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後感範文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後感範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邏輯化,問題化,概括化,對比化,講故事,打比方,語言通俗
一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去掉匠氣,增加書卷氣,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去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讓歷史走近學生。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我認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用36講的篇幅,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在電視節目熱播的同時,配套的圖書在全國開始發行,很快成為熱銷圖書。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複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講課例項,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講課藝術,讓我們跟易中天學講課!
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師,他講課時善於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概括起來,我認為他在這方面有四個秘訣:邏輯化、問題化、概括化、對比化。
複雜的事情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其內容龐雜,線索繁多。而解決它的關鍵,就是把問題“邏輯化”,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按照嚴密的邏輯層次,一步步開啟思維的閘門,像閱讀扣人心絃的偵探小說一樣,領略思維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講百家爭鳴,在整體的結構上,他安排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眾所周知,人類的問題無非三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前面這四章介紹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觀點,這叫‘是什麼’。接下來,就該討論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前因後果,這就是‘為什麼’。知道了‘是什麼’,又知道了‘為什麼’,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麼辦’了。” [1]大的問題要有一個整體嚴密的結構,而對具體的小問題,易教授又是怎樣邏輯化的呢?我們可以看兩個例子。第一個,“管仲什麼人?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的人。為什麼能成就霸業?實行霸道,富國強兵。靠什麼實行霸道?靠什麼富國強兵?軍事管制。怎麼管制?一是查戶口,二是定編制。”第二個,“什麼人可以做隱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當中,什麼人是隱士?不做事的人。他們的不做事,其實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會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願意。能做,會做,做得了,卻偏不做,才叫隱士。”相信大家看了應該會有所啟發。
“問題化”是大家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們經常把思維含量高的問題設計叫做“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是評價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無疑,易教授在這方面堪稱高手。他設計的問題有兩種:第一種,顯性問題。如:“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張讀書做官嗎?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為什麼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為什麼要贊成?孔子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學生?”;“這就讓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麼偉大嗎?如果真有那麼偉大,為什麼落得如此下場?”;“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話吧你!既天下為公,又一毛不拔,怎麼可能?”。第二種,隱性問題。如:“這幾年,孔子幾乎年年都有傷心事”;“孔子甚至還幹過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楊朱有什麼主張,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睞?說來簡單,也只有四個字:一毛不拔”;“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等等。雖然沒有明顯的設問,但胃口已經吊足,使人慾罷不能了。
“概括化”是歸納複雜事情的常用方法,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強調“關鍵詞”,實際上就是把問題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學有效,關鍵是看我們對問題是否有透徹的認識,提煉的關鍵詞是否精當。應該說,易教授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墨家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
“對比化”就是做比較。透過比較,我們不僅會對問題有更加宏觀的認識,而且還會對問題的一些關鍵細節有一個新的發現。所以,在課堂教學和鞏固性檢測中,我們經常讓學生做歷史概念的異同比較。下面,讓我們看易教授是如何透過比較的方法,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的。首先,在體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較。一般哲學史講百家爭鳴是一家一家單獨地講,而他卻把他們擱一塊兒做比較,透過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進行闡釋。其次,對大家感覺非常深奧難懂的先秦諸子,他也是透過比較的方法化繁為簡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藝,墨子精通的是工藝;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墨子對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時是藝術家,墨子同時是工程師;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敗的代表”;“這大約就是孔孟之別了:孔子寬厚謙和,孟子剛直不阿;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為人低調,孟子個性張揚。所以,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鼓。孔子溫柔敦厚,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子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老莊之別:首先,老子寡情,莊子善感;第二,老子講邏輯,莊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權謀,莊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無為,莊子真無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隱士,而法家則代表謀士”。就連中學課本上的“禮樂制度”,讓易教授分析起來,都那麼簡約透徹:“禮,是用來辨別差異、區分等級的;樂,則是用來統一情感、保證和諧的。禮,保證行為符合道德;樂,保證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體化
