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精選7篇)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精選7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 篇1
原文:
作者:餘風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弟子游學世界。在遊歷了許多國家,拜訪了許多著名的學府之後,個個滿腹經綸的他們回到了出發地。進城之前,哲學家和他的弟子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哲學家說:“在你們結束學業的時候,今天我們上最後一課。你們看,在我們周圍的曠野裡,長滿了野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剷除這些野草?”針對老師的提問,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老師,只要有一把剷刀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
“用火燒也是很好的辦法。”
“撒上石灰,可以剷掉所有的野草。”
“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
……
等弟子都講完了,哲學家站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裡,你們回去後,各按照自己的辦法除去一片雜草。沒有除掉的,一年後的今天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他們發現原來相聚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而是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他們來到去年就坐的地方未見到哲學家,卻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要想剷除曠野裡的雜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莊稼長勢良好。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佔據它。”
讀後感:
智者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人的心靈也是一片田野。並且隨著世事的繁華,人們心靈的田野也逐漸廣袤。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色彩,人們的心裡就滋生了數不清的慾望。比如在學業,知識,職業,職位,薪水,金錢,戀人,情人,個人資產,遺產,名望等等方面不勝列舉。每個人都為了“更好的活著”,就必然去參與不同的社會群體實踐活動,所謂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這就是慾望。
明末皇室鄭恭王的兒子朱載育,在父親死後拒絕承襲爵位。他寫有一首散曲叫《十不足》:“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又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為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座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那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摧。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
這篇散曲寫得生動深刻,把人的慾望描寫得淋漓盡致。人有慾望是正常的,而人的慾望如不加以剋制往往又是永無止境的,沒有止境的慾望是危險的。可是誰又能做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外雲捲雲舒”?
人的慾望不僅豐富多彩,而且要有是非、好壞之別。這就是亞當夏娃離開伊甸園的原因。人類一旦有了知識和信仰,就有了是非、好壞的觀念。
有些慾望是“雜草”。它們來自於原始的生物本能,不用“澆水施肥”也會瘋長,稍不留心就會荒蕪我們心靈的田野。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這些“雜草”的名字統稱叫邪惡。
有些慾望是“莊稼”。它們需要栽種,需要精心呵護。“莊稼”越多,“雜草”的生存空間就越小;“莊稼”越茁壯,“雜草”就越孱弱,同時我們再清除“雜草”,田野就乾淨得不能再幹淨,有價值得令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些“莊稼”的名字統稱叫美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有的人園中百花盛開,有的人園中卻雜草叢生。心靈不會是一塊閒置的空地,你不種莊稼它就長雜草。唯有我們細心的播種,辛勤的耕耘才能收穫屬於我們的碩果累累……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 篇2
“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因為莊稼的生長,使雜草缺少了生長的地盤和營養,進而除掉了它。我們的心靈世界也應是這樣。雜草,如同心中不純潔不善意的雜念惡意;而莊稼就是心中美好的聖潔。欲無心中雜念,必使善良純潔充實心靈,這樣心中的“雜草”就會無地生長,徹底根除。
欲無放棄落寞之種,必種堅強樂觀之果。因為一次意外事故,他不幸失去雙臂。沒有雙臂,在別人看來,他的人生路不再光明,充滿著黑暗與恐懼。但他卻沒以悲觀落寞來“迎合”他人對他的看法,而是努力在心中結出堅強樂觀之果。面對路人的斜視嘲笑,他沒有自卑;面對無盡的困難,他勇往直前;面對自己的夢想,他執著追求。他叫劉偉,無臂鋼琴家,他憑藉自己的堅強與樂觀,一次次克服困難,夢想之翼展翅翱翔。
