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電磁感應現象》說課稿

物理課《電磁感應現象》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奧斯特的發現說明了電能產生磁,而法拉第的發現說明了磁能產生電,從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電之間的聯絡,使電能的大規模利用成為可能,為發電機的製造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這一章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學生學好這一節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為升入高中學習電磁感應定律奠定了基礎。

  重點: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那些因素有關。

  動卷式話筒的原理

  難點:法電機的結構原理。

  關鍵:本節的教學關鍵是指導學生邊學邊試驗,探究電磁感應現象及其規律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知道動卷式話筒的和發電機的結構原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透過介紹科學家法拉第的事蹟,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探索真理的精神。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

  採用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邊設疑,邊討論,啟發誘導,指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介紹科學家的事蹟,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三、說學法

  1、透過猜想、討論、答疑、設計試驗方案,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心,培養頑強意志,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手段

  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學習提綱,歸納實驗結論,討論練習。學生實驗操作歩驟、探究的問題,印刷在紙上課前發放在課桌上,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教學程式設計

  1、設疑引學

  前面我們學習了“奧斯特的發現”它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絡,說明電能生磁,電流和磁場是不可分割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讓學生猜想。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

  板書:一、實驗目的:探索磁能否生電,怎樣使磁生電

  2、討論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

  師問:根據實驗目的,本試驗應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為什麼?

  師生討論認同:根據研究的`物件,需要有磁體和導線,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控制電路通斷必須有開關等。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實驗方案,將矩形線圈,電流表,開關,導線連入閉合電路,矩形線圈先不要放在磁場內。

  第一階段:研究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

  提出問題:如何做實驗?其步驟又怎樣?

  引導學生做如下設想:電能生礠,反過來,我們把導體放在磁場裡觀察是否產生電流,那麼導體應怎樣放在磁場中呢?導體在磁場中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

  (1)投影學習提綱

  按課本圖14—41裝置,利用矩形線圈的一條邊作為直導體做如下實驗:

  a、閉合開關,讓導體在蹄形永久磁鐵中不動;讓導體在磁場中上下移動;讓導體在磁場中前後左右移動;觀察電流表的指標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b、斷開開關,重複上述實驗,觀察電流表指標的偏轉情況,並做記錄

  (2)學生實驗研究

  學生根據學習提綱的要求邊學邊實驗,邊看書邊討論,教師進行巡迴指導。

  (3)思考討論

  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用投影儀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a、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在什麼情況下導體中有電流產生?

  b、透過觀察實驗和自學課文,你能否歸納出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哪幾條?

  (4)在學生討論和答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規律

  教師板書

  教師講述:電磁感應現象最早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所以我們把電磁感應現象叫做法拉第現象。進一步介紹法拉第的事蹟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意義,給學生以教育和激勵。

  第二階段: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和發電機的原理

  (1)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就是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2所示,在接收聲波的膜片後面貼上著一個由細漆包線繞成的線圈,它能隨著膜片一起運動。膜片的後面有一個環形的永磁體,並使線圈置於它的磁場中。線圈的兩端用導線引出。你能說出它的工作原理嗎?學生討論後回答。

  (2)發電機的原理也是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製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4、14—45所示,學生看書後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a、什麼是交流電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什麼?我國交流電的頻率是多少?

  4、鞏固強化

  (1)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材料”

  透過指導學生學習“法拉第的故事”,使學生加深對感應電流的認識,而且可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對於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機的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質。

  (2)找學生對本節知識小結。明確本節課採用了什麼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幾個問題?

  (3)完成本節的練習題(投影顯示)

  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的記憶,由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