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不會在意“三天可見”的朋友圈

真正的朋友,不會在意“三天可見”的朋友圈

  朋友圈三天可見,我們這麼近那麼遠——朋友圈是現代人瞭解別人最為快捷的方式,翻朋友圈,就等於瞭解對方的成長曆史和心理歷程,但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了“三天可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朋友圈三天可見”這個話題。

  戳到你的玻璃心了?

  前段時間微信更新,推出了新功能:允許朋友檢視朋友圈的範圍,有全部、最近半年、三天,大家清一色的表態:朋友圈僅展示三天,比拉黑還可怕。他們認為:

  朋友圈僅顯示三天,等於拒絕了所有人瞭解你的途徑。

  更有腹黑的觀點:這樣做的人是為了引起關注,獲得存在感。

  非也!

  人家以前正常開放朋友圈的時候,也沒見你條條點贊和回覆。

  羞恥心爆棚?

  而對於“朋友圈三天可見”的當事者,他們的想法為何?

  朋友圈三天可見A:全面暴露自己的生活讓人感覺不安全。

  朋友圈三天可見B:朋友圈僅展示一部分,一是能夠保留隱私,二是可以讓自己不去面對曾經的.那些羞恥感。

  嘿,醒醒!

  三天後的你,不必擔心被窺探到三天前的心情。

  新功能嚐嚐鮮!

  某天點開一個許久未聯絡的朋友的朋友圈,下面寫著一行小字: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朋友說,自己設定了三天展示,沒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覺得新功能嚐嚐鮮,有趣好玩。

  我:你不怕有些人來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他:到目前為止,還沒人來問過我,我覺得也沒多少人會在意這些事情吧。

  對了,平常心看待!

  不是人人都閒著沒事幹,糾結一些,可有可無的細節,反正你的每一條朋友圈,我在當天都看過了,三天後,我可以看你新的動態就好。

  關於朋友圈:

  一個人的朋友圈是是記錄生活的方式和載體,歸根結底,它們的歸屬地,都是記憶。

  像是我們曾經寫的部落格、用的微博,甚至年少時寫的日記一樣,將你每天經歷的事情透過圖文分享的形式記錄下來,日記屬於私密,朋友圈屬於公開。

  朋友圈只是你透過這種方式來了解一個人的途徑,但朋友圈不是你瞭解這個人的唯一方式。

  你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交朋友和了解對方,可以聊天、打電話、約見面,並不僅僅只是私下裡翻翻他的朋友圈。

  現在設定為三天可見,你只能看到一個人三天的分享,知曉他三天的記憶,於是你覺得這不妥,因為你覺得沒有辦法瞭解這個人了,一個不夠及時瞭解別人動態,卻又馬後炮來指責設定朋友圈三天的人,其實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底線。

  朋友圈三天可見:

  哪怕作為最親密的人,你也不可能百分之百了解一個人,更不可能知曉對方的所有生活細節,成年人之間的交往,有一個底線,就是有度。

  或許有人會反駁,朋友圈三天可見,就是不尊重和不平等!

  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這個人,請你及時!

  如果你真的在意某個人,請你多和他有直接的互動,而不僅僅是看看他以前發生過什麼事情,點個贊評論幾句而已。

  成年人的交往,就是在相互不侵擾和彼此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友善的交際和平等的對話,這種設定,正是周全了這種平等之後,給予你的一個警示。

  作為朋友,對方設定了朋友圈三天,自然對方的道理,私聊永遠比點贊來得更加有效。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過分參與別人的生活。

  知乎上,有人將設定三天可見的原因歸結於以下6點:

  不想活得太透明,也不想把自己徹頭徹尾地交代出去;自己經歷的風雨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昨天發的朋友圈已經配不上今天牛逼的我;不想讓別人透過朋友圈瞭解自己,你瞭解的不過是片面的我;想看的人總會看到,不想看的人也無所謂;很多人無須再進入自己的生活。

  簡單而言,展示三天的朋友圈,針對的是自己。

  什麼時候看完整的朋友圈成為了朋友的界定條件了?

  如果真的看某一個人不順眼,何必設定全部好友展示三天,單獨把你拉黑就好了。

  朋友圈只是你瞭解這個人曾經的工具,它不是目的,因為設定了朋友圈期限,就覺得這個人成不了朋友,本身就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想法。

  有這樣揣測的時間,倒不如好好和朋友見面吃飯,來得更加溫暖和真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