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通用20篇)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通用2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
《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本史詩鉅製,我讀了三個多月,每一次讀都不勝的感慨,這本書所帶給我的震撼。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也許我的詞語匱乏,不足以來謳歌羅曼羅蘭的偉大,是他帶著我們走向了精神社會更高的層面。誠如譯者傅雷所講:“《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說,應當說:不止是一部小說,而是人類一部偉大的史詩。它所描繪歌詠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經歷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界的戰跡。它是千萬生靈的一面鏡子,是古今中外英雄聖哲的一部歷險記,是貝多芬式的一闋大交響樂。願讀者以虔敬的心情來開啟這部寶典罷!”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小說,帶給我內心源源不斷的力量和感動。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小克利斯朵夫的可愛和編織童話故事的能力所吸引,也許一開始作者就讓我們去了解一個孤獨的心是如何的成大,萊茵河的星辰和草地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小時候最親切的東西,老祖父很喜歡小克利斯朵夫,向他灌輸了不少英雄創造世界的觀念,這使他從小就產生了要當大人物的想法,可憐的老祖父在的兒子身上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卻神氣的發現小克里斯多夫早熟的音樂才能,為他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開始,面對家道越來越貧困的境地,小約翰克里斯多夫從小就養成了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在這兒不得不提米希爾,小約翰的父親,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很可惡,沒有責任,很討厭,可是當我們看到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失去了愛人,看穿了周圍虛偽的面孔的時候,也和他父親一樣的時候,我們不能不體會到,他父親是一個英雄式的悲劇人物,是那個時代最鮮明的產物,魯伊莎像所有天下的母親一樣,愛著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這樣平凡而普通的人,內心湧動的感情,是不為人知的。也許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個啟航星。只有你遇到了,才會看到未來是美好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啟航星是高脫伏烈特,當他們坐在萊茵河畔聽著風聲,哼著古老的歌調的時候,約翰。克利斯朵夫心靈的另一扇窗打開了。當他迷失自我,醉倒在街邊的時候,是高脫伏烈特的一句“米希爾,你就是米希爾”喚醒了在父親墳前跪著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怎麼來評價這個依流浪為樂,客死他鄉的大智若愚的高脫伏烈特呢。我只能抱以崇敬的心向他致敬。
年齡的增長也代表著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情。當曖昧的情感只需要一個方向的時候,那便同性的友誼也可能轉換為愛情,成熟需要一個標誌,薩日娜的出現就是這個轉折點,也許靜靜的就好,留在心底裡最溫存的感覺,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的死給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留在心底永久的遺憾,也許每個人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有過,正如羅曼羅蘭寫到的“克里斯朵夫也知道,在他心靈深處有一個不受攻擊的隱秘的地方,牢牢地儲存著薩皮納的影子。那是生命的狂流衝不掉的。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愛人的墳墓。他們在其中成年累月地睡著,什麼也不來驚醒他們,可是早晚有一天,我們知道的,墓穴會重新開啟。死者會從墳墓裡出來,用她褪色的嘴唇向愛人微笑;她們原來潛伏在愛人胸中,像兒童睡在母腹裡一樣。” 人生就是這樣,他的感情也得到了新生,阿達的出現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真正的明白,愛情需要找一個共同建設的堡壘,而不是一個人去建造,一個人搞破壞。然而真正的苦難是他不得不踏上離鄉的火車,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離開過家鄉。這樣複雜的心情我想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如今是輪到克利斯朵夫來經歷這些途程了;他已經踏上前人的舊路。淚眼晶瑩,他望著不得不訣別的鄉土隱沒在雲霧裡……早先他不是渴望離鄉的嗎?——是的,但一朝真的走了出來,又覺得心碎腸斷。人非禽獸,怎麼能遠離故土而無動於衷呢?苦也罷,樂也罷,你總是跟它一平生活過來的;鄉土是你的伴侶,是你的母親:你在她心中睡過,在她懷裡躺過,深深愛過的”
在巴黎和在德國的日子是不 一樣,在經歷了童年的貧困,青年愛情的曲折,流浪他鄉的無奈,似乎幸運永遠與克利斯朵夫無緣,可是他並不因此被打倒,而是不斷的前行, 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所以在你要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消你能不斷的自拔與更新,就這樣,他儲存著自己最真的一面,怕他和世俗一樣,慢慢消失。
