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通用12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通用1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1

  終於抽空讀完了這本小說,當讀到結尾時,我完全被這出人意料的結尾震撼住了,有了這個結尾,之前那些種種疑慮也就迎刃而解,之前的種種不合理也就十分合理。

  “2001年12月,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個陰雲密佈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歲。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牆後面,窺視著那條小巷,旁邊是結冰的小溪。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開篇就描述這樣一個離奇的場景,很自然的就勾起了我繼續往下讀的慾望,腦海中不斷地問“到底是什麼事可以在主人公腦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並且一直折磨著主人公呢?”

  朋友拉辛汗從巴基斯坦打來電話,引起阿米爾(主人公)的思緒。看著兩隻紅色的風箏,帶著長長的藍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們舞動著,飛越公園西邊的樹林,飛越風車,並排飄浮著……將我們的思緒引到阿米爾的童年,一直陪伴到他長到12歲,一起去經歷了那“一堵坍塌的泥牆後面”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們也一同走進了阿富汗這個國度,感受到了那裡的人們對異族的態度——一種強烈的種族歧視。

  我認為種族的歧視也是造成1975年那個慘劇的原因之一。“哈扎拉人”在阿富汗是屬於一個沒有地位、沒有人格的遭人鄙視的民族,在自己的國家裡,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遭到人們的嘲諷。當阿里走過街道,人們總是在街道上追逐他,作弄他。有些管他叫“巴巴魯”,也就是專吃小孩的惡魔。並大喊“你吃了誰啊,塌鼻子巴巴魯?”當哈桑和我一起走在街上,人們也總是對哈桑投來異樣的眼光。

  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

  哈桑一出生,他的母親就不願看他,甚至5天后就離開哈桑和他的父親。因此,父親就顧來了那個曾給我餵過我的奶媽給哈桑哺乳。小時候每當阿里唱完我們想要他唱的歌,阿里總會提醒我們“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我們在同一個院子裡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個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我說的是“爸爸”。他說的是“阿米爾”。我的名字。”在今後的日子裡,阿米爾,哈桑一起成長,一起去追那天空上飄下來的風箏。哈桑用堅定地眼神對阿米爾說“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卻給了我心靈深處的震撼,這是世間最誠摯的友情,最濃厚的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任何東西都換不來拿不走的,而1975年的風箏大賽上這無疑是最好的證明。

  渴望得到的父愛

  在少年阿米爾眼中,父愛永遠是那麼的可望不可及,心中對父親充滿了崇敬之情,幼年的孩子都可望被父親抱在懷裡聽著父親講故事,這也是很容易就實現的,然而,對阿米爾來說,這些都是額外的奢侈。不止一次,爸爸只用幾個字就能刺痛阿米爾。這對一個渴望得到父愛的孩子來說無疑又更遙遠了一步。在父親眼中,阿米爾懦弱,是個埋首詩書多過打獵的兒子,一個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孩——應該像爸爸小時候那樣踢足球去。為了培養阿米爾的男子氣概,爸爸帶阿米爾去看一年一度的比武競賽,見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有個騎士從鞍上跌落,數十隻馬蹄從他身上踐踏而過。他的身體像個布娃娃,在馬蹄飛舞間被拉來扯去。馬隊飛奔而過,他終於跌落下來,抽搐了一下,便再也沒有動彈;他的雙腿彎曲成不自然的角度,大片的血液染紅了沙地。阿米爾的反應是大哭,這無疑又讓一心渴望兒子成為男子汗的心又一次失望。當阿米爾拿著哈桑撿回來的風箏時,聽見了父親和拉辛汗說,“有時我從這扇窗望出去,我看到他跟鄰居的孩子在街上玩。我看到他們推搡他,拿走他的玩具,在這兒推他一下,在那兒打他一下。你知道,他從不反擊,從不。他只是……低下頭,然後……總是哈桑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這是我親眼見到的。他們回家之後,我問他,‘哈桑臉上的傷痕是怎麼回事?’他說:‘他摔了一跤。’我跟你說,拉辛,這孩子身上缺了某些東西。”父親的幾句感嘆無疑又給年幼的兒子種下仇恨的種子,而這種子正在悄悄的發芽,在一定條件下它將瘋狂地成長。

  心中的嫉妒

  面對這可望不可即的父愛,阿米爾想得到,卻得不到。而,作為一個僕人還是哈扎拉人的兒子的哈桑,卻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父親的關心愛護。並在阿米爾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大事還是小事父親總是讓哈桑參與進來,在哈桑生日時,父親也會送給他喜歡的禮物。似乎父親對一個僕人的兒子的關心瞭解多過自己兒子。這一切,都讓阿米爾心生嫉妒,其實,不僅是阿米爾,我也為他打抱不平。心中的嫉妒也隨之升級…

  黑夜的來臨,仇恨,嫉妒的爆發

  冬天是喀布林每個孩子最喜歡的季節,放風箏。追風箏。1975年,這年的冬天,父親對我寄予厚望,認為我能在風箏比賽上贏得冠軍。在比賽時,阿米爾終於不負父親所望,贏得了第一名,在眾人為阿米爾的歡呼中,哈桑為了為阿米爾撿回藍色的風箏,而奔離人群。一場誰都無法彌補的悲劇就這樣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祝賀完後,阿米爾開始去找哈桑,然而,市場不一會就空蕩蕩的,做生意的人都打烊了。阿米爾停在一個賣乾果的小攤前面,問一個年老的商人有沒有見到哈桑。老人充滿好奇的問原因,“他是我家僕人的兒子。”阿米爾說。

  那老人揚了揚灰白的眉毛:“是嗎?幸運的哈扎拉人,有這麼關心他的主人。他的父親應該跪在你跟前,用睫毛掃去你靴子上的灰塵。”如果能預料到將要發生的事情,那這個老人還會這樣說嗎?這恐怕是最無情的,赤裸裸的諷刺了。

  天色漸漸地暗下來,阿米爾終於在一條小巷裡找到了哈桑,不過,阿米爾並沒有立刻上去。因為他沒有勇氣上去。那個無惡不作的專欺負弱小的阿塞夫和他的兩個隨從正在那裡。阿米爾躲在小巷後面,看著這一切。阿塞夫想要拿走哈桑手中的藍色風箏,但,這個忠心的愚蠢的僕人哈桑拒絕了,他愚蠢到要在阿塞夫的“強權”下誓死捍衛他的主人,這個膽小的懦夫的風箏。一念之間,阿塞夫想到的一個更無恥的方式……這一切阿米爾都躲在小巷後,默默地注視著。

  然而,阿米爾真的是懦弱嗎?還是因為另外的答案?阿米爾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覺得阿塞夫說得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免費的。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這是個公平的代價嗎?我還來不及抑止,答案就從意識中冒出來: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

  結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說,開篇朋友拉辛汗從巴基斯坦打來電話,“這兒(阿富汗)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為我們揭開了小說的結局,原來哈桑不是阿里的兒子,而是阿米爾的父親的兒子,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出乎所有人地意料,一個受人尊敬的,聲名遠播的,在兒子心中如此偉大的父親居然睡了他僕人的老婆,而且還生了個兒子。儘管,令人難以接受,但它終於可以解釋為什麼阿米爾的父親為什麼對一個哈扎拉人僕人的兒子如此的關心絕不少與關心自己的兒子這一現象:終於可以解釋為什麼阿里總對阿米爾和哈桑說:“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終於可以解釋……

  整部小說情節生動,高潮迭起,採用倒敘的手法引起讀者的遐想,在看完小說後,我在去網上看了《追風箏的人》的電影版,頗有感悟,終於知道在如今的電影,電視劇廣泛深入人們的生活中的時候,為什麼描述電影、電視劇的小說仍然有市場的原因了。原來,小說可已給人很大的遐想空間,讓人們隨著小說的情節而想像,而電影、電視劇則不行,它將故事演繹出來,讀者就不在有想象的空間,它演繹的情節遠不如小說豐富。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2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充滿了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忠誠和承諾。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關於友情,關於種族,也關於背叛與救贖,它讓我知道人性的背叛和人性的救贖也可以融合的如此巧妙。

  關於友情

  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講述阿米爾的故事,阿米爾出生於喀布林的的一個富裕家庭,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其父親也是普什圖人,是一名法官的兒子,一個成功的地毯商人,而哈桑則是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出身於哈扎拉人。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的好玩伴,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的人,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

