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讀後感(精選16篇)
《周易》讀後感(精選1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周易》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周易》讀後感 篇1
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斷的廢除,但是有一項文化卻是與時代潮流相反——易經文化,隨著現代人思想上的進步,開始探索老祖先留下來的精神食糧。朱熹說過:不知易,無以習。老子得易之體,孟子的易之用。但對於這本集中代表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書,我們還存在著太多的疑問,若沒有曾老師的指導,我也許無法體,也無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誤解,以前,總以為易經是用來算命的,但是曾老師給了我很好的解釋:易經裡的說詞只是給你參考用的,並不是算準你的是非禍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時假作真。有時都是不可信的。算出來的是上天給你的參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據自己的切身環境去使用罷了。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為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一,互生互換。
曾老師說學習易經的意義一個是糾正似是而非的觀念,第二個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個是求同存異。何為道?道就是自然規律,萬物都是在自然規律中生長成熟,而易經就是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所以現在我們心中的善與惡,美與醜,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較是最合適的。
曾老師講到過天地人三才。易傳裡有張三才圖,上陽為天,下陰為地,人在天與地陰與陽之間,影象邊框是圓的,所以又稱為天人合一,意為人與宇宙互為協調。
繫辭裡講過八卦變化的問題: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陣列,天地間的萬物變在其中了;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盡在其中了;剛爻柔爻遞相推移,變化之理便盡在其中了。從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麼的廣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學思想。
然而,曾老師也講到過,每一個人只講對一部分,很難把它講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經一定要比較寬廣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點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況易經還要人更三聖,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麼呢?無非獻醜罷了。
《周易》讀後感 篇2
《周易》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了,不過它比《論語》這些書要神秘得多,我還記得是從外公那裡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正是過年,淘氣的表弟不知道從哪裡翻出來了一本發黃而且還沒有封面的書,結果外公很寶貝地拿過這本書,不讓表弟玩。外公就說這是《易經》,然後叔伯們,姑丈們都說這本書很好……因為年紀太小,記不太清楚,不過,《易經》是一本好書,我從小就知道。
漸漸長大,還是沒有拜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小小的疑問:這本書不是很有名嗎?怎麼都沒有怎麼看到同學看呢?
大學後,專業的原因我正式有機會閱讀了這本書,而且知道《易經》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辭、爻辭的書。簡單一點說,就是類似於看風水,算命的書。難怪外公會讀它——我外公的業餘興趣是幫人家樓房看風水。
不過,雖然是關於算卦的書,不過我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讀下去,因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於《周易》,我想,這本書不會那麼簡單,應該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
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專門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也講述了怎麼處理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係。在我看來,這其中不免包含著一些不科學的理論,但是在文化方面,還有在講述人與自然,人應該怎麼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覺得有它精妙之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執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在潛伏時期還不能發揮作用,必須堅定信念,隱忍待機,不可輕舉妄動;時機未到,如龍潛深淵,應藏鋒守拙,待機而動;龍飛到天上,是預示著天下萬民都會因此得到福澤;君子應該自強自立,終日努力不懈。當積極選擇之意,當退則退,當躍則躍,可上可下,躍就躍進九五之位,退則退往群眾之淵,才能夠沒有錯。這裡面,包含著高深的哲學意味。多少年來,這些話一直支援和鼓勵許多人為成功而努力。這些話教會我們,要有所作為,就要自強不息,有博大的胸懷,然後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懷著堅定的信念,等待時機成熟,最後勇敢,堅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斷,做錯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學道理還有很多,例如“陰極必反,陽極必至”說的是凡事不要太過,必須有分寸;“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則告訴我們,既要注意天時,把握自然變化,更要注意人和,處理好人際關係,這是取得成功的極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國古代寓意極深的鉅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深刻的影響。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知識,哲學道理潛在書中。不過,僅僅是這麼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淺,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處事的道理。在休閒的時候,拿起《周易》,細細品讀,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周易》讀後感 篇3