約翰。克利斯朵夫遇到了他人生的知己——奧裡維,這是他一輩子最寶貴的財富,是他性格的互補,提到他,不擴音到他的姐姐安多納德,她是這本書裡最堅強的最偉大的女性,把一生的信仰和愛給了弟弟,也是約翰。克利斯朵夫這輩子難以忘懷的人,一個人的愛情往往就發生在一瞬間,從他們第一次相遇便這樣註定,他們的愛情將藏在心底,苦難給了安多納德一顆孤獨和隱忍的心,使她忘掉了自己,這是她的悲哀,可是誰能不說她是高尚的呢。奧裡維的出現是代表了巴黎的先進思想文化,也是克里斯多夫人生的有一份財富,他的死,給克里斯多夫的打擊如同自己死掉,作者曾經在奧裡維去世後這樣寫到:人生的苦難是不能得一知己。有些同伴,有些萍水相逢的熟人,那或許還可能。大家把朋友這個名稱隨便濫用了,其實一個人一生只能有一個朋友。而這還是很少的人所能有的福氣。這種幸福太美滿,一朝得而復失的時候你簡直活不下去。它無形中充實了你的生活。它消滅了,生活就變得空虛:不但喪失了所愛的人,並且喪失了一切愛的意義。就是這樣,約翰。克利斯朵夫迷失了,陷入了一場情慾的陷阱,恰巧真正愛他的人出現拉了他一把,格拉奇亞是一顆偉大的心不在孤獨,記得我在讀到格拉奇亞在背後幫助克利斯朵夫的時候,我突然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便是,你孤獨的時候,不知道有一個人在想著你,念著你,幫助你,所以偉大的人是永遠不會孤獨的,她的出現使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再次泛起波瀾,儘管沒有結合在一起可是他們的生命已經連在一起,人生最值得珍視的是,遇到了一個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扶手到老。當格拉奇犽亞突然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再像奧裡維去世那樣感情衝動,而是很安靜的面對一切。
我們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這些人點綴了我們的生命,我們也點綴了他們的生命,過客和走進生命的人都值得珍視,在克利斯朵夫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人,在他最後彌留之際都在向他微笑,薩日娜,蘇茲老人,高烈伏加特,阿達,亞諾夫妻,阿娜。正如古教堂聖者克利斯朵夫像下的拉丁銘文:當你見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將死而不死於惡死之日。他帶著我們走向了一個精神的世界,使我們不至於迷失在腳下的路上。
每個人都要輪到去登上千古長存的受難的高崗。每個人都要遇到千古不滅的痛苦,抱著沒有希望的希望。每個人都要追隨著抗拒過死,否認過死,而終於不得不死的人。當克里斯度多夫在彌留之際,我的眼淚禁不住的留下來了,從孩提到成人,最後到死亡,我相信每位讀者見證了一個偉大的孤獨的靈魂在人世間裡如何戰鬥。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我都會想起他,我深信,他的生命將永遠不會凋謝。有一天我也老了,睡意沉沉,回想起曾經這樣的一個強者,我是否可以告訴自己:是否像他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戰鬥過。約翰。克利斯朵夫強烈的反抗精神和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氣概是值得我們正在迷失的青年學習的,這樣一個英雄的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更多的是思考。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2
我欣賞《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什麼呢?很多,比如情節,比如人物,比如語言。但是,許多時候,讀書不是讀情節,不是讀語言,只是讀一種感覺,一種感受,一種能撼動你心的真情。我從克里斯朵夫的世界裡,感受著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這是一種普遍的昇華了的美,是平常生活裡壓抑了的美。這種美在每個人的心裡,在心靈深處,在許多人渴望的世界裡。人是多麼孤獨的動物啊,然而有時又是多麼熱鬧。
現在這個年齡,重讀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時讀它不一樣了。然而,它還是好,那麼好,令我深深讀進去,令我感慨,流淚,反思。當然,我關注的內容、細節已經變了。然而,一個人的歷程裡,總會有一些東西能夠激起你的共鳴,讓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誠、坦蕩、執著、堅強、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雖然他有一個孤獨的靈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他把風聲、水聲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聲響融入在他的音樂裡,對音樂產生強烈的情感,雖然他才10幾歲就要承擔起養家的重任,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對音樂的追求,雖然所有世人對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捲入一場鬥爭而被通緝,被迫流亡法國。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對音樂產生了更強烈的情感,他的音樂造詣更深了。
反過來看看我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長笛,雖然有良好的環境好老師,但有時怕吃辛苦,能少練的就少練,反過來看看約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國的時候,為了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寧可餓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屈服,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境界啊!當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個默默無聞、落魄音樂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們爭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對這一切,一點都不驕傲。顯示了他的平凡和偉大。讀完這本書,讓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棄、不自卑的面對逆境和困苦;不驕不燥的面對成績;用情之真,愛之切的心態去面對友誼。我相信,伴隨約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樂,從今之後,也會伴隨著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相信,音樂不僅讓約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變得絢爛迷人,也會讓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約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英雄就是從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淪。他的生命是為著自己的理想而點燃,他的一切是為了追求而執著。 此外,他一生的桀驁不馴,我認為也相當鼓舞人。永不放棄的抗爭,與無時無刻的激情,到了老年無我兩忘的恬靜,都令人神往!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3
