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芻議論文

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芻議論文

  摘要:

  作為歷史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分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迄今未引起學術界的充分關注。圍繞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理論體系進行建構,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我們對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物件、具體內容、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係、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並提出了開創中國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建議,主張對先秦以來中國貨幣制度中長期存在的貨幣地域性問題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研究。

  關鍵詞:歷史;貨幣地理;理論

  一、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物件。

  歷史貨幣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經濟活動的媒介——貨幣,因流通而產生的空間分佈狀態及其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貨幣在人類經濟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自它產生以來,就成為人類經濟活動正常運轉的潤滑劑。特別是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其作用更為顯著。作為流通手段,可以說貨幣的流通覆蓋了人類商品經濟活動的任何一個行業環節和人類商品經濟活動所依託的所有地域單元,因此凡是有貨幣流通和貨幣經濟活動所貫穿覆蓋的任何地域單元都可以被視為貨幣區域,而這一區域普遍地存在於商品經濟生產和交換的任何空間之中。

  歷史貨幣地理研究作為歷史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它與地理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探索貨幣的地理性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最本質的特徵,也是這項研究最直接的物件。探索貨幣的地理性就是以歷史時期中貨幣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主要研究物件。在具體研究中,把對任何貨幣問題的討論都放在地理環境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其研究的出發點就是把貨幣及其流通與一定的地理空間相聯絡,把由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綜合構成的整體地理環境視為影響和制約人類社會貨幣和貨幣流通的空間狀態的最基本的因素,以研究空間背景下的貨幣為內容,發現由綜合因素構成的整體地理環境與貨幣及貨幣流通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春秋戰國時代,黃河流域青銅布幣的流通和使用就明顯地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

  目前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布幣是在今山西南部地區汾涑流域一帶出土的,這證明,這一地區應是迄今為止最早的布錢流通區域。為什麼汾涑流域會成為布錢流通和使用的最早地區,這顯然與這一地區由綜合因素構成的整體地理環境有關。這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農耕條件優越,作為農具耒是此區人們勞動生產不可缺少的工具。由耒為取象而鑄造的聳肩尖足布成為農耕經濟型別為主的地理環境中流通使用的貨幣,適應了人們對農具的依賴心理,顯示了在農耕區域綜合環境條件下,地理因素與貨幣及其流通區域之間的密切聯絡。同樣的情況還見之於長江流域的楚國。楚人生活在南方產龜地區,龜在楚人生活區內用途極廣,且屬楚國徵賦之物。《國語·楚語下》記載楚王孫圉聘於晉時稱:“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1](p210)而楚國的金幣多是龜形,龜形金幣在此區域的流通使用正顯示了地理環境與貨幣流通之間的密切關係。

  本文得到鄭州大學十五·211重點學科建設專案——中國古代文明與考古學課題資助。

  除了上述對貨幣的地理性探討以外,在歷史貨幣地理的研究物件中,貨幣流通區域的整體結構,與區域演變相關的貨幣流通方向以及貨幣流通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問題,也應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所在。一種型別的貨幣流通區域實際上就是某一層次的貨幣經濟地域系統。不同型別的貨幣經濟地域系統由於其內部結構和相互關聯的程度不同,表現出來的整體結構特徵也就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如同為刀幣流通區域的燕刀流通區域與齊刀流通區域的整體結構特徵就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燕刀流通區域之內生活著眾多的遊牧民族,燕人受遊牧民族日月崇拜習俗的影響非常深刻,鑄造了反映北方遊牧民族宗教信仰特點的燕日月刀幣。這種刀幣廣泛地分佈於燕國北部的遊牧地區,反映在流通區域內的整體結構特徵上,即是使燕刀的流通主要集中在北方燕趙長城南北的民族錯居之地。而齊國刀幣流通區域的形成與齊人對海洋的開發有關,故其流通區域內的貨幣流通多集中在齊國的沿海地區,呈現出濃郁的海洋風貌。因此儘管燕刀與齊刀同為刀幣系統鑄幣,但其流通區域內地理環境不同,使貨幣流通區域所呈現出的整體結構特徵也大相徑庭.這種因貨幣流通而產生的地域分異現象應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主要物件。

