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21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2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

  首先,在這裡要誠實的說明一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據原著拍成的電影是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細膩與電影的真實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

  最初接到這本書,大致掃了一眼,"恩,是關於哲學的。"心裡想著:"關於哲學的書籍肯定是枯燥無味的脫離現實的一些大道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誤。這本書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了智慧的哲學的世界。

  蘇菲,一個14歲的小女孩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啟齒的問題引領著她在哲學的世界裡探索。蘇菲在試圖揭開謎底的過程中,結識了她的導師--艾伯特。憑藉著神秘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兩人遊歷了從古至今的哲學殿堂。從神話,命運講到啟蒙;從蘇格拉底講到康德再到馬克思;從中世紀講到文藝復興再講到我們的時代。 內容有系統的、紀年體般的展開,涵蓋著各種哲學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們跟隨著他們的腳步一同重溫西方哲學史,人類文明史。

  文中的兩對人物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現,似真實又似虛幻。如同一部偵探片處處暗藏玄機,引人入勝。

  "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誠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蘇菲的執著,勇敢,善於思考無時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蘇菲也一點點成長。到最後,電影中的小蘇菲說:"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親,我們比他們長壽,他們只是人類。而我們,我們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們會永遠生存下去。"艾伯特驚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圖?蘇菲,你成為了正真的哲學家。"是的,我們只是歷史中的過客,百年後我們的形體會灰飛煙滅,百年後或許沒有人會想起我們。但是我們所留下的偉大的思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後人們證明。"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整個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哲學家們站在兔毛的頂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個世界。每一個哲學家並不是精通萬事萬物,他們只是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而我們,只需腳踏實地的把目前該做的學習用心做好,長大後,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作為,這就足矣。

  沒有看完整本書,我感到很遺憾。但為了完成作業而看書,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個時間,靜靜的坐下來,翻開手中這本書,細細的品味,從中挖掘出生命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

  《蘇菲的世界》採用人物對話講故事的形式將歐洲哲學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生動形象的呈現給讀者。

  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第一觀點是“哲學家要時時刻刻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哲學家必備的要素之一”。

  書中介紹了哲學經早期的自然派,歷經古典派、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浪漫主義……至最近的生態哲學,正是歷代哲學家對自然和世界的無限好奇心促進了人們對大自然及世界認識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社會及科學的發展。

  很多哲學大師如蘇格拉底、布魯諾等為了哲學及他們心中的信仰而獻身,正是他們這種不服權威,不固守成規才激勵人們對目前的狀態及心中一直奉為神聖的信仰引發思考,進行批判,從而使人們的眼界及信仰不斷的更新,逐步走出愚昧無知的狀態。

  哲學雖然與科學屬於兩個不同的分支,在目前看來哲學也遠遠沒有科學重要,但就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歷程來看,哲學發揮著與科學同等重要的作用,哲學首先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思想觀念的改變促進人們用科學的方式去改變生活。

  第二個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為哲學家,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採用哲學的思維去思考,去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墨守成規,機械式的忙忙碌碌著每一天,大腦已經處於停滯狀態,對什麼事情都感覺理所應當,不再關心事情的背後及真實原因。對新鮮事物也失去了最基本的好奇心。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情都採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多問幾個為什麼,對錶象事情采取更深入的批判性的哲學思維。

  我們處理生活及工作中的問題會更加徹底,更加深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3

  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在放學的路上收到了一封沒有名字的信,上面寫道:“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從這以後蘇菲不停的會收到這種神秘的來信,每次那封神秘的來信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於是,他就這樣默默的在一位神秘的導師指引下,思考導師提出的問題,因為她也很好奇,她企圖解開這些令她費解的問題,但是事實的真相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就這樣,她在一步一步的探索……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平常很疑惑的問題,原本我以為他是一個不符合實際的“學問”,直到我看懂了他,才豁然明白他的偉大之處,我也認為了這是一門哲學而不是科學,他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他不能用數學公式來計算,也不能用科學現象來解釋,哲學的世界有太多的奧妙可以值得我們去探索,每一次的發現就是對我們人生的領悟,蘇菲的名字在希臘文中是智慧的意思,本意即是‘愛智’,不過也有人說,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是哲學的外在意義。蘇菲是一個有智慧的女孩子,她運用自己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的知識積累,一步一步發現這個世界,在我看來哲學也是一種讓我們成長的一個支點,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他的價值是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

  在我們現代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中,有幾個人會想到‘善待’自己的生活呢?除了每天上班下班面對陌生的面孔和沒有表情的手機,漸漸的,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枯燥,覺得很沒有意思,每天做著重複的工作,有幾個人會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呢?

