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後感

雙城記讀後感

  《雙城記》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下面是瑞文小編為你整理的雙城記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雙城記》讀後感

  我是讀完這部文學作品之後立刻寫這篇讀後感的,真是太精彩了,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特別是讀到最後兩三章的時候,原先迷茫如大霧般的情節慢慢地似受到初生的陽光而將迷霧驅散後的天空一般明朗起來。怪不得作者狄更斯自述,這部小說使他“深受感動,無比興奮”,並且渴望能親自在舞臺上扮演西德尼·卡頓;在我看來,西德尼·卡頓確實是一個能讓人“深受感動,無比興奮”的人物,雖然我一開始對他的出場沒十分感興趣,只是一個放蕩君子而已;最後兄妹兩人相繼奔赴斷頭臺的那個場景真的讓我淚如雨下。尤其是最後的留言,包含了小說的結局,又顯示了西德尼·卡頓的性格,以及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之處。“我所做的,是我一生做過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將得到的,將是我一生最安詳、最最安詳的休息。”,確實是五段催人淚下的“臨終告別詞”。

  首先,對於人物,稍微做一點個人見解。

  就按人物的出場順序,第一個就是賈維斯·洛瑞。從後面的描寫來看,他是一位兢兢業業的為銀行工作的職員,極度忠實於銀行以及後文中遇到的朋友亞歷山大·馬奈特。他起碼在銀行裡待了幾十年吧,從作者風趣的描寫“在臺爾森銀行各式各樣的幽暗大櫥小櫃之間,一些年邁老頭鄭重其事地在辦公。每當僱用一個年輕人進倫敦臺爾森銀行,他們總是把他藏起來一直放到老,像塊乾酪似的把他藏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裡,直到他渾身有了十足的臺爾森味,長滿斑斑青黴。”中就可以看出。而對於他極其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就是對老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我記得在文中確實寫過一處,為了老友他可以連工作都放在一旁。還有在露西結婚後她父親的發病,也使洛瑞先生很不安:“洛瑞先生度日如年,希望越來越渺茫,心情也越來越重。”、“洛瑞先生由於焦急不安地日夜守護,弄得精疲力竭,竟在值班時睡著了。”、“不過這時他突然犯起疑來,懷疑自己是不是仍在夢中。”都到了這種身心疲憊的程度了,可以看出他對朋友一家子的友誼有多深。還有,最後要不是有洛瑞為他們準備行程,較坦然地透過各個驗收,光憑後面一個驚恐的女人,一個昏厥的男人,一個弱小的小孩,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再怎麼逃也逃不出所謂“人民”的魔爪的。

  再一個人物就是露西了。她本人的出場就已經敲定了她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弱小而又堅強的女子。對於被囚禁了十八年的老父,她用自己的愛幫助他走過一個個難關。她先找回了自己的父親,幫他脫離的肉體上的束縛,而對於父親那深刻入腦海中的不定期的苦難的回憶,只有她才能最快、最輕柔地安慰住父親那不定的心,這一點是連老友洛瑞都束手無策的。還有的就是在法庭上的作證,她相當地用情,“面對著這樣的同情,這樣動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時的心情,比面對所有看熱鬧的人群要難受多了。”等等描寫的句子都顯得露西極有同情心;最終吻別丈夫的時候,她還是堅持下來了,和所有面對悲劇的人一樣,堅強地面對;雖然後來還是有些力不從心,但她還是愛的化身。

  說道女兒不免要提到她的父親。亞歷山大·馬奈特的身世很值得人去琢磨,到底受到多大的冤屈,多大的經歷,多大的思想創傷,都令我們去思考。他受到女兒的關心後,同樣地力所能及地回報他的女兒。他最終展現的,是一位作為父親,用愛關心自己的女兒的情節。同樣的,本人認為他也有他的極大的不幸。這號人物的身世十分坎坷,而最終併為實實在在地為女兒帶來幸福,舊病復發,滿屋子尋他的活計,就是這時,他才顯得蒼老又無依無靠。一個悲劇導致另一個悲劇的發生。

  對於達內,這個人一般般,追尋著母親的理念而“引發一系列的事端”(這裡並不是對他的否定)。他其實也是內心善良的人,由於這個使他因小小的求救就回去致使自己與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這也是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原因導致的結果。