  貨幣流通區域內的整體結構差異也可以透過不同區域內貨幣流通的空間拓展方向表現出來。貨幣的空間拓展的流通方向,基本上代表了貨幣流通區域演變的發展過程。我們仍以燕刀、齊刀流通區域為例,說明貨幣流通區域的演變過程與貨幣流通拓展方向之間的密切關係。譬如燕國刀幣流通區域內貨幣的流通方向受政治環境因素影響較強,在流通方向上呈現出由南而北,從易水流域的“易燕”逐漸向北發展,在佔據燕山南北地區之後並繼之向東北地區擴充套件的態勢。而齊國刀幣流通區域內的流通方向則截然不同,今萊州灣沿岸地區是齊國刀幣最早流通的區域,也是齊刀流通的原生區域所在,此區刀幣的鑄行與齊人在此最早的經濟開發活動有關。隨著齊國貨幣經濟的發展,齊國的貨幣經濟區開始從最早的以.臨淄為中心的萊州灣沿岸地區向其東的沿海和環膠州灣地區擴充套件,齊刀幣的流通也隨之而東,呈現出與燕刀流通截然不同的流通方向。形成貨幣在流透過程中空間拓展的因素儘管較為複雜,但其確應是貨幣流通區域內整體結構差異的重要表現之一,同時也應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重要範疇。

  除了上述對貨幣流通區域的整體結構和貨幣流通方向的研究以外,貨幣流通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應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貨幣流通區域的空間相互作用,是指任何層面上貨幣流通區域由於空間或地理的緣故都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所謂的依存與影響關係其實是指由於地域鄰近的緣故,在一定區域內不同型別的貨幣往往出現相互影響、相互使用的現象。這方面刀幣的淵源承繼關係與刀布複合流通區域的產生就是典型的例證。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流通使用的刀幣是由太行山以西的戎狄族在接受晉南汾涑流域的農耕貨幣文化——布幣的影響後而鑄造並投入使用的。後來隨著遊牧民族的遷徙而在太行山以東的戎狄中山國境內(即今石家莊、保定)一帶形成了最早的刀幣流通區域——戎狄尖首刀流通區域。由於地域相鄰而形成的空間上的相互依存關係的存在,使戎狄尖首刀幣很快影響到了東南的齊國刀幣系統和其東北的燕國刀幣系統,使齊國鑄造了具有海洋風格的齊刀幣,使燕國鑄造了具有北方遊牧民族風格的日月刀幣。因此齊國的刀幣與燕國的刀幣都是受戎狄尖首刀幣影響而流通使用的貨幣型別,而他們各自相應的流通區域也是在受到尖首刀流通區域的影響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因此,我們說尖首刀流通區域、齊刀流通區域與燕刀流通區域三種不同型別的貨幣流通區域之間存在著空間上的相互作用的關係。而貨幣流通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樣應被視為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物件的重要範疇之一。

  在這裡還應強調指出的是,在地理環境影響和制約人類貨幣經濟活動的同時,人類的貨幣經濟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反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古代貨幣的鑄造首先要選擇有銅礦資源分佈的地區,之後的開山採礦,伐薪引水,架爐鑄幣會給地理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種貨幣經濟活動究竟能否為這一地區的地理環境所承受,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貨幣的流通往往會受到貨幣政策的影響,而人文地理的環境因素對貨幣政策的制定不言而喻有著重大的影響。貨幣政策一經作出就要付出實施,而其實施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地理環境施加影響的過程,在適宜的貨幣政策引導下的人類貨幣經濟活動對地理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是正面的和積極的,而竭澤而漁式的貨幣政策引導下的人類貨幣經濟活動對地理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則是負面的和消極的。因此,這種人類特定空間條件下的貨幣經濟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反作用,也應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諸多物件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總之,人類社會的貨幣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就是以這種關係為研究物件,透過對貨幣流通的空間分析,探討地理環境對人類貨幣經濟活動的影響,研究人類貨幣經濟活動對於地理環境的反作用,為實現貨幣流通在空間配置上的最佳佈局,獲致人類貨幣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提供借鑑與幫助。