  所以,就現在,讓我們放下匆忙的腳步去發現身邊的美,去感受這個神奇的世界,充實感自己的生活,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和發現,你會覺得一切事情都這麼神秘到又很美好,你不在枯燥,生活不再乏味,讓我們得生活多姿多彩起來,面對陽光充滿想象,就像蘇菲一樣擁有智慧和善於發現的心情。

  沒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這句話是一直是我奮鬥的動力,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未來的路還很長,不怕我們失敗就怕我們沒有去想的勇氣,更別說做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沒誰也想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那還不如上我們把這一秒過的夠精彩,幸福其實就在下個路口等著你,讓我們收拾心情整裝出發。

  當我瞭解哲學以後我感覺他就存在我的身邊,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徹底瞭解世界和生命,可是我想只要自己想去做,自己快樂,那麼什麼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應該知道我們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人生就這麼長,我們不能無所謂的活著,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

  蘇菲的世界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充滿智慧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以及對人生的終根意義和對人生的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4

  閱讀這本書純粹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在讀之前,我並不確定自己能否真正地讀進去或者看完它,儘管它是一本暢銷書。因為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於哲學這個詞,我的感覺是陌生並且遙遠的。

  “你是誰”,這是第一封神秘來信上的三個字。蘇菲收到信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正在閱讀的我不禁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是的,我究竟是誰呢?

  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最起碼的,這是自我介紹時必須要回答的問題。然而靜下心來思考,答案很肯定,卻又似乎沒那麼簡單。舉個例子,我是我,但如果我換了個名字,或著我的長相併不像現在這樣,那麼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是不是真的有靈魂,如果真是這樣,我只是存在於某一個身體裡,其實靈魂與思想才是真正的我,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個星球,而我們都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停止轉動。那我該怎樣讓這個世界記住我,記住我是誰呢?

  我思考了很久,只能回答自己說:我就是現在的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詞語來解釋我到底是誰。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5

  哲學是什麼?在以前就聽過“哲學”這個詞語,但是從來就未仔細想過它是什麼,看過《蘇菲的世界》後,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這些問題就是那些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所要探討的,乃是自地球有人類以來,人們就辯論不休的問題。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小事,這些像是宇宙、地球與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之類的問題,這是每一個文化人都關心的問題。雖然看起來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你也無法在百科全書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這類的問題,但是當每一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滿足了,還有一些東西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為何會在這裡。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有一顆赤子之心,一顆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兩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們有好奇心,人們多於為什麼會活著這件事非常驚訝,因此這些哲學問題產生了。

  關於書中提到的魔術師從帽子中變出小兔子的小把戲,可以藉此打個比方,這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帽子里拉出來的那隻白兔,只是這隻白兔體積極大,因此這個過程要持續好長時間。所有的生物都生於兔子毛的頂端,他們開始時會對這場戲法感到不可思議,但隨著年紀漸長,他們會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處。畢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頂端,他們更喜歡安逸的毛皮深處。但只有哲學家例外,他們會踏上這危險的旅途,雖然中途有人掉了下來,但從那遙遠的古希臘到現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從我們被母親生下的那刻起,我們漸漸長大,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左顧右盼,好奇地想觸控每一樣東西。所以如果是一個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頭浮在空中後,吃驚的一定是那個大人。孩子們會對一樣東西表現出幾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漸習慣,變得像那些大人一樣。這真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事,在他們未具有哲學性思想前,他們就喪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習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們對於日常小事斤斤計較,而對這類更重要的問題視而不見,就不免想到未來到底會怎樣。

  如果你去問一個人(尤其是大人)“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他們一定會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後也不會認真回答他。只是因為這種問題似乎沒意義,大家都認為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當然麼。這樣一說好像很嚴重,可這就是眼下的事實

  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有好奇心,這就是哲學家。如果無法判斷你是孩子還是哲學家,那麼你已經過於習慣這個世界了,以至於不會對他感到驚訝了。

  蘇菲在14歲的時候在神秘人的帶領下去嘗試思考這個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秘人攔下,帶回到兔毛頂端。我現在剛好也是14歲,雖然無法有和她一樣的經歷,但這樣一本書無非也是一個警告。

  像孩子那樣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稜角,不會變的圓滑世故,保持對一切的好奇心,不過分習慣這個世界,這是14歲開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6

  閱讀《蘇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場無與倫比的哲學宴會,亦是參觀一座人才濟濟的名人殿堂。它雖然不是那麼淺顯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我們不能將任何事情都當作理所當然,應該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這本書主要敘述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我們跟隨她的經歷,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笛卡爾再到薩特。有達芬奇的繪畫,有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機。時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斷深入,看盡社會滄桑變幻,留下許多心靈的震撼。

  剛出生的嬰兒對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議,並有興趣、有時間去探索和發現;而越當他們慢慢變得成熟穩重的時候,卻將對世界的好奇和驚訝拋到了九霄雲外。哲學家們不斷地提出問題並絞盡腦汁去尋求解釋,但那些甘於平凡的人們卻一如既往地談論著尋常的事情。“世界是什麼?”“世界為什麼存在?”“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豐富多彩的世界彷彿虛無縹緲,敢於探索、想要喚醒我們的人博得的卻是不屑一顧甚至是厭惡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願意思考這些問題?有多少人為了尋求真理而不顧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譏諷的話語?

