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達·芬奇密碼經典讀後感
名著達·芬奇密碼經典讀後感
當我想寫這篇讀後感時,我卻又有些不敢動筆,名著達·芬奇密碼讀後感。也許,較真的朋友會提出疑問,“你寫得是‘悠悠讀名著’,自然是對名著的讀後感,這部小說或許還不能歸入名著之列吧?”誠然,我們印象中,所謂名著應該是經過時間檢驗,已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中形成共同認識的文學作品。比如,之前我所讀並寫了讀後感的那幾部小說,將她們歸入名著應該是沒有異議的。但,話又說回來,《達·芬奇密碼》高達2500萬冊的銷量,至少應該算是一部暢銷書了,在全世界有這麼多的讀者對這部小說能夠趨之若鶩,形成一個粉絲群體,那麼這部小說就自有其生存之道,以及深受到歡迎的“真功夫”所在,所以,姑且將之歸入名著,或許從若干年後的眼光來看,也並不有多少的差錯。於是,我也就寬容一下了。
現在,言歸正傳,談談讀這部小說之後的一些感受。
《達·芬奇密碼》是美國作家丹·布朗的代表作。小說從盧浮宮博物館雅克·索尼埃被人謀殺引出了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郇山隱修會與梵蒂岡教廷之間關於耶穌是神還是人的爭鬥。對於郇山隱修會來說,他們堅持耶穌是一個人,他曾有著常人同樣的情與愛,也曾有著與常人同樣的家庭生活、有愛人、有後代;而對教廷來說,耶穌是一個拯救人類的神,讀後感《名著達·芬奇密碼讀後感》。在長期的鬥爭中,最終郇山隱修會選擇了沉默,他們永遠地保守著相關能夠證明他們觀點的秘密,直到新的千年來到之際,才能公之予眾。然而,在新千年到來之際,以雅克·索尼埃等為首的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依然作出了保守秘密的選擇。這讓長期以來始終關心和期待解開這個秘密的一些研究者感到氣憤不堪。雷·提彬爵士就是其中之一了。他想方設法要知道並最終公佈這個秘密,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派塞拉斯接連殺死了郇山隱修會的四名主管。
提彬,一個英國學者、騎士,在小說中有二個身份,公開的是對聖盃的研究者,秘密的實際是一系列謀殺案的策劃者和主導者——號稱“導師”。而白化病人塞拉斯與天主事工會的阿林加洛主教都不過是被提彬所利用的一枚棋子而已。蘭登與奈芙為找到並保護聖盃作出了艱辛的努力,在受到一連串的追殺之後,憑藉她倆的智慧與勇氣,最終獲得了勝利。
作為一名讀者而言,聖盃固然是吸引你讀下去的一個源動力,但其曲折、離奇、有趣,而且充滿智慧的故事情節,一定會讓你欲罷不能,大有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逼迫性。小說懸念疊起,樸素迷離,層層推進,驚心動魄,難怪在世界各地讀者雲集,自是有其過人之處。相對於小說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與對一個又一個迷團的解析,蘭登與奈芙在這期間所產生的愛情,已多少顯得有些蒼白,而對於聖盃到底為何物的追求,也似乎已並不重要。
客觀地說,吸引著我的,除小說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對於達·芬奇一些耳熟能詳的名畫所作出的傳奇性的'解釋,我同樣看得如痴如迷,這倒並不是由於作者對這些名畫所作闡述的新穎與另類,而是仔細想想是那麼一回事,再仔細想想又似乎並不那麼一回事,這樣的感覺真得很奇妙,這也許是讀這部小說的又一收穫吧。
試看,提彬對《最後的晚餐》的解釋:“耶穌右手邊上的那個是個女人!”我們都知道《最後的晚餐》畫得民耶穌與他的十二個門徒,畫面上應該是十三個男人,但作者卻給出了其中有一個是女人的解釋,這個女人就是耶穌的妻子——抺大拉的瑪利亞。這還不算,蘭登還給出了一個更為離奇的解釋,“如果你數一下他們的胳膊,就會發現這隻手屬於……它不屬於任何人,一隻無名之手。”恐怖吧,畫面上會多出一隻“無名之手”。
類似的解釋,還發生在《蒙娜麗莎》、《維特魯威人》等達·芬奇的名畫上,僅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也許就足以吸引你的了。難怪這部小說是如此引人入勝。
還得重複那句話,作為一部世界暢銷的小說,自是有其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