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學記》讀後感

古籍《學記》讀後感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學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就應如此來教,學習就應如此來學。

  一、以學生為本,啟發誘導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學習的動態狀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導,但又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係才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為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三要開啟思路,但又不帶給現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慧得到發展。這點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於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做到“道”“強”“開”,才能到達“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學生掌握的實際狀況而定。

  二、以學生為本,循序漸進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現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必須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下面的需要。而《學記》所說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發展順序,設計教學資料。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後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三、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思考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具有創造性的人格,能創造性地做任何事,並能總處於創造的過程中。主張課程資料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就應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絡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麼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為研究物件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學記》裡所彰顯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就應時時遵循的。應對《學記》我們就應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闢理論,記住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