  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沒有任何主見的人們逐漸變得迷茫和浮躁。先進的科技只能帶給我們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學才能教會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給我們知識和智慧。這足以讓我們在這個人云亦云的社會中奪得一席之地。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7

  哲學,作為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著神聖的面紗。人們雖滿懷敬仰之心,卻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實面目,因為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著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為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滾動的雪球不斷變大,而人類只能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峰一角。

  然而有這樣一本書,它並沒有用崇論宏議來解釋哲學的深奧,而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位又一位哲學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就是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這兩對人物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我在撲朔迷離中跟著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裡”這些問題。

  年少的蘇菲跟隨著一封封神秘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著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感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魅力,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欣賞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啟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臺。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著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極致。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線起來,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已經變成一條河,雖曲折蜿蜒,但源遠流長,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見底。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得不感嘆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說般地把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時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和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眾揭醜,併成為眾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當然就更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他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種為了真理而戰,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裡,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你會理解,所謂哲學,並不是某些人“吃飽了撐的玩兒”的把戲,而是人類對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永恆的叩問。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它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它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之間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智慧。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們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蘇菲那樣有著積極處世心態和樂於思考的精神,我們也能像她那樣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裡收穫很多很多。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8

  今天,緊趕慢趕的看完了《蘇菲的世界》,莫名有種看各種書玩“套娃”的感覺。《蘇菲的世界》用最簡單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哲學的發展,幾個哲學中有名的“派別”。用席德父親的話來說,就是他專門寫給青少年的一本哲學書,作為孩子的“哲學啟蒙”。我個人的觀點是,全書最難的地方就在於艾伯特教給蘇菲的哲學知識。但我們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是全書的核心部分。不過有一點我和席德一樣不太懂:為什麼自己丟的東西會跑到父親寄給自己的書中,還會被蘇菲撿到。這應該是席德父親故意製造出的巧合,可我的邏輯就是想不通,覺得哪不對勁兒。

  我解釋一下,在開頭中說的“套娃”即“書中書”。我們在書外,看席德和他的上校父親;席德在書中,看蘇菲和艾伯特;席德書中的蘇菲又在看一本寫自己的故事——《蘇菲的世界》。順帶一提,《蘇菲的世界》還包括《小紅帽》《愛麗絲漫遊奇境》等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看見這些“熟面孔”,有沒有眼前一亮呢?

  蘇菲的世界是一個神奇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曾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周圍,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如今,我們還未滑到兔子毛深處,開始往上爬還不晚。魔術師的面目一定會有一群充滿了好奇心的人們發現。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9

  “就在這時,門鈴響了,叫我開啟門拿包裹。” 索菲關上門開啟信封......

  蘇非用手指著一個鏡子裡的自己說:“你是誰?”此時蘇非和我的腦子裡沒有想得是一樣的:我是誰?不用說,我是莊子婷,可是我們這個叫莊子婷的人來說又是誰?是我。得,又繞回去了:我是誰?我居然可以不知道他們自己是誰,這不是太可笑行為了嗎?我甚至導致無法去決定學生自己的長相、父母、家族,我更沒有進行選擇透過自己是人還是獸的權利,這不是中國太不應該合理發展了嗎?但這些問題卻是我不得存在不接受的事實。

  “世界從何而來?” 我不知道。 老實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真正知道,對吧?

  哲學問題是不可改變的嗎?是也不是。關於宇宙這樣的事物的起源,以及各種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數千年,我想不出有誰能夠解答這些問題,人類也永遠不會停止思考和探索。與此同時,隨著人類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巨大變化,每天都會出現新的問題,機器人會有洞察力嗎?人腦是怎麼工作的?人和機器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這些問題是很頭疼的燃燒,和我們說可以實時得到解決。要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我們應該徹底改變自己的思維,生活模式的方式,我們生活在作為生活的中心,地球的宇宙一樣可笑中心的時代。對我們來說,那一刻自然是最重要的,最顯著,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並不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應該尊重未來的同樣的尊重。

  我們是生活的主角,人類社會則是一個地球的主角。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0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可以透過想象,這兩個哲學社會問題會成為縈繞全書甚至需要我們自己人生的疑問,因為他們這是對終極的拷問,對本源的發問。

  ——你是誰?

