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初中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數學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軸對稱圖形”是第五章“軸對稱”的第一節的第一課時,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則重要內容,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實際生活中也隨處可見軸對稱圖形及軸對稱的應用。

  2、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很多事物,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例項和典型圖形的過程,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找出簡單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瞭解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聯絡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透過摺紙、剪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與思考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體驗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找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絡。

  三、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以“感受生活——動手操作------共同探討——歸納總結————應用實踐”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機會。

  1、教法: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電化教學。在課的開始,結合多媒體動畫,從優美的生活場景中抽象出蝴蝶、蜻蜓、樹葉這三個軸對稱圖形,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產生探索的強烈願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學法:觀察猜想、共同探討、動手操作、歸納總結、應用實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可見,“學會學習”本身比“學會什麼”更重要、

  3、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前製作動態演示的多媒體課件;模具、實物、投影、膠水。

  學生準備:剪刀、各種美術顏色、美工刀一把、白紙若干。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有關畫面)

  故事引入:(師講故事的過程中播放動畫)

  實驗探究

  探究一

  問題1:這些美麗的圖形來自生活。認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徵?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問題2:你能將圖中的窗花沿某條直線對摺,使直線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嗎?其他圖形呢?(在學生透過觀察、概括、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驗證:方法一:動手操作“扎紙”實驗。)

  方法二:利用多媒體,用動畫的形式演示,總結,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軸對稱圖形、對稱軸。

  這樣設計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同伴的幫助下,經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地獲取知識。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練習:請大家拿出你們準備的圖形,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找出它們的對稱軸,有幾條呢?

  探究二

  學生活動.做“印墨跡”實驗: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效能好的紙,在紙的一側滴一滴墨水,將紙迅速對摺、壓平,並用手指壓出清晰的摺痕,再將紙開啟後鋪平,觀察所得到的圖案有什麼特徵?

  完成上面實驗後,啟發引導學生有什麼發現?在於同伴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得出軸對稱的概念:

  接下來給學生例舉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在加深印象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

  問題3:你能說出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絡嗎?先給學生一分鐘時間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全班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特徵,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圖片。最後教師加以點評,得出二者的區別與聯絡。

  拓展應用

  1、讓學生設計一個優美的軸對稱圖案。展示自己的作品,體會創作時的快樂和意想不到的圖案美和成就感、

  2、欣賞反思,提升認識。師:請看這裡!音樂聲中,教師配音介紹,學生談感受。舞姿優美典雅的舞蹈——“千手觀音”、雄偉壯麗的人民大會堂、歷史悠久的北京天壇、巍峨高聳的法國埃菲爾鐵塔、

  課堂小結

  (1)、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2)、說說自己在本節課中的體會或困惑?課後作業

  1:教科書第117頁習題5、1的第1、2、3、題。

  2:教科書第114練習第1、2題

  五、教學實踐活動的收穫與反思:

  1、在學習中實踐,我學習了金石中學幾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學能力。

  2、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研修的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課堂不只是教師個人的舞臺,還應是師生心靈對話、情感交流的舞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搭建起師生互動的教學交流平臺,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才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體驗,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

  3、在反思中收穫,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會靜下心來採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走出自己的一路風采。

  初中數學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函式的概念》。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是函式概念。函式內容是初中數學學習的一條主線,它貫穿整個初中數學學習中。又是溝通代數、方程、、不等式、數列、三角函式、解析幾何、導數等內容的橋樑,同時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高等數學的基礎。函式學習過程經歷了直觀感知、觀察分析、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透過學習可以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函式概念,能對具體函式指出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能夠正確使用“區間”符號表示某些函式的定義域、值域。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例項,進一步體會函式是描述變數之間的依賴關係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式,體會對應關係在刻畫函式概念中的作用進一步加深集合與對應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式的模型化思想,函式的三要素。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符號“y=f(x)”的含義,函式定義域、值域的區間表示,從具體例項中抽象出函式概念。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認知規律以問題為主線,我採用啟發法、講授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是匯入環節,提問:關於函式你知道什麼?在初中階段對函式是如何下定義的?你能否舉一個例子。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函式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式概念進行匯入,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框架行程知識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講解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例項

  (1)某山的海拔高度與氣溫的變化關係;

  (2)汽車勻速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變化關係;

  (3)沸點和氣壓的變化關係。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上三個例項,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並根據初中所學函式的概念,判斷各個例項中的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是否為函式關係。

  預設

  ①都有兩個非空數集A、B;

  ②兩個數集之間都有一種確定的對應關係;

  ③對於數集A中的每一個x,按照某種對應關係f,在數集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y值和它對應。

  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透過對上述例項的共同點並結合課本歸納函式的概念。組織學生閱讀課本,在閱讀過程中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1:函式的概念是什麼?初中與初中對函式概念的定義的異同點是什麼?符號“”的含義是什麼?