  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他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而哈桑則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他會給少爺阿米爾追到掉落的風箏,因為阿富汗的傳統就是風箏線被切斷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他們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遊戲,是很好的夥伴。

  到後來阿米爾與哈桑的決別,因為戰火侵襲,他和其父親逃往美國,將房屋交給朋友拉辛汗看管。之後拉辛汗日漸衰老、力不從心,他懇求哈桑幫忙照看房屋,善良的哈桑接受了託付。最後哈桑死在霸佔阿米爾房屋的壞人槍下時,仍舊誓死踐行對阿米爾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關於種族

  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佔主體地位的是普什圖人,他們信奉遜尼派。哈扎拉族是其中的第三大民族,他們信奉什葉派,他們被普什圖人看作是異教徒和下等民族,受盡他們的迫害和剝削。本書中最典型的有種族歧視的人物就是阿塞夫。他說:“阿富汗就像一座到處扔著垃圾的美麗大廈,得有人把垃圾清走。”他將哈扎拉族人看做垃圾,經常對他們施暴,對哈桑施暴,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施暴,他是本書中邪惡的典型代表,極具諷刺意味。而在阿塞夫對哈桑的施暴裡,阿米爾全程目睹,卻並未勇敢的站出來,以“哈桑只不過是哈扎拉人”為藉口為自己開脫。

  關於背叛與救贖

  拉辛汗說過:“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所以阿米爾的父親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幫助別人,祈求為自己贖罪,與此同時也得到了別人的崇敬和愛戴。

  阿米爾在哈桑被施暴時,他背叛了哈桑,沒有為哈桑出頭,對於他自己的懦弱、背叛行為只以哈桑只是個哈拉扎人為藉口,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錯。後來,阿米爾因為無法面對哈桑的善良,希望父親把阿里、哈桑解僱,但被嚴詞拒絕。於是阿米爾在他13歲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但是哈桑早已洞悉一切承認了偷竊,並和阿里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賈特山區。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阿米爾在很多年後回到了阿富汗,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他去孤兒院與阿塞夫決鬥並救回了哈桑的兒子,將其帶回美國撫養,使自己得到精神的洗滌和救贖。以前是哈桑守護阿米爾,現在換阿米爾守護哈桑兒子。

  《追風箏的人》將友情、種族、背叛與救贖融在了一個故事裡,一個由風箏開始的發人深省的故事裡,一個看透人性的故事裡。有些東西“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所以我們要好好珍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3

  為你,千千萬萬遍。

  看著阿米爾跑去追風箏,我心中隨即響起一句話“這就對了”。我一直相信輪迴這一說,卻也不是與什麼封建迷信有關,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的多面性,這些面也有可能是相對的,就像,你拒絕別人的表白,總有一天,你也會被別人拒絕一樣。當年的哈桑不顧一切地為阿米爾追風箏,三十年過去了,阿米爾也是那樣不顧一切的去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也許阿米爾追到的風箏不如哈桑追到的藍風箏華麗,但那份濃濃的愛與追求,卻是那樣讓人感動,讓人溫暖。

  不知為何,總覺得被冠以國家之名的情感讓人感到沉重,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只要以國界與階級劃分,那麼一切都是空談。阿米爾的父親就是這樣悲劇式的人物。他跟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也可以說是他們家的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哈桑媽媽生下哈桑後,便出走了。阿里當然不知道這樣的事,待哈桑如同親生兒子。阿里是阿米爾的爺爺抱養的孩子,但在家裡,總是擔任僕人一樣的角色。自然哈桑也在為阿米爾一家無私的服務著,他把阿米爾當朋友,可阿米爾卻只在無人玩耍的時候,才想到家中的哈桑。阿米爾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是個頂天立地、勇敢堅定地人,可阿米爾卻是個文學控,他不跟男孩子玩打鬥的遊戲,不和爸爸一起為喜愛的足球隊搖旗吶喊,只是躲在房裡看媽媽留下的書籍,相比阿米爾,阿米爾的父親似乎對總是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的哈桑疼愛有加。可是他卻不敢“大張旗鼓” 去愛哈桑,因為他只是僕人的兒子。阿里因為血緣而受到非待,哈桑更是因為血緣而被非待。阿里和阿米爾一家沒有血緣關係,所以幾十年了也只是僕人一樣的存在。哈桑與阿米爾一家有著相同的血液卻也是阿里一樣的命運,只因身份有別,這樣不同的前提,相同的命運,不得不讓我搖頭嗟嘆,多諷刺!

  在我眼裡,阿米爾始終是個孩子。他崇拜自己的父親,也畏懼自己的父親--他的媽媽在生下他就死去了,他一直覺得父親因此對他懷恨在心。畢竟,媽媽是那樣一個美麗的公主,更是賢惠的妻子。我覺得我和他很像,倒不是因為身世,而是對待父親的態度,不可否認,我們愛他們,敬重他們,崇拜他們,用盡全力想達到他們對子女代的期望。可有時候,愛越深,恐懼和恨就越深。阿米爾用自己的心去做好一個父親理想中的兒子,可是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他想討得父親的歡心,卻始終不能讓父親滿意,更把這種失望轉化為對哈桑的嫉妒,甚至是憤恨。他捉弄哈桑,給哈桑讀書時用一些難懂的辭藻去取笑他。他闖大大小小的禍,讓哈桑去收場。看到這些,我沒有一點氣憤,我不想去責備阿米爾,我同情哈桑,更想怨的是阿米爾的父親--他或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善良的好人,有責任心的慈善家,寵愛妻子的好丈夫,待人和善的好鄰居,可是他絕不是一個好父親--沒有任何一個父親會因為擁有自己的孩子而感到丟人,不是嗎?阿米爾有一個好榜樣,卻沒有一個好爸爸。擁有一個好榜樣很容易,有一個好爸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嗎?阿米爾總說自己是懦弱的,我卻不這麼認為,他其實只是有點自私,有點無助,可是哪個人應該為自己的自私受到譴責呢?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何況阿米爾的自私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他只是需要一個好爸爸,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有爸爸和哈桑的家庭。因為這種需要,他付出了太多了,他劃破自己的手指,只為操控那玻璃線牽動的風箏,贏得為了取悅父親的風箏比賽;他眼睜睜的看著哈桑被強暴,只為保全那隻哈桑追到的藍色風箏,去贏得父親的關注;他撒謊說哈桑偷了自己的東西,讓哈桑和阿里離開,只為不看到哈桑,不想起自己的罪孽,讓父親多看自己一眼。他在父親迎著官兵槍口,只為阻止一個官兵對一個年輕的母親的不舉行為時,阻止了父親,只為能和父親以後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他為了父親放棄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身體的疼痛,內心的折磨,良心的不安,都是他付出的代價,最後,父親癌症去世,留給阿米爾的只有一生的歉疚和不安。

  索拉雅是個好妻子,一見鍾情也不失為一種美麗的愛情,但也許作者不願再讓阿米爾的悲劇重演--他或許也不知道的沒有一個好爸爸的阿米爾,能不能做一個好爸爸,所以他讓索拉雅的子宮背叛了它的主人。也許也是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好好地愛哈桑的兒子吧。

  哈桑,這樣一個私生子在這樣一本書裡,或許該說,在那樣一種階級壓倒一切的社會中註定是悲慘一生。也許你的生命中也有這樣一個人,把你當成朋友、親人,甚至是主人,永遠為你做好一切事物,卻又那麼默默無聞,幫你實現你惡作劇的想法,替你闖下的禍背黑鍋,為你什麼都願意做,甚至不惜傷害自己--也許你也是別人生命裡的那個人。哈桑是一個勇敢的人,他為阿米爾做的一切都堪稱是勇士,不管是幫他承擔過錯,還是替他追風箏都是如此。我想哈桑真的做到了“為你,千千萬萬遍”。他幫阿米爾贏得了風箏比賽,幫阿米爾追藍色風箏,在阿米爾被人圍堵時強裝鎮靜,幫助他脫離險境------彷彿哈桑的生命已被“阿米爾”三個大字印上了永久的烙印。永遠抹不去--也許哈桑從未想過抹去。就是這樣的忠誠,為了風箏,他被曾經圍堵阿米爾的人強暴了--阿塞夫,因為哈桑是一個與他們派別不同的穆斯林。為了讓阿米爾安心,不惜放棄自己和阿里的尊嚴,離開阿米爾的家。要知道,他是看到了阿米爾的謊言,看到了阿米爾見死不救的背叛,可他還是那麼堅持地維護自己的信賴,自己的信仰。哈桑死在戰亂中,他的兒子被擄走了,遭遇和他一樣的痛苦,又是阿塞夫,這個讓小孩子都受到了極大傷害的卑鄙小人。這樣殘酷的戰爭,殘暴的階級,殘忍的宗教。

  在阿米爾決定去找哈桑的兒子的時候,我是佩服他的,他終於敢於面對自己的過錯,面對自己的罪孽,面對自己對哈桑的背叛。他帶走他,接受父親的、自己的錯誤,這時的他終於是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了,我愛這樣的他!