  當14歲的索菲收到這封信時,她一定很開心。 但她第二次想的時候,她很困惑。 我是誰? 她走到鏡子前,想象自己不是蘇菲,叫莉莉。 試著把自己叫到鏡子前眨眼,但不起作用。 所以在哲學課上,問題就像影子一樣,纏著她。 最後,她發現事情比她想象的還要奇怪。 她,蘇菲,是少校為慶祝希德十五歲生日而虛構的人物,少校控制著她的思想和行動。 但更諷刺的是,少校,他創造了蘇菲的世界,但他是由我們創造的。

  這故事就像個無底洞。很神奇,但也讓我們思考。我們也是被創造出來,住在另一個生物的腦子裡的嗎?那我們是什麼?單純的人?還是作家小說裡的人物?還是一場夢?我們有自我意識嗎?還是有人在控制局面?這個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運嗎?這本書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但是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在哲學史上,成千上萬的大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最有洞察力的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哲學思想: 我思故我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輩子都在問問題,弄清楚我們到底是誰。

  ——世界從哪裡來?

  信光我的立場,有五六百的書,這些圖書的圖書世界。試想一下,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力作,作者建立一個虛擬地球,數十億的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你是為您量身定製每個專案的作者,你的生活是有點思維下的情況下,你最終會由筆者主導。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你只要開啟門的小運動,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我想想你是否感到毛骨悚然。

  在科學與哲學上,這都造成社會恐慌。科學上意味著企業所有學生科學發展定律都具有不確定性。哲學上意味著探尋的本源可能影響並不是一種客觀方面存在。我們的世界成為了自己一個非常脆弱而不穩定的肥皂泡。而這種精神世界,正是蘇菲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蘇菲並沒有放棄。結束這本書的,她拿起扳手敲了敲Sid的額頭,和喜德齊駱駝跟蹤的感覺。這真像一個福音!也許我們做什麼,它可以帶來影響到了另一個世界。

  人生是星塵,我們是星塵,世界發展也是星塵。

  我們都很美。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1

  如果人類的大腦簡單到可以理解,那我們還是會愚笨到無法理解它。

  如果浩渺如煙的自然萬物,伊始只是塊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沙石,我們還是會問,沙石又是從何而來。

  如果人生只不過是一場夢境,面前的你我只不過是一縷雲煙,那我們的經歷又有何意義,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如果我們只是一層縹緲的星塵,那我們所走過的昨日,所念念不忘的過去,所震撼的悠悠文明歷史又在哪裡?我又是誰?

  “爸,你說人的大腦是怎樣進行思考的呢?”

  “嗯,大概是神經什麼的一些組織在執行吧。”

  “神經是怎麼工作的呢?”

  “……”

  我大概有好幾天撐著下巴追問爸爸一些連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的問題了,然後在爸爸無言以對的時候又意識到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爸,你說我為什麼會問這些問題呢?”諸如此類,爸爸都是抽動著臉當作回覆,我只好作罷。但我的思想可不會輕易放棄,於是它又不受控制地開始思考了。

  的確,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加一的算術,兩個指頭很明顯不夠。我想到了很多關於我大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確切地說是由我的大腦提出的。用大腦去思考大腦,這就好比用公理去證明公理一樣可笑,可我樂此不疲,不打算擅罷甘休。因為蘇菲他們說過:“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是不會說放棄的。”

  沒錯,即使上帝限制了我們爬上天堂的通道,他也無法限制我們去為揭密所做的種種努力,誰能說不會有另一片天堂呢?

  世界從何而來?

  是從一顆小小的卵石變成了今天這番模樣嗎?這不是不可能,可那最初的卵石又是從何而來呢?

  是一直都存在而與上帝同在,且永不消亡的嗎?那它為什麼會存在呢?是一粒粒塵埃的傳世奇作嗎?那最開始的塵埃又來自哪裡呢?

  人類本著如無底洞般的求知慾來到世界,然後又藉著這本能一次次地解讀著養育我們人類數千年的世界。然而世界並未因此敞開懷抱,反而更顯得神密、傳奇。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代地進步著。世界也就這樣一次次展示著它令人神往的傳奇。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是不會放棄的,所以人們依舊在為解讀世界而努力著。

  的確,人類就是在求知慾的促使下探索著世界,創造著更美的未來。

  如果人生只是一場夢境,你面前的一切都將是虛無,無論是父母、朋友,還是你曾認為最美的景物。那既然如此,人生不就和夢一樣虛幻、毫無價值了嗎?我想舊友曾問的問題: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笑了笑,這個課題對我來講太大,而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就是那種一抓一大把的平凡的人。舊友嘆了口氣:“果然,你也答不出來,所以沒意義,對吧?”我的笑容忽然就消失了,我想起了小學畢業後那無比灰暗的60天假期。