這篇主要想說說我讀這本《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感想,因為實力不夠,粗讀一遍沒辦法把評論寫得自己滿意,但畢竟是很鮮活的感想,又不吐不快。
如果我不接觸《約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體驗,內心隱秘的東西,還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激發出來。可是讀書的過程,作家用嫻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細緻入微的筆法,竟一點點把你那些精神上的核心級別的東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識到生命在甦醒的感覺。
羅曼羅蘭出色的群像塑造能力,讓整本書呈現出一種強有力的藝術氛圍,你讀的過程已經不再單純認為這僅僅是一部小說,而是一部活的歷史,那些角色都真實存在過。
克利斯朵夫想要離開家鄉外出闖蕩的時候,他的母親不同意,他的兩個弟弟也趁機出來抨擊他們的哥哥,說他不孝順,其實他這兩個弟弟才是不孝。他的媽媽整天向他訴苦,就怕他離開。甚至她還用錯了方法,她向鄰居抱怨克利斯朵夫不孝順,結果鄰居們也說他不孝,簡直把他氣死了。後來克利斯朵夫不得不逃亡到法國,他們倆又和解了,克利斯朵夫常常寫信回家,老母親也寫簡單的回信。在老母親覺得自己不行了的時候,克利斯朵夫不顧被捕的風險,硬是回家見了媽媽最後一面。
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中有幾段感情,但是都沒有發展到結婚,這真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如果說他初戀的女孩不值得他愛,他愛過的單身母親也配不上他,那個傻傻的阿達更是一個笑話,那麼他後來遇到幾個人都有幾分可惜。
你開始真正稱得上審視你的內心。因為克里斯多夫奮鬥的一生所遇到的艱難險阻你基本也會遇到或者正在經歷抑或早已傷痕累累,羅曼羅蘭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謀而合。一旦你開始產生共鳴,你便接著開始接納那種思想。於是凡不夠作者崇尚的標準的,在作者價值觀中,不符合對應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統統被你拿來與自身做對比,然後在這個過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
當你見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將死而不死於惡死之日。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之於我的理解,我覺得當讀者瞭解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應該能從他的遭遇裡看到希望,勇敢的克利斯朵夫會給你啟示,讓你能夠正直地走自己的路。克利斯朵夫也是在生活的磨礪下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既能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又能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是一條戰鬥者之路,也是一條強者之路。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4
他出生在萊茵河畔的音樂世家,對應音樂有著過人的天賦,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響,對音樂產生了強烈的情感。他很堅強,才十多歲就要養家餬口,在這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中,他的音樂造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卻不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獨。最終他因捲入一場鬥爭而被通緝,被迫流亡法國 。
在法國,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樂才華,同樣,他們對克里斯多夫堅持自己的風格不為理解。因此,他四處碰壁,生活落魄。一個流落他鄉的天才,寧可餓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屈服,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情操啊!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個高尚的靈魂,有一種遇挫不怕,創作不休的精神。這就夠了,英雄不是沒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沒有被它俘虜罷了。
約翰-曼希沃,從小也是個音樂天才,深受父親愛戴,對他肆意放縱,不管不顧,使他養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為了給父母作對,便娶了一個僕人的女兒,但是對她毫無感情基礎,婚後無法面對現實的他只能依靠嗜酒來醫學專用自己,他不是無惡不赦的,只是比較懦弱,只能透過這種辦法來逃避自己的內心。
而我,現在只是一個小學生,在父母的驕縱下幸福地生活著。偶爾學習上遇到問題,自己都不動腦筋,有困難就想退縮。現在看來,我是多麼應該自己獨立面對問題或者困難,想辦法解決呀!
即使讀過這本書,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克里斯多夫所處的時代和國情,但是至少他教會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縮,不能屈服於挫折;不能放棄夢想,放棄希望,放棄憧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坦然面對一切可能到來的困難或挫折,才能使我們的未來更精彩!
