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的讀後感範文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範文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雅舍小品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範文(1)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
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遊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後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嚐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
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昇華;學成歸國後,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捲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裡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間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範。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範文(2)
讀完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寫字》一篇後,我受益匪淺,感受深刻。
從古至今,需要寫字的地方特別多,字的用處也特別大。所以,寫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毛筆是十分通用的一種書寫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書寫藝術——軟筆書法。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毛筆的身影了。正如這篇文章所說:“自來水筆代替了傳統的毛筆,寫字一道,漸漸地要變成‘國粹’了。”
仔細一想,文章說的沒錯,隨著社會節奏地加快,毛筆已經慢慢的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可是,毛筆雖然無法跟上社會發展,但它畢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與智慧的結晶啊!我們不能失去這麼一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相對鋼筆、水筆等等,毛筆有更多的書寫藝術,也有許許多多的形體。可以說,毛筆是我國書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丟下毛筆去用水筆。從中,我們等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雅舍小品的讀後感範文(3)
暮色四合,月色朦朧。我在書香與花香的纏綿中輕輕合上《雅舍小品》,回味著書中的點點滴滴……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的作品。講述的都是生活瑣事,有人間煙火,世情百態,故都風物,但卻被他描繪得別具風趣。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來,時而流連於衣食住行,時而沉醉於琴棋書畫,有時天文地理,有時人情世故。沒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種積極溫暖的情味。冰心這樣評價他:“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賞的文章是《爆竹》,過年放爆竹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文中描寫了爆竹的來歷,用的範圍,怎樣放,樣子,種類及外國放爆竹。“砰然一聲,火彈飛昇,繼之以無數小燈紛紛騰射,狀至美觀”講的即是煙花,記得跨年夜我也曾領略過煙花的壯美。爸爸把煙花搬到遠處,然後點燃引火線,跑回來,這時只見一個個光束衝向夜空,在夜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我緊緊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綻開,頓時整個夜空都被點亮,煙花宛如一朵鮮花點綴著夜空,佔據了半邊天。花還未謝,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現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籃,鮮花亂綴;有的賽金龍騰飛,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有的似鮮花綻放,搖曳身姿,絢麗奪目;有的若星光四濺,秋雨瀟瀟,賞心悅目;還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絢爛多姿,令人讚歎不已。第二天早上還要放爆竹,預示著新年的到來,迎接美好的明天。
這篇文章令我感慨萬千,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熱愛已漸漸被抹淡,我們應當傳承這些文化,熱愛它們,這樣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新時代。正如《爆竹》一文,讓我們以煙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