  我不知道當時還稚氣未脫的我為何會縮在屋子裡思考著關於這種人生意義的大課題,但似乎有某個聲音在說:“想清楚這些,你才能擺脫畢業的陰暗,更努力積極地面對未來。”這個聲音一直在催促著我思考,後來好像確實有了那麼一瞬的頓悟,最後的結論早已記不清了,但我卻奇蹟般脫離了苦海。

  然後我就失去了理智般喊了出來:“每個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上帝把我們創造成了人類是有目的的!”我冷靜了下來,“我們都是帶著使命的安琪兒,我們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沒錯,在一個冬風呼嘯的季節,一個放學後空曠的校園裡,我在某種奇怪力量的促使下,說出了一段事後感覺無比深奧的話。我自己都不是特別清楚我為什麼會說這些,我寧願想信是上帝借用了我的意識,在向萬物訴說著人生。

  是的,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即使它本身並未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哲學的意義就在於解讀人生的意義。即使人生就是一場夢境,做的好夢還是噩夢,取決於你對人生的態度。是夢又怎樣,那夢就是人生,那就請用你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你的夢。

  我是誰?

  我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造物——人類中的一員。沒什麼自然造物會比人類更加神奇,但我只是那其中的一員,就好像滿頭秀髮中你認為微不足道的一根。我們的責任卻並不微不足道。

  迴歸最根本的生物的責任,我們是滿載基因的小船,我們的責任便是傳宗接代,但這並不好笑。是的,這的確是我們作為生物最根本的責任。但我們並不和其它生物一樣,所以我們的責任並不只是這個。我們所承擔著的還有五千多年前的祖先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歷史。我們揹負的便是這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上帝只是上帝,他可能創造了歷史,卻無法干涉歷史,所以這沉甸甸的歷史只能由我們來承擔,歷史的朝向也由我們主宰。為了幾十代幾萬代的人類子孫,我們能做的便是努力撐住風雨,揚帆駛向光明。

  如果我們當初未選擇蛻變,我們會擺脫那煩人的責任枷鎖,但我們就只有是一層毫無意識的縹緲的星塵了。既然選擇了,又為何要逃避?又為何不去承擔這歷史,完成這蛻變?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2

  《蘇菲的世界》記述了眾多哲學家。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我認為還是馬克思。

  因為,馬克思是首位將哲學與實際的社會學、經濟學聯絡起來的哲學家。馬克思認為,人們的思考、歷史的發展,是由物質的變化推動,並且將社會的物質、經濟、社會條件稱為社會基礎,將社會的思想、規則、宗教、科學等稱為上層構造。

  並且,馬克思指出了上層構造與社會基礎之間的辯證關係:基礎決定上層構造,上層構造也能影響基礎。

  馬克思的成就還體現在對於階級的思考。他提出任何時候,階層衝突都存在,它只會緩和,不會消失,並且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弊端,提出共產主義構想,影響深遠。

  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是我讀了他的哲學觀點後最大的感受。馬克思是哲學家中第一個切實關心到無產階級惡劣生存狀況的哲學家。他不像其他的哲學家一樣,埋頭研究例如“宇宙的本質”“生命的意義”這類過於空泛、對於現實毫無價值的終極問題,而是敏銳地抓住了現有社會制度的弊端,並提出瞭解決方案——共產主義制度。儘管依然侷限於當時社會生產力,頑固等因素,但馬克思依舊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是一名開拓者。

  同時,他的哲學思想中,蘊含的一種特質,也是令人敬佩的。馬克思主義指出,黑格爾哲學本末倒置。馬克思將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歸結為物質,是一種典型的唯物主義。黑格爾則將這種力量歸結於世界意志,就有一些唯心主義的感覺。馬克思將物質放在第一位,說明他對命運的一種不相信,對於人類力量的堅定信念。而這,便是馬克思的思想中最為可貴的一種特質。

  總而言之,馬克思,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3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麼,《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裡的遊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裡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裡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嗎?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它讓我感到恐懼。或許作者就是想讓我們透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吧。

  有時候我會想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瞭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我認為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沒有多少人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在這麼大的世界中,我無法去探究和斷定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4

  《蘇菲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世界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個世界是真是假,我們無從得知。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這三個經典的哲學問題令原本不屑一顧的我疑惑。生命是一場夢境嗎?或真的只是某個人腦子裡無關緊要的一些電磁波?世間萬物真的是我們看到的那樣麼?我到底是不是一個真實的人?還是隻是一本書中的人物?這個世界真的是我看到的那樣嗎?人本質上還真的是人嗎?讀完這本書的我對這個我早已習慣的世界產生了疑惑。

