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引發的思考議論文

共享單車引發的思考議論文

  共享單車是指企業與政府合作,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地提供腳踏車單車共享服務。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共享單車引發的思考議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共享單車議論文專題

>

  共享單車引發的思考議論文【篇一】

  共享單車遭破壞?治安跟進不就得了!沒那麼簡單:其一,破壞公共設施被抓,輕則有行政處罰,重則有刑法介入,但共享單車不是公共設施,所有權明確,沒有報案就沒有立案,更不可能處罰;其二,運營商可以選擇報案,但共享單車價值低,要構成盜竊罪等不夠標準,報案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其三,人為破壞的原因極其複雜,單車使用者不一定就是破壞者,“活捉”責任人無異於大海撈針,要做到精確打擊,規制成本太大了。

  如果治理層面都頗感為難,那麼寄望於對單車的愛惜使用,則基本上更無可能。雖然行為最後都表現為破壞,但心理誘因可以說千奇百怪:有黑車覺得單車搶生意,也有人就是純粹看不慣,有的人可能是圖個樂,還有人就是拿它撒氣。舉例說,上海有個人連把三輛摩拜扔進黃浦江,當事人的理由是覺得車裡有晶片,不安全;廣州有扔車進珠江的例子,理由是喝酒之後圖個好玩;還有人想把單車佔為己有,竟然在座位上放針……凡此種種,要規制更無從下手。

  對此,“素質論”是常用總結,但素質太抽象,沒有抓住實質問題。關鍵在哪裡?共享單車的模式問題。雖然名曰“共享”,但它確切來說是租賃經濟,特點是使用者和所有者分離。來區分幾種情況:1.如果你就是車主,你很難對愛車拳打腳踢;2.假如你坐一輛專車,司機作為車主盯住你,你恐怕難起破壞之心;3.但如果你僅僅在租賃和使用一輛單車,車主完全沒有在盯你,你有什麼理由要特別愛惜它?可見,共享單車產權和責任分離的狀態,導致了很多人對它不懷好意。

  既然如此,對症下藥就是了,藥方就是在研發和設計上多下功夫。摩拜的例子有代表性,要把產品設計成“防止所有意外情況”,二維碼特別設計,你就刮不花;輪胎實心,你就無法紮帶;極簡化設計,你一個零件都拆不下;車子極其笨重,你想拿去賣都搬不走。再說價值性,一代摩拜單車的成本到了6000元,你敢破壞這樣的車子夠不夠立案標準,當然夠!上海就有判例,某市民覺得摩拜“高大上”就搬回家,結果被判了三個月。

  同樣,共享單車還存在違規駕駛和停放的問題,很多人覺得停哪就停哪,想衝紅燈就衝紅燈,原因太清楚不過——不必為這些行為負責嘛!因此,解決違停和駕駛的問題,也需要針對性施策,大體原則是要把責任明確給租賃人。怎麼明確?關鍵還是在平臺這裡,透過設計信用分規則、舉報機制等,記錄租賃人的信用狀況,對不守規則的人給予懲戒。如此,抓住單車研發、規則設計這個主體框架,單車破壞率將有效縮減。

  由上觀之,單車破壞行為至少涉及三個層面:在使用層面上,多數人不夠精細化;在治理層面上,具有較大規制成本;在設計層面上,給了破壞者可乘之機。因此,需要三位一體來應對亂象:在使用問題上,把責任明確給使用人,引導使用規範化;在治理問題上,對一些代表性破壞行為報案,以儆效尤;更重要的是在研發和設計上發力,把潛在問題消滅於無形之中。

  共享單車引發的思考議論文【篇二】

  近日,廣東深圳蛇口灣廈山公園出入口,出現了大批被人為破壞的共享單車。幾種品牌的數百輛共享單車堆積成兩座“小山”,不少單車的車把、車籃等零件散落在周圍地上,一片狼藉。

  看到這樣的新聞,正在享受共享便利的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管理問題。只是,該打板子的物件,到底是公共管理還是企業對自身資源的管理?

  面對堆積成山的.共享單車,從事此領域的企業,顯然難逃其責。共享單車作為企業自身的資源,是需要善加管理的。縱然是以網際網路和大資料為標榜的企業,其技術與手段也是讓管理服務更加完善,否則要在所謂的公共便利中謀求自身的價值與利益,便是一種滑稽的幻想。

  但還應該說,在這一問題上,企業管理的不善與公共管理的缺位很難完全切割開。就如同當年的流動小販一般,自從共享單車出現在街頭,便遭遇了各種管理的困境。比如車輛被惡意損壞,車身上的二維碼被貼上了牛皮癬廣告,而此前媒體報道,四川成都城管幹脆一次性收繳了數百輛共享單車,理由是“非法佔道經營”。

  基於便利與有序這一矛盾體,人們藉助堆積成山的共享單車來反思公共管理,似乎也合情合理。但無論是提供共享單車的企業、參與享受共享單車便利的個人,還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機構,面對有助於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共享單車,反思的視野目前尚停留在那輛街頭的單車上。企業認為,只要將單車投放到市場,就達到了共享的目的;消費者認為,只要自己能夠有輛單車騎就可以了,至於下一個人如何使用並不重要;政府認為,只要把亂佔道的單車收繳起來,就實現了城市管理。

  但這是我們想要的共享經濟嗎?我們對共享單車的管理反思,難道不是為了讓共享經濟有一個良性的土壤環境嗎?我們共享的到底是那輛街頭的單車,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夠根本性重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維,一種企業、個體、政府共同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思維?

  倘若承認我們共享的不只是一輛單車,而是一種社會運轉的思維,那麼就需要將反思的視野放得再寬闊一些,投放到一個社會良性運轉的基石——信任、規則與秩序。這個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要科學規劃,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市場要用主流方式推廣良好的出行方式,實現健康運營;社會也要積極參與,諸如以社會信用積分的方式鼓勵自覺維護秩序者。今天為共享單車花些工夫,將來才能讓更多共享經濟產品順利落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