  在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說出“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輪迴很圓滿了,哈桑的風箏是阿米爾,他追;阿米爾的風箏是爸爸,他追;哈桑的兒子的風箏是安定,他追;我的風箏是理想的大學,我追;你的風箏,不管是什麼,也請你,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4

  兩年前,親戚家上高中的小孩讓我幫她從網上買《追風箏的人》,當時,我快速的翻閱了一下就把書交給了孩子,約摸覺得小說寫得還不錯,但沒有細看。今年五月,再接觸這本小說時,很快被構思精巧的故事情節、細膩的人物內心、情感描述所吸引,快速讀完了第一遍後,閒暇之餘總愛拿起這本書再看上幾頁,時而回味,時而思考,雖在書邊潦草的寫下了很多讀書瞬間的所想、所感、所思,信馬由韁;五月底,又費勁地看了一遍英文版,雖也有些許不同體驗,但攛掇成一個讀後感,卻又困難,這或許就是縱有思緒萬萬千,腹中無才筆下難。因而,這個讀後感權當是湊個數吧。

  思考之一:比背叛更可怕的是什麼?人性是豐富而複雜的,有美善,有醜惡,有忠誠,有背叛。我們敢於面對人性的陰暗,並且有自我救贖的勇氣和行動是這本小說突出、讚揚的主題。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甚至作惡,何況是孩子呢?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小時候,或因無知,或因膽怯,或因自私,或因討父母歡心,我們都會像阿米爾一樣,犯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錯誤或惡行。我們可能會在讀小說見到自己兒時的影子,這也可能是讀者喜歡這本小說的原因之一吧,其實錯誤、惡行並不可怕,不是常說,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嘛!當然,這不是可以犯錯可以作惡的理由。這只是強調,犯了錯後我們更加註重的是如何去改,如何去救贖,如何勇敢的去承擔你的責任。小說讚美阿米爾,是因為他良心未滅,堅持自我救贖。雖然他的背叛、他的誣陷,一定程度上說,甚至是造成哈桑的悲劇重要原因,儘管他年少時候沒有勇氣,甚至長大多年都沒有勇氣去公開承認所做之惡,但他良心煎熬,內心痛苦與愧疚,說明他人性的善美並未完全泯滅。書中說“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究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巷子。”那個荒蕪的巷子藏著的是阿米爾內心關於人性的恐懼和愧疚。在接阿辛汗的電話後,他掙扎過,鬥爭過,但他最終義無反顧的冒險前行,他沒有放棄自我救贖。阿米爾在救贖,其實,他爸一生也都在救贖,他出資建孤兒院,力爭為哈桑創造更好的環境,但他也受制於社會道德、時代制度束縛而無法徹底突破。

  然而,現實中,那麼多欺騙背叛,謊言陷害,多少作惡的人,即便是受到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審判,他們內心有過真正的不安與愧疚,良心煎熬嗎?那些為作惡不改而泰然處之,不視作惡為惡,這才是比背叛比作惡更為可怕的人性之惡。由此看來,我們的教育、文化和社會道德建設有比法律懲處更遠的路要走,更多的事要做。

  思考二:人有人性,國有“國”性,我們馴服人性之惡,歌頌人性之美,誰來匡正國“性”之惡,國家做惡?我們的社會、文化都突出宣揚人性之美,倡導人性至善等價值觀,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然而,即便是科技發達,富裕繁榮的今日,世界戰亂不斷,殺伐不止,無不顯示國家利益的爭奪,國家利益集團或統治集團的貪慾。作者在小說中處處流露出對祖國的回憶和熱愛,但這種愛卻無處寄託,阿富汗先後被前蘇聯、美國侵入,其悲劇可能源於阿富汗國家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或許有其深刻的社會宗教原因,然而,蘇聯、美國的國家利益驅動其貪慾,侵入、擾亂和破壞了這個曾經美好、和平和她的人民為傲的國家,使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這本小說也是一部描寫阿富汗的政治史詩。

  因而,我想,國家作為一個特定人群、民族的集合,更需要一套具有普世價值的“國”性標準,國家關係需要法律、協議的剛性約束,更需要“國”性的軟性約束,每個國家的“國”性善行都應受到讚揚、鼓勵,“國”性之惡都要受到批判和抑制,每個國家都懂得該如何去不傷害他國,當國家作惡後,要有強大地軟性力量讓他去改正,去努力實現國家救贖。德國戰後的自我救贖和日本的死不悔戰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除了外部因素,我想一是德國和日本的民眾、統治階層對戰爭的認識是全然不一樣的,二是,施於這兩個國家糾錯與贖罪的外界軟性力量強度也截然不同。當然,歸根到底,現在的國家關係體現在國家實力對比遠遠多於“國”性軟力量上的調和。因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修煉人性,做到忠誠、愛國、正義,真正去愛你祖國,愛你的人民,去學會審視自我,洞察國家民族的偉大與缺陷,去維護、完善國家“國”性,愛她而不盲從,愛她永不背叛。只有每個人真正地忠誠於祖國,堅持糾正和堅決抵制利益集團為求私利、為滿足貪慾而出賣國家,置國家於風險之中的行為,不斷強化國家實力和“國”性力量,才是推動那些曾經作惡國家反省,救贖,匡正那些正在作惡或意欲作惡國家的根本手段。

  思考三:小說中多處細緻、細膩的描寫了小阿米爾在長大過程中渴望獲得爸爸的關注、讚揚的心理描寫,特別是風箏比賽時對爸爸望過來眼神的不同解讀與揣摩,將一個孩子的敏感,希望寵愛和認可寫得淋漓盡致。正是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和理解,還有就是亞瑟夫來參加阿米爾的生日派對時,父親也沒察覺或注意到阿米爾的反感與恐懼,作為朋友和“知音”的哈辛汗卻洞察到了這些細微的情節,雖然阿米爾以他父親為傲,但有時卻奇怪的希望哈辛汗當他的父親,這是父親的失職,這些最終造成阿米爾對哈桑的背叛和“陰謀”。如何去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每個做父母的應該特別警惕和重視的,孩子小時候的心理、心態直接決定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敏感的孩子可能需要一生去彌補心靈的缺失。另一方面來講,小說中勇敢、正義的爸爸從內心裡不是特別喜歡與自己性格不一樣的兒子,而敏感的阿米爾準確的捕捉到了這些資訊,就更加需要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甚至獨寵,加速了背叛與悲劇。家長不要將孩子設計成自己希望的那樣,不要將孩子複製成自己模樣,不要常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記住:孩子時刻需要你的關注、愛和認可。

  思考四:“為你千千萬萬遍”是本書的經典語句,讓人感動。為你,千千萬萬遍,我付出一切而心甘情願,無怨無悔;但是,你心理負擔可能千千萬萬斤。當一方的付出讓另外一方無力回報時,你的付出成了對方的負擔,這就是為啥阿米爾希望哈桑反抗,哪怕任何的反擊都會讓他好受一些。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無論多麼親近,都要留足空間,不要讓愛成為負擔,成為壓力。

  思考萬千,下筆難。人生都會有風雨,只有握緊手中的線,才不會丟失我們的風箏!願此,與讀友共勉!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5

  又讀一遍《追風箏的人》。記得決定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讀完《燦爛千陽》的時候,只是想看看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最後被這部作品折服,成為了一本在手邊常讀的書。

  當時,也許只是覺得這部作品描述的故事很吸引人,能夠讓我花費一天的時間,忘記吃喝地看完這部書,並沒有感受到其中沉重的氛圍,最後,記住的,也只是書中提到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而現在,在回顧這部書的時候,再也沒有當初的天真爛漫,不諳世事,如今,我似乎看出來一些其他的東西,能夠讓我受益終身的信念。