《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書在中國青年中曾發生巨大影響,可是,也遭到過蠻橫無理的批判。長期以來我們把人性、人道主義當做反動的東西加以唾棄。這部書中描寫人性和人道主義偉大的篇章,如“安多納德”及其他關於愛情、友誼、親情的章節,都被指為資產階級腐朽感情。記得有人指斥這部書裡所描述的無非是愛情、友誼、親情,而這些只不過是資產階級貨色。這一段歷史至今還記得。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5
最近在讀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是爸爸買來的書,厚厚的兩大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之前也知道這是一部名著,但是沒讀過,見了這麼厚厚的書,有點發怯。但是羅曼羅蘭寫得,而且是傅雷翻譯的,想想書的質量應該很高,於是開始讀。
讀了百十頁,真的覺得不愧是經典名著呀,很多人類的共同之心,都很清楚細緻地表達了出來,讓人覺得非常感動,很有共鳴,應該是以貝多芬為人物原型,很詳盡地描寫了他的人生歷程。但是,這是一本很莊嚴的書,寫得用心,力透紙背,因此讀者也需要很恭敬地去閱讀,而且人物命途多舛,讀起來心始終是懸著的,很相較於輕鬆的書籍,我讀得很累心,於是把它又擱置了幾個月,最近又重新拾起,繼續讀起來。
今天讀到約翰克里斯多夫和蘇茲的友情,真的令人動容。只想說不愧為經典之作!當克利斯朵夫在孤立無援、四面楚歌的情況下,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蘇茲,並打算去找蘇茲,從蘇茲得知克利斯朵夫要來,就迫不及待告訴朋友,到急急忙忙去車高中生作文等克利斯朵夫反而錯過的失落(同時,克里斯多夫找到蘇茲家,卻沒有人,生氣而失望地在小城閒逛)。蘇茲回來發現克里斯多夫來過而未見,又全城尋找,最後兩人才相遇。蘇茲本來就年老體弱,但是遇到了克里斯多夫,他精神煥發,陪伴他走了很遠的路,而不願拂克里斯多夫的意,他用自己的一切去細緻入微地接待他,卻用盡他所有生命的氣力陪同克利斯朵夫,到後來默默過世也不遠打擾克里斯多夫。各種細節描寫,真的如在目前。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讀到它。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6
在奧裡維的眼裡只有雅葛麗娜時,克里斯多夫孤獨了。
他結識了一個新朋友———音樂家塞西爾,他稱她為‘夜鶯’。
她25歲左右,元氣滿滿,靠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換來小康的生活,她珍惜她得到的一切。
“她為人正直,合理,謙虛,精神很平衡,一無煩惱……”
她不相信男人,因為父親是個懦弱而懶惰的人,又有一個不成器的兄弟,只知道向家裡要錢。她有極高的音樂天分,但是她安分守己,沒有野心,老老實實地演奏,淡於名利。她和母親住的一起,很滿足。
她像是克里斯多夫的紅顏知己,也相愛著,但無關男女。
這是一個生命力很強的靈魂。
但是,這個看似高大、結實、快樂的姑娘也有了她的憂愁:因為奧裡維。有段時間,她頻繁出現在奧裡維家裡,和他們夫婦相伴,而這時候,這對夫妻的相處已經有了很多問題。
奧裡維自有一種近乎女性的魅力,對於塞西爾這樣一個富於母性又特別喜歡照顧別人的女人來說,自有吸引力,她苦惱著,隱瞞自己的心事,裝出快樂的樣子。塞西爾喜歡亞諾太太,這個看似柔弱的朋友成了她一時的'精神依靠。
塞西爾還是認清了自己的感情,她強大的內心幫助她勇敢地掙脫了這個枷鎖。
後來,她收養了奧裡維和雅葛麗娜的孩子:“塞西爾被這個借來的母性完全改變了;她顯得那麼年輕,快樂,細膩,溫柔。”
塞西爾精神上又恢復了從前的平靜,完成了自我救贖:“愛情的需要,如今在撫愛兒童的感情中得到了滿足。”
相較於雅葛麗娜,塞西爾無疑是幸運的。這幸運,也是她應得的。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7
他對音樂的興趣是由他祖父培養的,後來他父親發現了他的音樂愛好,於是天天逼他練琴。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雖然這讓他對音樂厭惡透頂,但同時音樂已佔據了他的內心世界。書中具體描寫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樂道路上對他的幫助,比如祖父留心隨時把孫子很長的曲調整理起來加入伴奏,取名為《童年遣興》。並幫他呈報宮廷開了專場音樂會,後來大公爵給了約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誇耀,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為他的成功音樂道路埋下伏筆。其實在整部小說中,作者卻沒有對約翰克里斯多夫的音樂作細節描寫,也沒有將音樂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層次上,這正是需要讀者需用心去閱讀其內涵。
曾經很多人說約翰克里斯多夫是貝多芬的化身,羅曼·羅蘭自己卻說約翰克里斯多夫是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為他所創造音樂增加了現實感。從書的開篇約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風和大鐘喚醒,而後,音樂又伴隨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脫俗、卓爾不群,幫他克服了人生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驚心動魄,可歌可泣,最終又輔佐他的心靈復歸平靜的大海,又使他順利抵達人生的彼岸,所以音樂在此書中佔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縱然我們無法擁有那超人的音樂天賦,但是我們能從他追尋音樂的道路中體會到自信、自強。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8
約翰克里斯多夫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是正義感和愛的合體,他的感情豐富多出於他特有的衝動和心腸太軟的弱點,得別是對待愛情上。先是學生彌娜,但是由於彌娜的母親的關係,兩人被迫分手,又是阿達的背叛,再是薩皮納和葛拉齊亞的離世,細數他的愛情經歷好像都是悲劇收場。愛情的打擊還未在內心平息,父親又醉死在溝裡,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與母親相依為命……
於是約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慶幸他消沉下去因為他是一個人,有肉體、有感覺、有靈魂的人,我又慶幸他沒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幫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說到他舅舅其實還有他的母親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親和他之間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筆的細節描寫,在中國歷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麼外國故事中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順之心也達到了超乎尋常的境界,特別是他冒著生面危險回國陪母親最後一晚,那一幕不知會牽動多少人的心絃,讓多少人的心靈顫動。當然在那不可忽視的親情中不會少了舅舅,雖然作者沒著力用事例印證約翰克里斯多夫對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愛,但是作者在字裡行間說明了舅舅在約翰克里斯多夫音樂、生活中的作用。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9
雖然叢書的開端一直到結尾,約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堅守的精神一直打動著我,那份堅持在中國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時候受人欺侮從來沒有屈服,而後來他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出於對音樂的尊重,竟然對一個唯一肯僱傭他並付給他豐厚薪水的公爵說“我絕不是您的奴隸,我愛說什麼就什麼!”他毅然辭去了那份優厚的工作。在音樂中他會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單純、寧靜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齊亞的愛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終葛拉齊亞還是先離他而去,讀到這裡也不盡讓人潸然淚下啊!
