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後感(通用20篇)

孝經讀後感(通用2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孝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孝經讀後感1

  前幾天,老師領著我們學習了《孝經》第一章,從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順”有關係。

  讀了這篇文章之後,原來我猜的沒錯,主要內容就是圍繞著“孝”來寫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閒聊,孔子說以前的先王都有著高貴的品質和孝順的品德。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要孝順父母,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去損傷自己的身體,這是孝順的第一步,其次要學習,要報效祖國,揚名於後世。

  學習過之後,我知道了古人和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都是要孝順父母,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為祖國增光!

  孝經讀後感2

  說到“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能夠健康的成長,都是因為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培養。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給予他們最好的一切,對待父母,我們應尊重他們,不應該用傷人的言語對待他們,父母的教誨我們都要接受,因為父母一定是為我們而著想的。當我們與父母有矛盾的時候,也要耐心的和他們討論,遇到開心的事情,也要學著去與父母分享,多和他們交流,讓爸媽和我們像兄弟姐妹一樣親密。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盡孝,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將會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3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國學經典誦讀《大學中庸孝經》,《孝經》的內容好象都比較難懂,爸爸媽媽又和我一起閱讀了《二十四孝》,我覺得其中的故事都非常感人,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來,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是人類一切德行修養的基礎,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給予我們一切,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總是那樣的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百事孝為先,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盡心盡力的供養父母。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麼能去愛他人、愛國家呢?

  現在我們中間的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些00後,經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己要向父母要點什麼,想要怎麼樣玩耍,自己喜歡怎麼樣就要怎麼樣。與父母一起時,自己一定要選最好的,要玩自己最喜歡的;吃東西時一定要選自己最喜歡吃的。有時,父母指出我們的錯誤希望我們改正時,我們不僅不願意承認,反而還會發脾氣;有時甚至還會在對父母、長輩說話時很不禮貌。

  所有這些表現,和《孝經》中的要求相對照,關鍵是“孝順”二字沒有做好,我們距離《孝經》中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讀了《孝經》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吧!

  孝經讀後感4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就像一縷陽光,照射在心田,永遠讓人感到溫暖與幸福。讀完這本《孝經》後,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所謂:百善孝為先,百行孝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不就是我們這些晚輩需要做的嗎?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你的一切品行該從何談起?

  孝就是在心裡的愛嗎?不,這還不夠,孝還需要在行動上來證明。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時候要儘自己的一切對父母恭敬;奉養飲食的時候則想盡辦法使父母快樂;在父母有病時,要為父母擔憂並細心照料。記得有一次,媽媽吃飯的時候突然說她肚子痛,吃了兩三口飯就不吃了,看媽媽在沙發上難受的樣子,我擔心極了,連連問媽媽用不用去醫院。媽媽說:“不用管我,寫你的作業。”我寫作業時心都定不下來,寫完作業,我又給媽媽端來一杯熱水,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接著,我又讀到了“鹿乳奉親”的故事,寫的是一個人的父母患了嚴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鮮的鹿乳來治。他裝扮成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鹿,來到林中,取到了新鮮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點被獵人當做真鹿射死,獵人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被他的孝心感動,併發誓以後再也不射殺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動物們也懷著一顆孝心,那我們呢?是不是應該更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真實的的報答,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是不求回報的,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這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一項任務,更是一種使命。“人之行,莫大於孝”,讓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經讀後感5

  孝,是世人一直傳頌的美德,是心中難以言棄的珍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翻湧而去,飛濺的浪花中浮現出無數“至孝之人”的面龐。

  子曰:“人之行,莫大於孝。”蠍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可誰又知道他們為繁衍後代可以忍受背脊撕裂的痛苦?而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父母便含辛茹苦撫養成長,我們的頑皮與任性,不知使他們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淚水,可以說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傾盡所有。

  昔日,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遷房舍。又見孟子不思上進,擔心其學業半途而廢,便狠心斷織教育孟子。從孟母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女的關愛,看到了父母希望兒女成才的殷切期望。每當雨果在創作途中感到煩躁不安時,母親那溫暖的雙手,總是輕輕的放在他的雙肩上,以撫平他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正是因為有了母親默默的關愛,也使他最終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文學家。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不僅僅體現在教育上,更融進了我們的點滴生活之中。今天,當我們放學回家後,同樣是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卻為我們早早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飯菜;今天,當我們臥病在床時,同樣心力交瘁的父母卻噓寒問暖,徹夜不眠;今天,當我們深夜苦讀時,睡衣深沉的父母仍然不辭辛勞,陪伴在我們左右。一杯熱奶,一句問候,濃濃的愛意讓我們倍感溫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句詩,吟出了我們心中所有的感激!