當電子書取代了紙質書籍,當淺閱讀充斥社會,不禁感嘆:經典,你在何方?其實,經典常在,只是知音覓矣。暑假時,我品讀了群經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甚為經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書中說道: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像天一樣,不斷執行,不斷努力,發憤圖強。經過一番思考,不禁發問:君子是不是隻需不斷努力就能成功?我以為不一定。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執行,君子透過順應這種規律,根據環境與自身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是自己變得強壯,生生不息。《逍遙傳》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人生於天地間,應順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確規律和方法,而不是隻讓君子埋頭苦幹,不松幹勁。在我身邊,不發努力刻苦之人,卻為何有些成績普普通通?愛因斯坦說過:“成功=艱苦勞動十正確方法+少說空話”他們缺少正確的方法而埋頭蠻幹,沒有遵循客觀規律,才會如此。所以說,君子不僅要努力刻苦,還需順應天道,才能使之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效仿它來增厚美德,客載萬物。古德之心,泱泱中華之傳統。仁、義、禮、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意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的德之師;義之忠,成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德之將;禮之謙,成孔融“三歲讓梨,尊長尚禮”的德之賢;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諾千金,千金難買”的德之志。道德之心,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對道德的關注和討論,是一個民族的道德自覺。如今,道德失範現象層出不窮。最令國人尷尬的是老人倒地無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見,但深入觀察,是因為“助人為禍”導致好人難做,不禁發笑: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還有像廣場舞的音樂聲變成了擾民聲,共享單車亂象跌出,更有為制止“中國式過馬路”而在街道安裝了智慧過街的交通閘門,看到這裡,我認為這些道德陋習應從思想意識上糾正,而不是靠不必要的科技產物來進行約束。老子說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真正有道者,其德行是自覺主動的,出於自然,所以表面上沒有“德”的痕跡,而那些被動的,刻意地去做已不是有道德的表現,這種道德已經變質了。現代的物質文明,呼喚著道德精神的指引。“不義富且貴,於我與浮雲。”社會競爭,不應該忘記我們身體裡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為師者,以袁文婷為標,傳道授業,德誨桃李;為官者,以沈浩為標,廉政愛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商者,以海爾為標,先義後利,商場競爭不忘道德操守。為國者,更應該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規範法律法規,弘揚傳統美德。日本地震,我們以德報怨,積極的救援,才是一個國家應該有的道德風範。
品讀經典,我讀懂了自強不息,正如梁啟超所言:“君子自勵猶天之執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見義勇為,不避艱險。”面對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當代的君子們要不斷為社會輸送正能量。讀懂了厚德載物,正如梁啟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面對各種現實問題,當代的君子們肩負著提高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責任,讓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不僅是個人,社會中也需要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國家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富強民主。如此,才能啟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華夏雄。
品讀經典,含英咀華,你會發現,經典的力量,從未遠去。
《周易》讀後感 篇4
《周易》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認為《周易》就是一本算命的書,其實不然,它是一本啟迪人類智慧的書,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都有很大的影響。歷史上很多人都很喜愛讀《周易》,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也把《周易》研習運用到哲學思想中。
