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營銷讀後感範文

《海底撈》營銷讀後感範文

  海底撈總部對分店的考核中都不考核利潤指標。不僅如此,張勇對海底撈總公司每年要賺多少錢也沒有目標要求。

  他說:"考核利潤沒用,利潤只是做事的結果,事做不好,利潤不可能高;事做好了,利潤不可能低。另外,利潤是很多部門工作的綜合結果;每個部門的作用不一樣,很難合理地分清楚。不僅如此,利潤還有偶然因素,比如,一個店如果選址不好,不論店長和員工怎麼努力,也做不過一個管理一般、位置好的店。可是店長和員工對選址根本沒有發言權,你硬要考核分店的利潤,不僅不科學,也不合理。"

  黃鐵鷹說:"利潤多少同成本也有關,各店起碼對降低成本還是能起一定作用的吧?"

  張勇說:"對,但店長以下的管理層能起到的更大作用是什麼?是提高服務水平,抓更多的顧客!相對於創造更多營業額來說,降低成本在分店這個層次就是次要的了。"

  "隨著海底撈的管理向流程和制度轉變,我們也開始推行績效考核。結果,有的小區試行對分店進行利潤考核,於是就發生掃廁所的掃把都沒毛了還用;免費給客人吃的西瓜也不甜了;給客人擦手的手巾也有漏洞了。"

  "為什麼?因為選址、裝修、菜式、定價和人員工資這些成本大頭都由總部定完了,分店對成本的控制空間不大。如果你非要考核利潤,基層員工的注意力只能放在這些'芝麻'上。我們及時發現了這個現象,馬上就停止對利潤指標的考核。其實稍有商業常識的幹部和員工,不會不關心成本和利潤。你不考核,僅僅是核算,大家都已經很關注了;你再考核,關注必然會過度。"

  關於績效考核有句名言:"考核什麼,員工就關注什麼。"看來,海底撈員工的績效同海底撈的考核也有關係。績效考核是鋤頭

  黃鐵鷹問張勇:"你們連每個火鍋店的營業額也不考核?"

  張勇說:"對。我們不僅不考核各店的利潤,我們也不考核營業額和餐飲業經常用的一些KPI,比如單客消費額等。因為這些指標也是結果性指標。如果一個管理者非要等這些結果出來了。知道生意好壞,那黃瓜菜早就涼了。這就等於治理江河汙染,你不治汙染源,總在下游搞什麼檢測、過濾、除汙泥,有什麼用?"

  上面是《海底撈你學不會》中的原文,下面把我收集到服裝公司的三個案例分享一下

  案例1:某位同仁聊天時說到績效考核的問題,和我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一次他的績效考核分數是86分,和她同級的一個女同事是65個,結果女同事的考核薪資竟然比自己高一檔,他很難理解,領導卻把他批評了一通

  領導的話是這麼說的:"小王,你知道我對你的期望嗎?以你的能力,不應該是86分的,我對你的期望是90分以上,甚至95分以上,你還沒有達到我的期望,而小張她呢,我對她的期望是60分,她都65分了,是超出我的期望,你知道嗎?你呀,好好努力,調整一下心態,別讓我失望,知道吧?"

  小王心裡嘀咕"那您還是別對我這麼高期望吧"

  案例2:某一位陳列師小陳,在陳列部主要負責櫥窗設計工作,每年的春夏秋冬4季的貨品上市時間分別是1月下旬、4四下旬、7月下旬、10月下旬,按理說,每季的櫥窗道具應該和貨品同時到店,但小陳的工作做得不夠出色,每季的櫥窗上市時間都要延時1—3個月時間,經常是秋季快結束了,秋季櫥窗道具才到店鋪。店鋪的投訴不斷,甚至有店鋪拒收道具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工作成績,小陳每月的績效考核依然是接近滿分,結果是"優秀"

  案例3:某位服裝公司從業人員講,她們部門的績效考核有這麼一個情況,有一個工作並不重要且工作量很少的員工,很季考核都是"A—卓越",而自己和另一個同事工作量非常大,且屬於那種無可替代的員工,但每次考核最好的也是"B—優秀",多數是"C—合格",這讓她們很鬱悶;

  還有一次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全公司公認的一個很優秀的員工,竟然被他領導評為"D—不合格",這名員工找到領導的領導訴苦,又重新改為"B—優秀"

  能過上面3個案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人治的社會里,上級的賞識是升官的唯一途徑,別的都是形式,包括績效考核。

  不用拿國外的公司來反駁我,我的這個結論有個前提"人治的社會"

  大家看到這麼多不合理的績效考核,肯定很想知道海底撈是如何考核的呢?

  張勇說:"我覺得公司把結果指標作為目標分解到每個部門和員工身上,然後按此進行考核、激勵和懲罰的做法,聽起來科學,很有道理,但做起來太難了。因為企業績效是所有員工協作勞動的結果,每個部門和員工的作用不同,指標就應該不一樣。怎麼確定這些指標,必須要懂行的人做才行,否則一定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考歪了。我說的懂行,可不是懂人力資源,而是要懂得做生意和管理的人,讀後感《《海底撈》讀後感9—績效考核》。

  "我們現在對每個店的考核只有三類指標,一是顧客滿意度,二是員工積極性,三是幹部培養。"

  黃鐵鷹說:"這些指標可都是定性的,你怎麼考核?"

