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片葉子》讀後感
《最後一片葉子》讀後感
讀完《最後一片葉子》後,令我最驚訝的並不是貝爾曼畫上去的那片葉子奇蹟般地是瓊珊“復活”了,而是貝爾曼先生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了挽救瓊珊的生命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總是提到卻一直拖欠著的那一幅傑作。
文章開始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語言對貝爾曼的形象加以修飾來作為鋪墊,甚至還寫到了他對瓊珊的幾句諷刺這與結尾形成了很大的轉折,告訴我們,平時評價一個人不能從某一個角度,一時的語言或行為來斷定,表面毒舌的人,也許內心卻是很溫暖的,就如同貝爾曼一般。
瓊珊病重時,把自己比作窗外常春藤上那些日益凋落的葉子,在她看來,當那最後一片落下之後,自己也就死了,所以每天都以消極的狀態活著,如同等待著死亡。過了幾天,只剩下最後一片葉子了,她以為第二天自己就死了,當第二天醒來時卻驚喜地發現,經過一整夜風吹雨打的“最後一片葉子”並未落下,由此,瓊珊也漸漸恢復了。
原來,最後一片葉子早已掉落,瓊珊所看到的,只是貝爾曼畫在牆壁上的而已。作者沒有將他完成“傑作”時的場景描寫出來,或許貝爾曼是帶著一種“使命感”完成傑作的,那種“使命感”即是使瓊珊變得樂觀起來;又或許他是忍著病痛的'折磨,那是心中只有一件事,就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最後一篇葉子”。
如果從美術鑑賞的角度來看,貝爾曼的“最後一片葉子”並算不上傑作,但從心靈的角度出發,它又何嘗不是一幅偉大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