閱讀《周易》,重在理解其最基本的概念,以及它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看法。縱觀《周易》全篇,有三大理論、三大法則和三大原則。三大理論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陰陽、五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既對立又統一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自然界的一切的規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要我們與自然和諧統一,順應宇宙,自然。三大法則指的就是理、象和數,探索宇宙、人生變化的原因;用卦象,爻象來表示萬物的特徵與特性;用現象中數理研究變化過程,預測萬事萬物的因果聯絡。有些人說這是占卜迷信,其實不是。當你要去做某事時,讓你考慮周詳,謹慎做事,做到萬無一失。看完三大原則,能讓你體會到它的博大精深。宇宙自有的規律必須去遵循,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宇宙在不斷變化中,而我們人也在不斷髮展中,其中就包含了自我否定。
作為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論述辯證法的經典,《周易》歷經種種磨難,,至今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閱讀《周易》時,只有通曉以上這些道理,明白生活中所隱藏的哲理,才能利用書中的思維辨析和判斷我們自身所處的時勢,做出明智的選擇。
《周易》讀後感 篇5
《易經》的內容博大精深,這並不是封建迷信。有些時候,還是非常玄奧的。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如今,人們看到的《易經》分別由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聖人所完成。《易經》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在古代列為百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由象數和義理兩部分組成,有三大原則,分別是“變易”、“簡易”、“不易”,簡單的說:“變易”告訴我們,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簡易”告訴我們,宇宙萬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但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不易”告訴我們,宇宙萬物隨時都在變,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永珍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
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吧--透過陰陽看禍福。
陰陽學說是中國文化的基石,中國古代一切文化都是在這個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太極功夫也是這樣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分陰陽,陰陽是任何事物對立統一兩個方面。陰陽是泛存的,萬事萬物可分陰陽;陰陽是對立的,如白天黑夜不能同時存在;陰陽是互根的,有陰就有陽,如白天過去就是黑夜;陰陽是統一的,陰陽是一體的兩個方面;陰陽需平衡,純陰不生,純陽不長,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陰陽平衡的結果,陰陽失去平衡就會不穩定,直至產生新的平衡;陰陽是轉化的,此時為陽,彼時可能為陰。
太陽為陽,月亮為陰,暑為陽,寒為陰。陰陽交替,產生天氣變化,太陽月亮的執行,構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轉交替。《易經》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與熱兩種對比,人們覺得春秋兩季,不冷不熱最舒服,剛好中和。其實,春秋只是寒暑交替的過程,秋天是開始冷的小冷,春天是開始熱的小熱,夏天是熱到了極點,冬天是冷到了極點,這樣一寒一暑,便形成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陰陽是轉化的,陰長陽消,陽長陰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夏天,寒氣從地底開始發生,然後逐漸上升,隨著陰氣的逐漸增強,陽氣的逐漸消退,天氣漸漸涼爽起來,直到冬天,暖氣從地底開始發生,然後逐漸上升,隨著陽氣的逐漸增強,陰氣的逐漸消退,天氣漸漸暖和起來,直到夏天,陰陽又開始轉化,週而復始。這就是古人說的:“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而所謂“三陽開泰”就是指陰陽各半的時候,雨水時節,說明春天開始了,萬物就要復甦,新的生命就要破土而出了。
因此,我們要把人生的禍福看做陰陽,它同樣是陰長陽消,陽長陰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老子才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可見,禍福像陰陽一樣,是可以轉化的。禍中包含著福,福中包含了禍,禍非禍,福非福,禍福都是暫時的,不因得福而盲目快樂,也不因遇禍而氣餒,得意的時候告訴自己成功不是永遠的,失意的時候告訴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後,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誇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
你要知道,當你正在經歷苦難時,當你身處禍中時,請你不要悲嘆沮喪,不要一籌莫展,一定要豁達、釋懷,因為,當禍來臨的同時福也開始往腳底慢慢升起了,總有一天,禍會過去,福會降臨,否極泰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而當你正處人生得意時,當你身處福中時,也請你不要傲慢自居,不要剛愎自用,摔跤總在得意時,一定要收斂、謙讓,因為,在福氣降臨的同時禍根也就埋下了,稍不注意,福可變禍,樂極生悲,正所謂“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禍福看似絕對對立的兩個極端,實則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好運中潛藏著危機,厄運中孕育著希望,禍福相依,互為因果,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向著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化與前者不同,寒暑的轉化是陰陽的自然轉化,而這種轉化不是自然實現的,是與當事人所持的態度,所採取的行動密切相關的。面對厄運、不幸、災難,只有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積極進取,才能遇難呈祥、逢凶化吉,度過山重水複的困境,創造柳暗花明的未來。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種淡泊,坦然面對生活對你的賜予,包括所有的磨難與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態去看待沿途的一切。得意莫輕狂,失敗不言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選擇。