  蘇菲在收到神秘信之前,生活循規蹈矩,平平常常,收到神秘信之後,世界像謎團一樣在這個14歲的懵懂少女面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想象的更怪異、更離奇……

  我覺得真正神秘的是蘇菲的哲學老師艾伯特,他一直在教蘇菲知識,又可以使古城雅典從廢墟中興起,可以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話,他太神秘了!最後他們到席德的世界,艾伯特仍幾乎無所不知。而“柏克萊”“柏客來”這兩個名字貫穿了整本書,隱隱約約的一條暗線,發揮了大作用——最後,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被柏克萊的一個理論推演而來。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令人不知不覺便深陷其中,它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喚醒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第一次讀時,那些一大段一大段的哲學知識令我皺眉。但不知不覺中,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到現在,《蘇菲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我。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經典的哲學啟蒙書,以小說的形式交給我們知識,是一本好書。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5

  “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麼,《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蘇菲是個14歲的挪威小丫頭,生活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地方,過著小女孩的小日子。可自從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蘇菲的世界便完全改變了。作者喬斯坦·賈德,這位從教多年的作家完全採用偵探小說的構思,藉助艾伯特給蘇菲上的哲學課而將一整部西方哲學簡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們婉婉道來。可以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彷彿是重新出現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隻“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並不確定我會知道什麼,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麼,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裡的遊歷。

  喬斯坦·賈德帶著我們走進《蘇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學。作家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年少的蘇菲跟隨著一封封神秘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著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而正當我們略顯疲憊之時,本書的副線卻又使人精神為之一振。我們沿著蘇菲的足跡尋找神秘的老師和從未謀面的席德。主線與副線自然交織,渾然天成,足見作家藝術修養之高。但更令我們歎為觀止的則是:作家靈活而嫻熟的運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講述哲學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觀點、探究哲學的真諦。《蘇菲的世界》是將藝術與學術完美結合,透過我們熟悉的載體傳達我們陌生的資訊。

  讀者彷彿又回到了古希臘,聆聽蘇格拉底的教誨;猶如置身於中世紀的古堡,見證黎明前的黑暗。我們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啟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臺。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著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及至。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6

  我看過的書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多,但是《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無它,因為它是本有趣的哲學書。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喬斯坦。賈德著作的小說,本書多以蘇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的神秘人之對話錄,是以由淺入深的方式簡介西方哲學的小說。

  蘇菲是一個充滿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歲女孩,對一定事物有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對哲學。她表明自己是一個哲學家,因為她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並能實踐自己所想。我們身邊其實處處是哲學,卻只有少數人會發現哲學的殿堂,不斷去探索、實踐。她是一位出色的老師——艾伯特。諾克斯,因為他迫使蘇菲自己思考問題並得出結論,從不為她降低難度,同時他也關心蘇菲,希望她能學好。艾伯特強烈信仰哲學,因為哲學讓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納格的意志而存在。

  最初的哲學家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朝科學推理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成為後來科學的先驅。艾伯特認為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的唯一條件是要有好奇心,蘇菲正符合,所以她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跨入哲學的殿堂。

  範曾說得好:“好奇心是科學之母。”想一下,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對嗎?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同時,艾伯特向他解釋從古希臘哲學發展到現今哲學的歷程和轉變。

  《蘇菲的世界》,即是哲學的殿堂,它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好奇心理,並瞭解了歐洲哲學史。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應如蘇菲踏入哲學的殿堂一樣,專注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持之以恆,不斷進取。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7

  很不容易讀完了。確切地說應該是啃完了。這麼長時間以來,歇一段讀一段,因為如果一口氣讀完的話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子的後果。也會像席德一樣好奇,忍不住翻講義夾的最後幾頁一樣,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時候翻了最後一頁,沒看明白,也慶幸還好沒有失掉好奇心。

  其實我就是憑著強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對世界,對人生,對本質,對哲學,對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種天性吧。小孩子。14歲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長大,長大了就不會有童話。

  覺得在這麼一段時間讀一本這樣的書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世界史瞭解個大概,物理,生物什麼的簡單的'該學的也都學完了,所以對書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學範疇的知識不會感到迷惑。反而會有一種更清楚的認識,明白了它們和我們存在的意義。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時候是最難受的,看不下去。讀柏拉圖那段的時候剛剛開始享受的一點點幸福感馬上就沒了,還好到後來的浪漫主義也重拾那種閱讀的快感。說實話,到浪漫主義我就頓悟了,原來我是個享樂主義者啊。之後也意識到自己活在美感階段。也就對自己的好吃懶做混吃等死遊手好閒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及再往後就是這兩天看的達爾文的這章提到《浮士德》裡的一句話“一世人勞苦奔忙有何益,到頭終究須把眼兒閉。”雖說也對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總結有著和蘇菲同樣贊同欣賞的感受,但基於一個享樂主義者深層的悲觀態度,對魔鬼的這句不無認同。也許,每個人心裡,潛意識裡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東西,這些可能蘊藏著一個魔鬼,悄悄地,消失在夢中。