夜靜得出奇,只能聽到窗外呼嘯的狂風。合上《約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釋重負。或許我們不會有約翰克里斯多夫那麼艱苦的音樂生涯,也不會有約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運,雖然約翰克里斯多夫離我們遠去,但就如同羅曼·羅蘭所說“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這是精神的重生,像約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經奮鬥,曾經流淚,曾經創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鬥而生”,這句話一直會燃燒在每一個喜歡約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0
克拉夫脫,一個在貴族世界邊緣的家族,一個昔日風華榮耀而如今卻落魄到極致的家族,一個可悲的家族。克拉夫脫家族的祖孫三代,都是被現實所逼的可憐之人。
約翰-克利斯朵夫,他是幸運的,從小生在音樂世家,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和薰陶,再加上自身的音樂天賦,再年僅七歲的時候就擁有了一場自己的專屬音樂會,十三歲的時候便成為了親王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他是不幸的,沒有一個天真的無憂無慮的童年,並且有一個是嗜酒成性的父親,被生活所逼的他不得不在少年時期就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在外面受盡了世俗的折磨後,回到家還要忍受父親的胡鬧。他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理解他的處境,只能默默地獨自承受一切。他的孤獨,雖敗猶榮。
約翰-曼希沃,從小也是個音樂天才,深受父親愛戴,對他肆意放縱,不管不顧,使他養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為了給父母作對,便娶了一個僕人的女兒,但是對她毫無感情基礎,婚後無法面對現實的他只能依靠嗜酒來醫學專用自己,他不是無惡不赦的,只是比較懦弱,只能透過這種辦法來逃避自己的內心。
約翰-米希爾,由於無法面對落魄的現實,由於對過往的榮耀愈發追憶,那種強烈想過上流社會生活的情緒就越發強烈。所以在幾歲的孫子亂作的曲子中新增自己的成分,藉以使他那日後輝煌的孫子和世人不會忘記他。如他所盼望的那樣,他的孫兒十分爭氣,但卻不讓他省心,最後只能抱憾而終。臨死前,他從靈魂深處呼喊的名字竟然是“媽媽”.一個有兒孫的人,臨終前的每句話,按我們常人的理解所想應該是未了的心事或是對子孫的寄託,而他卻從靈魂深處呼喊出人的一生中最初喊出的名字。在面對生活的壓力及心靈的折磨,看透了世界本來的面目及所在社會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不過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時,從內心深處挖掘人生最初的真實,尋求母愛,希望能夠以出生的第一句純潔無瑕的話來安慰那顆疲憊而隨時都可以停止的心靈。人生就是如此,但有多少人能夠在追逐了一生之後會想要找回最初真實的自己呢?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1
《約翰克里斯多夫》可以說是一部經典著作,其作者羅曼羅蘭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也被成為跨越世紀的作家,並與奧地利傳記作家茨威格是好友。
小說講述了德國音樂神童約翰克里斯多夫傳奇的一生,從小出生貧苦的小約翰,因父親酗酒而屢遭毒打,他的父親原本是宮廷樂師,娶了妻子後落魄不已,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當時法國的現狀,小約翰的童年的是苦澀的,逃學,打架,充滿仇恨,但對從小具有音樂天賦的小約翰來說,是音樂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從父親和祖父那裡學習鋼琴,在當時小有名氣。長大後,約翰來到巴黎,感受法國的浪漫,法蘭西的音樂風情,小說最後說到:“歌頌生命,歌頌偉大!”使整篇小說主旨昇華。
讀一本書,你就像與一個知己在談話,用心靈去溝通,用文字詮釋偉大,當書中的言語對人有所觸動時,那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如果吸取,那對人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用的。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2
在父親去世前的那幾天,愛情的失意肆意的踐踏他引以為傲的理想。這便是現在的他,克里斯多夫,可以為了所謂的分手,連最愛的音樂也懶得提及,把自己裝進了自己編織的套子裡不想再面對這一切。
父親還是去世了,那面孔同祖父當年如出一轍,生前壯碩如牛死後如秋葉一片,此時的他,什麼愛情,什麼彌娜,什麼驕傲的摯愛的音樂,都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