  問題2:構成函式的三要素是什麼?

  問題3:區間的概念是什麼?區間與集合的關係是什麼?在數軸上如何表示區間?

  十分鐘過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預設:函式的概念:給定兩個非空數集A和B,如果按照某個對應關係f,對於集合A中任何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確定的數f(x)與之對應,那麼就把這對應關係f叫作定義在幾何A上的函式,記作f:A→B,或y=f(x),x∈A。此時,x叫做自變數,集合A叫做函式的定義域,集合{f(x)▏x∈A}叫作函式的值域。

  函式的三要素包括: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

  區間:

  

  為了使得學生對函式概念的本質瞭解的更加深入此時進行追問

  追問1:初中的函式概念與初中的函式概念有什麼異同點?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函式的本質為兩個數集之間都有一種確定的對應關係,而且是一對一,或者多對一,不能一對多。

  追問2:符號“y=f(x)”的含義是什麼?“y=g(x)”可以表示函式嗎?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符號“y=f(x)”是函式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f(x)表示與x對應的函式值,一個數不是f與x相乘。

  追問3:對應關係f可以是什麼形式?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對應關係f可以是解析式、圖象、表格

  追問4:函式的三要素可以缺失嗎?指出三個例項中的三要素分別是什麼。

  講解過程中注意強調,函式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追問5:用區間表示三個例項的定義域和值域。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運用啟發性的原則,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動手操作,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和同學之間討論,加強了學生們之間的交流,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自己列舉幾個生活中有關函式的例子,並用定義加以描述,指出函式的定義域和值域並用區間表示。

  這樣的問題的設定,讓學生對知識進一步鞏固,讓學生逐漸熟練掌握。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函式的概念、函式的三要素、區間的表示。

  初中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四冊P41-42頁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會辨認銳角、鈍角,建立了有關幾何圖形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在學生的生活中並不陌生,而作為新課程新的教學內容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教材從生活例項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和發現平移與旋轉的運動規律,並透過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學會分辨平移和旋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結合例項,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滲透了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是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學會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

  教學難點是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

  二、說教法與學法

  1、實踐操作法

  二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建構主義學也認為,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而生動的思維活動。因此,本節課設計了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感官參與學習,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多依賴直觀這樣一個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

  2、遊戲教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本教學設計注重創設圖片情境,以激趣為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鞏固所學新知識。教育心理學中也說遊戲是兒童的本性,結合本課教學內容抽象性的特點,我以圖片和遊戲作為載體由淺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轉的概念。

  學法

  1、情境學習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我讓學生從身邊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轉的物體,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小組合作法

  透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能數學地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合作中探索、發現和發展,使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三、說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的教法學法,本課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1、實物匯入,初步感知

  新課標認為學生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基礎。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而且兒童的注意力有強烈的直觀性和色彩性的特點,容易被生動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我就利用窗戶和鐘錶揭示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觀察窗戶上窗的移動情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窗戶的運動情況並讓學生用手畫出窗戶的移動路線,形成對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著,我再出示鐘錶,讓學生觀察秒針的運動情況的同時讓學生用手畫出秒針的運動路線,形成對旋轉概念的初步感知。

  2、創設情境,感受體驗

  在學生形成初步感知後,我再創設圖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題圖及課本中的圖片揭示平移、旋轉現象)

  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知識的,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創設有關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情境。

  我用幻燈機展示本單元的主題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帶入遊樂園的情境中,然後就問學生:遊樂園裡各種遊樂專案的運動變化相同嗎?(不同)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變化分分類嗎?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區別平移與旋轉,我將為同學們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現在螢幕上,然後讓學生自己進行區分,在比較中體會平移和旋轉的不同特點。

  當學生能看圖區分出平移和旋轉以後,我就讓學生髮揮想象說出身邊有關平移和旋轉的例子,讓學生學以致用。

  3、遊戲探究,鞏固新知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而且,二年級的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形象階段,只有藉助多感官的參與學習才能更好的鞏固所學內容。同時,在這一環節教學後進行的是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經過了前三環節的教學,許多學生已經感覺疲憊,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創作平移和旋轉的手工,生動有趣的活動能再次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不僅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在課堂後半段時間學習更加有效。

  首先,我先和學生做一個遊戲,我先點名叫一個學生做示範,讓他聽我口令運動。例如:我說:“某某同學向右平移兩個座位,然後旋轉一圈,再向左平移兩個座位。”當我做完示範以後可以叫一排同學聽命令,然後再全班同學一起做,這樣由點到面的練習,不僅能更好地控制課堂,也可以使學生用身體來加深體會。

  接著,我讓學生進行有關平移與旋轉的手工製作大比拼。

  4、情境練習,啟智培能

  在這一環節的練習中,我創設小魚找媽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童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在方格紙上平移物體這一重難點上。

