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為什麼是弧形綵帶作文
彩虹為什麼是弧形綵帶作文
我在班上發出了號召:希望同學們對自己身邊、周圍遇到的各種自然現象、生活現象認真思考、提出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解決相關的問題,然後,將研究結果寫成小論文或做出相應的成品。 那時,我還不知道“研究性學習的思想”,也不瞭解“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過程。我只是感覺到:如果學生沒有對目前還不清楚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實踐,很難寫出有自己獨特發現的科技小論文。由於當時完全是一種自願的課外活動,加上為了參加競賽,我只是利用課餘時間,對個別學生進行了指導。楊小明是其中的一個。 在前期的“提出問題、確定研究問題”過程中,楊小明提出了一個當時讓我也感到困惑的問題——“老師,彩虹為什麼是圓形的綵帶呢?”那時,他還沒有掌握“弧形”的概念,把弧形說成了圓形。我的腦子裡立刻呈現出了“呈弧形綵帶狀”的彩虹的美麗景色。這孩子真不錯,我看彩虹20多年,竟然沒有想過“為什麼?”按照當時我指導其他學生的思路,只要學生從能夠生活實踐中提出問題,我基本上可以給他結論或告訴他從哪裡去找到結論,然後,讓他在用事實說明一下,小論文就本上就完成了。但是,楊小明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一下子犯了難:是啊,為什麼它是弧形的綵帶呢?對學生來講,這是兩個問題——弧形、綵帶。對我來講,一個半問題——為什麼是弧形的,我解釋不了,至於為什麼是綵帶,或許能夠用“光的分解”來解釋,圖透鏡(小水滴)是否具有“分解光”的特性,我實在不清楚了。 “這樣吧,週六下午,咱們到圖書館去一趟。”我對楊小明說。 我們到了當時的縣圖書館。圖書館內的館藏很少,除了《十萬個為什麼》再沒有什麼“光學物理”方面的書。我們師生二人翻呀翻,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沒有結論。 孩子看著我,發愁了:“老師,怎麼辦?”“走,咱們到新華書店。”我用腳踏車馱著學生,來到了新華書店。書店裡有很多熟人,我說明了情況,他們讓我和學生到櫃檯裡面去差。我負責找可能有光學知識、通俗科普方面的書,學生負責翻書查詢,然後,我再複查。 天漸漸黑下來了。我的眼睛都有些發酸了。但是,我們硬是沒有從各類物理教材、科普讀物中找到關於“光、鏡、彩虹之間關係”的內容。 正在犯難之際,我忽然想到了一位高中的物理老師——就在城裡,住中學的家屬院。它原來是教研室的教研員。在剛畢業時,我在當時的文教局呆過一段時間,跟他熟悉。 “明天,我們去城關中學,找高中的物理老師。好嗎?” 星期日,楊小明早早來到我家。我們一起來到了城關中學。很巧,在中學門口,我們正好遇到了這位已有20多年教齡的高中物理老師。我們向他講情了我們的問題。他想了想:“讓我解釋這個問題,還真有點難為我。不過,我好像在那本書上見過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有一本書。這樣,到我辦公室,我們查一查。”但,我們高興的期盼很快成了肥皂泡——他沒有能夠給我們找到那份資料。 我們悻悻的往回走。我看看學生,他只是在望著我,什麼都不說(在那時,我是很威嚴的,我不說怎麼辦,他怎麼敢說什麼呢?如果是現在,我一定會問他有什麼想法,)“水滴。。。。。。透鏡。。。。。。光。。。。。。分解。。。。。。”回家的路上,我的腦子裡翻來覆去地思考著這幾個詞,拼命想找出他們之間的聯絡。 “這樣,回家咱們再想想,能跟誰問就跟誰問,看會不會有什麼結論。對了,我那兒有高中的物理,你試者看一看其中的光學部分,如讀不懂,向父母和你姐姐請教一下。”一晃,又到週六了。“小明,有什麼新想法了嗎?” “老師,還沒有。但是,這幾天我看了您給我的一些光學書,姐姐給我講了有關的知識。我想,能不能說水滴就是凸透鏡?但,書上沒講弧形,也沒講綵帶呀?” 水滴!圖透鏡!我的腦子裡亮了一下。“明天上午,咋們做試驗。”我從學校的儀器室裡借了一個凸透鏡,一個三稜鏡。 週日上午,陽光很好。我來到了楊小明的家中。他父母出去了,姐姐在學校補課。正好,沒誰幹擾。我們先做“光的分解試驗”,很成功,小明馬上理解了“稜鏡能講光分解成帶狀七色”的原理。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呀?水滴畢竟不是三稜鏡。我們拿著,沒目的'地隔著他想四處看。我看了一會,目標落到了遠處的房簷。嗯?房簷怎麼了?“小明,拿著凸透鏡,看遠處的房簷!”楊小明面向房簷,把凸透鏡,放在了眼前。“發現什麼了嗎?”“房簷彎了,而且,老師,好像邊沿部分,也有七色的光!”他非常興奮。