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讀後感範文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範文
我們大腦有說不清楚的侷限: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瞭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瞭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當我們回顧以往時,由於後見之明,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因此我們變得過於自信。
——《思考,快與慢》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集所有行為經濟學的一本書,作者用了各種實驗來反映出我們生活中做的各種決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決策,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行為當中的規律,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習慣。
書中把我們的思維分成兩個系統: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其中自主系統的執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耗力系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統引起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時,耗力系統便會接手難題。自主系統在熟悉情境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作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自主系統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易犯系統性錯誤。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於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自主系統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即我們無法關閉它。
而耗力系統的典型特徵表現在其各項活動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卻很懶惰,不願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關重要的任務卻只有耗力系統才能執行,因為這些任務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統產生的直覺和衝動,比如人們在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時候,首先是自主系統的衝動,然後才會是耗力系統的控制冷靜,再比如股市投資中人們的追漲殺跌的衝動,是來自於自主系統,冷靜之後的抉擇才是來自於耗力系統。
舉個例子來說:一支球棒跟一顆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請問一顆球是多少錢?
很簡單的一道題目,但是按照系統一的直覺,好多人應該會直接說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統二仔細想想,就發現正確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設計彷彿是我們受到了控制,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儘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最省力法則能成為法則。比如書中要求受試者一邊看能引起感情共鳴的電影,一邊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都會讓人或多或少不開心,這樣相當於關注兩個任務。人潛意識中反而會想著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當你的認知、情感、或身體這些不同形式集中於一個任務,那麼會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專注的力量。
通常常見的無意識的系統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所以佛家說要不迎不拒)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的直覺性判斷結果。這也就說明了引子裡說的話,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的思考系統因此就會決定了我們做的投資決策,例如我們都比較喜歡確定的獲利,但遇到壞的選擇,多半會更願意去冒險。
你會選擇確定拿到900元,或著90%的機會拿到1000元?
你會選擇確定失去900元,或著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結果多數人都選擇確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再比如當我們的股票有盈利的時候,多數人傾向賣出,尤其是獲利比較豐厚的時候,但是當我們虧損時候,就會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價,因為當虧損實現之後會產生後悔或錯誤的感覺。這種直覺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決策。
上面的幾個例子也只是管中窺豹,書中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實驗,指出了什麼時候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工作種做出更好的決策,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