他就那麼看著看著,彷彿看到了多年後的自己,由牙牙學語到化成一具屍體。哦,天哪,那該是怎樣悲慘一生,直到終結竟然沒有任何值得人們銘記自己無悔的事或人。那該是怎樣的虛無,抑或是怎樣的後悔,那僅有奏響華彩樂章的機會被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
“他看到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歌,無情的戰鬥。凡是要夠的上能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本能中那些至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慾望,曖昧的念頭,使你自己墮落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他看到自己差點兒墜入深淵,也看到幸福與愛情只是一時的欺罔,為的是叫你自己精神解體,自暴自棄。
與我,又何嘗不是又一個克里斯多夫。面對成長,事業,愛情,金錢,名利,這一切已經面臨將來也不可避免的業障,怎麼去處理,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答案已經不重要。做一種子,發好芽,每一片葉子都極盡豐滿,在最燦爛的時刻開出最耀眼絢爛的花朵。等到秋天結出累累碩果,即便是化作泥土也要滋養來年的希望。
是的,我已經發芽,正在努力吸取大地的滋養,長好每一片葉子,等待開出人生的第一朵花。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3
一個人想要成長,想要成熟,那麼最先發生轉變的就是思想。把自己腦海中所存有的一切事物重新審視、重新定論。毋庸置疑,小約翰克里斯多夫正處在整個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在經歷了兩次感情上的挫傷後,他還是對一切事物以一個嶄新的角度去思考,去評價。把他以前崇拜的、仰慕的、視為經典的曲目重新定位。這一次他把整個世界弄了個底朝天
他把舊時的經典曲目認為是保守的、迂腐的;把新出的曲目視為激進的,不合時宜的;把女歌唱家充滿情感的演奏視為矯揉造作;把指揮家的一成不變看做死板;把觀眾的鼓掌當做對低俗事物的信奉……一切的一切讓克里斯多夫覺得不爽,相對周圍的一切持批判的態度。當然他的事業,他的曲目,以經大不如從前了。但是這又怎麼樣?有誰能阻擋住他思想的轉變,思想的昇華。克里斯多夫的成熟,的成長。是阻擋不住的。他只是透過哪些批判來告示這個腐朽的世界,我,成熟了。
的確,一個人思想的轉變預示著一個人的成長。無論思想如何的轉變,最終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去演變——越來越成熟。就像我們自己一樣。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追求。
小時候的我們,覺得看動畫片就是追快樂的時候;父母帶我們上公園就會高興的晚上睡不著;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零食就是我的唯一追求。上小學後,能夠有個好點的初中就是我們的目標;初中時,拼盡全力有個好高中是我的夢想;現在我,拼死拼活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就是我的理想……
空暇時間,回味起自己的逐夢過程:兒時的追求;童年的目標;少年的夢想;青年的理想。一直在轉變,而我們也一直隨之長大,成熟。
所以說,一個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永遠就不會有長進。因為思想的前進就是你在人生之路上的前進。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4
讀到克里斯多夫對他的鄰居之一---奚爾曼太太所產生的影響這裡,很有感觸。
這個不幸的女人死了丈夫,一年後又沒了女兒,和婆婆住在一起,她沉浸在失去女兒的悲傷中,幾乎是個‘活死人’了:“深色的眼睛沒有光彩,沒有表情,有時射出一道黯淡的陰沉沉的火焰,照著她蠟黃的扁平臉和癟陷的嘴巴”。
首先是克里斯多夫的音樂無意中觸動了她,她早已枯涸的眼淚再次流了出來:“音樂好比雨水,一點一滴地滲透了她枯萎的心,它又活過來了。”
即使如此,她也並不想認識克里斯多夫,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小事徹底地融化了她心裡的堅冰……
喜歡和克里斯多夫一起玩的孩子們在經過奚爾曼太太家時,有個孩子對她的妹妹說:“輕一點,呂塞德,你知道,克里斯多夫說過,別打攪那位傷心的太太。”於是,另一個變放輕了腳步,低著聲音說話。
奚爾曼太太終於忍不住去抱孩子們;對她們笑,雖然她的笑有點僵硬,因為她沒有笑的習慣了;她跑出去對著孩子們說些突兀的親熱的話,正如作者所說:“……她生活的本能與愛的本能都已經甦醒,再也壓不下去了。”
之後,在華德萊先生突發心絞痛不幸去世後,他的義女,那個以後毫無依靠的女孩子在奚爾曼太太的爭取下,由她撫養了,這下她徹底地從往日的不幸中走了出來,帶著那個女孩離開了巴黎,去鄉下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你看,在之後,克里斯多夫在奚爾曼太太說他救了她,他還懵懵的,不知何故。