  書的開篇回憶的是“我”與哈桑的童年故事,這個部分的故事在我眼裡還是快樂的,沒有戰爭,沒有生活的窘迫,有的是清新的自然味道與天真的談天說地,也許會有些捉弄,但是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美好得讓人害怕,害怕突然的災難襲來,這樣天真的孩子能否支撐得起。果然,在“我”終於實現夢想,能夠親近父親的時候,“我”也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毫無理由地愛著“我”的朋友、兄弟。為了逃避心中的愧疚,選擇了逃避,但終究沒有逃過良心的譴責。若干年後,“我”回到了逃走的地方,去重新走上好人的路,將自己以及父親曾對哈桑犯的罪,向他的兒子救贖,希望得到他的原諒。當一切不堪的歷史不用再隱藏,心也就釋然了,也終究收穫了幸福。

  對於這部書描述的故事,我很難經歷,但是裡面的情感,我確是可以深深體會的。正如“我”為了父親而犧牲哈桑一樣,我也會為了我認為很重要的事,放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原則,我也會同“我”一樣,一輩子背起思想的包袱,在噩夢中徘徊,會因為這件愧對於心的事情,而放棄整個美好的回憶。當然,現在看來,這些行為是不可取的,而事實上,我現在也正在後悔,我也因為那件事情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書中的“我”一樣,我也是為了榮譽,而私自在一次評獎活動中,為自己添了幾票,最後,我如願以償地獲得了這個獎項。這個獎項到手的時候,也正是我開始不堪回首的生活的時

  候,會害怕,害怕大家看破這件事,會自我否定,自己竟是這樣一個不擇手段的人,丟失了誠信的我,還會有未來嗎?於是,我也開始逃避。在一個認識我的人不多的中學上學,這樣,我就不用擔心會有人揭穿我虛偽的面目。這個故事,過去了很久,因為這段不怎麼好的歷史,我學會了自我批評,並且稽核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沒有機會像書中的“我”一樣,回到生活的地方,去尋找救贖,但我還是有機會去做好現在,努力提升自己,為別人做出一些事。我想,也許我還不夠善良,沒有像書中的“我”那樣失眠,只是時刻感到不安,但是,我相信,我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有些事,只要經歷一遍,就可以刻骨銘心。

  其實,我很羨慕“我”與哈桑之間的感情,“我”總是說服自己哈桑不是我的朋友,我只是一個人無聊的時候才會想起他。但在我眼中,“我”真正地將哈桑當做了朋友,而哈桑也是用生命在維護愛護“我”。雖然歷史、生活環境、宗教信仰將這個事實遮掩,但真正心與心的交流是不需要太多的。雖然,“我”會自私地對待哈桑,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但是,從書中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出,“我”看待哈桑,不是一個僕人,而是真正的夥伴,不同於其他的少爺。雖然,“我”為了父親而放棄了哈桑,但他的內疚之情確是真實的,只是“我”沒有意識到哈桑對“我”的重要性,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所有的愉快的記憶全都跟哈桑有關,幫助自己度過難熬的暈車時光的也是與哈桑在一起的回憶,如果不是把哈桑當做平等的夥伴,怎麼可能心懷愧疚卻又無限懷念。世俗總是有一種能力,能夠遮擋住事實的真相,外界的約定俗成與自己的想法相左時,總是會輕易否定自己的想法,從而使自己不會成為他人口中的談資。作為人類,我們在乎的太多,從而放棄了太多,“我”失去了一個兄弟,而父親失去了一個孩子。在複雜的社會生存,總是會被名譽所累,為了虛無縹渺的名譽,總會忍著心痛放棄一些東西。而這些所謂的名譽,有時候是對思想的桎梏,是對自由的禁錮,反而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上原本最在乎的東西。

  這本書,將背景建立在戰亂的阿富汗,使其描述的氛圍更加沉重,也加深了“我”心中的遺憾,從而能夠與讀者產生共鳴。書中還有的是對自由與勇敢的讚美與追尋,對藐視人權與怯懦的指責與改正。從整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一些特有的民族習慣與風俗,但是,也正是這種風俗將原本最自然最親切的關係變得面目全非,這個時候關於文化的傳承,關於習俗的傳承,就值得思考了。在我看來,這些事物存在的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而出問題的在於使用這些的我們。有時候,我們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繼承文化,殊不知文化原本並不是這樣的,所有的一切,初衷總是美好的,但在沿襲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主觀因素,最後變成了對人性的桎梏,使身處其中的人,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意願的事情,使自己的人生支離破碎。就像書中的父親一樣,他是世俗眼光的受害者,但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世俗眼光的衛道士,沒有人有多大的勇氣去挑戰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資格選擇自己的成長環境,但是我們還是有資格去選擇自己的思維方式,正如書中的“我”一樣,“我”揹負著對哈桑的辜負,正是因為這種心情,“我”才沒有拒絕自己心愛的人,理解她曾經受到的苦難,尊重她的一切。其實,世間萬物的存在並沒有什麼對錯,存在即合理,重要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對待世界的方式。我想,不可因為自己而傷害他人是最重要的,也是這本書想表達的一個意思吧。

  這本書暫時就看到這裡了,能夠看到的含義也就這麼多,但我相信,此刻不應該是我對這部書的最終理解,不一樣的時候,看到的總會不一樣,風景依舊,心情不然,體會自然不同,這本書,還需要繼續研讀。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6

  我倚在窗子邊,注視著湛藍的天空,它乾淨得好像沒有一絲絲的雜質,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那個多年前的春光明媚的日子裡,我最親的朋友,她穿著一身校服,懷裡捧著兩本裝幀精美的書卷,朝著等候在校門外的我飛奔過來,我甚至還來不及反應,她瘦弱的身軀就已經完全陷入了我的懷中。算起來,我們已經有整整兩年沒有見過面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不知道這句話用來描述我和她之間的友情算不算合適。就記得自初一與她成為好朋友以來,到現在為止已有六年歲月,即使我們自中考後分開,不在同一所學校,不在同一個教室,即使我們之間僅通過幾個電話來聯絡,再次見到我,她還是在熙攘的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我,我依然覺得我們親密無間,就像從來沒有分開過的戀人一般,我們望著彼此的笑顏,依舊心照不宣。

  她就安靜地坐在我的對面,看著我小心翼翼地開啟她為我精心挑選的那兩本書。她看著我如獲珍寶似的輕輕撫摸著書的封面,就立刻像個孩童般地笑了,她笑的時候,額前的劉海上下輕輕晃動著,兩個不太明顯的酒窩若隱若現,嘴微微。地張開著,露出潔白的牙齒。她的一個小小的微笑,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著。

  自從那天起,我便得到了這本《追風箏的人》。橘黃色佈局的封面,讓我至今看到他,心中仍有濃濃的暖意。我親愛的她用心地在第一頁硃紅的扉頁上寫下了贈詞,那些話,我想我一輩子都難以忘記。於是我帶著我所有的感動,進入了書中所描寫的那個世界。

  它好像有神奇的魔力,我被其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我為主人公阿米爾和他父親的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友誼的破碎而心痛,我感嘆於阿富汗社會的種種溫情,同時也被戰爭帶給兒童的心靈與身體的打擊和摧殘深深刺痛。

  "沒有繁瑣累贅的文字,沒有無病呻吟的鋪墊,只有精煉的內容,簡潔的文字,細膩勾勒關於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卻在輕描淡寫之中傳遞出社會和人間的萬千冷暖。"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裡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裡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這段話我印象深刻,它充斥在我內心,令人回縈難忘。作者對自己當時的抉擇悔恨不已,那份背叛早已在他的心中鞭笞自己的良知千遍萬遍,他對自我人格的不完整直言不諱,對父親的僕人的兒子哈桑的美德極力渲染,他筆下的人物那麼真實的存在著,有血有肉,有真實的靈魂,讓我著迷。

  這本書是一部政治史詩。在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而閒適,一幅又一幅豐富絢爛而帶有阿富汗風情的場景畫卷隨著主人公的成長鋪展開來。這樣一個充滿人文風情的國度,卻因為不同種族間的摩擦而現緊張。書中充滿了令人難以忘卻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肢;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眾目睽睽之下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時至今日,我相信這些場景也依然存在,在戰火瀰漫的硝煙中,那些孤獨可憐的阿富汗兒童睜著澄澈的雙眼,看到的卻不再是和平與富足。我在內心的最深處呼喚,渴望世界能早日恢復和平,還給那些無辜的孩子們一個完整的家園,一個歡樂的童年。