失去雙臂,前途無明,這給了悲觀自卑“雜草”生長的機會,而劉偉卻努力在心中種下了堅強樂觀之果,充實心間,令自卑無地生存。
欲無冷漠無情之草,必種善良美麗莊稼。當小悅悅被兩輛車先後碾壓,途經的十八位路人卻冷漠無情的走開。但同樣面對此情景,拾荒的阿姨卻趕忙伸出善良援助之手,抱起了軲轆下的小悅悅。那十八位路人的行為可恨可唾,拾荒阿姨的行為可敬可贊。路人的心中長滿了冷漠無情的“雜草”,不知如何除去;拾荒阿姨在心中種上了善良美麗的莊稼,奪取了“雜草”生長的地盤與養分,徹底根除了“雜草”。
欲無懶惰之葉,必綻勤奮之花。匡衡鑿壁偷光,終有所成。貝克漢姆跑到腿抽筋,加練50個任意球,終練就“月圓彎刀”。北大的保安勤奮學習,成為北大研究生。他們為了自己的夢想,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在心中綻放出了勤奮之花,讓懶惰之葉枯黃凋謝。
欲無“雜草”,必種“莊稼”。這其實就是做人的智慧。用剷除,用火燒,並不能完全根除“雜草”,甚至會使它生長得更加瘋狂。唯有種上“莊稼”,令“雜草”無處生長,斷其所需養分,就會徹底根除“草患”。
欲無自卑冷漠懶惰之“雜草”,必種堅強善良勤奮之“莊稼”。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 篇3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社會的進步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新事物的推動,但新生事物往往卻會遇到如雜草般不絕的猜疑。與其費盡心思除去雜草,不如播種下事實的莊稼,用事實撥開猜疑的迷霧,守得雲開見月明。
面對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國人,黃炎培何嘗不知道發展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山一樣的阻力?有人說他是個瘋子,有人說這是對教育神聖性的褻瀆,還有人說職業教育顛覆了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秩序。但黃炎培知道,這些只不過是雜草一般迂腐的猜疑,他要透過種下事實的莊稼,用事實撥開猜疑的迷霧。後來的事實證明,職業教育的確是助中國向工業化社會轉型的一劑強效藥,猜疑不攻自破。
試想如果當初黃炎培只是對反對者口誅筆伐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他也會獲得如此廣泛的支援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勝於雄辯,撥開猜疑的迷霧需要強有力的事實,猛烈的事實勁風才是吹開猜疑迷霧最強有力的武器。
是什麼可以驅散人們猜疑的陰霾?答案:只有事實。當貝克漢姆被人們寄予厚望帶領英國隊在世界盃奪冠時,他卻領到了那場大賽上最著名的紅牌。從寵兒到棄兒,從萬人仰望到受盡鄙夷,突如其來的變故使貝克漢姆飽受猜疑,他甚至成為了“英國公敵”。然而他並沒有妄自菲薄,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成功。他更加努力地訓練,練得殘忍,跑到嘔吐。終於,他成為英格蘭國家隊隊長,帶領球隊收穫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用事實撥開了猜疑的迷霧。
事實是讓猜疑閉嘴最有力的法寶。貝克漢姆面對猜疑選擇了忍耐與等待,他要用實力、用事實證明自己而非一味做著無用的辯解,他知道辯解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只有自己的'成果,只有事實,才能救贖自己蒙塵的形象,攻破猜疑的堡壘。
欲無猜疑的雜草,必須種上事實的莊稼。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讓我們伸出事實的手,用鐵一般的事實,撥開猜疑的迷霧,守得雲開見月明!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 篇4
遍野的雜草,野火燒不盡,無法根除,風一吹,便又會重新滋長;但當雜草賴以生長的土地被茂盛的莊稼所覆蓋時,雜草也就失去了容身之所。心靈亦是如此。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方淨土,不種莊稼,自會荒蕪。我們若不想讓心靈的田野被低俗、鄙陋的雜草霸佔,就應種下厚實的種子,使它成長髮芽。
多少地地道道的農民,青天在背,農事在俯,心中擔慮著每天的溫飽,關心著明日下不下雨、後天刮不颳風,但,他卻不想讓靈魂在庸庸碌碌的雜草叢中漸趨荒蕪。史玉柱,將新生的理想之種播撒在心靈的田野上,在煤油燈下,努力學習,豐富知識,充實自己,讓原本荒蕪的心田,漸漸被知識的“莊稼”佔滿。從巨人漢卡到巨人大廈,從腦白金到黃金搭檔,他用全部的勇氣和精力,除去了雜草,收穫了茂盛的莊稼。
馬克·吐溫中學時患有口吃的毛病,這讓他一度自卑,不願說話,不願與外界交流,他將靈魂流放到陰暗處,任它雜草橫生。但當他發現自己在自卑的雜草叢中寸步難行時,他選擇了重拾勇氣,在心田中深埋下自信的種子。不斷地練習發音和吐字,口含沙子,一遍遍地重複著一句句看似簡短、但對他來說卻極長的句子,他用不懈的堅持和持久的練習澆灌自信的種子,當心中駐守著光明的使者時,黑暗將無處滋生。終於,當他再一次立於公眾面前,那流利優美的語句、清晰有力的發音令多少人為之震撼,為之讚歎。
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當現代的青年人不再能將經典中的名句熟記於心時;當人們不再感嘆紅樓殘夢、只沉醉於可令人享受一時快感的網路段子後;當人們只知低頭擺弄智慧手機、看電子小說,在虛擬的世界中廝殺,卻不願手捧詩書,徘徊於古典精華之中後,人們的心靈開始漸趨荒蕪,沒有了文墨知識的滋養,心靈的田野上怎麼長出茂盛的莊稼?
