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3000字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3000字

  當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時,心有慼慼,欣欣然嚮往。李老師的講述不是刻板的學說,而以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為例,讓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與虔誠,博愛與偉大;也讓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動著。

  人說書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正是對李鎮西老師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詮釋。它展示了李老師教育的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案例,是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智慧的精華。一句句樸實中浸著詩意的句子,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熾熱的忠誠。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著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說自己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李老師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為“最好”都是相對的,它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理想。然而每個人心中對理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雖說我們無法做到“最好”,可我們卻可以做到更好。我們經常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地去戰勝自己,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起時,我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

  在現實的工作當中,我們需要怎樣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一、愛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一生。”這句話也是李老師的最好印證。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是充滿人情味……”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那種關愛,讓學生在關愛中學習、成長,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快樂。有的老師卻為了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的尊嚴,卻在不經意中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只能讓學生越來越疏遠,感情也越來越生疏。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通道;愛,是創造最佳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所以,我們要時時地保持著一顆愛心,要嘗試著放下自己心中所謂的尊嚴,多以學生的視角同他們零距離接觸,要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去贏得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愛同時也是一種責任,而非一年、兩年短時間的愛。然而,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必然包含著愛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把對學生的那種有限時間的愛稱作“小愛”的話,那麼李老師賦予學生的愛就應該稱作“大愛”,我們的愛需要學習李老師那種“大愛”,要有時間的深度和空間的廣度,讓讓我們的愛延伸到學生的一生和學習中的方方面面。

  二、自我反思

  讀完李老師的書,我們會期望成為李老師樣樣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功底深厚的大師。在他的書中,教育名言隨處可見,教育理論,他都能隨手拈來。我們既要學習李老師的博學,也要學習他的細緻入微。其中最讓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熱愛讀書與反思。透過讀書,我們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品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養。讀一本好書,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收穫知識,還可以受到心靈的洗禮。要成為一名好老師,多讀書,提升自己基本素養,這些都是最起碼要求。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理論修養,我們很難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是分不開的。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了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結合工作的現實去思考、總結,這樣,我們就會在讀書與思考中逐漸成長起來。

  三、善於研究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是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的研究精神,積極主動的將遇到的一個個問題都當做科研的課題,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做研究物件來看待。這樣,當面對那些“後進生”、“考試作弊”、“早戀”等各種問題的學生時,心態就會平靜下來,用解決矛盾的心態去研究,對孩子們的教育也就從容了。

  對於一線老師來說,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正如李老師所說,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應該高興,因為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天都有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頓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將教育中的難題看作研究的樂趣,學習他執著的研究精神。為此我們注意轉換角色,使自己從一名教育者向一名研究型學者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境界的.提升,是我們通向教育自由境界的階梯。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心態,一種激情的行動,一種對慾望的放棄,一種對理想的宣言。將我們的愛賦予到教育過程中去,不斷的研究與反思,超越自我,我堅信,我就是最好的老師!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一口氣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讀畢,感觸頗豐。因為李校長的很多觀點我都很贊同,讀他的書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對話,是那樣的樸實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內心在交流,是那樣的真實而心動。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從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音樂老師!

  翻開序言,裡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話,忍不住摘抄下來留作自勉:“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是呀,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一直以來我都很自卑,認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別人,唱、彈、跳、吹、拉什麼都不行,還阿Q似的安慰自己不是學專業的。雖然我也曾努力過,雖然我也曾迷茫過,雖然和別人比我也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讀了李老師的這本書後,我可以自信的對自己說,和昨天的我比,我在進步,我在超越,今後我要做得更好!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校長對教育工作無比赤誠,對學生無比熱愛的一顆教育者的心。而這種愛心成就了他的輝煌。愛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注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愛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愛孩子就應該尊重每一位孩子學習音樂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愛孩子就應該讓每一位孩子喜歡音樂,喜歡音樂課,讓音樂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