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速度讀後感

信任的速度讀後感

  《信任的速度》書籍闡述了信任可以使組織改善業績,使個人得到提升,使關係更加融洽。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信任的速度讀後感1

  朋友推薦讀《信任的速度》這本書時,我心存疑慮:“信任”不是人人皆知的東西嗎,這本書真有可讀性?讀過後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我以前對信任的理解。

  首先,信任的力量是“一個可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信任的重要性,因為信任能反映一個人的品德,一個不誠實、不講信用的人,他的品德在別人眼裡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清楚地認識到信任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由於人們對這個力量缺乏瞭解,往往在不經意間忽視它的存在,低估它的潛能。“如果沒有這個力量,最強大的政府、最成功的企業,最繁榮的經濟,最具影響力的領導者,最偉大的友誼,最堅強的個性,最深的愛,統統都會被摧毀”。“每年365天,每週7天,每天24個小時,信任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它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當前的生活質量,還將對我們未來的生活軌道產生深遠的影響,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生涯”。透過閱讀書中大量的事例以及作者深入淺出的分析,並且聯絡自己及身邊人的一些實際,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書中這兩段話的分量,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任的力量。信任是一切影響力的根基,尤其在當今世界信任的影響力更為巨大,原因之一是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資訊時代,一個開放的時代,所有事情圍繞著合作關係運轉,而合作關係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信任。

  這本書還挑戰了人們多年以來關於信任的成見,展現給我們的是,信任不僅是一種無形的社會美德,更是一個有形的經濟推動力,是效率的源泉。當信任上升,效率會隨之上升,而成本則隨之下降,從而創造出作者所說的“信任紅利”;否則,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就要支付“低信任稅”。事實上,在很多交往中,我們都在不知不覺地支付著這種隱藏的低信任稅。

  其次,“信任是品德和才能的函式,品德和才能同樣重要”。品德包括你的誠信,你的動機,你對人的態度等。才能包括你的能力,你的技巧,你的記錄,你的資歷等。該書作者史蒂芬˙M˙R柯維將信任分為四個核心——誠實、動機、能力、成果。其中,誠實和動機被歸為品德問題;能力和成果被歸為才能問題。通常,我們習慣把信任歸為品德範疇,但重要的是,我們同樣要把信任看做才能。人們往往信任那些既誠實又能辦成事的人。假如你是一個誠實的人,做事的動機良好,但能力不強,每天的任務無力完成,領導和同事還會對你信任嗎?假如你有能力完成任務,也有良好的業績,但是做事的動機不純,心存私心,領導和同事知道了還會信任你嗎?所以品德和才能同等重要。品德是信任的基礎,是常量,任何時候它對信任都是必要的。而才能是依據情況而變化的,某人在某個方面有才能不能代表他在其他任何方面都有才能。

  在信任的4個核心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是動機和成果。良好的動機有助於贏得信任,而改善動機的基本因素是持有“充足”的觀念。充足的觀念也是共贏的觀念,它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充足”的意思是有足夠的東西供大家分享。除了類似比賽名次這類“稀缺”資源,事實上,生活中多數東西是充足的。

  信任包含個人的信任、與他人關係上的信任、組織的信任、市場的信任、社會的信任。該5個層面的信任存在層層遞進的關係,所有人在前兩層信任即個人的信任和關係的信任裡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即使是最後一層的社會信任,它的根源也在於個人的信任。對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來說,個人信任問題首先會波及他與他人關係上的信任,然後會波及組織內部的信任,最終還會波及社會的信任。組織和社會的高信任度來源於這個組織和社會成員的個人信任。

  第三,“在建立信任方面,我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作者在書中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和別人的扭轉不利局面的經驗。他讓我們相信,信任並不是多數人想象的那麼虛幻,那麼模糊。相反,它很具體、可操作。他讓我們樂觀地看到,大多數情況下,信任是可以重建的。不管自己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不論信任度有多低,都可以積極地建立或重建信任,而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不論是在個人關係中還是在工作關係中,有13種行為可以極大地增強我們建立信任的能力。這13種行為分別是:直率交流,表達尊重,公開透明,匡救彌縫,顯示忠誠,取得成果,追求進步,面對顯示,明確期望,負起責任,先聽後說,信守承諾,傳遞信任。這13種行為來自於自我信任的4個核心,都需要品德和才能的結合;而且每種行為都不能把它推到極致,否則就會變成一種弱勢;另外,這13種行為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形成一種平衡,如“直率交流”需要“表達尊重”來平衡。

  總之,信任帶來的效率是最高的。

  信任的速度讀後感2

  說到誠信,我的第一映像是要“說到做到,要言行一致”。但今天讀了《信任的速度》後,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誠即天道,天道酬誠”。言行須循天道,說真話,做實事,反對虛偽。意思為誠實。《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而“信”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誠信的核心就是做事實,說實話。但往往我們卻發現,自己既是這樣做了,也還無法得到別人的信任,由此就開始抱怨別人的偏見,甚至開始憤世嫉俗。

  在《信任的速度》中,Stephen M.R.Covey & Rebecca R.Merrill從西方人的眼光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在書中,信任被分為了四個核心——誠實、動機、能力、成果。其中,誠實和動機被歸為品德問題;能力和成果被歸為才能問題。在到這裡,我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我們一直所做的,只是做到了誠實或動機這一、二個核心而已。

  誠實和動機不用我解釋,我想大家也能透過字面意思明白。那麼能力和成果呢?

  能力是我們提升信心的手段,既是提升自己的信心,也是提升別人的信心。例如:一項尖端的技術工作,一個生手和一個高階技工,哪位更能取得僱主的信任?當然,這裡的能力還包含了我們就建立、培育、傳遞和重建信任的能力。

  成果其實也好解釋,直白的說,如果我們不能完成應該完成的事,就會削弱我們的信任。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實現了自己所承諾的結果,就會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聲譽隨之而來。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最為常見,例如:某一個供應商,他積極的想為公司提供服務,當公司提出需求的時候,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他承諾了下午送貨,在這個時候,他在誠實和動機上都還沒有出現問題。但到了下午,供應商在配送能力上出現了錯誤(能力不能滿足),導致貨物沒有按時送到。這個時候,作為業主是什麼感覺,我想你一定不會相信他是無意犯錯,這個時候,供應商的誠信就受到了損失。

  上面的案例,雖然說的是別人,但反思我們自己和團隊,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況?為什麼我們明明用心了,但還是得不到信任,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下,我們在能力上是否出現了不足?我們是否沒有到達工作成果?

  ”誠實“是地表以下的基礎,是信用之樹賴以為生的樹根;”動機“是地表之上的樹幹;”能力“是樹枝。是我們創造成果的能力;”成果“就是樹上的果實,是可見的,可觸控的,可衡量的結果,最容易被人看到評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