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語在課堂教學語言中的應用謅議論文
模糊限制語在課堂教學語言中的應用謅議論文
摘要:模糊限制語是課堂教學語言中常用的一門藝術。文章介紹了模糊限制語的基本理論,闡述了模糊限制語在課堂教學語言中的功能。
關鍵詞:模糊限制語;課堂教學語言
在今天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除了簡單的教授外,更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如何成功地引導學生配合教學活動,同時又保持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氣氛融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課堂用語顯得尤為重要。模糊限制語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使教師的語言顯得禮貌得體,同時減輕學生的課堂壓力,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並保證教學效果。
一、模糊限制語概述
模糊限制語屬於模糊語言的範疇。1965年美國加利福利亞太學L.A、Zaden教授發表的《模糊集》(Fuzzy Sets)促進了一系列有關模糊學科的`誕生,如模糊邏輯、模糊數學等。1972年著名語言學家Lakoff開始對模糊現象進行研究並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語這個概念: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此後,模糊理論在許多領域都得到應用,模糊語言也隨之產生併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模糊限制語的分類
從語法角度來看,L.Zaden將模糊限制語分為四類。第一類,某些形容詞、副詞,如very,usually,recently,somewhere等。第二類,在某些詞後加上“ish”,“likely”,“-ly”等字尾構成模糊限制語,如reddish,sweetish,manly,childlikely等。第三類,表示說話者對事情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的詞,如as if,as thought,so- - - that等。第四類,說話者在表述自己意見時,為了顯示更加有禮貌而採用的某些句式,如I think,I guess,it seems to me等。從語用功能角度來看,E.F.Prince及其同事J.Frader和C.Bosk把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s)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shields)。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可以透過其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涉及範圍對話題內容進行修正。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不改變話語結構的原意,用於指出話語是說話人或第三者的看法,使語氣趨於緩和。
三、模糊限制語在課堂語言中的應用
課堂教學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為了提高教師教的藝術性和學生學的效果,使用模糊限制語教學顯得非常必要。
(一)緩解學生緊張的壓力
通常來講,無論社會地位、知識水平還是權利分配,教師與學生都處於不平等關係。特別是課堂提問或開展互動活動時,教師都會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而這些要求不能以命令式的語氣,以避免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壓力。如:
(1)I think you have got the answer, would you like to speak it out
(2) 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一般來說,要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學生都會感到緊張。例子(1)中,I think屬於直接緩和語,使語氣得以緩和。例子(2)中could表示一種建議,學生對於回答這一問題就留有較大的餘地,這就減輕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壓力。
(二)增加表達的準確性和信服力
模糊限制語有提高話語準確性、使話語更可靠,客觀的功能。在英語課堂中,教師通常會解釋一些詞的含義或闡述一種文化現象,使用模糊限制語使得教師的話語有根據,更有說服力。如在解釋“honest”這個詞時,教師用了這樣一個句式:
(3) According to Oxford Dictionary, honest means not tellinglies, not cheating or stealing and straightforward.
在這個句子中,教師用了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according to”,說明這不是教師主觀臆造的解釋,而是來自權威的牛津詞典,這就使得對這個詞的解釋更值得信服,具有權威性。
(三)增強語言表達的委婉性
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有時會有錯誤或偏離題目原意,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時教師應委婉地指出錯誤,以免引起學生的牴觸情緒和消極態度。如:
(4)I'm afraid you had better think about it again.
例句中用了I'm afraid體現出教師沒有采用正面否定的態度評價學生的回答,減輕了學生由於回答不夠正確而出現的尷尬情緒,保護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四、結語
本文簡要對模糊限制語的基本理論進行了闡述,並解釋了模糊限制語在教師課堂語言中的作用。掌握模糊限制語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技巧,能充分把握英語教學的規律和關鍵,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段恩香,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J],2004.4
[2] 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A]. In D.Hockney, W. Harper and B.Freed, Do-drecht( eds.).1972.
[3]陳治安,冉永平,模糊限制詞語及其語用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5,(1).
[4]冉永平,言語交際中的FTA現象與調控策略[J],重慶大學學報,1996,(2).
[5]徐英,外語課堂教師禮貌情況調查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1).
[6]董嬋,模糊限制語在教師課堂語言中的應用,http://www.zjxzlt. com/mdex. php? type= 3&flowid= 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