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兒童》讀後感
《重新發現兒童》讀後感
教育中常常不見兒童。作者透過敏銳的觀察、切身的實踐,試圖“重新發現兒童”,進而發展兒童,“讓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下面是小編準備的《重新發現兒童》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重新發現兒童》讀後感
《重新發現兒童》,是北京玉泉小學高峰校長的著作,透過這本書,我第一次拜讀了高校長的著作,讓我感慨頗多。此書以小片段、小故事、小例項的形式記錄了高峰校長多年來的教育經驗和育人理念,在這些經驗和理念中,我能深深地體會到高校長的童心,體會到他的智慧。一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無論是課程的設計,還是日常中的問題解決,那種高層次的佔位,靈敏的頭腦,解決問題重點的把握,交流中的語言運用,都讓我折服,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不少的方法。
看得出,這本書裡的每一個片段都是高校長平時的積累,遇到問題的不斷的反思,也終成就了高校長今天的成績。作為一個校長不能說每天,但是他始終關注著學生,他和學生是一起的。比起他我差的很遠。
在這本書裡,我幾乎很少看到“學生”這樣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我的孩子們”這樣的文字,真切的感受到高校長的愛心,真切的感受到作為玉泉小學學生的幸福,真切的感受到這所學校學生站在中央的教育理念。
我用了兩天多的時間概念,讀完了這本書,這是我前所未有的。我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它接地氣,書中的理念和做法有都和我們學校相近,只是他們做得更深入些,這讓我對這本書更加的愛不釋手。書中很多的做法,正是我將要一步步實施的想法,如今拿到這本書,我視如珍寶。
他教會了我:人要不斷的反思和學習;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堅持寫反思,和做記錄,不斷的督促自己成長;作為管理者真的要接地氣,要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才能真正的、適時的做出符合兒童特點的課程。
我把我所需要的都折了頁,我還要再讀,再讀,再讀,吸取精華為我所用。看了這本書後,我更堅信了自己的想法,我會用我的智慧開啟新的旅程!
《重新發現兒童》讀後感
不知不覺,四月即將消失,如不是辦公室同事提醒,我還以為四月還有一週的時間要過呢。時光易逝,記憶永遠,不過,還是用筆記錄一下為好。
一、 行走的腳步
四月的腳步是匆忙的,也是踏實而快樂的。9、21、23號,三次去張廟小學開展助讀活動。作為天涯海角助讀團隊的一員,第一次為身居城市的高中學生和助讀學校的農村孩子牽線搭橋,讓他們之間因為讀書而產生互動和關聯、親歷和感悟;第一次讓農村的娃娃們聆聽來自上海的成功愛人人士“甲秀”先生的報告;第一次在讀書日那天和大家一起將書捐給商河鄭路鎮8所農村學校,見證捐贈者與受捐者愛的交流與互動,見證孩子們的天真與熱情。
還記得16號那天,久旱的齊魯大地迎來了一場春雨。就在那天,菏澤牡丹區的助讀儀式在和風細雨中啟動,有幸受孔凡梅老師之邀參加了那次啟動儀式,順便聆聽了一節外教關於“全身反應法”的講座,受益匪淺。
26—27號,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兩天。聆聽了幾場關於“自然拼讀與分級閱讀”的專家報告並觀摩了兩節小學英語課堂。瑞格叔叔生動有趣的對話式教學方式和清華附小活潑可愛的孩子為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孩子們語言能力的習得完全可以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教師沒有必要再成為知識的播放器。教學方式決定著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決定著孩子在校學習的快樂指數與學習結果。
二、 閒暇的閱讀
自從週末到鄉村學校助讀,自己的閱讀受到了一定影響。
四月初終於讀完早已開始的《發現母親》,補寫了兩篇三月份欠下的兩篇,之後的兩週只完整讀完高峰先生所著的《重新發現兒童》一書,以下是閱讀這本書的簡單感悟。
每次看到孩子被迫學這學那沒有自由的時候,或每次看到幼小的孩子舉止行為成人化的時候,尤其是看到有些孩子小小年齡就變得對世界不再好奇的時候,總忍不住感嘆:童年,去哪兒了?
無容置疑,童年在消逝。是什麼造成了童年的消失?怎樣才能挽救孩子們消失的童年?
