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案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統一概況、隋初經濟繁榮的表現;瞭解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實現統一、開通大運河的條件以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講述本課知識,讓學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況;詳細地講解大運河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會識圖看圖;探討隋朝的滅亡,培養學生從歷史教訓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的積極歷史作用,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透過這種精神的感染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復興中華的情愫。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的創立及影響。
【難點】大運河開通的影響;科舉制創立的標誌和影響。
【導學過程】
目標導學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學生閱讀教材“隋的統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瞭解隋朝統一全國的時間,統一的標誌及統一的意義。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最後再次強調並歸納學生的回答。
教師講述:隋朝建立後,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那在此基礎上隋朝的國力發展如何呢?
4.圖文展示含嘉倉,一個在文獻裡被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北部被髮掘。據統計,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儲存有約50萬斤炭化穀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
5.請同學們回答:隋朝的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6.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與交流,教師總結歸納。
提示:
(1)發展經濟;
(2)編訂戶籍;
(3)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
(4)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教師設疑:這些措施的實施給隋朝帶來怎樣的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隋朝實施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目標導學二:大運河的開通
請同學們結合材料與教材“開通大運河”一目,指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麼。
反饋指導: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一聲令下,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大運河就開通了。
PPT呈現“大運河圖”,學生根據教材完成填空,並勾畫出大運河簡單示意圖。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填空、畫示意圖,教師展示部分同學的成果,進行點評。
教師講述:大運河全長2700多千米,三點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教師設疑:有人說大運河“功在千秋,罪在當時”,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學生小組內交流,自由發言。
師生共同總結:從地圖上看,中國江河大都是東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運河的開通溝通南北,加強了南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為祖國的長遠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古人語“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所以說大運河“功在千秋”。不過,隋朝為開通大運河徵發了幾百萬人,佔當時全國人口的將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夠,婦女也被徵調去。百姓對此不滿,隋煬帝便用高壓手段鎮壓,規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輕重,一律處斬,且無須上報。古人語:“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所以說大運河“罪在當時”。過渡:俗話說,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隋朝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是因隋文帝“治國有方”,有一批優秀人才為國“出謀劃策”,那“優秀人才”如何選拔呢?
目標導學三:科舉制的創立
同學們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題名;提示二:名落孫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連中三元;提示五:一舉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門第限制。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兩科考試,正式設立了每年舉行的常貢之科。隋煬帝時又添設了進士科。
依據材料並結合教材思考問題。九品中正制選官的標準是什麼?科舉制的選官標準又是什麼?
教師設疑:這種新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取士最受哪些人歡迎?有什麼積極作用?
5.學生結合史料與教材知識,小組交流,回答問題。科舉制間接擴大了教育範圍,打破了豪門貴族壟斷教育的狀況,刺激了官學和私學的發展,促進了學校數量的增加,也擴大了學習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有詩賦雜文,也有經史典籍,還有策論。
總結:科舉制的創立,最受門第不高的讀書人歡迎。這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門第不高而有才學的人可以參政,有利於鞏固統治,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後科舉制不斷完善,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續了約1300年。
目標導學四:隋朝的滅亡
學生閱讀教材“隋朝的滅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材上適當標註,歸納回答。教師小結:隋煬帝因實行“暴政”,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們要全面地看待這些歷史事件,客觀評價隋煬帝。
材料展示徵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後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4.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你如何客觀看待隋煬帝?
5.反饋指導:隋煬帝雖說是公認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詩賦,治軍旅,絕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開運河,修馳道,建東都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運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還創立進士科,使科舉制正式確立,影響深遠。所以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全面客觀公正。
教師小結:隋朝,因隋文帝而勃興,因隋煬帝而速亡,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四、課堂小結: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摧殘,瞬間毀滅,勃興速亡,魅力十足!”歷時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暫歷史讓我們知道一個道理: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治國必須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定,國家才能強大,社會才能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