  二、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具體內容。

  根據上述對歷史貨幣地理的研究物件和範疇的界定,我們可以把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具體內容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謹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鑄造與流通為例說明之:

  1、對貨幣鑄造區域的研究。

  對中國曆代貨幣鑄造區域的研究在歷史貨幣地理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不僅可以透過對歷代貨幣鑄造區域演變的研究,復原出歷代貨幣鑄造的地域分佈格局;而且可進一步探析鑄造區域、貨幣流通區域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對貨幣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影響。在這方面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我們根據春秋戰國時代貨幣幣範的考古和發掘情況,以此為標準復原了這一時期青銅貨幣鑄造區域內近30處的貨幣鑄造地點,並進一步研究了與貨幣鑄造密切相關的銅礦資源的自然分佈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復原了春秋戰國時期貨幣鑄造區域的空間擴充套件過程,總結了貨幣鑄造區域的演遷規律。

  2、對貨幣流通區域形成和演變的研究。

  歷史上任何社會的經濟活動,不論是工業、農業或是交通運輸業以及商品流通等,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區和地點,並在當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即自然、技術、經濟條件的影響下,形成特殊的地區組合。[2](p55)從屬於經濟活動的貨幣流通自然也不例外。對於歷史貨幣地理而言,如果沒有地理學所必備的空間分析和區域研究方法,就等於失去了地理學研究的特色和價值。因此,在歷史貨幣地理研究中,對於貨幣流通的空間分析和區域研究應成為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基本內容和出發點,同時也是貨幣地理區別於貨幣史、錢幣學的重要標誌。春秋戰國時期,流通貨幣的種類非常之繁多,幾乎每一種特定的幣形都有其相應的流通區域。我們擇取其中影響最大和流通區域最廣的刀、布、圜三種青銅鑄幣的流通區域進行了綜合考察。

  我們以幣形的一致性原則、區域發展的動態性原則和區域界線的相對性原則為基本標準,對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幣中的布錢的原生流通區域、次生流通區域和刀幣流通區域中尖首刀、燕刀和齊刀流通區域內的空間差異狀態,以及區域的空間範圍、區域發展演變的過程進行了全面考察,並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流通區域的兩種不同型別:單一貨幣流通區域和複合貨幣流通區域。我們對複合貨幣流通區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據考古學中的共存關係制定了確定複合貨幣流通區域的標準,並對刀布複合流通區域產生的自然條件,區域的空間範圍,區域形成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作了詳細的討論。透過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使我們大體上明晰了春秋戰國時期,作為黃河流域農耕與遊牧民族經濟活動的重要空間——貨幣流通區域的空間分佈特徵及其區域分異規律。

  3、探討貨幣流通區域形成與演變的地理基礎。

  地理環境是貨幣流通區域形成與演變的基礎。由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綜合構成的整體地理環境,[3](p47)必然成為影響和制約貨幣流通區域形成與演變的基本因素。在這裡必須強調指出的是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諸貨幣流通區域的地理基礎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綜合的。一種型別的貨幣流通區域的形成與演變往往是在上述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的,我們只是為了表述的簡便,而僅將影響某一型別的貨幣流通區域的主導因素加以概括和總結。我們共歸納出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流通區域形成與演變的六種主要的地理基礎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經濟地理因素、民族和人口地理因素、政治地理因素、軍事地理因素、宗教習俗地理因素。上述諸種自然環境條件與經濟社會人文因素綜合作用,相互疊加,共同影響和改變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貨幣流通區域的空間面貌,形成了各個貨幣流通區域之內的空間差異狀況。

