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菜根譚》讀後感7篇

關於《菜根譚》讀後感7篇

  《菜根譚》這本書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還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菜根譚》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菜根譚》讀後感1

  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許多疑惑、感慨以及憤懣不平之事,有時一點困難或彎路,就足以制約我們一生的發展。然而,無論如何,總有一盞明燈始終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方向,讓我們奮勇前行。

  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焰,一代一代傳承到今天,譬如《道德經》、《莊子》、《菜根譚》……在我的青蔥歲月彷徨、迷茫時,正是《菜根譚》讓我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蘇秦以“連橫”理論多次勸說秦王卻屢遭失敗。最終在錢財用盡的時候不得不灰頭土臉地回到家中。他的妻子沒有從織布機上抬起頭來,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跟他說話。於是,他頭懸樑,錐刺股,攻讀兵書《陰符》。學成之後,他以一人之力解除了六國與秦的盟約,掛六國相印。當蘇秦得意顯耀之時,黃金萬千為其所用,隨從車騎絡繹不絕。然後他再次回家。他父母聞訊,連忙張羅打掃住處,清潔道路;設定音樂,籌辦酒席,在郊外三十里地迎接。蘇秦來到後,妻子不敢正視,只是偷偷地察顏觀色,恭敬地聽他講話;嫂嫂如蛇伏地,匍匐而行,四次跪拜謝罪。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嗎?在錢財、榮耀、權力面前,人們最易感受到世態炎涼。而我也總擺脫不了生活的憤懣、糾結和無奈。直到有一天,我拜讀了《菜根譚》,如遇名師,為我答疑解惑。文中有一句話:“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大意是:我有權有勢人們就奉承我,這是奉承我的官位和紗帽;我貧窮低賤就輕視我,這是輕視我的布衣和草鞋。可見根本不是奉承我,我為什麼要高興呢?根本不是輕視我,我又為什麼要生氣呢?我學會了“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意思是:天地的執行是永恆不變的,可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了之後就不再復活;一個人最多也不會活過一百歲,可是百年的時間跟天地來比只不過是一剎那。我們人類能僥倖誕生在這永恆不變的天地之間,既不可不瞭解我們生活中所應享的樂趣,也不可不隨時提醒自己不要蹉跎歲月、虛度一生。既然如此,那我難道要為了追求金錢和權力而蹉跎一生嗎?不用的,生活本身就是擁有無盡樂趣巨大的財富,我無需追求更多物質上的享受,而是要有精神上的追求。

  我讀《菜根譚》,如同聆聽一位智者的教誨,他溫暖睿智的話語能撥開迷霧,拂去塵埃,讓我的心靈變得澄澈、寧靜。

  《菜根譚》讀後感2

  閒來無事我隨手找了本《菜根譚》讀了讀。本以為是一本介紹做菜用的書。可一讀之下卻發現它是一本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裡面的故事和講述的道理,細細讀來對人頗有教益!尤其是在人渾渾噩噩,煩躁不堪的時候就像一陣清涼的風拂面,讓人頓感渾身舒泰!現摘錄裡面的幾個事例,共同學習一下。

  其一是我們都知道的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故事。他在《誡子書》中是這樣諄諄教導他的子孫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認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應當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來修養自己,應當用節儉的行動來培養自己的品德,淡泊名利讓自己志向高潔,不排除外界的干擾就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在學習的時候要能靜下心來,而且要有“志”才能學的'進去,才能學的深入,透徹,才能夠學有所成。我們現在的社會充滿了種種誘惑,對學生而言,電腦電視遊戲機,大型的娛樂設施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我們學習的剋制力和自制力,日常生活中互相攀比衣食住行,不珍惜愛惜食物鋪張浪費,諸葛亮上面的觀點就是一劑良藥,要我們時時謹記!

  第二個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唐肅的人和丁晉公之間的事情:唐肅和丁晉公是莫逆之交,兩個人住處相鄰,早晚閒暇常常在一塊下棋聊天,非常親密!後來丁晉公當了當朝相國,唐肅就把住宅賣了,搬到了別處。別人都覺得很奇怪就問唐肅和丁晉公怎麼了?唐肅就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保全我們之間的友誼啊!他當了大官,如果我不去找他,就顯得我們疏遠了,別人也會以為他當了官就看不起朋友了!如果我還經常去找他,會影響他的政務,他也就把不能專心為國家做事了!”別人聽了很佩服唐肅能夠事事處處為朋友著想,而且懂得如何防範眾人之口,的卻夠朋友!而現在我們當代人是怎麼做的呢?就像一句笑話說的:朋友是用來出的!

  書中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和發人深省的道理,我僅摘取這兩個共同學習分享。如果有興趣自己可以去閱讀一下,也許會讓你重溫一下被淡忘了的真趣,清醒一下被金錢燒得暈頭轉向的頭腦,從而學會達觀人生!

  《菜根譚》讀後感3

  學而時習之,讀了一些內容之後,我仍會經常翻讀過去的東西,有些句子很喜歡,所以讀幾遍有幾遍的讚歎。

  昨天讀到這句,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這前三句使我想起前些日子看央視一檔普法節目,一男司機與公司女總成婚,婚後小人得志升為副總。蜜月中男帶女回老家,男弟想去其本部做司機,男乘醉應之。女因無空職不應,遭男人耳光,此後因此事扯出矛盾若干,最終女將男起訴,二人以家庭暴力離婚。所以看到這前三句,我就聯絡到這個悲劇。