  人們都說烏鴉是帶來厄運的兇象,可誰能想到他們有反哺的天性呢?烏鴉尚知反哺,而作為為人類的我們不是更應該孝敬父母嗎?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小黃香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留下他與父親一起生活。夏天,他把父親蚊帳裡的蚊子捉完,然後用扇子扇冷涼蓆才讓父親睡。冬天,他在父親睡前先用身子暖和父親的床蓆,未免父親受凍。他身影么小,卻用心詮釋著盡孝的真諦,這抹芬芳瀰漫在三字經中愈久彌香。而當下更有捐腎救母的田世國用行動證明著新時代的青年對“孝”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

  而對我來說,什麼算是孝呢?我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就是我的天,我的全部。我每天與她談心,她最喜歡聽我在學校裡取得的成績,雖然我的成績並不理想,但是任何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使母親非常高興,我愛和她討論每天在學校裡發生的趣事,我回味,她分享,歡笑中,我讓母親忘卻了辛勞。也許此刻我的孝僅僅只能停留在替母親分憂解愁、與母親談心聊天、還有努力時自己的學業更上一層樓上,然而,我卻堅信,只要我心存感激,在未來的某一天,這粒孝心的種子必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為母親撐起一片藍天。

  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這愛的筆觸記錄下與父母共度的每一個不可缺少的燦爛章回;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那些父母為了我們付出的艱難歲月教會我們堅強樂觀,為我們的人生大廈墊下最堅實的基石;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生命的一切驚喜與感動陪伴我們和父母走過細水長流。把孝心傳遞給普天下所有的摯愛雙親吧!

  孝經讀後感6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瞭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流傳。《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7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髮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孝經讀後感8

  孝經: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對父母好,不要跟父母頂嘴,吵鬧,。下面就來說說我是怎樣,孝順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說要切黃瓜,姥姥的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那時候我正在寫數學作業,就剩一道題就寫完了,看見姥姥切黃瓜費勁的樣子,我就連忙跑過去對姥姥說:“姥姥,我來幫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時候切不好,對接的時候還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黃瓜,切完了以後,姥姥誇我真棒!我微笑的點點頭。

  又繼續在寫書寫數學,這時候媽媽剛回來,媽媽說數學作業寫完了沒呀?我說媽媽我還沒有寫完,我媽說,為啥沒有寫完,寶貝,因為我幫姥姥切黃瓜啦!姥姥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所以我就幫姥姥親切黃瓜,所以就沒有寫完作業,媽媽聽到我說這樣的話,開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給我給媽媽說,子航寫的可快啦,馬上就寫完啦,媽媽又等我了兩分鐘,我把這道題寫完啦。然後我就開始寫語文作業語文作業,媽媽誇我,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姥姥也誇我可真乖,我說沒事兒,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和姥姥還有媽媽都笑了,媽媽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誇我真棒!

  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領,孝順父母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卻不,知道孝順父母跟父母頂嘴,還會把爸爸媽媽給氣哭了!這種人我最不喜歡最不喜歡跟他交朋友,媽媽誇我有教養,孝心,我要放第一。

  孝經讀後感9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百事孝為先”。《弟子規》裡也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裡,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麼就得依著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著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溫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說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麼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說“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髮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孝經讀後感10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後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網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什麼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透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11

  父母雖辭世,讀完孝經,欣喜能盡更大的孝。

  這一生,對於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時,最後是父母離世時的告別。1996年父親去世時,當司儀讓我們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養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當時身懷六甲,心裡好痛,因為已嫁他鄉為人婦,在父親病危時,無法盡孝。去年母親辭世,而今我已成孤兒,因此決定參加孝經的課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無法盡孝於親生父母,如何透過學習孝經,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歲月,不留遺憾。

  一部孝經讀下來,收穫的不僅是走出“父母已離世而無法盡孝“的愧疚,明白“事親”僅是孝之始,現在要做的是更深層的孝。從自身的扮演的各種角色去參悟與實踐,也許不及“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境地,但至少無忝所生,也不致愧對竇老師的啟蒙和“儒風大家”團隊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學的智慧分享。這短短三週不到的課程,讓年過半百的心靈再次地飛躍。行坐之間仍能有所作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誡作為自身待人處事的準則。

  在家,學習竇老師,從“孝經“開始,帶著孩子們開始接觸儒家思想,逐步建構自家文化。

  在崗位,企業雖小,也不該妄自菲薄,經營自身的富與貴,以保全一方的順遂。

  隨緣分享和傳播“孝道“的智慧。

  最後,用三心相問來總結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讀孝經,及通曉儒、釋、道相關經典的哲理。“真相”透過通曉永珍聖達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種難題與困惑;觀測政治、經濟、國家、世界的詭譎多變。“心相”是從心開始洗滌,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論生活,工作都應本著慈悲大愛的初衷遊走在世間,持誡與謙恭修行人間法。

  孝經讀後感12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瞭七種人就應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瞭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亙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樣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為,以盡孝道。

  孝經讀後感13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絡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讀後感14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透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著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裡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讀後感15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你傷害了別人,你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一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一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一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註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註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你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你會想我會怎麼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裡玩,哪裡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一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麼人就糊塗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孝經讀後感16