課程改革以來,中學歷史知識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專題類知識,出現了很多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抽象概念。受專業知識
的限制,我們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講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學問題更是無法迴避。他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有二,一是講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講人要講故事、善講故事,是《百家講壇》這檔電視節目的性質決定的,不管是易中天,還是其他主講人,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可以說,講故事,是電視講座維持收視率的關鍵。不必舉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講故事,堪稱歷史學科最大的優勢,華東師大許紀霖教授說“歷史的靈魂是講故事,沒有故事的歷史,就像一個沒有軀體的靈魂”。但是,長期以來,“應試教育體制、教科書的枯燥、教學方法的陳舊,使得本來非常精彩的歷史變得很無趣,面目可憎”,“史學變成這個樣子,一半是因為體制的問題,另外是我們自己的原因”。所以,“做歷史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講故事”,“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我的課堂。” [2]臺灣張元教授《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堪稱“深入”歷史人物、課堂講故事的成功探索。
為了把一個抽象的問題說明白,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打個比方,讓學生加深理解,幾乎是所有經驗型教師的成功經驗,這也是衡量一個教師專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易中天教授在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戰國的不同境遇時,他說:“西周時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諸多邦國,眾星捧月般地尊奉著周王國和周天子這個共主。春秋時期,星星不是那個星星,月亮也不是那個月亮。在天下,維持國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戰國時期,星星變成月亮,月亮變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晉),也有大魚吃小魚(諸侯兼併)。而且,拿掉了許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後來還要公開當貓。”在第六單元“繼往開來”中,易教授說:“對先秦諸子,對百家爭鳴,我有三個比方:足球場、鐵匠鋪、手指頭。為什麼是足球場?因為能活躍思維。為什麼是鐵匠鋪?因為能錘鍊思想。為什麼是手指頭?……因為能啟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動化
課堂教學要系統地傳授學科知識,無論哪個學科都有很多學理性的內容比較枯燥。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的“硬骨頭”。而要把“硬骨頭”變成“香餑餑”,關鍵就要看教師業務功底和語言功力。教師的語言如果老生常談,味同嚼蠟,那些枯燥的內容就會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厭。教師的語言如果生動活潑,幽默詼諧,那些枯燥的內容就會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演講的風格有三個境界,一個是“正說”,一個是“趣說”,一個是“妙說”。而易中天教授的講課既有趣說,也有妙說。他獨闢蹊徑,運用現代視角和平民立場,把歷史表現得聲情並茂、活靈活現、繪聲繪色。在語言的運用上,易教授有四個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社會早已變化,原因和環境也不復存在。只有他們提出的問題,比如如何治國,如何做人,還在困擾著我們。正所謂:月落烏啼,已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那麼請問:今天的你我,還能否重複昨天的故事?在這楓橋之夜,我們是該用舊船票,還是該用新船票,或者乾脆不上這艘客船呢?”;“孔子轉了一大圈,還是沒有出路。這可真是: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韓非子認為,君臨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權力。有了最高權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家天下制)這樣精細周密、嚴絲合縫的制度,怎麼會面臨崩潰呢?原因也很簡單:都是月亮惹的禍!”
第二,借用時代化語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會上百家講壇,或者在網上開部落格。這實在比東奔西走到處遊說效率高多了”;“(孔子辦學)等於一個人又辦北大又辦清華。這還是在冊的,此外還有編制外的。比如陳亢(音剛),我懷疑就是編外粉絲。孔子的學生和粉絲這樣多,他招生的時候有選擇、有條件嗎?或者說,孔門之中,有準入制度或准入標準嗎?”;“《詩經》上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什麼意思呀?這三句詩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麗的呀!”;“什麼叫‘使門人為臣’?就是安排同學們組織治喪委員會”。
第三,借用生活化語言:“孔子沒有找所有的學生,他找的是學生幹部,也就是子路、子貢、顏回”;“這真是妙不可言!顏回和子貢,一個比一個會說話,一個比一個說的好聽,卻一個比一個不著調,一個比一個不靠譜。比較靠譜的是子路”; “用得多的,據說是儒家思想,半部《論語》治天下嘛!其實這是忽悠!”;“陰謀家裝,叫韜晦;老百姓裝,叫裝蒜。但都是裝孫子”。
第四,借用俏皮話。例如:“這樣一來,人與天,人與神,人與命的關係就全變了,而且越來越不把村長當幹部,不把豆包當乾糧,也就是越來越不把天、神、命當回事”;“如果星星的實力變得比月亮還大,槍桿子也多,腰桿子也硬,會怎麼樣呢?那就會耗子腰裡別了杆槍,起了打貓的心思”。
中學的歷史課堂不是百家講壇。我們的歷史課堂,在講課的物件、目標、性質等方面,都與百家講壇存在著原則性差異。但是,隔行不隔理,何況百家講壇的節目畢竟還是講課。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講課藝術還是有很多借鑑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其他援引均略)
[2]歷史教學編輯部.新生代歷史學者訪談錄.第一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張元.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以材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