  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最令人落淚的要數西得尼·卡頓了。出場時的情況“一直看著天花板”顯出他的放蕩不羈,而後來我們發現他實在是一個被湮沒的才子,有才而在無法溶入當時的社會。內在的情感也很高尚,最終是成全了情敵(姑且這麼說,但是還沒有覺得他倆的關係真的像以往故事中說的那種鬥得你死我活的,恩,這裡也看出他的心平氣和了,或許是裝的?如果是裝的,那麼就說明他很有才幹了。真是一個夠令人欽佩的人物。)。在幫助達內越獄的時候,他還是那麼一幅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但只有他在那時心裡是最清楚的,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昏死的達內和他的妻子,紀念他的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最後的他於他的妹妹的相遇,上刑場,安慰、鼓勵他妹妹,真是一種看盡人生的超脫,小說也寫了“那天晚上,巴黎城裡人談起他,說是歷年上吉蘿亭最平靜的一個。不少人還說他表情神聖,像是先知的預言家。”這個人物的設訂還是很扣人心絃的,比如在要去監獄幫達內越獄之前和洛瑞先生交代之後,“卡頓走進院子,在那兒獨自呆了一會兒,仰望著她屋裡的燈光。他輕聲地向它祝福,道一聲‘永別了’,邊消失在茫茫的黑夜裡。”我在看這句的時候,心裡隱隱地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又因為前文交代了卡頓要洛瑞等他的,也想不出有什麼會變動的。這句就有些淡淡的傷感,想讓人哭但又不讓人哭出來的味道。這個就是卡頓內心的描寫,輕浮浪蕩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對他人的愛而不顧獻身的人的心。

  反派人物特別是德發日太太,可以說是以人民的利為幌子而復仇的一個深謀老算的人物。她最平常的動作就是編織,一句話都不說,但是樣樣事都記在心裡,記在她的毛線上;像這種人都會使人對她有一種懼怕的感覺,冰冷、毫無人情的化身。他們身邊的雅克三號,復仇女等等都屬於一種瞎起鬨的,只覺得能從砍別人的頭中得到一種快感。他們根本沒有像德發日太太的那種覺悟,只是對生命的褻瀆,從他們凌亂的外貌和敗壞的禮儀就可以看出。對於德發日,他雖然想推翻國王,但是對於自己以前服侍過的老主人,還是有一定的隱惻之心的。他妻子也說了,要她自己動手,他丈夫“老實想救那醫生一家”,可見德發日還可以算得上中立派,但事實強迫他對主人一家動手,他就是活在矛盾之中的,可能受他復仇心強烈的妻子的影響。

  這本小說懸念很多,鋪墊很充實,是那種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條條小溪逐一地匯聚,最後成了奔騰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動,越想看下去。舉例,最突出的就是第二部第六章《成百的人》和第七章《侯爵老爺在城裡》毫無關係,如果把第七章單獨拉出來,也可以成為一本小說。直到後面才看出他是關係到達內的身世,再後來看出了關係到露西,再後來看出了他關係到老醫生,最後伴隨著醫生的信件,複雜的人物關係一覽無餘,對闡述人物關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無疑,最後兩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動的部分。最後兄妹的相認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這樣安排無疑突出了卡頓,他是一種正義的象徵。現在冷靜下來,覺得要思考一下為何兄妹會全部關在裡面的。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場大革命在作者眼力本身就是混亂的,無人權可言,瘋狂的民眾只按自己的意願辦事,那終究導致悲劇。

  這部作品終究還是善與惡的對抗,善的勝利,令人激動地收場了。讓我們深思的,復仇到底是否值得人們去做,但是德發日太太的復仇之心不是那麼一日造就的,是對死去的哥哥,姐姐,父親的回應;是階級鬥爭的烙印,無可避免地形成復仇的觀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說到底造成這種結果,各方面都要負一定的責任,社會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因素。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小說。

  篇二:雙城記讀後感

  就這樣被感動了。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它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全書充溢著撲朔迷離的色彩,作者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框架,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忍受著資產階級無情的剝削。正如作者所說:“昌盛而又衰微,篤誠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這是充滿陽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陰暗失望的長夜,人們擁有一切,卻兩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真摯的情感,成為這部名著亮麗的一筆。