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去研讀一下,以上只是一個粗淺的解讀,望諸君更有收穫。
《周易》讀後感 篇6
作者:韓雅訊。《周易》與《書經》主要寫了,詩經、書經、易經、禮記、週記、春秋合稱為六經,凡是有志於讀書的人,都應當仔細研究其中的道理。周易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尚書》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重要作用。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但仍堅持學習。因為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要學習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以後我在讀書時,也要做到認真閱讀,不斷的積累知識,充實自己。因為孔子就是用畢業生的經歷,勤奮學習增長知識的。我們擁有這麼優越的學習條件,更應該努力,要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自覺背誦,把每天的學習內容當天掌握,紮實讀書,以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周易》讀後感 篇7
《周易》的來歷很古老,古老的東西總會給後人留下很多猜不透的謎,《周易》的來頭也太大,本來很大的經典就有很多人神化它,於是謎就越發神秘。《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書。本來只有卦、卦辭和爻辭,但後來卻成了一部哲理之書,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釋和宇宙、人生的哲理,於是成了指導古代中國人思想與行為的“群經之首”。歷代都有對《周易》的解釋,但有三個時期的解釋最為重要。第一個時期是戰國到秦漢,這一時期的人在解釋《周易》時已經離開了占筮而大講道理,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哲學和科學思維的能力比較發達,對宇宙起源與結構的興趣較濃厚的緣故。第二個時期是漢末魏晉,這個時期玄學盛行,人們一方面體驗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永恆,充滿了語言難盡的悲涼感,一方面希望從哲理中找到對宇宙與人生的根源,因而討論的主題多圍繞著“有”與“無”,究竟何者為宇宙、人生根源這一本體論中心。第三時期是宋代,宋代是中國人理論思維最深刻的時代,這時的思想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重新整合被佛、道等各種思潮攪的七零八落的思想,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解釋一切的理論框架與思維模式。這三次對《周易》的解釋當然都不吻合《周易》的本意,當它們都豐富了《易》學,也豐富了中國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周易》認為人之處世,第一要義是要找到自己應處的位置。“守正”這是《周易》推崇的為人處世的第一法寶。按照《周易》的觀點:“天地萬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個人都應在世界上找準自己應處的位置,如若這樣,世界就是有序的了Ь筒換嵊謝雎也生了。《周易》推崇的處世法寶第二當是“中孚”。“孚”:誠信的意思。“中”:在這裡表示出自內心的意思。因為只有真情才能換取真情,只有摯信才能換取摯信。這個世界的維繫並不完全靠金錢、權勢,也要靠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信賴和相互幫助。而這些屬於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東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得,用權勢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處世第三法寶是“和”。“和”在《周易》中是個十分重要的思想。“和”與“中”常常聯絡在一起,號稱“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極端,要適度А昂汀痺蛞求與他人關係要諧調、要順暢。“中”是講個體所處的位置,“和”則是講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和”的思想體現在《周易》的整個體系之中Ф整個《周易》體系就是一個生命通達、迴圈不息的和順的整體。這是《周易》作者從其對生活的深刻體察中所總結出來的處理人事關係的三個基本法則,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去實踐的人生哲學。
《周易》中充滿了辯證思維,充滿了真和善的動機,充滿了憂患意識,同時也貫穿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也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過程,對我們大學生,有一種很好的教育啟示作用。尤其是當前到了自謀職業的時候,社會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過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來,都是危機與機會並存,福禍相依,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分寸,做到勤奮謙卑,順勢而為,很多時候還是可以化禍為福的,從容地在危機中捕捉到稍息即縱的發展機會。我們應當正確分析前進道路上個人的差異性,如何不斷調整與環境的適應性,與外圍空間形成一種良好的關係,把握並藉助環境的力量,從而縮短不斷改變和調整目標的方向性。只要我們朝著目標不斷努力,自強不息,終會有所得也!特別是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關注國家時事新聞,引領時代前進的潮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沉澱已久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在祖先積澱下來的經驗和教誨中,接受現代的科技知識,立志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時物極必反,凡是都有個度,我們自己要掌握好這個度。同時任何人在主客觀條件不成熟時,要想擔任某項工作,都會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時期,這就是需的階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經階段。如何度過這個階段,真是我們要去探索、思考的。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度過這階段,好好的準備,面對更強的挑戰。