  4、對貨幣經濟區及其空間結構關係的研究。

  對中國曆代貨幣經濟區的研究應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此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在這裡我們對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經濟區及其空間結構做了初步的討論,並進一步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經濟區,是指在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以貨幣經濟中心城市(或經濟都會)為依託,透過貨幣的流通紐帶聯接起來的,由具有區域經濟差異特色的貨幣流通區域共同組成的地域經濟的綜合體。貨幣的流通區域,貨幣經濟的中心城市以及貨幣流通網路是其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經濟區及其空間結構就是要對這一時期貨幣經濟的地域系統進行宏觀的、綜合的、多層次的考察,透過對貨幣經濟區及其空間結構諸要素的整體考察,從歷史貨幣地理的角度,揭示和探索統一時代到來之際當時中國社會業已具備的經濟地理基礎,以期對春秋戰國之際中國社會各方面所發生的重大轉變,從歷史貨幣地理的角度做出一種全面和合理的詮釋。

  5、探討空間背景下的貨幣和貨幣經濟。

  如何反作用於社會環境的,即研究貨幣的地理性,在特定的時段下它們是怎樣影響和改變當時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諸領域的問題。貨幣與貨幣經濟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馬克思把它稱之為“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動力”。但貨幣與貨幣經濟如何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並不屬於歷史貨幣地理直接研究的範疇。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貨幣和貨幣經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問題是透過對貨幣與貨幣經濟同空間的結合關係體現出來的,這應是探討空間背景下貨幣及貨幣經濟對社會環境反作用的內涵所在。

  鑑於此,我們在討論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地理性給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領域所帶來的影響時,以這一時期各類貨幣及其相應的流通區域為主要物件,探討了貨幣的流通及其相應的流通區域是如何改變春秋戰國之際中國社會的整體環境條件的問題,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及其流通區域給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領域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具體地講就是貨幣及其流通區域的相互作用消融了生活在黃河流域從事農耕經濟的華夏族和從事遊牧經濟的戎狄族之間基於經濟生產方式的差異而形成的互相對立,實現了兩大民族的融合,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誕生創造了民族融合的條件;貨幣及其流通區域內的統一趨勢催生了戰國後期貨幣經濟區內的統一萌芽和各貨幣區之間的經濟融合,建構了統一貨幣經濟區;貨幣在空間的集聚改變了春秋戰國之際城市空間的面貌,使城市內部集聚了活躍貨幣經濟因素,這為秦漢封建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6、總結歷史,服務現實需要,充分發揮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有用於世”的學科功能,為當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鑑。

  歷史貨幣地理研究作為一個嶄新的學科領域,儘管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其研究的終極目標確是相當清楚的。那就是透過研究歷史時期,貨幣在空間的地域分佈和流通的變化,包括地域空間貨幣的存量、流量、流向、流動範圍、流通渠道的變化,對地域間的貨幣結構、經濟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出彼此之間經濟發展的聯絡和差異,為建立合理的貨幣系統,安排經濟佈局,制定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提供靈敏資訊和科學依據。[4](p146)鑑於此,我們可以透過對中國曆代貨幣空間地域分佈和流通狀況的研究,進一步探索歷史時期我國地域間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的聯絡與差異,總結出歷代貨幣經濟合理佈局的基本經驗,探索貨幣地域流通的基本規律,為今天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獻計獻策。總之,如何發揮歷史貨幣地理有用於世的學科功能,應是我們在今後學習和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7、對貨幣文化地域差異的研究。