  張勇說:"對,是定性的指標。定性的東西,你只能按定性考核。黃老師,我真不懂這些科學管理工具為什麼非要給定性的指標打分。比如客戶滿意度。難道非要給每個客人發張滿意度調查表?你想想看,有多少顧客酒足飯飽後,願意給你填那個表?讓顧客填表,不反而增加顧客的不滿意嗎?再說,人家礙著面子勉強給你填的那張表,又有多少可信度?"

  黃鐵鷹說:"那你怎麼考核顧客滿意度?"

  他說:"我們就是讓店長的直接上級——小區經理經常在店中巡查。不是定期去,而是隨時去。小區經理和他們的助理不斷同店長溝通,顧客哪些方面的滿意度比過去好,哪些比過去差;這個月熟客多了還是少了。我們的小區經理都是服務員出身,他們對客人的滿意情況當然都是行內人的判斷。"

  "對員工積極性的考核也是如此,你黃老師去考核肯定不成,因為你看到每個服務員都是跑來跑去,笑呵呵的沒什麼不一樣。可是我就會跟你說,你看那個男生的頭髮長得超出了規定;這個女生的妝化得馬馬虎虎;有幾個員工的鞋髒了;那個員工站在那裡,眼睛睜著,腦袋走神了。這不就是員工積極性的表現嗎?店長對組長、組長對員工的考核也如此,都是這種定性的考核。"

  黃鐵鷹又問:"他們的獎金就根據這些定性的考核決定?"

  張勇說:"不僅是獎金,他們的提升和降職也都是根據這三個指標。你想想看,一個不公平的店長,手下的服務員怎麼可能普遍有積極性?服務員積極性不高,客戶的滿意度怎麼可能高?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會等到這家店的營業額和利潤數字出來後再提醒他或撤換他,因為結果一定不會好,即使好也不是他的原因。我們就有很賺錢的店,但是店長就是提不起來,因為他培養人的能力不行。他一休假,店裡就出亂子。那麼即便他的店很賺錢,他也可能被降職。"

  黃鐵鷹又說:"按照你的考核方式,下級的命運全由直接主管來決定,這樣是否足夠公平和客觀?

  張勇說:"不是全部,而是主要由上級來決定。你想想看,上級同自己的直接下級在一起時間最長,工作交往最多,也最瞭解下級的工作狀態和為人。如果他不對下級的升遷起主要決定作用,誰更有資格來決定呢?把大多數人拍腦袋的判斷,用資料表現出來就客觀了嗎?我看不一定。其他人的意見只能起參考作用,如果其他同事對這個人有意見,平常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作為經常同他在一起的上級,很容易就會發現,這也是上級考察下級的一個方面嘛。"

  "當然我們的定性考核不是上級說你行,你就行。我們也逐漸摸索出一些驗證流程和標準,比如用抽查和神秘訪客等方法對各店的考核進行復查。對這些考核結果,要經過上一級以上管理者的驗證透過。同時,我們還有越級投訴機制,當下級發現上級不公平,特別是人品方面的問題時,下級隨時可以向上級的上級——直至大區經理和總部投訴。"

  "什麼叫客觀?我看這種用懂行管理者的'人'的判斷,比那些用科學定量化的考核工具得出來的結果更客觀,至少在我們火鍋行業是如此。你說對不對,黃老師?"張勇挑戰地問黃鐵鷹。

  張勇說:"有一次,一個你們北大畢業的、在一個外國諮詢公司做高階諮詢師的人問我,你用哪些指標判斷一個店的生意好壞?我說,我不用指標,我到那個店看一看,就知道它的生意好壞、問題出在哪裡。他說,那你的海底撈要是開1000家店呢?我說,那我就訓練100個跟我差不多的小區經理。"

  黃鐵鷹提到30多年前從城裡中學畢業下鄉當知青的經歷。第一年,城裡來的知青只拿了幹同樣活兒的農村青年一半的工資,申訴為什麼不同工同酬?隊長說:"別人拿鋤頭鏟的是草,留的是苗;可是你們鏟的是苗,留的是草,給一半工資都是照顧你們!"黃鐵鷹們啞口無言,因為在城市長大,剛下鄉,分不清草和苗。

  原來績效評估工具就是鋤頭,懂行的管理者拿到手裡就能剷草,不懂行的拿到手鏟的就是苗。難怪張勇的心病是培養人。他要的人,不僅是能用鋤頭,而且還要能分清苗和草。

  "草"拿起鋤頭,鋤掉的絕大部分是"苗",而"苗"拿起鋤頭,鋤掉的絕大部分是"草"

  ———這句話,我說的,你們懂的!

  有人的地方有就江湖,海底撈同樣一個"人治"的小社會,同樣是靠人來考核人,但他們有個前提,首先保證考核別人的人是優秀的,其中有一點是幹部培養,你業務技能不達標,光靠投機取巧搶別人功勞是培養不出幹部的,其次是對行使權力的人有群眾監督機制—越級投訴機制,以此來約束考核人,這種方式非常值得政府機關學習。

  不考核政績,只考核為人民服務,考核公職人員解決了多少老百姓的民生問題,可變成這種的三條:1老百姓滿意度如何?2員工工作積極性3培養了多少善於為百姓服務的幹部

  也許這樣,才能真正創造一個幸福的社會,那麼海底撈的功勞就大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