《重新發現兒童》一書包括看見兒童、認識兒童、保衛兒童、尊重兒童和發展兒童五章。作者認識到我們的學校按照成人的意志高度同質化,根本沒有為兒童而準備。學校,應該讓孩子站在正中央,成人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兒童的視角看待孩子。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應該會說話,它們是構成兒童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總之,學校是為孩子而存在的。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高峰校長將自己管轄的北京海淀區玉泉小學打造成適合兒童發展的樂園。
高峰校長認為如果孩子不喜歡學校,教育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孩子們的行為是規範的,自律的,但心靈應該是自由的,舒展的,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懷揣夢想上路,最終獲得幸福。孩子到學校的`目的表面上是來聽課、讀書、寫作業、考試等,但本質上是孩子們在逐步社會化。家長關心孩子教育,但不能將希望放在傳統的高考上。教育是為了受教育者未來的美好生活做準備。教育是一種應然的事業,需要懷揣理想仰望星空,讓每個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教育不是工業,而是農業,需要精耕細作。
傳授知識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識只需一翻書就會得到。去了解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永遠會比我們告訴他這是個怎樣的世界更重要、更有趣。發展心理學證明兒童時期心靈受了傷害的孩子成年時容易出現問題。
高峰校長說對於一個長身體的孩子來說,其實吃飯遠比學習教材更重要。是啊,如果沒有了好身體,將來還能幹什麼?早上值班時,看到一大群孩子在走廊上狼吞虎嚥對付一頓早餐時,總忍不住勸他們好好吃飯,然而他們總說沒有時間。
書中說如果老師強硬堅持某些原則,孩子會叛逆,或者陽奉陰違或者循規蹈矩。事實的確是這樣的,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對家長和老師都有所保留,能夠琢磨成人的心理,人前人後表現不一。等到孩子出了大問題,家長和老師倍感詫異。蔡元培先生說,教育就是一種選擇。人是在錯誤中成長的。不要濫用老師的權利,避免在公共場合下批評學生,更不能將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把老師視作毒蛇猛獸,希望離老師越遠越好。
做老師,需要學習。只有將自己變成兒童,才能發現兒童、呵護童心、保衛兒童權益、尊重兒童發展規律、繼而發展兒童潛力。沒有不需要學習的學生,也沒有天生的老師。其實,做老師的最大幸福在於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非功成名就時聽到的掌聲。
三、 美麗的邂逅
因為心連心助讀,便有了一次次美麗的邂逅與相遇。
4月2號(世界兒童圖書日),“天涯海角心連心助讀團隊”進行了第一次愛心募捐,很多老師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大家你30元,我50元,他100元,眼見微信紅包的錢不斷增加,只有一面之緣的郭迎新老師透過微信轉來了1000元;燕山中學的劉興鳳老師連續發來好幾個紅包。最後,我們募捐的錢加上原來的結餘足以為受捐學校的老師購買足夠的書籍了。團隊為受捐學校的老師每人購買一本書,其目的是想激發督促老師們閱讀,因為沒有愛讀書的老師,很難有熱愛閱讀的學生。努力幫助當地學校形成師生共讀的氛圍是我們活動的目的之一。
隨著心連心助讀活動的開展,相識相知了一些新的朋友,如:菏澤的朱文靜、尹翠華老師、濟南的徐春燕、張青青、崔寧、常樂樂、周連梅和讀者雜誌社的孫加軍、訊吉安公司的司機蔡林老師等先後加入了助讀活動,在此不再一一列舉。正是大家的齊心協力鋪平了“天涯海角心連心”的助讀之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甲秀”先生。幾年前,透過“船長”與“甲秀”先生相識。他曾經慷慨解囊對我班的貧困生給予資助;他曾經將價值不菲的世博會紀念品贈與我作為給同學們的獎品;春節前,當他聽說我開展心連心助讀活動計劃時,再次捐助10000元作為啟動資金並打算在讀書日前來參加助讀活動。臨行前,他堅持自費預定賓館房間以堅守志願者章程的規定。22號,他不辭千里之苦,自駕車從上海到濟南,又從濟南到商河,連續12個小時的駕車行程。第二天(世界讀書日)一大早,又駕車趕到鄭路鎮張廟小學為那裡的家長和孩子奉上了一場精彩的報告,下午又趕到許商鎮小學為早已等候在那裡的數百名師生和家長做了報告。
“千里之行,只為活動”,為了這次活動,他精心準備了18頁紙的講稿,還為每個學校帶來了精心選擇的《十萬個為什麼》和《科學發現縱橫思維談》。“甲秀”先生做報告的當天晚上,家長群裡已經有人在商量為孩子購書的事情了。
回望走過的路、讀過的書、遇到過的人,想用林微因《你是人間四月天》中的一句話來結束: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慧眼感謝所有支援關注心連心助讀活動的愛心人士,我的學生和同事以及協助我們工作的老師、領導和家長們!
《重新發現兒童》讀後感
好玩是孩子們學習發生的前提。 只有在好完中,在動手中, 在有趣中,在交流中 ,在碰撞中,在打鬧中 ,在吵架中,兒童的智慧才開始生長,成長才開始建構。
現在,學校教育的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讓孩子不再擁有夢想。 其實小學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製造機會 ,幫助孩子們做很多很多的夢 ,不論哪一個夢成功了, 這個孩子都是成功的。 有夢想,才有預期;有預期,才產生動力;有了動力,才有人生的方向感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人生才會圓滿幸福。
我們的一粒種子, 或許能讓孩子們生出夢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