《周易》讀後感 篇8
一首好詩,必須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詩請越深,則詩味越濃。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滿憂國思家感情的好詩。
這首詩寫於公元757年3月,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軍屠殺、搶劫的種種殘狀,感慨萬千。山河依舊,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詩人眼中的卻是滿目淒涼。因此,詩人不禁發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幾句詩,把國事家事緊緊聯絡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和詩人憎惡戰爭、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精神。
回顧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副長長的戰爭圖畫。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明清兩朝,歷代的統治階級為了爭當權利至高無上的帝王,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人民飽受戰亂之苦。
到了近代,則更是內憂外患,戰火連綿,人民得不到安寧,國家得不到發展。
二場戰爭,我國不僅失去了最大的藝術瑰寶——圓明園,而且還割地賠款,失去了大片寶貴的土地和無數金銀珍寶。
抗日戰爭,雖然是一場捍衛國家民族尊嚴、保護領土完整的正義之戰,但同樣也給人民帶來了無窮苦難。日本強盜在中國實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好不容易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蔣介石又發動了內戰,八年抗戰再加三年內戰,中國真正變成了一個滿目瘡痍的貧困國家。
只到改革開放的這二十年,國家才真正得到了發展,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地聳立起來,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這一切,都只能是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裡才能做到啊。
《周易》讀後感 篇9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全世界都在研究與討論。這本書包羅永珍,天文,歷史,軍事,哲學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紅樓夢》一樣,世界觀不同,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談不上研究,但是書中的文字與哲理,我認為是很值得我們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為將相,這話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縱觀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幾個謀略家,象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包括近代偉人,這些人對《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
我看《周易》,雖然沒有看懂什麼,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為人的道理。象書中第一卦,“乾”卦,乾為天,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還說‘潛龍勿用’是說萬事不要強出頭,能辦的就辦,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萬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釋就是說,槍大出頭鳥。包括古時候說皇上是“九五之尊”,這是對乾卦第五爻(發音:遙)的總結和概括,爻辭“飛龍在天”,所以用這個來形容皇上。
“坤”卦,坤為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博大和寬廣的胸懷,做人不要斤斤計較;“恆”卦,孔子在《周易》的繫辭中說“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恆”,這是教我們知道,怎樣做一對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恆”;“姤”卦,一陰五陽,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說,這不是正配。卦中一說女人的不安分,二讓我們“勿娶此女”;還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也是來自源於《周易》;《周易》裡有“否卦”和“泰”卦。是說世間的事物“不能終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轉化。“陰極必反,陽極必至”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成功的希望。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事物的量變,必然要達到質的變化。對於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義,萬事都不要過“度”,過“度”後,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變化。
《周易》讀後感 篇10
作者:楊珺程。《讀書求學(三)》主要講了《周易》和《書經》兩本書。《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那是因為孔子韋編三絕,認真學習,所以才會這樣的。而《書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它的內容上起堯、舜,下至春秋秦穆公。它還是儒家重要經典四書五經中的一本。