  若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貨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對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地域差異的分析與研究毫無疑問應構成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又一必不可少的研究內容。對於春秋戰國貨幣文化的區域特徵的研究,近年來已被有關學者所關注,他們把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文化區進行了如下的劃分:東周時期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布幣流通區;齊魯文化圈形成了刀幣流通區;楚文化圈形成銅貝金幣流通區;秦文化圈形成了圓錢流通區。先秦四大貨幣體系較典型地表現了東周文化圈的文明內涵和文化特徵。[5](P97)對這種貨幣文化區的劃分,其優劣短長我們暫不做評論,但就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而言,對於歷史貨幣文化的區域研究與空間分析確屬一個尚未被系統認真研究的課題。如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文化的地域差異就能透過不同貨幣理論的差異表現出來。譬如說,我國最早的“子母相權”的貨幣理論為什麼會出現在號稱“天下之中”的東周王畿之地洛陽?而代表先秦之際中國貨幣理論最高成就的《管子》一書為什麼會出現在東方海濱的齊國?齊地所特有的沿海經濟究竟是怎樣影響了《管子》的貨幣理論?受東方沿海經濟影響而產生的《管子》貨幣理論與關西農耕經濟條件下所孕育的《商君書》中所見的貨幣理論,其差異究竟何在?這兩種貨幣理論所在的地域環境究竟是如何影響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貨幣理論?這些內容都應該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有所涉及的。只是限於時間和篇幅的原因,在這裡僅作為一個問題提出,待今後再進行系統的探討。總之,貨幣文化的地域差異也應成為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首先,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與歷史地理學特別是歷史經濟地理學有密切關係。就歷史經濟地理學而言,它不僅主要側重於研究歷史時期,在地區基礎上或以一定的地區為單位而進行的經濟活動,而且還聯絡到經濟的空間結構,著重探討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係。[6](p267)因此地理學的學科屬性與研究方法也就成為歷史經濟地理研究的傳統和基礎。而貨幣本身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那麼以探討歷史時期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關係為目的的歷史經濟地理學理應對本屬經濟活動必然產物的貨幣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問題有所涉及,因此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毫無疑問應從屬於歷史經濟地理學的研究範疇之列。就目前的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而言,還處在無人問津的空白地步,因此,我們完全可將其視為歷史經濟地理研究的一個新範疇,新領域。那麼作為歷史經濟地理研究一部分的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理論基礎毫無疑問應建立在前者之上,但同時後者也是從前者中推衍而生的;故兩者之間的密切聯絡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但所不同的是,貨幣是經濟活動中一種“特殊商品”,歷史貨幣地理所揭示的貨幣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較歷史經濟地理所研究的一般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而言,其研究物件更加具體明確。自貨幣產生以來,一切社會的經濟活動以及各部門的生產都是圍繞著分工和交換而不斷擴充套件和深化,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在貨幣經濟各行業各部門和經濟地域間的流通,起到了聯接和紐帶作用。不唯如此,在商品貨幣經濟條件下,貨幣是任何社會形態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啟動源泉和先決條件。我們知道在商品經濟社會里,任何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都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過程,而兩者的結合是透過貨幣這一媒介粘合的。[7](p60)因此,馬克思把貨幣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動力的觀點應當是正確的。[8](P133,39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貨幣地理在研究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和第一變數——貨幣的空間特徵和貨幣經濟的地域執行規律的基礎上,並進一步揭示貨幣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為目的,因此歷史貨幣地理的研究在歷史經濟地理學中應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史貨幣地理科學體系的建立,不僅會在研究領域上開闊地理學,特別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的視野,而且還進一步涉及到了經濟理論的核心問題——貨幣,這無疑是對歷史經濟地理研究水平的深化和理論境界的巨大提升。

  其次,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與貨幣學中的貨幣金融理論、貨幣史有著極密切的關係。歷史貨幣地理與貨幣學兩學科的共同之處首先在於兩者都是以研究貨幣為主要內容。這裡我所說的貨幣是特指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個概念與錢幣學中的錢幣概念有著質的區別。錢幣學是研究錢幣形態歷史的科學,它是文物史的一部分;貨幣學是研究貨幣流通的歷史,它是經濟史的一部分。[9](p48)古代數量眾多的厭勝錢、冥幣、紀念幣等屬於錢幣學範疇,不是我們所說的具有一般等價物性質的特殊商品——貨幣,因此不在我們的研究範疇之內。

  不僅如此,歷史貨幣地理研究還必須大量地吸取貨幣學特別是其中的貨幣金融理論和貨幣史的研究成果,這同時也是兩者聯絡密切的又一表現。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較歷史地理學的其它分支而言,更多地涉及到了經濟學和經濟史,特別是其中的貨幣學和貨幣史的成果,這不僅緣於歷史貨幣地理的研究物件——貨幣本身是受貨幣金融理論的一般規律制約的,而且又由於貨幣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研究內涵也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內容。此外,歷史時期貨幣的空間差異也同樣深刻地影響著與之密切聯絡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我們同樣可以用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歷史貨幣地理的研究相參照、相比較。基於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決定了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必須藉助於貨幣學中的貨幣金融的一般理論以及貨幣史的研究成果。這說明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與經濟學中的貨幣金融理論和經濟史中的貨幣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絡。