  在小說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後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風雨不改地到大牆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為了愛情甘願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利之時為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物件,她的憤怒之深是可以想象的,然而為了發洩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於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後,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為槍走火而結束了自己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說中,最讓我喜歡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一出場就帶著一身憂鬱,隱去了光芒,總是灰心、失望、冷漠、淒涼。他妥協於周圍環境,但有時卻又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律師助手的他才華出眾,卻甘心情願躲在人後,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親手築起了一堵牆,隔絕了名利、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裡。他與查爾斯長得十分相似,也同樣深愛著露西,然而兩者命運卻截然不同。他羨慕查爾斯,也恨他。可在經歷痛苦的煎熬後,他依舊帶著誠摯的祝福,願露西與查爾斯永遠幸福,因為“愛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崇高而純潔的。

  終於,他向露西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每次讀起那段話,難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靈魂最後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看見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那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夢想。

  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淒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後,我才為一種原以為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為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當查爾斯因為家族的犯罪而被無辜判決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斷頭臺接受行刑。在生命與愛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愛露西,為了她的幸福,他為她的愛人獻出自己的生命。當他走上斷頭臺的時候,面上依然保持著笑容,他信守對露西的諾言?因為,他的愛便是他的生命。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詩:“我願意是急流/山裡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岩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儘管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著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恆地放著悽美而迷人的光彩。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篇三:《雙城記》讀後感

  用了一天的時間,一口氣把《雙城記》讀完了。些許震撼,些許憤怒;些許感動,些許欣慰,一時間充斥了我的心。我為革命群眾奮起反抗爆發出的偉大力量而震撼,也為他們在革命進一步進行時不分黑白的復仇行為而憤怒;為卡頓對露西真摯無私的愛而感動,也為小說尾部卡頓的美麗憧憬,為他生命的延續而欣慰。

  這部小說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他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雖然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但卻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

  然而這部小說最能打動我的部分卻是卡頓對露西珍貴的愛情。它雖然閃現於一時,卻持久了一世。愛情,是什麼?是包容,是索取?是單純的佔有,還是博大的寬容?這個話題如此陳舊卻依舊沒有答案。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我們總是在想到底有沒有長久,有沒有無私?“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卡頓在《雙城記》中給了我們答案,給了一個人應該有的對於愛情的信念。

  太多的分離讓我們這一代人喪失了對真愛的追求,喪失了很多信心,很多理想。然而卡頓犧牲式的死亡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也喚回了我的很多希望,很多暢想。卡頓對露西的愛是專一的,更是堅定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用自己無私的愛和生命給予了露西一個美好的未來。當他作為查爾斯的替身,平靜地接受本不屬於他的死亡,安詳地走上斷頭臺時,這悲劇的故事便擁有了充滿希望的結尾。他崇高的愛,拯救的不只是一個生命,更點亮了自己碌碌無為的一生,在人們心中樹立了他一直渴望擁有的果斷、堅定的形象。

  露西是幸福的,她不僅擁有了父親的愛、丈夫的愛、僕人的愛,更重要的是她還擁有卡頓那份只屬於她的愛情。卡頓愛她,卻並不要回報。在她生活無憂的時候,他只是默默地看著她,祝福她;在她的生活出現困境,愛人被囚時,卻挺身而出,代替“情敵”走上了斷頭臺。只要愛人幸福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就可以了無牽掛,正是懷著這樣簡單而滿足的願望,卡頓可以沒有難過和憂傷的觀望露西的幸福,可以離開得那麼從容。相信很多女孩和我一樣羨慕露西,羨慕有那麼多人用心用生命來愛她。

  查爾斯是幸運的,從第一次法庭上的轉敗為勝到最後的成功逃脫,卡頓——這個本該同他針鋒相對的情敵,卻一次又一次的幫了他。表面上看是因為卡頓愛露西,而露西又深刻的愛著查爾斯,但事實上查爾斯出色的人品也是卡頓願意幫他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知道露西在他身邊一定能夠得到幸福,一定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開心快樂,他認同露西的選擇,同時也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也許會有人覺得卡頓傻,為卡頓不值,但我想,為所愛的人奉獻一切應該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吧。