  開始時,兩人未必不是以相愛開始,但此後因為男人一躍升為女上司的老公,就因裙帶關係升職,這本身就很危險。再者,傳統的中國男人從心裡不是很能接受女人的能力高於自已,這就為這場婚姻悲劇埋下了伏筆。升得快往往會飄飄然,一下子找不到北也未可知。新婚蜜月,男人以為這下子女人連同公司都屬自已囊中之物,可以任意操縱之,但女人是個有手腕的女人,一個百依百順的女人想當然也做不好公司一把手,主觀的女人是不會任這個沒有定好位的男人為所欲為的。關鍵是他們婚前都以為愛情可以高於一切,但婚後都以為對方可以無條件為自已著想,但事實是他們都高估了愛情,也高估了對方。

  乘喜而輕諾,人的本質發揮了根本的作用,高興時一切好商量,人們總會乘著合適的時機談條件,合適就是高興的時候,高興起來平時繃緊的神經會放鬆,掌握的度就和緩許多,規矩靠邊站了,事情往往就好辦。因醉生嗔,酒後,人就容易趁著酒勁做些平時打死也不做的事,其實是以酒蓋臉而已,情緒不加控制,或以酒削弱了控制情緒的能力,虛榮嫉妒狂妄偏激這些惡劣的本質大概誰都或多或少有一點,但當它們毫無節制的釋放時,就是一股恐怖的力量,它能於瞬間以催枯拉朽之勢,摧毀一個人積攢了N年的光輝形象,甚至苦心經營的人際關係,這很可怕,也使所有人大跌眼鏡,基於這種狀況,個人認為還不如素面朝天,平時就呈現一個基本真實的自我,別太繃著的好。乘快而多事,大概與第一句雷同,春風得意之時,就難以檢點,惹事生非就是必然了。

  當然這一切還是基於一個人最根本的人性,本質使然。如果故事中是個天性懂得憐香惜玉的儒雅男人,絕不會出現這若干次家庭暴力,而如果故事中的女人不是隨便原諒了他的第一記耳光,也就沒有此後的一次次遭遇,女人請記得,男人的第一記耳光絕不僅僅是唯一的一記,而它僅僅是第一記而已,如果想原諒他,那麼就等於默認了接受他的第N次施暴,這也貌似男人的出軌,如果你打算原諒不忠的男人,那麼就請做好“下半生即將面對自已N次照一個變形了的破鏡子”的準備。

  《菜根譚》讀後感4

  《菜根譚》是明代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它勉勵人們在平淡乏味的菜根中體驗人生的滋味,進而充實自己,發憤圖強。

  《菜根譚》提倡“抱朴”,即有一顆樸素的赤子之心。要經得起各種考驗“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菜根譚特別提倡“家和萬事興”,沒有“三綱五常”的死板說教,卻可以處處感受到作者為保持家庭和諧而湧動的愛心“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功德,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學問”

  菜根譚勸告人要腳踏實地。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要有一股傻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需要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任天機。”

  在處世方面,菜根譚主張處世應該高立一步,有一種大局觀。在對待別人的態度上要求大家不要刻薄。

  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為真切的感悟,遨遊其中,不單單是一種覺悟,心有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裡行間,藏著的是一雙透視人間的慧眼,在他那份沉甸甸又帶著暖意的鞭策下,必有新的體會。

  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遮住眼睛,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平淡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的到極大地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菜根譚》讀後感5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你聽過嗎?這是在《菜根譚》中的一則,說了在一個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靜,要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靜下來,才是真正的靜。

  有一次,我和媽媽來到一個農村,那裡很窮苦,他們在那裡幹活,種田,滿頭大汗。我在城市裡整天很開心,可是我在農村裡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種田的大人們也很開心。為什麼呢?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在快樂的環境中很快樂,這不是真的快樂,在很窮苦的生活環境中仍然保持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終於知道了,我在學校裡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中取得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我一定會做到這些的。

  《菜根譚》這本書是對我有好處,我會把這本書儲存得很好,認真學習。

  《菜根譚》讀後感6

  夜深人寂,於無聲處,孑然於點點思緒。懶坐一縷昏黃的燈光下,輕捧起一份沉澱的的古老智慧,。靜靜地讀著《菜根譚》,以一顆樸實的靈,來品味那一絲難言的青澀與甘苦。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於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我眼中的《菜根譚》,是一部難得的人生奧秘和為人處世的書籍。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間的大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但更令人驚歎的是作者那天馬行空般的思辨以及深邃精妙的處世哲學。

  處世之道,先在於為人,後顯於行事。《菜根譚》以簡練明雋,兼採雅俗的文字,如雲端之飛鳥,似清溪之流水,讓我們在陶醉於其間之時,留以人無限的遐想和一次次的心靈上的洗滌。

  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菜根譚》用最賦予生命的言語,向芸芸眾生闡釋了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萬千智慧。

  《菜根譚》讀後感7

  近日,筆者讀完洪應明的《菜根譚》,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寬容、淡泊、向善與智慧,讓你覺得彷彿在與一位智者交談,疑慮消弭,警策長留。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給我感悟最深的是其中有關教育批評的至善妙語。

  洪應明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意思是說,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承受,注意不傷對方的自尊心;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期望過高,要顧及別人是否能做到。

  我們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育,但有沒有反省過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呢?我們當教師的有時在公眾場合、在家長面前大聲斥責學生;有時小題大做、聲色俱厲,嚴詞批評;有時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像老太婆......這些做法都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像上句話中所說的那樣教育孩子去惡趨善,還愁效果不佳嗎?

  《菜根譚》中處處充滿了辯證法觀點。“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這些話語告訴我們,凡事應求恰到好處,過之不及都將失之偏頗。

  我喜歡《菜根譚》。它淡雅的眉目下是一雙歷世閱人的慧眼。它宛如一溪清泉,盪滌人心的積鬱,使人澄懷物象,進而得以超然物外,靜觀世界,參悟人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