好多時候,你一句善意的話,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一次不在意的善舉……或許真的可以救一個人。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吝嗇你的善意,照亮了別人,更是照亮了自己……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5
許多作家,詞人寫出很多作品,而從未有一篇為人關注,他們在失落沮喪的同時卻仍在無休止的迴圈著,他們依舊寫著編著,他們從不知道,讀者對他們所作的作品從未有任何感觸,在讀者的心裡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壓在箱底沉默於世的。這便是言之無物。
”言之有物“這個道理是《約翰克里斯多夫》中小約翰的舅舅教會我的,高脫弗列特雖只是一個不懂藝術的小販,從未接觸所謂的上層人的生活,而他所唱的曲子卻使得小約翰為之著迷。不用作者特別說明我們也能夠知道,高託弗列特唱的一定不是什麼高深的充滿技巧的曲子,也許只是前人留下的,以及來自自然的普通的歌。這些歌或是記敘了前人的歷史,或是表現了自然生物的美妙,它們各不相同卻有著共同點:內容豐富。我想這也就是這些曲子能被傳唱的原因。小說中提到小約翰曾讓舅舅聽自己作的曲子,這些曲子曾讓他在祖父那裡收到了誇獎在舅舅口中卻成了無聊的東西。舅舅的要求並不高,不是華麗的辭藻,炫耀似的技術,言之有物就夠了。
言之有物,我認為人們常說的靈感一詞有相近之處,人有了就靈感,就是有了想表達的東西,當他把靈感注於創作,一件獨具匠心的富有靈魂的藝術品便形成了。
小說中還提到祖父的創作,我認為他的創作只是為了創作,他工於名利,卻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寫的東西東西只能深藏在櫃底,他所謂的作品只是單調的符號而已,內涵是空的,聽得人聽過一遍後馬上忘記了。這不禁使我想起古代詩人與現代某些詩人的差距,古人的詩有離愁,有感秋,有立志,有詠物,讀過後在心中總會掀起不小的波浪,而如今某些詩人除了表面的形式還能使他們的作品稱之為試,其他詩的特質都不見了。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6
創新,究竟是超於當代的產物,還是一種無稽之談?
——題記
被奚落的創新,被冷落的樂曲,毫無生機的觀眾,克里斯多夫的創新,讓人難以理解。那麼,創新,究竟應該怎樣?
提及創新總是會在大腦中想到各種火是奇怪,或是高階的事物。也正是這些創新,在推動社會向前一步一步的發展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但是,創新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分寸的,有一些屬於超於當代的產物,即使一時不會被世人接受,但是總有一天會被理解;還有一種,則是一種無稽之談,至始至終不會被後人所認同。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相信每個人都用過智慧手機,超大的螢幕,炫麗的動畫效果,簡約的風格,對每一個人都有極強的吸引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大屏多點觸控手機這種理念剛剛被提出來的,很多人對此根本不抱任何希望,認為這種產品不會被熱銷。批評手機缺少物理按鍵,會不方便輸入操作;批評手機螢幕過大,容易破碎;批評手機造價太高,價效比很低等等。但是,如潮水的批評在iPhone4的出世後都煙消雲散了,首日銷售超過60萬部,看起來大家都很喜歡。這種創新,把我們的生活帶入了一個大屏多點觸控的時代。這就是一種超越當代的偉大創新。
但是,克里斯多夫的那種創新,似乎更像是一種無稽之談。
他刻意的創新,讓觀眾們無法理解,演奏結束,等來的不是噓聲,更不是掌聲,而是一片靜默,毫無生機。一個音樂家最可悲的不是被創作的音樂被否定,而是觀眾聽過之後沒有絲毫的反應,得不到任何評價。這種創新,就像是一種無稽之談,始終不能被人理解。
所以,創新,超於當代固然好,如果變成無稽之談,就不好了!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7
做事不要太絕對,凡事留一線,有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不要讓自己陷入絕境。
克里斯多夫,年紀輕輕,意氣風發,有著橫溢的才華,大公爵的寵愛,大好的前程,周圍的人無不是恭恭敬敬,讚不絕口。這就讓這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變得驕傲自滿。他痛恨德國人的“虛偽”,殊不知這才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他隨意批評他人的“過錯”,——他認為不正確的地方,不論在誰面前都失去了那份恭敬,那份謙虛。
他甚至可以在親王們誇讚某個藝術前輩時,去詆譭他們,詆譭那些音樂成就遠高於他的大師,換來的是大公爵冷冷的回答。“聽你的話,先生,有時人家竟會疑心你不是德國人。”這也就註定了他人生一次巨大挫折的開始,也使他的性格發生了“質”的變化!
