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塑膠尺要用30年哲理故事
德國的塑膠尺要用30年哲理故事
前不久,我跟隨德國同事希克姆去他的老家也就是德國多特蒙德市做客。
那個週末,我看見他那才十來歲的兒子正獨自收拾書房,就走進去問他需不需要幫忙,他笑笑說自己可以完成。正說話間,我留意到了他書桌上的一把直尺,它的外表和我們國內那種20釐米長的直尺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區別是它的刻度不是那種“槽型短線”,而是一條條嵌在透明塑膠裡的細鋼針,在這把20釐米長的直尺上,卻足足嵌著200根鋼針尺標!不僅如此,尺子的內部還鑄有三條長長的稍粗一些的鋼條,就像是水泥預製板裡的鋼筋似的,而且尺子的塑膠也不像我們國內的尺子又松又脆,非常精細與堅韌,拿在手上感覺特別結實牢靠,估計在地上摔幾下也不會有任何問題。我不禁大笑說:“這工藝也太精細了吧,一把普通的直尺而已,有必要做成這樣嗎?太誇張了。”
“誇張?不會呀,我們每個同學的尺子都是這樣的.!”希克姆的兒子不以為然地說。我有些驚詫又有些納悶,就問他說:“這種小尺子頂多一兩塊錢就可以買到了,做得這麼複雜,要賣多少錢呢?”希克姆似乎也聽到了我們的聊天,就走了過來說:“這個問題就需要問我了,這種尺子現在大概需要1馬克,不過他這把尺子是我小時候買的,25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是40芬尼。”
“啊?這把尺子用了25年了?那時候是40芬尼,換成人民幣就是2元錢,而現在則需要5元錢?”我不由得感嘆說,“天哪!我小時候尺子才五毛錢一把,現在也才一兩元錢就可以買到了,德國的物價真是太高了,在中國這個尺子絕對是價廉物美的東西!”
“價廉物美?不,不,這把尺子才是真正的價廉物美!”希克姆說,“雖然多投入了一些工藝要求,雖然貴了一些,但卻可以用25年,不出意外的話還可以一直用下去,在德國,一把普通的塑膠尺用30年是很正常的,但你們的尺子呢?雖然一兩塊錢就可以買到,但是能用一年?一個學期?還是半個學期甚至一個禮拜?25年前花了40芬尼買的尺子到今天還在用,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價廉物美,而且我們的資源也因此更節約了!”
這……我都不好意思說我兒子經常是一個禮拜買好幾次尺子,有時候甚至當天買來當天報廢,就只能岔開話題問他:“可是人們買了一次就二三十年不用再買了,都這樣子的話這些企業還怎麼生存呢?”
“你又錯了,事實上正因為這種‘價廉物美’,德國的企業都發展得更好了,比如這種尺子,至少要出口30多個國家,又怎麼會生存不下去呢?”希克姆笑著說。
我徹底無言以對了!此前我一直認為德國的物價高,其實剛好相反,他們那相對較高的物價才是一種真正的“價廉物美”。以前很納悶為什麼總有不少人喜歡去日本買馬桶蓋,去義大利買皮包,難道中國不會生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其實人們考慮的都是“價廉物美”這個因素!一把小小的尺子,卻體現出了德國人對於“價廉物美”的獨特理解,我想,這種理解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