  這本書也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主人公阿米爾曾在童年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件中選擇了對朋友哈桑的背板。為了贖罪,他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作者彷彿在以生命的節奏架構這個殘忍而又美麗的故事,用恩典與救贖勾勒著生命的圓滿迴圈。在他艱澀的贖罪歷程的背後,傳達著這樣的一種信念:這部感人至深的小說中的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是友情,是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的品格。對於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著他的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我想,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隻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我們都需要勇敢地去追逐。正直,善良,誠實,勇敢等品質永遠都是我們應該要去追尋的,雖然我時常有負父母所望,但我畢竟始終不渝地向著自己被期許的那個方向努力,在摸爬滾打中實踐;我希望能在生活中獲得勇氣,在危險來臨時做出正確的選擇,能夠見義勇為,能夠當仁不讓,成為正直的人。

  方舟子曾經說過:“我對這個社會的殘酷從不曾抱怨,我想沿著‘殘酷’,去尋找它的苦難,尋找它的父輩,它粗大的根系,我要溯流而上的勇氣,來迎接巨大的苦難之源如世間最壯麗之景撲面而來。”而我想說,我要以一敵百的行動力,來實踐無數不曾兌現的諾言與信念似漆黑夜裡點綴浩瀚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璀璨奪目。我會迎接勇氣的到來,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從這本書中領會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中總會迎來別人異樣的目光,但我不在乎。我追,風輕輕地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7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非常精煉的書,它講述的是“我”與父親、朋友阿桑之間的複雜情感。它細膩地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讓人明白父與子、人與上帝、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脆弱關係。在文中,“我”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而哈桑卻只是家中僕人的兒子,這地位的差異註定使他們有著無望的友誼,而這無望的友誼由追風箏開始……

  追風箏是中東地區的一項傳統,而哈桑則是一個追風箏的好手。文中追風箏的畫面是兩人共有的美好記憶。“‘哈桑!’我大喊,‘把它帶回來!’他的橡膠靴子踢起陣陣雪花,已經飛奔到街角的拐彎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後。”然而,曾經美好的友誼卻註定如夢易散。正如文中的“我”所說——“歷史不會輕易改變,宗教也是。最終,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這些沒有什麼能改變得了,沒有。”在一個宗教的阿富汗,在一個動盪的阿富汗,忠誠與血緣可以被摒棄,友誼當然也可以背叛。

  “我”在目睹的哈桑被人猥褻而怯於施救時,悲劇已悄悄拉開序幕。在良心的掙扎之後,“我”終究無法面對哈桑,即便他並沒有怪罪;而且若讓父親知道“我”未相救,那身具阿富汗人勇敢品質的父親必然不會承認自己有一個懦弱的兒子。在經歷了痛苦的抉擇後,“我”選擇了栽贓,將哈桑和他的父親以小偷的罪名趕出家門,以進一步的罪惡來逃避現實。“我”在友誼與血緣中選擇了血緣,選擇了背叛友誼與忠誠。他心裡道,“湖裡有鬼怪,它抓住哈桑的腳踝,將他拉入暗無天日的湖底。我就是那個湖怪。”

  在後來,一個訊息卻如晴天霹靂擊碎了“我”,哈桑居然是父親的私生子。父親高大的形象碎了,一同碎掉的還有生活美好的表象。像燈光褪去之後,生活露出了醜惡的本質。

  “我”要逃避,像以往每次遇到問題一樣。正在這時,戰亂開始,無數有權有勢的阿富汗人逃向他鄉。這是一場極具宗教意味的戰爭,但戰火下呻吟的確是普通人。“我”與父親擠上一輛悶罐車,離開了故國,因為他不僅逃避戰爭,更可以逃避有著無數陰暗回憶的童年,逃避迷茫的信仰,逃避自己良心的譴責,去往美國,成為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普通人,與故國與民族再也不擔上什麼關係。結婚,生子,用文中的話說,“我離開很久遠了,久遠得足以遺忘,也足以被遺忘。”

  可是,這一切舊事被一個電話喚醒——“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這是一條艱難的救贖之路,“我”再次回到故國,曾以為遺忘的土地卻好像並沒有把“我”遺忘。

  最終,像兒時追逐樹頂上高高飄揚的風箏一樣,“我”勇敢地去追,追逐屬於自己的一份責任,追逐被背叛的友誼、親情、信仰。“我”將故人哈桑之子索拉博帶到美國,用真誠去化解孩子心靈上的創傷,最終帶來了一絲春來的氣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微笑。斜斜的。幾乎看不見。但就在那兒。”就像兒時的哈桑一般,“我”對著哈桑的兒子說:“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掛著哈桑式的微笑、轉身:“為你,千千萬萬遍。”當人生再次畫出一個圓回到原點,事情是否還能回到從前?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在主角阿密爾心裡,他已經追到了那隻飄蕩心頭幾十年的風箏。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著這麼一個風箏。它可以是理想與信仰,可以是忠誠與羈跘,可以是親情,可以是友情,抑或是一種飄蕩的情結,如汪國真對未知,如三毛對遠方,如韓少功對鄉村,如梭羅對於自然,如托爾斯泰對人性。我們不斷探索與追求,希冀能追上天際的腳步。

  汪國真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在他心裡,“到遠方去,到遠方去”便如一隻晃悠在心底的風箏,盪盪悠悠,充滿誘惑。

  三毛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她為尋找“夢中的橄欖樹”,到西班牙,到美國,到荒蕪的撒哈拉。她的“遠方”又何嘗不是一直虛無的風箏?

  韓少功在城市生活幾十年後毅然拋棄這種他不喜歡的生活方式,去往偏僻的鄉村,親近自然,親近質樸與原始,這是多少人想做卻又做不到的,甘願離開多姿的城市真正的追求理想,這種境界有幾人可以達到?他的風箏緊握於手,緊收於心。

  梭羅為了證明一個人,只有一屋一床一凳一槍也能生活的好,在瓦爾登湖邊一個小木屋中生活數年,避開浮名與利誘,寫出《瓦爾登湖》經典哲學。他的人生境界也正如一隻風箏,引導他走往自己的路。在追風箏的路上,他了悟人生。“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頭,也不願坐在天鵝絨坐墊上頭。我在天空垂釣,釣一池晶瑩剔透的繁星。”這便是梭羅的人生境界。

  一個人的追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心中的那隻風箏便是永遠領航的指南。

  我很慶幸,沒有如《追風箏的人》主角阿密爾一樣,在背叛了友誼、親情與民族之後,才來追逐著救贖的風箏;我也只是普通人,沒有高深的哲學思想,沒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不能如三毛、汪國真、梭羅那樣,放飛的是那樣高遠的風箏。可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模糊的追求吧!

  就如阿密爾被父親舊友點醒,走向“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我們是否也需要一個人來啟迪我們內心的渴望?

  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抑或壓根就麻木地生存著毫無夢想?

  讓我們隨著主角一起去探索內心,在紛亂繁蕪的思緒中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明白:到底我要的是什麼,到底我為什麼渴求他,我該怎樣去抉擇,怎樣邁向我要的地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去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8

  從同學那裡借來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曾經大學時候讀過,後又看過電影,重新品讀,依舊會為文中默默的溫情感染。一本《追風箏的人》涵蓋了多少愁情滿懷?一曲靈魂的謳歌,滌盪了多少晦暗陰霾?一部蕩氣迴腸的經典小說引發多少潸然淚下?初讀此書的我,內心充斥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感慨,但一時,竟無從說起。親情、愛情、友情,眾情皆繞;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含。這本書,實在是承載了太多,蘊涵了太多,我如何能說清道明呢?唯有擷取其中的一隅,發出自己由衷的感慨。

  《追風箏的人》由卡勒德。胡賽尼所作,這位現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借阿富汗近代戰爭悲劇這一骨架,鑲嵌了一部關於父與子、罪與贖、愛與背叛的故事,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久久難忘。小說中的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這種背叛與救贖的情感尤為動容。

  “那有重新成為好人的路”,故事從這裡開始,難道男主人公阿米爾不是個好人嗎?我們從他的童年開始看起,阿米爾從小是個乖孩子,因此會被壞孩子欺負,然而他有一個好兄弟,實際上是他家裡的僕人,名為哈桑,當他被其他孩子欺負時,總會站出來保護他,哈桑的打彈弓技術一流。在街上和孩子玩被欺負時不反擊,哈桑將其他孩子推開,打架弄傷了臉,回家後被他爸爸看見,說哈桑是自己摔倒的,被他的爸爸看見了,說阿米爾沒有勇敢的男子漢精神。