我們九零後是飽受爭議的一代,“另類、淺薄、虛華、浮誇”,我們在前輩的眼中缺少了青年人應有的底蘊和內華。當所有的浮華皆已落幕,當所有的喧囂都歸於塵土,當所有的另類全不被解讀,被流放的心靈上瘋狂生長的雜草會變成四肢的桎梏,雖不致墮落,但靈魂早已遲暮。
若不想氣無華,不想讓心靈的田野上被淺顯、庸俗的雜草霸佔,那麼請放下浮躁的心吧;厚積方能薄發,腹有詩書氣自華,徘徊於先秦的詩詞歌賦,信步於唐宋的句裡行間,當我們不斷用知識和經典充實自己時,心靈便不再荒蕪。
絲竹亂耳,案牘勞形,不想氣無華,腹應有詩書。請在心田上種下厚實的種子,靜待它發芽。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 篇5
面對滿地的雜草,弟子們用盡各種極端的方法想要將其消滅殆盡,而哲學家僅僅是在雜草地上種上了莊稼便使雜草無處生根,達到了最好的效果。“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除雜草如此,除心雜亦是如此:欲心無雜念,則必須讓美善盈滿心間。
其實誰的心中不曾出現過雜念與汙穢?誰又不曾為心中的雜念與汙穢苦悶和掙扎過?畢竟沒有誰的心田是與世隔絕的絕對真空,所以我們的心田難免會因承接了幾粒被風吹來的種子而萌生出雜草。但與其費力拔除那一根根頑固的雜草,我們何不像那位哲學家一樣——在心中種下美善,讓雜草無處著根?而當心中開滿美善之花之時,雜草自當消失。
猶記得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安迪在蒙冤入獄後,為了不讓自己被監獄中的黑暗汙濁侵染,硬是在監獄中建起了一座圖書館,想要用書籍中蘊含的智慧和美善淨化自己的心靈乃至監獄那片早已雜草叢生的汙穢之地。起初幾乎沒有人認為他會成功,嘲諷者有之,阻撓者有之。但當圖書館真正建成,所有的譏諷和嘲笑都變成了驚歎和敬佩。犯人們帶著好奇而又崇敬的心走進圖書館,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那浩瀚的書海中,讓智慧和美善的波濤盡情地衝刷自己那蒙塵已久的心靈。最終事實證明安迪成功了,美善成功了。
被汙濁侵染已久的肖申克監獄因為安迪的圖書館重現了光明與希望,而那些書中所蘊含的智慧和美善又何嘗不是安迪播種在犯人心中的“莊稼”?因為有了美善的充盈,犯人們內心的雜草日漸枯敗;因為有了美善的支撐,肖申克監獄創造了重見光明的奇蹟。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何止是那一個個被禁錮已久的軀體,更是那一個個迷茫墮落已久的靈魂!