孔子寫的《論語》之所以用了很多《周易》裡的詞,是因為孔子韋編三絕,刻苦鑽研,決心要把這本難讀的書弄懂,他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我,在一次背第三階段古詩《木蘭詩》的時候,由於字句太多,我怎麼也背不下來,於是我下決心一定要把它背下來,而且是在十分鐘之內,我先熟讀《木蘭詩》一遍、二遍、三遍……一直到十遍,我又從網上查找了《木蘭詩》的大意,這種“和時間賽跑”的精神,促使我把《木蘭詩》不到五分鐘就背了下來。
我們學習的時候也必須像孔子一樣,要有“韋編三絕”的韌勁,才能收穫好的效果。
《周易》讀後感 篇11
以前只是聽說過《周易》,有人說它是用來算命的.,也有的說計算機的發明緣於《周易》的思想,反正在我心目中《周易》是深奧的,是很玄的學問。最近聆聽了《周易》的精彩講解,感觸頗深,也對《周易》有了初步的瞭解。
《周易》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周易中哲學思想也尤能給人以啟迪,“滿招損,謙受益”、“禍福相因”、“過剛則折、以柔濟剛”等哲學思想,讀後深有感觸,尤其是其中“禍福相因”辯證思維對我有很大啟發。
想起我一朋友發生的事情,覺得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應常常思考這一道理,居安思危,困難的時候也要充滿希望。我有一友,住在一縣城,家庭條件很好,家有別墅、轎車,擁有嬌妻和可愛的兒子,工作條件很好,收入不錯。我友也好交往,有很多朋友,經常相聚,生活很有滋味。但我這個朋友也有弱點,就是平時經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常常喝醉,酒後還喜歡開車。我也常常告誡,但收效不大。
去年年底,我友酒後駕車出事,致人死亡,被刑事拘留,後賠償20餘萬元才免去牢獄之災。事故後,我友常常自責,閉門不出。但經多位朋友勸導,人生之路很長,遇到挫折後還應振作,不能就此沉淪,我友才逐步走出這段灰暗日子,但此事帶來的影響可能一生中也很難忘懷。
正如《周易》中體現的“禍福相因”思想,人在順境時要考慮今後還會面臨的困難,否則,“樂不思蜀”,真的遇到困境時可能就難以承受了。我友在平時就犯了這個錯誤,人活太好了,太順了,未能居安思危,結果呢,就出了這樣的事故,於已於人都是極大的創傷。我友在困境時,開始也灰心喪氣,此時也應理解《周易》的“禍福相因”的哲學思想,應對未來存有希望,切不可就此不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友在今後人生之路上能謹記教訓,也許會有更好的生活。
《周易》的確是一本天書,深奧難懂,但領會其中做人做事的思想,會終生受益。用心學習,用心領會,從《周易》中尋找人生的道理,用《周易》的哲學思維指導生活和工作,人生之路也許會平坦許多。我在以後也將更多的學習《周易》,也希望更多的人瞭解《周易》。
《周易》讀後感 篇12
在不經意間,我便經歷了一場思想的薰陶。她默默無聞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變遷;她慢條斯理地向我展示中國瑰麗的文化;她她語重心長地教我做人的道理。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它是“五經”之一,以占卜為形式,涉及哲學思想,認識宇宙,人類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物件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絡。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周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裡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都還會說道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裡來的。
猶憶中學時代,我看《周易》只覺得它講的是做人的大道理,寒假期間淺讀《周易》之後發現,作為群經之首,它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是我所能讀懂的。在這裡,只能粗略的談一下我的鄙見。
《周易》的第一卦,“乾”卦,為純陽之卦也是全書之首,乾為天為帝王為君子,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從初九的‘潛龍勿用’到用九的‘群龍無首’講的是作為一個君子一生應走的歷程。第二卦,“坤”卦,為純陰之卦,坤為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博大和寬廣的胸懷,做人不要斤斤計較……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為將相,這話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縱觀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幾個謀略家,象姜子牙、張良、諸葛亮,這些人對《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
時代的發展至今,雖日新月異,勿庸置疑,人類的發展所依賴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資本。西方經濟學家盧卡斯更是歸結為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其實,這也就是強調人力素質的重要性。通俗地講,人力素質就是指知識結構,我們常常把知識結構分為廣度和深度兩種,所謂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專長、術業有專攻的人;所謂廣度是指一種綜合素質,一種綜合能力的運用。
如果我們要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以一個成功者的姿態俯仰人間今古,那麼首先,應具備極強的自信心。其次,我們應當耐得住寂寞,學習一種昆蟲——蠶的精神,蠶不斷地吃食桑葉,攝取營養,再把自己裹覆起來,在不經意間,咬破繭殼,長出翅膀。再次,我們應當正確分析前進道路上個人的差異性,如何不斷調整與環境的適應性,與外圍空間形成一種良好的關係,把握並藉助環境的力量,從而縮短到達目標的距離。最後,我們在前進中尚需不斷改變和調整目標的方向性。只要我們朝著目標不斷努力,自強不息,終會有所得也!
特別是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關注國家時事新聞,引領時代前進的潮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沉澱已久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在祖先積澱下來的經驗和教誨中,接受現代的科技知識,立志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周易》讀後感 篇13