  而書中說,席德,是個天使。

  關於席德佳和蘇菲亞之間的那段我還記得,雖然沒有蘇菲那樣好的記憶,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書才打出來(我怎麼可能那麼清楚地記得魔鬼說的話!),也許是作者反諷的技巧太嫻熟了吧。也許這也是我可以嘗試的東西。

  而這兩天的閱讀最大的收穫與達爾文,馬克思,宇宙什麼的無關,驚奇地為自己大晚上突如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找到了答案。就是為什麼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群裡發瘋說的那些話,那些瘋話,包括前天晚上對某孩子發瘋的話,原來都是在做自然聯想。做自己潛意識的靈媒,貌似有一點成效了啊。雖說總髮瘋不是什麼好事,但是與自己的潛意識溝通的確是一種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覺,淋漓盡致,彷彿就找到了本質。無奈的是靈光總是乍現......

  這種特殊奇妙的感覺用語言無法形容,這也是讀完整本書的感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為在讀書的時候很自然地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釋就會很興奮,很驚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細微之處見真理。原來我們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學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裡就有類似的衝動,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才明白,那是潛意識中哲學的力量。

  每個人的心裡都會存在類似的感受,就像當初JEFF千叮嚀萬囑咐告訴我說一定要看啊。事實證明,太值了。哲學家所做的,和教師不同的就是教師是透過傳授知識來獲得報酬,而哲學家是基於一種類似天賦使命的職責,要給一個答案。我猜這也是作者寫書的初衷吧。作為高中哲學教師,致力於人的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Jostein 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輕的蘇菲們在15歲之際一些賦予人生以意義的哲學知識。我們,就是蘇菲。這世界,是我們永遠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問一遍的未知題。

  僅僅看一遍是不夠的,Jostein已經用反諷明確地告訴讀者們要重新讀幾遍,然後才會獲得更多樂趣。

  這是一部哲學史,每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後一章的時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識到,沒有幾頁了,就要結束了。就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很奇怪,悵然若失。蘇菲和艾伯特最終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們之後的生活又該怎樣繼續?那一場荒謬的花園宴會,唯一理性的哲學演講,少校給席德講述宇宙的奧秘,在少校豐富的想象力中不斷出現的童話故事主人公,用盡畢生心血寫的一部送給女兒作為生日禮物的一本哲學啟蒙書。這些,就在蘇菲和艾伯特弄斷了鎖住船的繩子,使席德意識到了空氣中他們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對話中,結束了。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有很強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風光無限的旅行,沿途美不勝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卻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著,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直到終點才明白旅行的意義,直到結局才意識到那樣脆弱,最不願面對的,最不可避免的,結束。

  那轟然的一響,我們也是星塵。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8

  “你認為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這個問題似乎很好回答。畢竟,每天清晨我們睜開雙眼,第一個接觸的就是這個為我們熟知的世界。一草一木,再平常不過了。可自認為熟悉的世界真的是這樣嗎?

  《蘇菲的世界》讓我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許多年前,我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地球外還有宇宙。而發現這一切後,我們說這是科學的力量。但實際上,哲學家們早已領先提出並思考過了這個問題,只是他們的回答往往不被那個時代接受而已。那些哲學家們其實就是“兔毛頂端的人”。如果將這個世界看成一隻巨大的兔子,我們就是躲在兔毛深處安享現狀的人。而努力向上攀爬妄圖站在兔毛頂處,去看清世界的,就是哲學家。

  每個人生來就是哲學家,他們充滿好奇心,周圍一切對他們而言,都是未知的。他們不會因為一個人走在路上,忽然就飄在空中覺得奇怪,也不會覺得1+1=3有什麼不對。他們沒有成為哲學家,是因為在逐漸認識世界同時也在逐漸喪失好奇心。

  所以,我們根本不瞭解世界。我們自認為的“熟知”不過是在舒適區待久了後潛意識裡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說,不是我們熟悉世界,而是世界熟悉我們。

  這一切都是《蘇菲的世界》裡艾伯特教會我和我的朋友蘇菲的。他是我們共同的哲學老師。

  最聰明的人是誰?艾伯特帶著我們回到了古雅典。我們見到了學者蘇格拉底並瞭解了他的一生。神諭說蘇格拉底是整個雅典最聰明的人,可蘇格拉底自已卻認為他一無所知。他這樣以為的,也因此成為了哲學家,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並且永不放棄。他是站在兔毛最頂端的人。我們也尋到了最終的答案: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已無知的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