在心中種上美善,不需多麼費力的掙扎,不需多麼強烈的撕扯,只須讓美善的幼苗緩慢而優雅的成長。它或許無聲,但卻有最強大的力量;它或許無香,卻能開出最美麗的花朵。讓美善盈心,讓雜念消失——用最柔和卻又最有力的方式收穫一心純淨。如此,方好。
弘一法師臨終前曾有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我想這應該是法師心境的寫照——美善盈心,便可得光明,便可得圓滿。既然如此,我們何不也在心中撒下美善的種子,讓雜草無處著根,得一心純淨。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 篇6
“欲無雜草,必先種上莊稼。”人心又何嘗不是如此,倘若一個人總是徘徊於心中的萬千雜念當中,他的心田必長滿“雜草”。欲除“雜草”,唯有種上“莊稼”,唯有專注於夢想或是挑戰,將心田中的養分全部分給“莊稼”,方能“心中無雜草”。
專於心,方慧於行。只有專注於目標的人才能獲得成功,那些充滿雜念的靈魂必將一生碌碌無為。
深夜,他仍匍匐在案,粗糙的紙面上卻是一行行整齊的演算。他衣著破舊,蝸居在這個四五平米的小屋。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他的夢想被人們所嗤笑。然而,這些都沒有影響到他。他那雙深邃的眼睛透露出他的專注與毅力。他,是陳景潤,是我國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專注,使他忽略了物質條件的惡劣與人們的冷嘲熱諷;專注,使他的心中種滿了“莊稼”,使雜草無縫可鑽。倘若他沒有專注於計算,反而為物質條件與他人的議論所幹擾,那麼,他是決然不會成功的。
最後一槍!又是最後一槍!雅典奧運會的失利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匆匆出槍。悲劇再次上演,金牌又一次與他擦肩而過。埃蒙斯只得苦笑一聲,遺憾的結束了他在北京的奧運旅程。
關鍵時刻,埃蒙斯沒能專注於自己的夢想,平靜自己的內心,當失敗的陰影在他心中紮根生長,這根“雜草”便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這是一次失誤,一次致命的失誤,不,或許,那並不是失誤。
風餐露宿,掩蓋不了他堅毅的目光;毒蛇猛虎,擋不住他堅韌的腳步;千里迢迢,磨滅不了他堅定的決心。玄奘法師,西行千里,跋山涉水,專注於目標的他終於取回了真經。因為專注,媚惑奈他不得;因為專注,苦難奈他不得;因為專注,他在取回真經的同時,也收穫了心中滿滿的“莊稼”。
專注,使人忽略低劣的物質條件與他人的冷嘲熱諷;專注,使人能腳踏實地,保持平和的內心,穩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專注,使人充滿無盡的毅力與勇氣,不論目標有多麼遙遠,都能勇敢的向它一步一步靠近。
心田中的養分給了“莊稼”,雜草才無處可長;專注於自己的夢想,成功才觸手可及。
用專注除去心中的“雜草”,去迎接未來燦爛的陽光。
莊稼與雜草原文及讀後感 篇7
泱泱古國,悠悠千載。自古以來,中華文明以勤勞勇敢,自尊向善的美德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爭奈當今社會,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等行為早已屢見不鮮,眾多本質黑暗的因子正潛移默化地蠶食著人們向善的天性。惡念不除,人危矣,國危矣,民族危矣。然而若想驅兇破矣,以弘揚善行,傳播善舉為先,方是大乘之道。
於人,以善念淨身,立地成佛。
古有惡霸周處橫行鄉里,人皆畏而懼之,不敢與其結交,並將其與山中餓虎,潭中惡蛟並稱為“三害”,久之,周處無友,倍感失意,痛定思痛之後,下定決心洗心革面,重新為人,於是有之後上山東虎,下潭除姣的壯舉。周處本人亦是性情大變,鄉人皆願與之為友。善念淨身,三害盡除,周處在受眾人摒棄,處境困矣之際,願心動善念,以大善之道洗濯自己的思想,願為他人付出,為鄉除害,終獲他人尊重。善存於心念之間,動則為世間除害,其力量之強,由此可見。
於國,以善道教化,強盛不衰。
北魏建立者乃漢外之族,自入主中原以來,天下之人怨聲載道,不願服從於蠻夷之政權。行至孝文帝,大興改革之法,主動學習吸納孔教經典,以儒家美德“仁義禮智忠勇信”教化天下。孝文帝更是以身作則,以孝道恪守已身。逐漸地,“蠻夷”與“漢統”漸行融合,外族暴矣,狂放的一面也漸漸變得平和而內斂,天下弘揚善類、美德之風大行,北魏獲得了自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強盛國力。行善與美德,從統治階層自上而下地參透到民眾心中,北魏以善道教化世人的做法,無疑為其贏得了安定的社會環境與和諧的社會風氣。善道之如春風化雨,潤物於無聲,自能破萬矣於無形。
於民族,將善舉傳遞,眸睨世界。
“感動中國”評選活動自發起以來,一直以傳播正能量為宗旨,將人們生活的好人好事集中之後,以表彰大會的形式宣揚於社會大眾之中,無數的事例體現著中華民族向來追求的各種美德。奉獻、熱情、無私、堅強、自立、忠誠……看似遙不可及的大善之行正點點滴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其取得的成績亦是斐然,無數網友發表評論說:“這些精神是中華民族存在的情誼”以此行之,中華民族必將驅兇破矣,眸睨於世界。
惡念如雜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然而若以善念之種種植於其懶以生存的土地上,其必將寸步難行。驅兇破矣,行善為先,此為富國強民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