  然而,阿米爾的爸爸評論阿米爾不是個勇敢的人,總是躲到哈桑的身後,對哈桑讚賞有加,而阿米爾聽到了這些,覺得爸爸從來不愛他,甚至以為爸爸是因為媽媽生他時難產死亡而恨他。雖然有人勸過阿米爾的爸爸說:“孩子們不是相簿,不能隨你的喜歡去填塗顏色”,然而他的爸爸當時沒能體會。

  風箏大賽是喀布林每年一度的盛世,每家的孩子都來放風箏,將其他孩子的風箏割斷,最多者就會勝利,阿米爾成功地打破了他爸爸曾創下的記錄,他還需要撿到最後那個被割下的風箏,阿米爾最忠實的夥伴是追風箏的能手,“哈桑,把它帶回來”,“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由衷地替阿米爾高興,獨自跑去追風箏。然而,一群壞孩子將哈桑抓住,說只要交出那隻風箏就能饒過哈桑,哈桑執意要為阿米爾帶回風箏,最終被慘遭蹂躪。此時,阿米爾在暗處看著這一慘劇發生,卻由於自己的懦弱和對哈桑的嫉妒沒有去阻止,默默地離開。

  可阿米爾呢?他又是怎樣做的呢?他眼見哈桑受到阿塞夫等人的傷害,卻畏縮不前,假裝看不見,而後,又出於對哈桑的愧疚而想方設法遠離哈桑,甚至要趕走哈桑。這,無疑是阿米而對哈桑所犯下的罪過,這種背叛讓人心生憤怒,亦讓我多為哈桑不平,但哈桑似乎沒這麼覺著,自始至終,對於阿米爾,他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忠貞不渝的珍視,乃至獻出真摯的友愛之心。兩相一比較,一個忠貞不渝,一個卻是赤裸裸的背叛,如何能不讓人感念於心?雖然阿米爾背叛了年少時純潔的友誼,好在他良心未泯,這種背叛在他心裡種下了罪過的種子。這罪過折磨著他的不安的良心,令他數年難安,哪怕是他婚後多年。也因著這一罪過,才有了後面不惜一切的救贖。

  故事的後半部分,在阿米爾的父親以及哈桑夫婦都已逝世的情況下,阿米爾不顧一切想要救走哈桑的兒子,亦是他的侄子——索拉博。不得不提哈桑竟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這裡,插入了父親當年對僕人阿里所犯的罪過,這就好比是一種因果輪迴,兒子再次犯下父親當初背叛朋友的過錯,這種輪迴無疑展現了對命運的必然性和不可控制的無奈。然而,父子二人在面對罪過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

  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去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曾經富饒美麗的家鄉喀布林如今到處都是斷壁殘垣,街上都是屍體、乞丐和殘疾人,人們為了給家人買吃的而賣掉自己的腿。阿米爾回到了小時候與哈桑刻下字的地方,“阿米爾和哈桑,是喀布林的統治者”樹上的字猶在,就好像哈桑和當初一樣,一直支援著阿米爾一樣,給了他勇氣。索拉博被當地的一個頭目帶走,索拉博被裝扮成女孩,逼他跳舞,受盡屈辱,阿米爾找到頭目,那人就是拉塞夫,曾經侮辱哈桑的人。拉塞夫認出了阿米爾,並不停毆打他,就在此時索拉博和哈桑一樣勇敢,用彈弓打瞎了拉塞夫,使得他們兩個成功逃了出來。

  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回到了美國,與自己的家人共同生活,然而索拉博經歷了戰爭的創傷,痊癒需時,故事的結尾是阿米爾帶著索拉博放風箏,成功割下了別人的風箏,為索拉博追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雖然哈桑不在了,可是看到索拉博得到幸福,與他小時候一樣能快樂地放飛風箏、追逐風箏,就是最大的安慰了。風箏是幸福的時光,即使會一去不返,使人生充滿坎坷和磨難,但是每個人都不應放棄追逐,只要腳步不停,一直向著希望的方向狂奔,幸福就一定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是每個人成為好人的路。

  父親,用自己的善意和對窮人的熱心幫助來救贖自己,減輕自己的罪過;而兒子最初卻打算用逃避,遺忘來求得心靈的慰藉,這一味逃避的做法終究是無用的。要走上一條善人的路,終究是要還的,罪過,終究是要救贖的。正像當初哈桑不顧一切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一樣;幾十年後的當下,阿米爾要為了索拉博不顧一切,在所不惜,這是他欠下的債,終究,是要還的。而當他為了索拉博奮不顧身,與阿塞夫赤手相搏之時,阿米爾才得到一種久違的釋放,久違的輕鬆。這便是救贖的力量。當他,阿米爾,為索拉博,千千萬萬遍,就像當初哈桑為他千千萬萬遍時,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罪過得到了救贖。

  風箏依舊飛著,只是追風箏的人與放風箏的人有所不同。當年別人為他追風箏,而今他為別人追風箏;當年別人為他千千萬萬遍,而今他為別人千千萬萬遍。這不是因果,卻是輪迴;不是罪過,卻是救贖,這,才是煥發著愛之光芒的人性的光輝。

  那曾經的罪過,隨著風箏的翱翔,放逐天際,而握在手裡的,是愛與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9

  一直以來對阿富汗這個神秘而又多災多難,飽經戰火的國家充滿了嚮往。當我從報紙上的`書評上看到《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時候,便迫不及待的買來一睹為快。

  小說其實是男主人公阿米爾尋找心靈救贖的回憶錄。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裡,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有一個同樣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為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賽風箏的傳統,並且按照慣例,那些被擊落的風箏可以被看作是勝利者的獎賞,哈桑聰明機靈,是個追風箏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賽風箏會卻讓阿米爾和哈桑友情徹底的決裂。那次的比賽,阿米爾成了冠軍,哈桑為小主人去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

  習慣了哈桑的一諾千金,阿米爾知道他肯定能順利完成任務,他滿心歡喜地等著哈桑為自己帶來戰利品,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只好出去尋找。可卻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驚呆了。原來,追到風箏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煩:正被幾個曾經找過阿米爾麻煩的壞孩子脅持,對方逼迫他拿出風箏,而哈桑不願意,於是,勢單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恥辱——被這幾個壞孩子強犯了!而即使在這樣,他死命地保護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殘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爾全部看在了眼裡,可是,他卻沒有勇氣上前制止 !

  那次事件之後,阿米爾內心就開始被羞愧與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對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虛偽愧對朋友的忠誠。這樣的感覺一直把他壓不過氣來,終於,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

  幾年之後,阿米爾隨父親去了美國,先前優越的生活沒有了,在美國的日子,他們過的很窘迫,可父親還是一貫地有擔當,靠著父親賣力的打苦工,阿米爾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回憶的良方。

  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著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跟哈桑的兒子談到他父親追風箏的時候,阿米爾充滿了欽佩和尊敬. 他帶著哈桑的小兒子一起去放風箏。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上。其實每個人的生活很平淡,可能沒有那樣的事情讓你來面對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犯一個禁錮著自己一生的錯誤,為此感到遺憾,難堪,讓我們總是為此耿耿於懷。也沒有人太多的人回象小說裡的阿米爾那樣,在自己犯了錯的多年以後,還能有重新贖罪的機會。這種太過巧合的事在小說中讀來自然流暢,但現實中並沒有太多機會去體會,也不會有太多的人願意有這種機會來體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像阿米爾童年的時候那樣,有一個親如弟兄的人,可能你們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甚至是國籍不同。當他們全心全意對你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你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呢,還是這是你應得的,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應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在自己犯錯之後找個藉口與這個人斷絕關係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也一樣對他的阿,我也一樣為他著想,也一樣願意盡我的一切力量去完成他的願望。但是真正當一件足以影響你們一生的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你那個最親的人。