  生命的意義何在?當你時時刻刻被人監視被人控制而得不到自由時,你或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星塵。生命存在於宇宙之中就是點點星塵。他們渺小不起眼,但在短暫的生命之中無刻不在綻放星光。

  很奇怪不是嗎?每個人其實都長的一模一樣,我們都是從一個理型的模子裡刻出來的。就像,不論一匹馬長成什麼模樣,你都能做到一眼看出,這是馬。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此,奇妙,光彩絢麗。

  這是蘇菲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開啟它,你會被不由自主地吸引進去,你會走過不同的時代,希臘、文藝復興、中世紀,見到不同的人,柏拉圖、黑格爾、達爾文。它領著你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腳下是世界,頭頂是宇宙,一覽無餘。你會重新認識生命,認識自已。

  就像一個尚在襁袍中的嬰兒,第一次看到世界時,內心的感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9

  馬兒為什麼叫馬,何為馬,在沒讀著本書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電視機上看見馬,我就認識馬了吧,

  每天總會見到許多和事,我從來就沒有問過一句:為什麼?好像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無關。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層層謎團一股在她眼前展開,使她不得不開始注意起這些惡作劇般的問題,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淌徉在這個充滿哲學的世界裡,她開始不斷思索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

  如果世界從魔術師的帽子里拉出來的兔子,大多數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雜菌,不斷往下爬。而哲學家則會迎難而上,不斷向毛尖衝刺。當然,中間落下的人數不勝數,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緊兔毛,去把兔子看個清楚。蘇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鍥而不捨,激流猛進,在不斷的探索與失敗中去找尋真理的那一道光。

  我是誰?生命又是什麼?世界為何存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不可能告訴我們,他們所做的,只能是引導我們去創造創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創造世界存在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0

  這個暑假,老師讓讀三本書。前兩本是統一規定的,而最後一本是我需要在給的幾本書中選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猶豫的拿起了來自挪威的喬斯坦·賈德的作品《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讀過了。這個暑假,我重新翻開了這本書,這使我不禁回憶起了故事裡許多情節。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為蘇菲的14歲少女在一次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離奇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開始不斷收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迷團一樣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後天的知識去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想象的更詭異、更離奇。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我也從未思考過哲學是什麼。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像蘇菲一樣,去思考書中的哲學問題,有的時候我還會因為去思考一個問題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著覺。

  其實從表面來看,這是一本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看到後面,我越來越覺得後面的這些哲學知識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撐我看完的是什麼呢?是故事情節。帶著這份好奇,我選擇讀完了它。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席德的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人疑慮又將整個書變得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寫著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她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這本書最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段就是蘇菲和她的好朋友喬安出去露營,然後偷偷潛入哲學老師的小木屋發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節我仍然有些緊張、激動、害怕。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的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成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無論是上一次讀這本書或是這一次讀這本書,我都感覺我已經神魂顛倒。這麼快就到了這篇讀書筆記的結尾,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像別的讀書筆記一樣發出多麼大的感慨,但我先說一句:多思考,多觀察,多問一個為什麼,你就會與蘇菲一樣優秀!

  《蘇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讀一次,也仍然精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1

  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這是人出生以來就會有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終極哲學問題,也是所有人至今未解答成功的謎團。

  十四歲的蘇菲不斷的接收到一封封不同尋常的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不過,她透過她充沛的知識逃離了“世界”,可是這一切都被席德看在眼裡。這本書中我最佩服的是蘇菲,她依靠在那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發現常人無法觸及的奧秘,才能與艾伯特逃離“世界”

  這本書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不禁感到驚奇,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感到懷疑,不過更讓我吃驚不已的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女為何擁有如此高的悟性,也許是我們已經忘了當初對這世界的好奇,也或許是我們已經淡忘了世界。這一點從艾伯特身亡就可以看出,因為他對世界報以好奇,對我們的生活感到驚奇,所以他才會去探究,去深入,哲學家的瘋狂。這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人不過是宇宙的螞蟻,當我們重新開啟對世界好奇之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無知,所以才需要像他們這樣的哲學家來幫我們來產生他們那“正確的思想”。這本書會喚醒所有人對內心早已沉封的好奇與關懷。他解釋了人生的同物,潛至繁瑣小事,深至世界,人心,哲學,使這本書讓人更加誘發探索,思考。

  人如果未背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快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做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為惡。因為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為一個不快樂的人,這才是蘇菲的世界的真諦,不應該如此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