  但它們之間的區別與差異又是明顯的。首先歷史貨幣地理研究與貨幣學研究的切人點各不相同。歷史貨幣地理不以研究歷史時期貨幣及其流通的內涵發展為自己的主要討論物件;而貨幣學則反之,貨幣學中的貨幣金融理論主要探討貨幣數量同就業、產量、收入和物價等各種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金融理論則研究如何將社會儲蓄合理配置到具有競爭性的各種投資上,以取得最佳效率[10](p1)。歷史貨幣地理以研究貨幣在歷史時期的空間條件下的流通狀況背景對貨幣本身的影響,也就是探討貨幣及其流通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為側重,它所面對的是歷史時期地域背景下的貨幣和探索貨幣的地理性問題。貨幣的地理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透過貨幣在空間背景下的流通表現出來的,那麼要準確說明貨幣所具有的空間特徵,就必須側重瞭解掌握各種地域背景條件下的貨幣的空間分佈與流通狀況,以及形成這種狀況的成因。其次,歷史貨幣地理與貨幣史的研究在內涵上也有根本區別。彭信威先生的《中國貨幣史》將貨幣史的研究內涵規定為貨幣制度、貨幣購買力、貨幣研究、信用與信用機關四個部分,其中貨幣制度、貨幣購買力是研究的重點。貨幣研究中又包括貨幣理論、貨幣研究史、錢幣學三個領域。從彭先生所區分的貨幣史研究的具體內涵來看,貨幣史與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差別是一目瞭然的。貨幣史的研究也有其侷限性,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忽略了同一時段空間背景下的貨幣差異,因而對貨幣在空間流透過程中與空間的聯接關係缺乏分析。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則是把研究的重心定位於貨幣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上,透過對歷史時期地域空間貨幣分佈和流通的研究,對地域間貨幣差異的分析,揭示出地域間經濟發展的執行規律,為實現當前貨幣經濟的合理佈局提供借鑑。從這個方面來說,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克服了貨幣史研究無法描述貨幣空間性的缺陷,是對貨幣史的補充、完善和發展。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有理由認為,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具有跨學科綜合研究的性質。儘管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屬於地理學的範疇,但是其在研究過程中又必須藉助於歷史學、經濟學及與之相關的考古學、文字學、貨幣學,貨幣史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與手段,因此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是建立在多學科理論成果與方法論基礎上的一種綜合研究。

  四、歷史貨幣地理的研究方法。

  基於對歷史貨幣地理跨學科綜合研究性質的認識,為促進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水平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應是相當重要的。

  首先,在歷史貨幣地理研究中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雙重指導作用。歷史貨幣地理研究離不開正確的科學理論做指導,在這裡我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對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所起的指導作用應該是雙重的涵義。第一層涵義是指馬克思主義關於地理環境作用的理論對於歷史貨幣地理研究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在這方面歷史地理學理論工作者進行了系統的闡述。[11]第二層涵義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貨幣金融理論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貨幣金融理論雖然主要是以資本主義的貨幣經濟為主要研究物件,但其中貨幣金融理論的一般原理所揭示的商品貨幣經濟執行的基本規律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其次,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必須堅持走歷史文獻資料、考古發掘出土的貨幣資料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研究道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離不開歷史文獻資料做基礎,我國豐富的文獻史料對於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但僅此還遠遠不夠,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透過科學發掘具有明確出土地點的貨幣考古材料的面世,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歷史文獻資料的不足和缺陷,對增強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成果的精確性和科學性有很大的作用。建立在文獻研究和考古發掘基礎上的實地考察,則是對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水平的又一提升條件。這不僅是因為作為歷史地理學特別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理應遵循歷史地理學長期以來奉行的學科研究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野外實地考察的方法能夠驗證和補充歷史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的不足,並最終將歷史貨幣地理建立在更為堅實的綜合基礎上,同時為上述兩項史料尋找迄今仍可能存在的直接可靠的證據。因此,實地考察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應堅持走將歷史文獻、考古發掘資料和野外實地考察三者相結合的研究道路。

