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的議論文範文

實踐出真知的議論文範文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這話一點不錯,一個人知識再豐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實踐,也只能坐守老底,幹不成大事業。

  我們對於歷史上的長平之戰並不陌生。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秦全部活埋,堪稱世間悲劇,原因也只是在於用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才讓歷史留下了遺憾的一筆,假使趙王善於用人,用的是廉頗而不是趙括,我想歷史將會改寫。這是血的教訓,我們應時刻銘記在心,時刻警告自己,要善於實踐。

  蘇東坡寫過一篇《日喻》,說的是:一個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陽為何物,問“有目者”。有人告訴他太陽像銅盤,並敲了敲銅盤讓他聽;過幾天,盲人聽到鐘聲,就認為是太陽。又有人告訴分太陽的光芒像蠟燭,並讓他摸了摸蠟燭,過幾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為是太陽。蘇東坡在文章中還說,南方有一種“沒人”,能長時間潛在水中,只因為他“日與水居”。“得於水道”,所以“七歲能涉,十歲能遊”,十五歲就能“沒”了。假如北方一名“從不識水”的勇士來找“沒人”學“沒”,“沒人”給他講得再好,他“沒”到水裡也只有死路一條。

  魯班被茅草上的小細齒割破手指還發現蝗蟲的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細齒。魯班從中得到啟發,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蟲的細齒,來做一件邊緣帶有細齒的工具,用它來鋸樹,豈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嗎?魯班忘記疼痛,轉身下山,做起試驗來。在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了一把帶有許多細齒的鐵條。他將這件工具拿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子就這樣發明了。這個故事雖說是傳說,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紅的兩位京劇演員,一次,兩人在東西兩座戲臺上演同一出戏來競技。兩人扮演的都是奸相嚴嵩。結果觀看馬伶演出的觀眾逐漸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馬伶含羞而退。他連夜出走,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顧秉謙的門下當了一名差役。因為顧秉謙與嚴嵩都是一樣的奸臣,馬伶悉心伺候,更細心揣摩顧宰相的行為舉止。三年過後,馬伶回到金陵,與李伶相約再行競技。結果李伶的觀眾都成了馬伶的戲迷,他們被馬伶惟妙惟肖、行神兼備的.表演所折服。正是馬伶長達三年的實踐活動,為他贏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穿過歷史的長河,讓我們回到現在。

  他用實踐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透過實踐人們發現無產階級才是領導人民取得政權的核心力量;透過實踐人們逐漸淘汰了舊的社會工具,使得人類社會不段向前發展。

  古往今來,哪個成才的人沒有經過實踐。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泡進行了上千次實驗;法拉第為了得到磁與電之間的關係,不也是一次次實踐得來的嗎?無數的客觀事實證明,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只有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實踐離不開正確理論的指導,否則在實踐中就會迷失方向,無所適從。故此,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認認真真學習,紮紮實實做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