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立體圖形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立體圖形
一、說教材
1.本節課是:新思維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頁—第6頁的內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部分教材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小學低年級的幾何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建立初步空間觀念。這節課豐富學生對物體的形狀和圖形的感性認識,體驗圖形的一些特徵,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為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
解決重點難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細觀察、勤操作,多想象。
3.教學目標的確定為三點:
(1)讓學生經歷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過程,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二、說教法
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本節的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採用發現法、談話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師不斷創設問題的情境下,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人人主動參與學習,教學中我設計了課堂評價標準,目的是把評價的權利和機會讓給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三、說學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中採用了能吸引低年級兒童積極主動學習的有效方法:操作學習法、遊戲學習法、競賽學習法等方法指導學生運用一系列活動去實現教學目標,以獲得物體形狀和圖形的感性認識,建立學生空間觀念,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兒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入學前已有了一些關於物體形狀和圖形的感性經驗,要把這些經驗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圖形的特徵和名稱,會辨認幾種物體和圖形,應該透過大量的觀察、操作、遊戲等活動。為此,在教學上我準備這樣安排教學活動: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2、操作感知、形成表象。3、分組活動、體驗特徵。4、運用特徵、形成技能。5、課堂評價、全課小結。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我將努力創設一個能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環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擬這樣引入,播放課件:
同學們,你們好!我是智慧爺爺,我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我送給你們的禮物。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呢?請你們把袋子裡的東西倒出來看一看。並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這樣引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到親切易懂,大膽嘗試將“形狀相同”的禮物放在一起。既引入了新課、落實了目標,又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第二環節:操作感知、形成表象。(這環節分四個步驟進行)
1、分—揭示概念
我先讓學生分組活動,把帶來的物體歸類。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這樣分的原因。我按學生說的在電腦把物體分成四堆。然後問:“你們都是這樣分的嗎?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我肯定了學生的分法。這樣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先組內分、再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分的結果。我再問學生:每種形狀相同的物體它們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麼嗎?我按學生說的在電腦上出示實物名稱。並板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在黑板上(有的學生可能會把長的長方體和扁的長方體看成是形狀不同的兩種物體,這時我透過電教媒體把長方體翻轉,使學生認識到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實質是相同的)。因為這節課難點是讓學生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了突破難點,我向學生提出:為什麼這堆是長方體?這堆是正方體,你是怎麼分的?讓學生在充分發表意見。
這樣的.提問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區分大有好處。
這裡運用了多媒體手段,結合具體實物,揭示幾種物體的概念。
2、摸—感知特點
感知長方體,先讓學生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手中的長方體。鼓勵學生把看到的、感覺的用自己的語言在小組內說一說。
感知正方體,為了讓學生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我舉起正方體問學生:它的形狀和剛才的長方體是不是完全相同?哪裡不同?你仔細地看一看、摸一摸,找出來跟組員說一說。
這樣的提問和安排,既讓學生再次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感知圓柱和球
透過剛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比一比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立體圖形的一般形狀特徵。
3、看—圖形抽象化
我對學生說:我們知道了這些物體的樣子,那麼它們的圖形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我拿出一個長方體實物,叫兩個學生上來,一個左邊看,另一個右邊看,讓學生透過觀察知道不管從哪個方向看立體圖形,只能看到其中的某些部分,我根據學生回答把圖形貼在黑板上,這樣讓學生觀察發現,經歷從實物到圖形的變化過程。
4、想—再次感知、分三點
想一想:我說出一種圖形,學生閉著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
摸一摸:我說出圖形實物,讓學生閉著眼睛摸出,並說出它的形狀。
辨一辨:看立體圖形說名稱,我出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各物體的圖形,讓學生再辨認。
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物體的形狀,透過剛才的想一想、摸一摸、辨一辨的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教學重點,使學生透過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形狀,不同角度的認識物體形狀,突破了教學難點,有效的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一說
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
這題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體現了其應用性和開放性。
第三環節、分組活動、體驗特徵
空間觀念的建立,必須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做基礎,這裡設計了一系列練習,透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的目的。
一、滾一滾
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我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一滾,看發現什麼?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圓柱橫著放只能向前或向後滾動,而球可以任意方向滾動,還可能在桌面上轉動。
二、搭一搭
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錐、圓柱和球搭一搭。
透過搭,使學生明確:球沒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滾動,搭在一起不穩固;圓錐只有一個平面,不能疊在一起。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較穩固。
以上練習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透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既加深了對各立體圖形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做,用腦想的能力,在活動中還學會合作與創新,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第四環節、運用特徵、形成技能。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設計了一個競賽遊戲,“看誰摸得準”。競賽規劃:把學生分成四大組派一個代表上來,矇住眼睛按老師要求摸出實物,其他同學當觀眾,看哪組的代表又快又準地摸出實物,最後由分數高低決定哪組獲勝。我重點讓學生區分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遊戲的目的是讓學生放鬆大腦,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知識。
第五環節、課堂評價、全課小結。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設計以下評價,由四人小組長統計出哪個同學獲得紅星最多,評出本節課的智慧之星,老師給予獎勵。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承認每個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給每位學生表現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樂趣,對於表現一般的學生老師給予鼓勵下節課我們有機會可以超越他們。
本節課的特點是透過小組動手實踐、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有效地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特別強調了改革理念,比較好的體現改革的思想,符合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