  最後,歷史貨幣地理還要堅持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領域與範圍介於經濟、地理、歷史學之間,其研究的視角和出發點儘管是地理學的,但也離不開歷史學、經濟學的支撐和輔助,而且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歷史貨幣地理涉及到了地理地圖、地理考察、貨幣金融理論、貨幣史、考古型別學、地層學、古文字學、地名學、訓詁學、音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領域的研究成果。歷史貨幣地理研究的複雜性要求我們只有運用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成果,才能解決歷史貨幣地理研究所面臨的問題,促使其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

  五、關於開創中國曆代貨幣地理研究的建議。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貨幣史學家彭信威先生所著的近80萬言的《中國貨幣史》面世,迄今為止仍被認為是內容最全面、體例最完整、史料最翔實的貨幣史專著。[12](p169)在這部專著中彭先生把中國貨幣鑄造和流通的地方性特徵,歸納為自貨幣產生以來的中國貨幣制度的四大特徵之一。他說:“先秦的刀布,是由各城邑鑄造,幣面多標明地名。唐會昌年間的開元錢,明朝的大中洪武等錢,以及整個滿清二百多年的錢幣,都是由各州各省或各局分鑄,錢背有州名、省名或局名,就是清末到民國年間的新式貨幣如銀元、銅元和鈔票等,也由各省鑄造發行,上面也有地名。中國貨幣不但在鑄造上有地方性,在流通上也有地方性。春秋戰國時期,三晉用布幣,燕齊用刀幣,周秦用環錢,楚國用蟻鼻錢,割據的局面非常明顯。在三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那些?昆亂的時期也是這樣。

  就是在統一政府之下,貨幣流通的地方性還是嚴重地存在著。例如宋朝,表面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可是幣制上是割據的局面:京東京西十三路行使銅錢,成都等四路行使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再說南宋的紙幣罷,東南用會子,四川用川引,兩淮用交子,湖廣有湖會,河池有銀會。這種流通的地方性,到近代還是存在。拿清末到民國一段時間來說,銀元寶有蘇寶銀武昌寶銀等,虛銀雨則上海用規元,天津用行化,漢口用洋釐。小額銀幣則江浙一帶用廣東的雙毫,北方用湖北江南所造的單毫和雙毫,四川用五角銀幣,湖南河南東北則不用小額銀幣,而廣東則專用小額銀幣,而不用大銀元。……”[13](p11~12)在我看來,彭先生所說的自先秦而沿至近代以來,中國貨幣鑄造和流通的地方性特點就是貨幣地理性的體現,同時也是歷史貨幣地理研究得以成立的廣闊學術背景。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除了彭信威先生這一段百餘字的專門探討外,迄今未見有學者對此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闡述。在新世紀,我們有必要從貨幣的角度認真地審視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嚴肅地思考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實際上,要解決目前中國貨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去追問那些不曾被我們認真關注和研究過的而又確確實實存在的實際問題,並從中得到幫助和啟發,其價值則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在我個人看來,開展中國曆代貨幣地理研究是一項“前人之所未及就,而後世之所不可無”的事業,是不容再事稍緩的了。

  參考文獻:

  [1]國語:楚語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2]張迪祥.淺議經濟地理學的物件、性質和任務[J].武漢大學學報,(4).

  [3]肖星.略論政治地理學的研究物件、內容和任務[J].甘肅社會科學,1993,(7).

  [4]鍾起端.貨幣結構分析[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88.

  [5]黃成.中國古代貨幣與中國文化[J].浙江學刊,1991,(4).

  [6]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7]曉兵.馬克思的貨幣作用理論之實證考察[J].理論探討,1990,(5).

  [8]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葉世昌.錢幣學和貨幣史[J].中國錢幣,1991,(1).

  [10]江春.現代西方貨幣金融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11]吳曉明.馬克思主義關於地理環境作用的基本理論[J].復旦大學學報,1992,(6).

  [12]施兵超.新中國金融思想史[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13]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