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青玉案》讀後感

辛棄疾《青玉案》讀後感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讀後令人心馳神往,當數珍品,小編為大家分享辛棄疾《青玉案》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辛棄疾《青玉案》讀後感(一)

  東風彷彿吹開了掛滿花燈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瀰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迴盪,聆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陣陣幽香隨人而去。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尋覓千百次,猛然回頭,那人卻獨立在寂寞冷落的燈光稀疏之地。《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繪的場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華的孤高情懷也久久地迴盪在心中。

  第一次接觸到這首詞,是在小學五年級。當老師在講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時,我心中頓時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那種感覺似乎很熟悉,我極力品嚐那種孤獨,那種超脫凡塵的孤獨。從前兩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處綻放著絢麗的煙火,那高掛的燈籠,照耀著大地,那車水馬龍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但是卻有一個身影孤獨的漫步在大街著,彷彿這一切都與其無關。當時的我年紀還小,不能完全體會到詞所表達的感情,但我卻喜歡上了這首詞。我經常誦讀著它,漸漸地,彷彿讀懂了什麼。

  後來,我升入了初中。偶然的機會,我在教材上再一次發現了這首詞。我仔細地閱讀著賞析,似乎又被帶入了元宵燈會的場景。但這一次,我明白了,那種孤獨並不全是心靈的孤獨,那是一種不慕富貴、不願貪圖安逸和世俗安樂的孤高情懷。穿越時空,我彷彿看到了那個孤寂的身影。繁華、歡笑,這些轉瞬即逝的東西,所帶來的短暫歡樂卻是那麼吸引人,想要擺脫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她卻達到了這種境界。零星的燈光之下,我對其湧起一陣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節來臨。除夕夜,鞭炮聲、禮花聲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斕的色彩照亮。我離開人群,來到了悽清的河邊。夜風吹拂著,蒼茫的夜色撲面而來。我點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視著那跳躍著的微弱光。遠方的禮花聲漸漸微弱。此時,什麼都不那麼重要了。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在那淺淺的微光中,我彷彿又看到了元宵燈會上的那個身影。她對我淡淡地微笑著,我也對她報以一笑。默默無語中,彼此什麼都明白了。她漸漸化為一縷輕煙,升入天際。我仍逗留在河邊,沉醉在這孤寂的夜色中,感覺自己的肉體與靈魂都得到了洗滌。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陽光中到來。

  《青玉案·元夕》,這首短短67字的宋詞,帶給了我無限的思考與感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其感悟也漸漸深入。在夜深人靜時,我常會在心中默唸著這首詞,在這個過程中,會得以自我反省,並使心靜人定。不慕繁華、自甘孤寂、不貪圖安逸,若能始終以此自勉,那麼你將會淡定、自持,擁有一個平安而長久的人生。

  辛棄疾《青玉案》讀後感(二)

  《青玉案·元夕》上闕描寫的是元宵節歡快的場面,描述瞭如同“千花樹”的彩燈,更有星星點點的`煙火“如雨”般飄落。街上,富貴人家也乘坐著“寶馬雕車”,出來欣賞“魚龍舞”,呈現了一幅萬民同歡的景象。節日的音樂充斥了整個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個地方籠罩在一片燈火輝煌中。

  詩詞的下闋在描寫人。詩人看到了正在觀燈的女人,她們個個穿著美麗的服飾,帶著節日特有的“雪柳”,談笑著從他面前走過,所到之處,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織在空氣中。詩人一直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後來無意間回首,卻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人說,這首詩是對作者自己的寫照,而燈火闌珊下的人影描寫的是一個不與世同流合汙的形象。其實,這首詩給當今社會所能帶來的最大啟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尋找。

  社會是複雜的,是由不同的人構成的。在如此變化多端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目標會使一個人變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會是一條直線。我們不可能一帆風順地到達勝利的頂峰,在路途中必定會經歷風風雨雨。

  盲目地向前衝可能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們頓悟,明白許多先前的教訓;回首往事還能讓你從另一個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為,從而讓你反思現在的行動是否值得。所以,有時候,“暮然回首”並不是對命運的屈服,而是另一種前進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發洩內心積壓的情緒,還可以使一個人更為堅強。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會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為只有有勇氣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個人才會成長,最後獲得成功。

  辛棄疾《青玉案》讀後感(三)