最近徜徉在《易經》的境界中,發現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太大,簡直大到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沒有孔子的引領和介入,我們是沒有辦法解讀這部天書的。沒有孔子的“十翼”作為翅膀,這部書便很難穿越歷史的時空而流傳下來。這裡只簡單講講“十翼”《繫辭傳》中孔子思想的閃光點。
《十翼》是孔子關於易經的十篇文章,包括《象傳》《彖傳》《繫辭傳》各分上下,是六篇,還有《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篇,共十篇。《文言傳》是文飾“乾”、“坤”兩卦的,與其他卦爻無關,《序卦傳》是講解六十四卦順序排列原因的,非常值得研究,擬另撰文說明。《說卦傳》是推論八個原始卦象,所謂的經卦意義的,是孔子對於八個卦象的理解。《雜卦傳》則是講綜卦、錯卦原理的。這三篇文章都屬於專門的論述,只有《繫辭傳》是很分散的議論,有人說相當於《易經》通論,有一定道理,但似是而非,我認為還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解讀《易經》心得的總彙。
《繫辭傳》是孔子讀《易》隨感錄
《繫辭傳》上下篇各分十二章,孔穎達《易經正義》和朱熹《易經本義》的說法比較有道理,今依其說。上篇前七章都屬於總論,是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易經的。如開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對《易經》整體精神的理解和闡釋。大意說:天高而尊,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便確定了。低下和崇高的位置一旦依次顯現出來,事物高低貴賤就各居其位。天的動和地的靜有一定的規律,陽剛和陰柔的的性質便判然分明瞭。這是對《易經》產生根源的解釋,也是把自然和人類活動聯絡起來的理解。第二章開頭幾句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聖人設定八卦的卦象來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在卦象上設定言辭來說明吉凶,用陰爻和陽爻相互推移變動而產生變化。是對八卦產生以及運用的進一步解釋。
《繫辭傳》下篇第二章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文字是闡釋八卦是如何產生的,是研究易經的開篇之語,被後世反覆引用,很多人耳熟能詳。如果全面考慮寫作易經文章或者通論的話,應該是《繫辭傳》的開頭語,不應該出現在下篇第二章。因此我曾經感覺《繫辭傳》是孔子讀《易》時隨筆所寫。弟子在傳述時不敢調動位置,保持原貌,因此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易經》中的“十翼”是孔子傳給弟子商瞿,以後代代相傳下來的。和《論語》不一樣,《論語》是弟子們集體編撰的,故弟子們有編輯思想在。“十翼”是弟子直接傳遞下來孔子的話,他們不敢隨便改動。因此,我說《繫辭傳》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讀易經的隨感錄。
舊瓶裝新酒—孔子寄寓思想的載體
孔子曾說自己是“述而不作”,即自己是陳述傳承古代文化而不是創作,那麼就是說自己所作的文化工作都是有根據的,是經過古代歷史驗證過的。他筆削《春秋》,實際就是在魯國原有史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所謂的“筆則筆削則削”,而對於《易》,他則採用不修改原文而是隨筆寫出自己感受以及意見的方式。或總論,或分說,藉助卦象爻辭等發表自己對於宇宙、天地、人類社會關係的看法,在原本枯燥的符號體系中注入了人類生活以及倫理等生動豐富的內容,使我們看到了人的身影。
《繫辭傳》第八章基本是記載孔子對於一些個別爻辭的解釋,如:“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前面說“同人”卦的爻辭“先號啕而後笑”,孔子對這句爻辭解釋說,君子待人處事的道理,有時可以出行,有時可以安居,有時可以保持沉默,有時可以議論風發。二人同心合力,猶如利刃可以削鐵如泥,二人的意志理想相同,說出的話如同蘭草般芬芳馨香。強調同心協力的重要性。我們經常運用“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個成語,但不太注意這是孔子的話。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前面的話是“謙卦”九三的爻辭。這個爻辭應該是原來存在的,是早於孔子的語言,後面則是孔子對這句爻辭的解釋。其大意說:勤勞而不自誇,有功而不居功,不自以為有恩德,這是極其厚道的表現,把自己的功勞推讓給下級的做法。道德要高,禮節要謙卑。謙虛的意義,正是要用恭敬的態度來儲存自己的美德和功勞。孔子的解釋豐富了原來爻辭的內容,更加人性化,增加了我們閱讀的快感。
在《繫辭傳》全文的最後,是這樣幾句話:“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翻譯過來就是:“將要叛變的人,他的言辭中有慚愧,心中有疑慮的人,他的話吱吱嗚嗚顯得枝蔓,君子說話簡明,焦躁激進的人話多,誣衊好人的話遊離而漫無邊際,失去操守變節的人言辭繞彎委曲。將非常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濃郁的人情味融入到對於《易經》卦爻辭的解釋中,這才是《易經》被重視和流傳下來的關鍵。
《周易》讀後感 篇14
我想沒有一箇中國人不知道“四書五經”,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儒家經典都是孔子編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紮根於國人心中,至今被奉為經典。有人認為《周易》很神秘,不僅因為它能用來預測個人前景吉凶,還因為它的內容是極其簡單的“—”和“--”型符號的排列組合,雖然單調,但高度抽象。正因為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難以揣測它象徵的具體事物極其含義。而正是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卻能定吉凶,測前景。其實,把《周易》當成一部純粹的占卜書是把它淺薄化和庸俗化了。毫無疑問,《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學著作。說他高深,是因為它既有簡單而神秘排列的符號,又有很多明瞭和晦澀相間的對符號的文字說明。它經過幾千年文化的洗禮,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必然有其高明之處。