  我出示方格紙後說:“喲,這條小魚正著急地找它的媽媽呢。它們該怎樣遊,向什麼方向遊多少格才能碰面呢?要嘴對嘴才算碰面哦。請你們兩人一組幫它們設計路線,並把路線記錄下來。”

  讓學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紙上移動物體的樂趣後,我繼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再創設房子會搬家的情境,讓學生都參與數一數的練習。

  在最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改變過去由老師總結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及時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四、板書設計

  本課運用了直觀比較的形式設計板書,簡單直觀的設計有利於學生進行比較和記憶,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整體結構,掌握所學內容間的聯絡和區別。

  平移與旋轉

  平移找點→連點→移點

  旋轉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意識的進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初中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中要學習整式的加減運算,以西寧到拉薩路段為背景引入教學知識。根據路程、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數量關係,設計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習合併同類項,去括號等概念和運演算法則。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數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展開的,整式的加減運算是學習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礎,也是以後學習分式和根式運算,方程以及函式等知識的基礎。

  2、學情分析

  在整式的加減運算中,讓學生把整式計算與有理數計算進行類比,體會數式通性,既可以複習前面所學數的知識,又使得式的有關知識得以簡化,在教學中,多設計小問題,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小組合作,探究、進行自主學習,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探索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熟練,合併同類項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合併同類項。

  2、過程與方法:透過類比有理數的運算,體會數式通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問題透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總結歸納;透過數與式運算的分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重難點是合併同類項法則的探究過程。

  四、教學過程

  1、複習:

  ①同類項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並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

  ②合併同類項:把多項式中的同類項合併成一項,叫做合併同類項;合併同類項後,所得項的係數是合併前各同類項的係數的和,且字母連同它的指數不變。

  2、探究新知

  ①分析例2:

  ⑴求多項式2x-5x+x+4x-3x-2的值,其中x=。

  ⑵求多項式3a+abc-c-3a+c的值,其中a=﹣1/6,b=2,c=﹣3、

  師生合作探究:一種方法是直接把x的值代入多項式計算;第二種是把多項式經過合併同類項,即化簡後,再代入x的值計算,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便?

  解法1:把x=代入2x-5x+x+4x-3x-2得

  2×﹙﹚-5×+﹙﹚+4×-3×﹙﹚-2

  =2×-5×++4×-3×-2

  =-2、5++2--2

  =﹣2-

  =﹣2、5

  解法2:2x-5x+x+4x-3x-2

  =﹙2+1-3﹚x+﹙﹣5+4﹚x-2

  =﹣x-2

  當x=時,原式=﹣-2=﹣2、5

  教師總結:透過兩種解法的比較得出,先化簡多項式,再把x的值代入化簡後的整式進行計算簡便。

  ⑵3a+abc-c-3a+c

  =﹙3-3﹚a+abc+﹙﹣+﹚c

  =abc

  當a=﹣1/6,b=2,c=﹣3時

  原式=abc=﹙﹣1/6﹚×2×﹙﹣3﹚=1

  2、練一練: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3a+2b-5a-b,其中a=﹣2,b=1;

  ⑵3x-4x+7-3x+2x+1,其中x=﹣3

  3、分析P65的例3

  例3:

  1、水庫中水位第一天連續下降了a小時,每小時平均下降2m;第二天連續上升了a小時,每小時平均上升0、5cm,這兩天水位總的變化情況如何?

  2、某商店原有5袋大米,每袋大米為x千克,上午賣出3袋,下午又購進同樣包裝的大米4袋,進貨後這個商店有大米多少千克?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總結:

  1、把下降水位變化量記為負,上升的水位變化量記為正,第一天水位的變化量為﹣2acm,第二天水位變化量為0、5acm。

  兩天水位變化量為﹣2a+0、5a=﹙﹣2+0、5﹚a=﹣1、5a﹙cm﹚

  2、把進貨的數量記為正,售出的數量記為負

  進貨後這個商店共有大米5x-3x+4x=﹙5-3+4﹚x=6x﹙kg﹚

  四、小結:熟悉合併同類項的法則,要求多項式的值,必須將多項式適當化簡後可以化簡計算。

  五、作業P70﹙4、5﹚

  初中數學說課稿5

  在座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資料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其中探究資料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資料的波動狀況,分析資料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和標準差。

  2、地位作用:

  我們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資料“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資料的波動是對一組資料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透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資料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透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複雜的現實情境的資料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並會用它們表示資料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a、掌握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

  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經歷感受表示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

  b、透過資料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資料,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資料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

  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資料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

  d、在具體例項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學習理解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這一節的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資料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線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透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例項來發現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開啟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啟用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透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透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匯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資料的另一個量度“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資料,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透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資料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資料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連結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資料,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資料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透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展示情景(連結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資料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資料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透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於比較和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