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人體廢物的排出
七年級生物教案:人體廢物的排出
教學目標
1.瞭解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洩的概念,掌握腎臟的結構與尿液的形成過程。
2.透過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實物),透過觀察泌尿系統模式圖、腎臟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排洩的概念,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體細胞內的有機物在分解時回產生許多的廢物,它 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是怎樣將這些廢物排出體外呢?教師: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有多種,但以尿液為主要形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況下,喝水多時,尿量有什麼變化?喝水少時,尿量又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為什麼人體每天必須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對人體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醫生可以透過化驗尿液的各種成分的變化,來診斷疾病呢?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瞭解泌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這就是本章要學習的.課題人體內廢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課講解
1、排洩的概念
人體將體內的尿素、多餘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洩。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排便這一說法,那麼排洩與排便有什麼不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麼?分別在身體的什麼部位產生的?排出的途徑各是什麼?排洩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2.觀察泌尿系統的掛圖,認識泌尿系統的組成,瞭解各個器官的主要功能。
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泌尿系統的組成,說一說泌尿系統的器官的主要功能,並能知道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
3.透過觀察活動,認識腎臟的內部結構:
活動(1),若學校條件允許,最好能有教師的【演示實驗】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透過觀察與小組討論,腎的皮質與髓質、腎盂。(若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由於標本小,要配合掛圖或投影片講解,腎臟實物要放在解剖盤中讓學生傳看。)
活動( 2)可以透過看掛圖、看投影片等認識腎小體。透過觀察並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自己歸納腎單位的結構。(由學生小結腎臟的結構。)
4、尿液的形成
(1 )學生:觀察活動,閱讀課文。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毛細血管的分佈位置,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思考一下毛細血管的作用。(學生:總結得出,兩處有毛細血管分佈。一處是腎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的血管球;另一處是腎小管周圍纏 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
教師:同學們想一想,由腎動脈流入腎臟的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2)我們來分析一下課本23頁的資料資料。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分析資料的方法。
學生甲:通 過對尿液和血漿的成分比較,我發現尿液中沒有蛋白質和葡萄糖,而無機鹽、尿素的含量明顯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認為排尿主要是排出無機鹽和尿素, 還有多餘的水。
教師:如果尿液中沒有水,請你判斷一下無機鹽和尿素能否排出體外?
學生甲:不能,無機鹽和尿素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體外。
學生乙:比較血漿和原尿(腎小囊中液體)成分的變化,發現腎小囊中液體的葡萄糖、無機鹽、尿素和血漿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質只有極少 量。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透過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質,而大分子的蛋白質一般很少透過。
學生丙:腎小囊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並沒有,這說明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葡萄糖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們已經知道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又知道腎臟是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的,又知道血液與尿液 的成分差異,那麼,尿是怎樣形成的呢?
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看書21頁與26頁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 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的階段濾過和重吸收 。
② 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 用相適應?
③ 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生了什麼變化?
④ 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出球小動脈的血在匯入腎靜脈的過程中又發生什麼變化?
⑤為什麼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
學生小結: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階段。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本課的知識:排洩的概念、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腎臟的結構。以及尿液是怎樣形成的。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排洩
一、概念與途徑
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膚部分水、少量無機鹽、尿素;
泌尿系統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尿素等。
二、泌尿系統的組成。
三、腎臟的結構:
1.腎臟縱剖:皮 質、髓質、腎盂。
2.腎單位的結構
四、尿的形成:
血液 腎小球濾過形成 原尿 腎小管重吸收形成 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