“我們再看看別的地方。”於是,我們舉著凸透鏡,看遠處的牆沿、架子。。。。。。凡是能在眼前的凸透鏡中“形成平行入射光線”的物體,我們都作為目標仔細觀察。 “老師,凸透鏡能夠使光線發生彎折。好像,也能分解光!”楊小明興奮地叫了起來。 。。。。。。。 終於,楊小明的小論文《彩虹為什麼是弧形的綵帶》完成了。他用我們的試驗,講情了這樣的道理:“小水滴可以看成凸透鏡。雨後的天空佈滿了無數的凸透鏡,促成了一面打的凸透鏡。凸透鏡能夠使平行入射的光線發生彎折,也能將光分解成七色。” 這樣解釋科學嗎?再一次請教了高中的物理老師。他點點頭:可能是這樣。唐山市中小學生科技小論文、小發明競賽揭曉了。楊小明的小論文的了二等獎,並且,他到會上進行了論文答辯。 事情已經過去16年了。今天再來分析那次指導經歷,我突然發現:那次個性化的作文指導,對我們按照新的課程標準來指導學生學習、作文,竟有很多的啟示。
第一:關於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小學生可以研究進行研究性學習嗎?答案是肯定的。在16年前,各方面條件(包括我這個老師)都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四年級的小學生,就已經能夠涉獵到“高中物理”這樣的知識層次。為了解決他感興趣、他關心的問題,再深奧的知識,恐怕也能用他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而且,前人沒有答案的(起碼在他能涉獵到的範圍內),他們能夠用透過實踐、觀察、試驗、閱讀,對問題進行“自己的解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真實的“類似科學家做研究”的科學探索過程。實踐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第二、作文源於生活,源與創造。學生只有在生活中,特別是在他們的創造性的探究活動中,才會有所發現、有所真實的經歷,有所真實的體驗。這時,他們不但有話可說,而且,他們獨特的發現,是他們發表的極大心裡動力,這時,學生才真正能夠“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同時,這樣的作文指導,學生真實地經歷了作文的整個過程(不僅僅侷限於寫),在過程中,他們學到了寫好作文需要的方方面面的東西。
第三、課程整合的理念。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理念是課程的整合。如何整合?上面的這一次作文教學經歷能否告訴我們:作文教學,是不是可以跟“綜合實踐活動”、跟“校本課程”、跟“科學、品德與生活”等相互整合呢?我個人的觀點是:能。而且,去年在華東師範大學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小學語文班的培訓時,我將之確定為研究課題。 第四、文體多樣化。小學作文教學,應該以什麼文體為主?過去,我們是以記敘文為主。修訂的大綱、新的課程標準,已經不再提“以記敘文為主了”,是既要倡導“多樣文體”、“注重實際應用”的理念。這樣,才能切實解放思想,把作文變成學生終身有用的東西。那麼,今後的作文教學,教師首先應該明確的一個問題就是——讓作文為學生的表達交際服務,切實是作文成為學生表達交際的工具。 當然,按照課程改革的理念,16年前的那次指導,限於條件、水平、觀念等方面,問題同樣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 首先:為寫才開展相關的活動。現在看來,我們作文的價值僅僅是為了寫嗎?因此,教育目標觀的轉變,是實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一點。其次,在學生的實踐探索過程中,教師是主研,學生成了配角。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敗,學生觀轉變是重要的因素。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如何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這是當前的教學所提倡的。 再次:在當前班級授課制情況下,教師不可能只指導一個人。我們開展各種研究性實踐活動的活動,教師怎麼組織指導?合作學習方式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在當時,教師的頭腦裡還沒有這樣的觀念呢。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應該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