但畢竟克里斯多夫有著過人的音樂才華,即使他狂傲,社會的主流都在孤立他,但總會有人欣賞他的才華,為他所傾倒。可現實中的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所謂的特長也只是強於身邊的人而已,只是愛好。我們沒有狂傲的本錢。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後果,權衡利弊,為自己留好後路。否則,我們不一定會像克里斯朵夫一樣浴火重生,而會越陷越深,最後走向滅亡。
在生活中,要學會謙虛,懂得尊重他人,知道不言論,吸取克里斯多夫遭遇挫折的教訓,少走彎路,做事留一線,順利地走上人生巔峰!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8
黑夜中的一盞燈,將會照亮前方的路,給那些沉淪、迷茫、痛苦的人指明前進的方向。
當克里斯朵夫成為一名少年後,他人生的又一幕開始上演。當一顆稚嫩的心在瀰漫著黑夜的幻覺的浪潮中湧動,當情慾的巨潮把思想捲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顆稚嫩的心早已斑駁,陷入了麻痺的深淵,在黑夜的深淵中打轉。
克里斯朵夫經歷了幾次愛情,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愛別人的人得不到別人的愛。之後他又遇上了阿達,也許沒有獲得的愛才能更讓人刻骨銘心,阿達身上的缺點令克里斯朵夫惱怒;而她對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踐踏,使他最終痛苦的離開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惡的菸草味道與殘羹剩菜的味道中間,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無光。
一盞燈的出現,照亮了前方的路,讓疲憊的心看到了曙光,掙脫了深淵,看到了滿天繁星。高脫弗烈特對克里斯朵夫的一席話,敲醒了他,讓他看到自己正像他父親那樣沉淪下去,他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結局,父親的那句“別瞧不起我”和舅舅的指引,使他醒悟,開始了他的反抗。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19
當我們還在11歲時,仍無憂無慮的玩耍,而克里斯多夫卻早早地肩負起重任,他發誓要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解決困難,面對令人氣憤而煩躁的工作和貴族時常的羞辱,他選擇忍受。
然而他內心的憤怒和想法卻無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之後老約翰也去世了,這對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對於本就孤獨的克里斯多夫無疑是晴天霹靂。身為一家之主的曼希沃反而更加肆無忌憚,這使他陷入了無底的黑暗。正是由於這些不同於一般同齡人的生活經歷,導致了他渴望著愛情、親情和友情,比一般人更加渴望,這時,奧多出現了,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縷光。
奧多的出現,喚醒了他們久違的童真,把克里斯多夫麻木的心靈重新注入了活力,讓他彷彿看見了生活的希望。於是他開始像孩子一樣幻想,幻想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的樣子,把對方理想化,把對方看成生命的全部。等到又見面的時候,卻又無法敞開胸懷,但最終又迴歸了自然。正是因為太過壓抑而突然釋放,導致了他們錯把友誼當成了愛情,最後又因為互相猜疑及強烈的佔有慾使他們暫時分開了。
即使如此,奧多在克里斯多夫少年時的影響仍是十分巨大的,他使克里斯多夫從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篇20
《約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傳記體小說,是羅曼羅蘭藝術水平的最高體現。它規模宏大,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寓意深刻。集浪漫主義之大成,創立了傳記體小說的典範。的確,與一般小說相比,它更有詩的優美,歌的雄渾。你很難想象,這百萬字的長篇,它的藝術水準竟可以保持在一個令諸多文人歎為觀止的高度上。與此同時,羅曼羅蘭的批評、剖析、譴責的聲音,也如洪鐘一般在書中迴響著。
人們常常以為,浪漫主義藝術家把自己鎖在象牙塔裡,住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畫幾幅《聖母加冕》,奏一曲《梁祝》,難道就能從此穿越到大清去了嗎?不可能!羅曼羅蘭與眾多最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一樣,他有一顆天父般雄健的心靈與廣闊的胸襟。他們創造的唯美的浪漫主義作品,就像火炬,照亮了昏沉的現實,讓每一片腐爛的塵埃無處遁逃。
如今,或者說是從古至今,有許多偉大的浪漫主義者,他們從來不“穿越”,也從來不在下午滿街走;同樣,也有許多人以“藝術”的名義,想偷渡到天堂裡去。富於幻想、崇尚自由、迴歸人性,本都是極好的。但,思想與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以拋棄現實。李白有詩: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他已脫凡塵,遁入仙界,卻還是傷痛於洛陽一帶叛軍的橫行、生靈的塗炭。這,是一個真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心靈對於苦難勇敢的凝視與反思。
沒有辦法,我們需要直面生活,猶如那狂人的雙眼;猶如那羅曼羅蘭。社會的黑暗——如果有,社會的血跡——如果有,我們要去看、去擦、去治。不要以為藝術與美會因塵俗而消亡。要知道,《格爾尼卡》是畢加索先給全人類最偉大的傑作,而它,描繪的是屠殺與壓迫,卻激發我們爭取生命與正義。
人之所以為人,究竟是因為理性?還是感性?我們爭論了那麼多年,應該有個結果了。
原來,理性、智慧使我們找到前進的方向;而感性、愛是我們不濫用理性,並使智慧得以永久的存在而不至於消泯的保證。克里斯朵夫雖是一位藝術家,但他繼承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諸多先哲們的夙願:以人為本、自由無價。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得以興旺壯大。而要達到它們,作為一個藝術家,就要用無悔的狂熱與深情去衝破人為或天然的枷鎖。
唯有感性,不願直面現實,那不是藝術,因為那是無根之水;唯有理性,被顧慮銬住手腳,那不是藝術,是空想。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是因為它生自人類社會汙濁的,卻洗淨了我們心中的愚魯和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