,發現等一系列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
難點:發現並掌握平年、閏年的特點與規律。會判斷平年、閏年。
二、說教法
講授法、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方法、練習法
三、學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
四、說教學流程
1、激趣匯入初步感知年月日
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開國大典和上海世博會兩段影片,讓學生提取其中的時間單位——年月日。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主持開國大典,xxxx年5月到10月在上海舉行了舉世矚目的世博會。
將課本上靜態的歷史事件動態的呈現。讓學生重溫當時激動人心的場面,十分具有情感與視覺的雙重衝擊力。
2、合作交流經歷探索全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計算等活動過程。
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認識大月、小月,然後逐步探索出平年、閏年的特點與規律及全年天數。
(1)認識大月、小月
認識大小月時,利用網路,給學生提供了“電子年曆卡”,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的工具和環境。學生可以輕鬆查詢到1900年——20xx年每一年每一月的天數。此時教師選擇1998年——xxxx年的年份讓學生進行觀察,並填寫學習卡,師生共同彙總。引導學生從大量的、不同的年份中發現大月、小月的排列規律。即:一年有12個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每月有30天。
這個學習活動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探索權、發現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獲取的知識既深刻、又有意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對於大月小月天數的記憶,給學生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記憶方法:拳頭記憶法,同時為聽力較好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準備了歌訣記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在學生充分認識大月小月的基礎上,教師追問:剛才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沒有提到2月,那2月是大月,還是小月呢?由此質疑,順利的轉入本堂課的難點——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與2月的天數有關。
(2)認識平年閏年和全年天數
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我採用考考老師的形式,讓學生隨機指定年份,我準確的說出那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讓學生產生對老師崇拜的心情和對知識好奇的心理。在此,老師說明:實際老師是找到了一個法寶,你們想知道這個法寶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發現規律中,我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每年二月份天數,讓學生自主的發現,通常每4年裡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
當學生為自己找到演算法洋洋得意時,讓學生算算未來2100年是平年還是閏年,2100÷4=520,沒有餘數肯定是閏年時,再透過萬年曆來驗證,卻發現2100年2月只有28天是平年,既而產生困惑。此時,我提出問題:誰能再列舉幾個整百年份呢?引導學生說出xxxx年、1900年、1800年時。我再次追問:他們又分別是平年還是閏年呢?引導學生透過萬年曆進行搜尋,同時出示: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使學生明白這個道理。這裡,還為學生提供了影片閏月的產生這個內容,讓有能力的學生課後學習。
在探究全年天數時,為了避免機械的記憶。透過討論比較得出簡便的方法,知道平年全年有365天,閏年全年有366天。這樣培養了學生求異、求佳的思維。
3、活用教學內化整理知識點
課堂小結時我採用提問題、學生總結的方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最後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透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資訊並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察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察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4、拓展提高關注學生的差異性
整堂課將數學與其它學科進行整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認識這些知識後,引導學生透過查詢有意義的歷史年份,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說板書
年月日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28天
二月
閏年2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