  中國的孝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的講論孝道。

  《孝經》,在中國的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僅短短的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諸侯,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畝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人性至孝,其情可憫。“盡孝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無鳥私情,情理可恕。李密從小父喪母棄,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長,後來他因孝被舉薦,屢被徵召,祖母卻日薄西山,朝不慮夕。盡忠還是盡孝,李密進退兩難,侍奉新君,焉知福禍?且遠離祖母,情何以堪?辭命盡孝,抱養祖母卻逆君美意,橫禍將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轉陳詞,懇請皇上准許他先盡孝後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談轉侍君的憂懼,卻大肆渲染自己對祖母的感情與孝心,感動了皇帝。

  “百善孝為先”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子欲養而親不待”則是許多人的遺憾,所以我們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要關心自己的親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中國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如果一個人沒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多少有點好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就可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當頭”是的,像是陽光下美好的一種情感,或許我們並沒有在意,或許我們並不知道珍惜,其實世間最純淨的情感一直盪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孝經讀後感17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孝經》中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線,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讀後感18

  其實第一次接觸孝經不是在教室,也不是在圖書館,而是在電視上,當時的電視劇裡出現了這樣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就覺得心底一陣感動,由此就把孝經全部略讀了一遍,這句話全句是這樣的:《孝經·開宗明義章》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閒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雖然很多都讀不明白,但是全文給我的感覺,孝義大於天。

  我們與父母有著不可隔絕的親密,是他們造就了我們,如果沒有他們,或許我都不知道我現在是在哪裡。孝道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禮儀,就算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它,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做一個孝順的人,做一個敬老的人,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以後的孩子們,孩子們的孩子們,才會知道要怎樣對待自己才是正確的,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才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重視它的培養,那麼設想一下,等我們年老了之後,身體力行都差強人意,甚至身體殘疾,卻無人贍養,那是多麼蒼涼啊。

  孝,是一個人德行的根本。這句話我深有感觸,我記得有人說過,如果一個人不孝順,那麼就算他再有錢,地位再高,也不是值得人尊敬的。的確,我們燦爛的中國文化歷史遺留給我們的其中一點的祖訓就是要我們尊老愛幼。尤其是尊老、敬老,在中國人們的思想概念裡這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一個人不孝順,那麼這個人到哪裡都不會被人看好。

  我覺得,我國古代那些文化遺產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說真的很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在陳述這樣一個事實,更多的是時時的教導我們、提醒我們,做什麼、怎麼做才是真正正確的。

  孝經讀後感19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很喜歡《孝經》裡的這句話。要知道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對我們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我們的每一根毛髮都來自於父母,每一寸肌膚都來自於父母,我們要好好保護好自己,不要傷害到自己,這就是孝心的開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這六個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課,曾子就侍奉在老師身邊,文字雖然簡單,可是我已經能夠想象出這樣的畫面,說明曾子是個尊敬老師的好學生。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大孝子,在《二十四孝》裡我讀過他的故事。書中記載著,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結果家裡來了客人,他母親一個人在家,不知道怎麼接待,怎麼辦呢?因為過去沒有電話,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結果她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裡就覺得痛,家裡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情,就趕緊跑回家裡。回到家裡一看,家裡來了客人。母親告訴他:“兒子,我不知道怎麼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連心,你一定能夠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純孝就有這樣的感應。我就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他媽媽咬手指,在那麼遠的距離,他居然能夠有這個感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曾子心地純孝,心裡沒有其他的妄念,只有孝親這個念頭,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這樣的感應。然而,現在父母經常叫我們別貪玩,好好學習,可我們時常就是玩瘋了,喚不回來。這多有不該呀。

  我也要做個尊師孝親的好學生、好孩子,與老師、與父母有心靈的感應。認真體會《孝經》裡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為它能教會我做人的道理: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它能教會你們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經讀後感20

  今天,我有機會誦讀學習了儒家經典《孝經》,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經》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寫的。曾子小時候家裡很窮,沒錢買煤,就跑到山裡砍柴。這一天,他正砍著,突然覺的手指特別痛,看看也沒有受傷,心裡也很難受,他就想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是不是家裡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為什麼手突然這麼疼呢?因為他的媽媽身體不好,平時都是曾子照顧家,他七歲起就會做飯了,今天家裡突然來了很多客人,她媽媽著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見來了很多客人,就趕緊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媽媽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連在一起的啊,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為什麼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們是他的花朵,沒有根就沒有花葉,樹葉靠根來汲取營養,我們靠爸爸媽媽哺育長大。如果澆花,給花朵澆水是沒用的,要給根澆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給根澆水。樹葉花朵離了根就會枯萎,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那這個人就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了。

  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的開始是,把自己的身體保護好,不要損傷身體,比如坐姿不端,就會損害身體,就是不孝。身體雖然是自己的,但是從父母那裡來的。再比如,有的同學到處亂跑,不小心掉到

  河裡了,身體受了傷,父母最難受,你讓父母難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作為一個人,必須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顧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師,同學們,長大後尊敬工作的領導,能夠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裡,就是“大孝”;能夠全心全意為全天下的人服務,就是“至孝”,就是聖人,是至孝之人。

  動物界,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鳥就會飛出去找食物回來餵給媽媽吃,連小鳥都懂的反哺,我們人難道還不如小鳥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