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後感600字
《老子》讀後感600字
是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悠悠地述說著亙古的智慧?是誰在漫漫的歲月輪迴裡傳遞著不變的真理?是誰只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是他,哲學的聖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老子》讀後感600字,希望能幫助到您。
《老子》讀後感600字(1)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麼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並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裡面仍然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主觀意願。教師的權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係。師生雙方都要處於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能夠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一跳,趕快坐好,但過一陣可能又故態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裡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裡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一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老子》讀後感600字(2)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中,許多為人的一句話令我們終身受益,讓我們不禁對先輩們的智慧暗暗讚歎,也迫切的期望能夠回到那個時代,去目睹那些偉人們的尊榮,去靜靜聆聽他們的淳淳教誨……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麼的成功、多麼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麼這麼優秀、這麼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麼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穫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應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後面,就如同陷入泥潭裡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最後一飄過關斬將,殺到最後一題,可最後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裡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雲,突然產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於是我開始從基礎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後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了更深的瞭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們人類都難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禮貌!
《老子》讀後感600字(3)
今天我在龍應臺的《目送》裡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蹟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裡兒子問她老子有什麼故事,龍應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裡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後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麼壞朋友吧?”兒子這麼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於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後答應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結束通話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複,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後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