說《周易》是占卜的書也好,是高深的哲學著作也好,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對事物的認識及與認識相適應的人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對天、地、人的認識和人如何順應事理法則的經典。伏羲氏畫八卦,文王演繹八卦並作“卦辭”,周公作“象詞”,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周易》不是一個人的作品,而是集體智慧。《周易》的集體創作說明:文化的承傳和創新性;在思想認識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說,對事物根本規律的理解,這些哲人們的認識是一致的,至少都認同了一致的方向。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這個經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傳道了,我深知自己對它理解不深,談不上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談談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
現在有一種觀念,認為這素有“眾經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經》好像是萬能的,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很多人甚至藉著它的幌子以達到各種私人目的。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書,探察如今的中國圖書市場,關於《易經》的書可以說已到了氾濫的地步,有關《周易》的圖書則大約相當於其他十二經的圖書總和。 “《周易》搭臺,鈔票唱戲”的專談預測、風水、占卜、醫法的“運用型”圖書紛紛問世(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鄉各地與網上的指引百業、點撥萬家的“易學大師”與“易學文化公司”層出不窮。由於《周易》在大多數中國人頭上有著既神聖又神秘的光環,所以這些欺世盜名、恐嚇無知的江湖騙子就得以大售其奸。
對於《周易》,我沒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們文化的瑰寶。我也知道,它並不玄妙,並不是不能讀懂,更不是金庸筆下的《易筋經》。我們作為祖宗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無中生有,誇誇其談。我想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停留在解夢,起名這樣的事情上。應該負起《易經》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淺薄,方能避免文化頹勢。
《周易》讀後感 篇15
《讀書求學》這篇文章講了:《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被尊為“群經之首”。更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和源頭。後來孔子讀《周易》反反覆覆讀了很多遍,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了還幾次了,換了許多次新帶子。這使得他在自己的著作《論語》中也有多處引用了《周易》的詞語。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叫作“韋編三絕”,以此來形容孔子勤奮好學。
這使我深受啟發:我應該學習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有時候我學習累了、遇到困難了,我總會用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激勵自己。孔子都那麼老了,學習起來不叫累,我才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涯,怎麼能叫累呢?到了三年級,我的作業越來越多了,學習各種知識也越來越難了,我告訴自己要堅持。不會做的題目我就反覆想,反覆試算;背不下來的古詩,我就每天堅持熟讀,堅持一天背一首,不斷積累;畫不好的導圖,我就按照老師的要求每天修改,疏理思路,不斷完善;彈琴也是一樣,九級的曲子難彈篇幅又很長,我就一隻手一隻手的學,每天堅持聯絡,糾正指法,增加連貫性和節奏感,不斷熟練。漸漸地,我也養成了勤奮努力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恆不叫累,奮發圖強不怕苦,不斷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讓自己各方面的成績穩步向前。
《周易》讀後感 篇16
《周易》被古人認為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理由在於,《周易》最鮮明體現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特點。近人徐復觀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了《周易》之為大道之源的理由。他認為,文王為憂患意識所誘發而作 《易》,而此憂患意識之所以發生,是殷周之際整個中華民族人文精神活動的結果,創制 《周易》的周初正處於中華文明從原始宗教向人文精神發展的轉換期,而憂患意識就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心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
每當中國文化遭遇外來文化衝擊或陷於自身困境的時候,《周易》經傳總能發揮大道之源的功用。魏晉玄學之興起,《周易》經傳的作用顯而易見。佛家文化從印度傳入之後,宋明理學也利用《周易》經傳開啟與之對話的局面,如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程氏易傳》和朱熹的《周易本義》都體現了這一點。西學東漸以來,《周易》經傳再次發揮作用。新儒家藉助《易傳》建立新的本體論與宇宙論體系,證成超越與內在的貫通及天人合德的意義。
《易傳》在現代仍應得到重視,這是因為與西方哲學相比,其核心的形而上學思維格外引人注目。已有學者從《易傳》著手建立屬於中國文化的形而上學,如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體系。
《易傳》確有類似於西方形而上學的思維,所謂“形而上學”,其本義是“在物理學之後”,表達了希望探求現象背後真理的願望,而《易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正表達了在器物之上還有更重要的“道”。《易傳》成就了兩個理論系統,其陰陽觀念把神或神明客觀化為陰陽二氣,用以說明宇宙創生的過程,成就了宇宙論的系統;其性命觀念打通了天人之間的聯絡,成就了道德形上學系統。如《說卦傳》中所謂:“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即明確地表達了上述兩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