  愛常常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話很對。看完《雙城記》,我突然醒悟,發現原來世上本沒有真正的恨與愛,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正如這部小說的經典開篇:“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所有的事都沒有固定的性質,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重要的不是這件事本身怎麼樣,而是一個人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就像卡頓對於查爾斯,本該是恨的,因為是他使得卡頓失去了擁有露西的機會,是他使得露西眼中再無他人。但卡頓卻選擇用博大似海的愛來化解這種恨。也許在他眼中查爾斯已經不是查爾斯,而是露西的一部分,是他所愛的人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他所愛的一部分。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沒有查爾斯,可能還是會出現查三斯、查四斯、查五斯的,卡頓如果選擇了恨,豈不是要恨很多人,要恨一生、恨一世、恨在每一天了麼?卡頓是聰明的,所以他沒有選擇恨,而是將恨昇華成了一種最最偉大的愛。即使他死了,即使他不能再親眼看到露西的幸福,相信他也能在天堂感受到愛人的笑,感受到愛人的快樂。卡頓會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止是露西、查爾斯,還有更多的讀者,更多的後人。他的精神會永存,他會得到永生!

  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愛別人甚於自己的人都是傻瓜。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這種愛純得像冰、熱得像火,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最悲壯的行為,是一種理想化的美。它可以默默的悄無聲息,也可以爆發出無限的力量和勇氣。為了情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生命,哪怕這種犧牲是因為拯救自己的情敵。這樣的故事不可思議,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但它傳遞給我們的卻是作者對於人性、對於愛情的思考。愛一個人,就是要給他(她)幸福,哪怕這種愛會傷害自己,哪怕這種愛會讓自己消失……

  卡頓的犧牲是一種重生,他之所以能夠坦然得面對死亡,正是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他知道自己的離去可以帶給所愛的人更多的快樂,也可以換來更多人的幸福。他沒有怨恨革命者,也沒有埋怨任何人,他所做的只是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自己愛露西的心願,實現自己的誓言。

  常聽人說:“愛一個人要愛他(她)的全部。”愛她的好,她的壞,甚至是她的愛。愛上情敵,不可思議,但卡頓卻詮釋得很好。對於一般人來說那麼恐懼的死亡,在愛情面前卻是那樣的微不足道。活著也許會美好,但如果看著所愛的人每天傷心流淚,相信那便會變成一種巨大的煎熬,所以卡頓選擇了欣慰的去死,那是一種安詳的無畏,一種沉靜的離開。

  同卡頓相比,當今的愛情似乎被強加了更多的東西。金錢、權力、地位、利益……這些本不該成為愛情的影響因素的東西卻佔據了越來越重的份量。人們不是為了愛而愛,而是為了生存而愛。很多情況下,虛偽代替了真誠,物質凌駕於精神。也許我們是一群理性的動物,也許我們所做的是最好的選擇。但我們是否應該感到慚愧,是否應該正視自己的每一段感情呢?難道人活著只是為了吃好喝好睡好麼?媒體上報道出的一個個為情仇殺的事件,應該為當今的人們敲響警鐘了,大家應該仔細想想,他們,究竟是為愛而殺還是為恨而殺呢?如果我們不能博大的活著,世界就會了無生趣,失去色彩。

  轉而回到《雙城記》,卡頓的偉大賦予了他太多的光芒,但就這個人物本身來講,他還是有悲劇的性格。他太小看自己,可以說是有些自卑,因此放任了自己,又因為放任而感到絕望。最終他沒能盡力的追求露西,而只是把對她的愛隱藏在內心,默默地承受著煎熬,無私地付出,卻不求一丁點兒回報。這種愛悽美而崇高,但卻過於低調。如果卡頓能夠努力,如果卡頓願意爭取,露西未必不會選擇他,而他同樣能給予露西很好的幸福。

  總之,《雙城記》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關於愛,關於恨,關於復仇,也關於重生。當小說尾部卡頓看到希望的時候,我彷彿也從整部書有些陰鬱的情緒中看到了點點星光。所以,卡頓的存在不僅僅是作者對愛的渲染,更寄予了狄更斯對未來的信心。不錯,當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恨,當所有的恨都昇華為愛的時候,沒有復仇,沒有血腥,有的只會是幸福的歡笑,燦爛的陽光。

  再次感動於狄老的良苦用心,感動於卡頓至死方休的夢、沁人肺腑的情,更感動於這份人世間最崇高、最永恆、永不退色的愛,那麼難得,那麼美好,也必將永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