  人們往往會忽視那個永遠躲在角落,但是卻是永遠對你最親的人。覺得他們都跟我那麼親了,根本用不著費力來維持這種關係,而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對待他們,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曾經有人當面對我說過:“為什麼所有人的意見你都能耐心聽取,唯獨你父母的意見你卻一點也聽不進取。”想想以前,無數次為了一點小事跟父母擺臭臉,難道我這樣做的資本就僅僅是父母總是無條件的支援你,在我最不開心的時候,本想來開導的卻最後總是成為我的出氣筒,事後又總是來噓寒問暖,我們卻為了自己那一點小小的自尊而不理不睬。我們就是這樣對待那些對自己全心全意而又別無他求的人的嗎?雖然長大後象阿米爾一樣儘量找機會彌補,而父母也像阿哈桑一樣仁就毫無怨言的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但是當初為什麼要為了自己那個小小的風箏,那個現在想來毫無價值的自尊心而忽視自己身邊的人。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他想要追逐的風箏,有的人追到了,有的人沒有追到,有的人憑藉自己的力量追到了自己心中的風箏,有的人憑藉他人的力量追到了那個風箏。但是,請記住,在你追逐你心中的風箏的時候,不要忽視了自己身邊的人,忽視那些往往躲在角落裡,毫不起眼但卻是最最關心你的人,給他們一點關愛,哪怕就一點。不要認為他們對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更不要為了自己的那隻風箏而讓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犧牲,最後才哭往往比笑到最後更令人印象深刻。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10

  在學校的好書推薦中,我偶然間選擇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讀阿富汗作家寫的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男孩的故事。作者是卡勒德?胡賽。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發戰爭,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了救贖,他把哈桑的兒子帶到美國,在一次聚會上,阿米爾放下心結,敞開心扉,再次放起了風箏。

  曾經,阿米爾和哈桑是多麼的情同手足,哈桑為了阿米爾,什麼都願意去做,甚至願意為了阿米爾犧牲自己。但是,年幼的阿米爾還不懂這些,他需要的,是父愛。正如年少的我們,都渴望自己得到父母親的寵愛一樣。最後他得到了父親的讚揚,卻因此而背叛了一直愛著自己的哈桑,失去了這段珍貴的友誼。讀到這裡,我不禁為哈桑抱不平。為什麼善良的人總是被欺壓,為什麼付出永遠不被放在心裡,為什麼真誠總是被戲耍嘲笑。就算在地位不平等的時代,人與人的尊嚴不也是平等的嗎?社會的動盪,帶來的是無盡的苦難,跟隨著來的是人們的私慾;難道在安定的年代,自私也會盛行嗎?都說時代決定人的性格,難道在大背景下成長的阿米爾就一定要有著與大背景相同的性格嗎?對於心靈的保養,從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更何況在一個民族矛盾深重,漸漸失去自我的國家。看來只有小心翼翼,放低姿態,才能不被吞噬,保全靈魂。

  陰雲,泥牆,小巷。陰雲密佈的天空下,阿米爾躲在快要坍塌的泥牆後,窺視著小巷裡,旁邊是結冰的小溪。殘忍的阿塞夫在巷子中對哈桑施暴,懦弱的阿米爾卻沒有像哈桑保護他那樣為哈桑挺身而出,只是選擇默默地看著,任憑心中的罪惡感肆意他的身體。他看到了哈桑奮力地掙扎,看到了哈桑痛苦的表情,看到了哈桑呆滯的眼神,看到了哈桑手裡的藍色風箏,看到了地上的鮮血,看到了阿塞夫享受的神情!哈桑似乎也看到了他,看到了他懦弱的目光,他的背叛。

  我從沒想過阿米爾的懦弱會達到這樣的地步,更沒想到他會因為自己的懦弱而傷害朋友,但是換個角度,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這樣的懦弱卻又顯得是那麼的有情可原,讓人很難抉擇孰對孰錯。過了許久我終於明白,孩子的心靈是世界上最純潔的東西,如果連這中間都夾雜了卑劣的人格,那世間還談什麼正義和勇敢呢!對於阿米爾,我搖了無數次頭,對於哈桑,我嘆了無數口氣,這些背後是什麼呢——我所憧憬的人的心靈是正義、勇敢、真誠的,沒有任何卑劣的人格;我所憧憬的社會是公正、友愛、奉獻的,沒有絲毫醜惡的現象;我所憧憬的人際關係是公平、真摯、純潔的,沒有一點算計的想法。雖然每個人都會有秘密,但是我們仍然不停地自問:我們是正直的人嗎?有時邪惡的念頭會在腦海裡閃現,正因為有道德底線的約束才使我們不越雷池半步。這就是答案。

  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美麗,令人不忍揭露,戰爭,逃亡,救贖。作者以恩典與救贖勾勒生命圓滿迴圈的功力展露無遺。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阿米爾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裡,他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阿米爾應該沒想過二十六年後,功成名就的他還會再踏上那片帶給他噩夢和罪惡的土地,為了救贖,為了父親,為了哈桑。這時的阿米爾已不再懦弱,他面對事實,他尋找哈桑,他為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與阿塞夫決鬥。儘管困難重重,他最終完成了他的救贖,帶著過去事情的見證——索拉博,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為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為哈桑,千千萬萬遍”。

  誰都會犯錯,誰都會曾經傷害過誰。而反過來對自己也有懲罰。因為什麼東西都抵不過良心。所以,當你傷害了別人的時候,你的良心一定過意不去。這也正是為什麼阿米爾這二三十年來一直揹著這麼一個沉重心事的原因。當他為了他的良心贖罪的時候,當他願意勇敢地追一次風箏的時候,我覺得,即使曾經千般錯萬般錯,最起碼,心靈解脫了。

  為你,千千萬萬遍,是我心中期待著的春日的芬芳;為你,千千萬萬遍,是我心中期待著的冬日的暖陽;為你,我追。讀完這本書,心靈如同經歷了一條漫長的路,隨著主人公將人格昇華,我的心也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做一個善良並勇敢的人吧,貧窮並不是恥辱;做一個誠實高貴的人吧,別人塵埃矇蔽你的本心。作者對阿米爾心靈變化的描寫是如此細膩逼真引人入勝,甚至讓我想起自己童年的玩伴、謊言與愧疚,又或許這就是他自己對自己的解剖,當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的一切虛榮、懦弱與以及所有人性上醜陋的一面展現給他人時,他的人格已完成一種昇華,那是一種淡泊,是沒有任何主觀想法的對自己的批判與深深的懺悔,是歷經千般磨難後的豁然開朗,超然物外

  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贖罪的路途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對哈桑之子開導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所有的苦難與痛苦都在哈桑之子放飛風箏的同時得到了原諒和補償。

  這本書使我得到了一個結論: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者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於前進,敢於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品味每一份苦與甜,慢慢體會每一份情與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11

  親愛的阿米爾!你會不會知道也有這麼一個糾結的人在因為你哭而因為你笑而笑!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一次偶然機會,不,不只是偶然,更是一種緣分的作用下,我的一位朋友快遞送給我的。說實話,當時在和朋友談論的時候並沒有報多大的希望,以為只是玩笑話而已,但事實就是,我也遇到了一個比我較真的人,她是我的高中同學,現在在長沙讀大學,或許當她知道我這樣評價她,也許並不贊同我的話語吧!但我慶幸,她沒把那次談話當成玩笑,而是真的給我寄來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在那之前她問我喜歡看什麼型別的書?我說比較喜歡看青春文學點的和安如意寫的書及三毛的書,我也問了她,她說比較喜歡看文字深沉些的,後來便引出了這本書!

  很快的,我收到了這本書,一如我喜歡猜快遞盒的感覺即使我早就知道里面的東西是什麼,但每次收到快遞還是喜歡立馬拆開看看,那種感覺就像是收到生日禮物一樣充滿驚喜,屢試不爽!可是當我看到封面時,除了看到朋友寫在便利貼上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就感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了,失望的心頓時像加膨脹劑一般百般不開心,況且那時候我並不知道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對這本書的意義。我承認我是個封面控,所以也會有這樣的事,看到封面充滿滄桑,浪漫,幸福,寬闊等等就買下了結果回去發現內容餘封面完全不搭邊,也讓我閱讀的慾望消退至冰庫,原來這就是華而不實嗎?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封面這麼醜的那一秒似乎就註定了它將被我遺落在角落,果不其然,回到宿舍,匆匆看了一下前言,便聯絡我朋友並告訴她我收到了,也承諾我會認真看,然而我食言了,我看了前面一章便把它丟在書桌的最角落!

  其實曾在電子閱讀器中我也看到過這本書,也曾下載過,但拒絕去讀它的原因還是因為封面太醜!