  元宵夜,彩燈輝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灑滿夜空的繁星雨點。香車寶馬,笛聲悠揚,圓月皓潔,一切盡在無法言語中,處處彰顯著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興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輕盈,笑語盈盈,隨行處暗香浮動,真正是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而唯獨自己依舊淡然若水,尋尋覓覓。驀然回首之間,才發現那淡淡的喜悅漸漸模糊了,順著零零散散的燈火望去,在相隔不遠、寂靜冷清的地方,伊人煢煢孑立,傲然俯視這盛大的場景,安靜而脫俗。

  詞作從極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輝煌燦爛、絢麗繽紛的熱鬧場面入手,從側面襯托出一個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脫世俗的女性,有別於那些脂粉羅綺的世俗之女,追求更為高潔脫俗的志趣。構思巧妙、立意獨特,在香豔脂粉中充分展現了清新脫俗的氣質,於同流合汙中尋求超群拔俗,於模糊繁華中匠心獨運,含蓄細膩,耐人尋味。陳廷焯《白雨寨詞話》中說“稼軒最不工綺語”,也就是敘述語言平淡無奇卻足以出奇制勝,達到想要的效果。並且指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亦了無餘味”,說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尋一個清高脫俗、自甘寂寞、淡泊個性的伊人。

  然而梁啟超稱這首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梁令嫻《藝蘅館詞選》丙卷引)確認為有所寄託。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卷一也懷疑此詞為宋孝宗幹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棄疾時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任司農寺主簿,或以為作為次年也就是說此時的辛棄疾正處於仕途失意時期。書中說作者追慕的是一個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遲暮之感的美人,即一個畫面上的目標。但是詩人也許從這幅畫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這樣看來,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時,寧願閒居孤高自賞,也不肯同流合汙,追求超拔脫俗品格的個性追求。

  在發展的程序中,人們的理解也在漸漸地深刻。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這個方面寫出了自己獨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用不同詩意的詩句來闡述他所說的人生的三個境界,寫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清陳廷焯《詞則·大雅集卷二》:“纏綿悱惻,雅近正中”。

  香蘭泣露,燕子雙飛,斜陽沐浴,然而明月無諳人事,只恨離別之苦。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自甘寂寞,勇於探索,雨橫風狂,枯樹凋敝,於高堂之上克服嚴寒,於失敗之中尋求新的開拓,獨自品味自己走過的這段腥風血雨。這也許就是他所說的有我之境吧,萬事萬物都被賦予詞人獨到的情感,濃濃的相思之情伴隨著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種審視萬物的冷靜探索生活的真實,平靜安寧地奧立於天地之間。因而,寄情於景,寂靜的萬物傳達著他深深地無奈的內心世界,與無我之中表現有我之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許是為了尋求心中的完美,獨上高樓,疏放不羈,以酒作伴,強顏作樂。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練是獲得滿足的前提。不管是難得的伊人還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對他有益的磨鍊,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因而,即使衣帶漸寬、面色憔悴,也是為了獲得一份內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悅。同樣,生活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求知的過程,或許我們在這個艱難的旅程中歷經千辛萬苦,可依舊得不到我們預期的結果。那麼是不是應該奮起直追,為我們曾經的付出而更加認真努力呢?或許我們還需要糾正自己的某些錯誤認識,尋求新的理解和感悟,為自己的前進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敢於奮鬥,勇於堅持,以一種傲然無畏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挑戰。以我為本,以物觀物,將物與我和諧的統一起來,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種平和淡然的態度去適應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認知和實現。

  必定經歷了第一境界高處不勝寒的淡然和無畏,承受了衣帶漸寬、面色憔悴的堅韌和無悔,所以認識也更加深刻和清醒,無論是對於過去的沉痛緬懷還是對幸福未來的憧憬和滿足,都帶有詞人強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謂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對於生活中的我們來說,驀然回首的那一剎那,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眾裡尋他的勇氣,更需要把堅持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撐。即使練就了火眼,半途而廢也只能讓我們留下遺憾的嘆息,敷衍了事的行徑終究抵不過困難的阻擋,想要柳暗花明的燦爛,必先經過山重水複的艱險。生活就是這樣,發現、探索、前進、滿足,我們經歷的很多,需要認識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備一種生活的毅力和堅韌。

  人生的三個境界也就是生活的各種步驟,或許我們曾在這條道路上迷茫無助,但是對於生活和困難的意義不斷會有新的理解。我們好奇、迷茫、混亂、明瞭、欣喜,即使受到西風凋敝的冰冷、衣帶漸寬的清寒,最終會遇到柳暗花明的美滿。所以,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才可以很好地面對以後的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