  不知道過了多久,或許是我實在是百般無聊,才發現自己書桌上還沉睡著這麼一本書,有想起自己對朋友說的那麼好聽的話頓時感覺自己好對不起當時的激情,我懷著多種莫名情緒打開了這本書,又看了前言,我害怕我又丟下它不看,於是英語課我也帶著去看,而那時候的我絕對沒有想到我會被這本書給弄哭!也絕對沒有想到我會那麼的討厭阿米爾也那麼的同情阿米爾,也沒想到我害怕哈桑的經歷和忠心!

  英語課上,我終於開始認真看這本書了,我一個朋友恰巧也看過這本書,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很無聊的我忍不住好奇的問道:這本書好不好看啊?好看看我不相信的眼神她又強調了一句真的好看!然而我還是不信,畢竟在一個人不願相信的時候你越強調對方反而越覺得你在掩飾什麼!認真看完這本書的沙麗開始準備洋洋灑灑的對我進行劇情透露工作了!我果斷的阻止了她的一片歡心。因為我一旦知道了劇情便更沒有心思去看書了,正如我看《紅樓夢》一樣,事先知道了結局便再也不想去看中間的歡笑坎坷了!

  我不知道我會這麼的一發不可收拾,剛開始我發現我有些看不懂,心有不甘,於是我慢慢的看一個字一個字,一句又一句,看了一遍又一遍,但一開始就不喜歡這本書的封面,在看的過程還不到一半萬惡的批 鬥論便開始了,這是什麼鬼?怎麼好個追風箏的人的標題?怎麼還沒看到跟追風箏有關?為什麼要追風箏?一連串的問題在心中鬱結成怨!

  殊不知,在我開始抱怨的時候我便已經深深的被這本書所迷住,慢慢的,我忽然一切都明白了,前面的謎團也都消散了,也最終看到了我想看的追風箏的人,可是當我看到這的時候覺得並沒什麼,直到哈桑為了阿米爾去追我最喜歡的顏色的那隻藍色風箏時,中間插入了很多文字,有回憶有夢境,還有找不到哈桑的蹤影的暗示我便猜到了哈桑會受傷,而且極有可能是跟阿塞夫有關,然而我不知道我會熱淚盈眶,一時之間,孰是孰非,我難以言辯,他們都是社會的犧牲,或許我是局外者才好意思如此官方的對他們進行評論吧!我不知道也不敢想象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會怎麼辦?如果我是哈桑我會怎麼辦?難道即使輪迴,長亭古道,楊柳就此了斷?只可惜,哈桑阿米爾即使知道他們之間地位有差別,渴望平等友情,卻都難以跨越等級門檻,只可惜他們都太過害怕。

  如果說我在,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收到阿塞夫等人的期辱,和我的漠視的遭遇而熱淚盈眶就算矯情的話,那麼當我知道阿米爾因為自己知道一切事實卻有撒下謊言,從而自我內疚,羞愧,自責,不敢面對哈桑的自我折磨而夜夜不能寐,夜曾想故意忘卻,卻一直存在;也曾逃避,卻無處可逃;也曾想勇敢說明,卻最終逃不過自己畫的牢!直至阿米爾拾起紅色石榴朝哈桑砸去的時候,那種爆發,那種羞愧,那種憤怒,那種自責,那種痛苦,讓我的眼淚徹底決堤崩塌而下,那麼這算什麼?我不知道。

  或許那種感覺是無法溢於言表的吧,甚至能否與他人達成共鳴,心神領會我也不知道!在自責時,最難放過的就是我們自己,受傷的卻是愛我的和我愛的人在傷害你的時候,我何嘗不痛,甚至更痛,而那種痛,或許你永遠也不會知道。

  火車上,睏意來襲,我將書小心收好放進書包裡,忽然發現自己背的不在是一本封面醜死了的書了,裡面還參雜了我的眼淚我的情緒,可想而知,書我還沒看完,我不想去猜測,哈桑,阿米爾,阿里,阿米爾的父親,和阿塞夫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我只知道我會拋開一切政治因素,繼續為著阿米爾的哭而哭為著阿米爾的笑而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篇12

  好讀書,讀好書,不僅僅指我們的工具書目、專業書籍,更應包含一切好的文學作品。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書店帶回了這本暢銷小說,故事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為社會背景,講述了兩個男孩的珍貴友誼,經典的故事多悲傷,在這份友誼中,交織著上代人的情愁,烙印著阿富汗的貧窮和戰爭,更深刻的是愛與傷害,背叛與犧牲。

  對阿富汗的印象,僅止於戰亂,停留在新聞上那不斷重新整理的傷亡人數以及聞名世界的本·拉登。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出現在眼前,我沒有想到,更沒想到那裡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故事的最初,阿米爾和他正直能幹的父親,善良純真的僕人阿里和哈桑父子在一起幸福愉快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裡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默默注視,為了贏得風箏大賽,也因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為他追風箏的人,那個有兔唇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己名字的人——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以承受,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善良的哈桑承認了那個不該承認的錯誤,走出了他們的生活。斗轉星移,當哈桑和阿米爾分別在阿富汗和美國生活多年之後,哈桑在壞人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得知了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秘密——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他帶著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不顧危險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只為找回哈桑的兒子。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罪行導致善行,他傾盡半生去做慈善,那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最終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壞人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熱情的讚頌哈桑和阿米爾年少時的友誼,關注在阿米爾的救贖之舉上,我也不例外。但同時,我注意到,即使是孩童時,他們的友誼也是有條件的,一個是主,一個是僕;一個普什圖人,一個哈扎拉人;一個遜尼派,一個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因此而不同,儘管他們擁有同一位父親,阿米爾可以繼承父親的豁免權,哈桑卻只能每日做飯洗衣,讀書識字的機會都沒有,或許這就是悲劇的根源,不單單個性的差異,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裡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 但阿米爾終究是不同的,或許是身處單親家庭對阿富汗傳統社會活動的疏離,擬或許父親開明思想的影響下,他心底終究存有平等的意識,即使在哈桑受辱的時候,他被自己的怯懦打敗,為自己的逃避開脫,但哈桑在他心中始終都是朋友,之後的二十多年愧疚不停歇地煎熬拷問著懦弱的靈魂,直至他再次踏上故土。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友情,不僅僅是親情,還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這些情感直指人心。讓讀後的每一個人不自禁的想到自己人生。

  我們當中大概有許多人都面臨過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長的某個階段,總會有過那麼一次深刻的錯誤、缺陷、遺憾,讓我們記憶深刻、難以釋懷,即使有過千迴百轉的反思、痛悟、自責也難找出口。或許我們不會像阿米爾那樣長久地受其折磨,或許我們也會偶爾假裝遺忘,但只要我們願意選擇繼續保持著清醒,那麼這些記憶還是會像夢魘一樣,隱藏在內心深處,伺機發作。沒有人願意因為一次錯誤就甘心一生沉淪,讓夢魘始終伴隨,所以,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地尋找那個開啟自己心結的鑰匙。

  在反覆的掙扎與矛盾中,小說中的阿米爾漸漸有所了悟,其實,有著不光彩過去的並不僅只是自己一個,他的未婚妻也有過離經叛道的往事,自己置若神明的父親,一個大義高潔的父親,也曾背叛朋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不同的是,他們都沒有像阿米爾那樣,將罪惡感壓抑在心底,毫無作為地折磨著自己。未婚妻把過去坦誠地告訴愛人就已表明其實自己已從過去走出來;而父親,雖然生前也沒有承認弟弟的身份,但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對哈桑深沉的愛。他們都選擇了勇敢去面對那些不堪的往事。擺在阿米爾面前的選擇是:要麼繼續將這沉重的負罪感揹負,糾纏一生,要麼抬起胸膛,勇於承認,給自己機會去彌補生命的缺口。最終,他選擇了踏上祖國的土地,在永遠失去了哈桑之後,在朋拉辛汗的鼓勵下,他直面當年傷害哈桑的暴 徒,救回哈桑的兒子。

  設身處地,若我經歷阿米爾的生活,面臨同樣境況,未必會有更好的表現,但在此時,在這故事的啟發下,我願意更加真誠的感恩,感恩我的祖國,感恩這美好年代,讓我有機會在平等、開放的環境下幸福成長。同時,以書中的感悟反省自己,有沒有珍惜身邊的親情、友情、愛情,有沒有將忠誠、友善、勇敢堅持到底,有沒有在犯錯後勇於承認自己錯誤,盡力彌補。人生就是如此,允許犯錯,但你必須對此負責。勇於面對,全力挽回,才能真正放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