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範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範文
對於學校推薦下發的書籍總有一種感覺:理論性太強,實踐性不夠。光看了書名,更覺得心理學這東西專業性太強,很多專業術語讀都讀不清楚,下意識就產生一種牴觸情緒,因而一直把這本《教育中的理效應》束之高閣。直等到暑假過了一半了,要交讀後感了,才無奈從抽屜底部挖出這本大作。
誰料想,“不看不知道,書中藏奧妙”,原本以為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規律、效應法則竟被劉儒德教授用那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一一介紹、演繹,閱讀起來充分激活了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識經驗,一時竟捨不得放下。
整本書從教學、教育、管理三個領域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示出一個個教育心理學規律,對我們的教育教學以及生活方面給予了啟示、引導。比如蝴蝶效應:書中介紹,1979年12月,氣象學家洛倫茲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叢林的一朵工作花瓣上輕輕扇動一下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細小的因素與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巨大複雜的變化之間存在緊密的因果聯絡,這就是蝴蝶效應。書中還講到蝴蝶效應是一點點累積的結果。蝴蝶效應告訴我們:要特別注意初始狀態的.微小變動,要對這方面的微小變動保持高度的敏感。
看到這兒,不由得把這種效應和我們的教育教學聯絡起來,它不就是在提醒我們要從細節上來關注我們的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學生的很多壞習慣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例如:有的孩子不會整理自己書桌,書包。一上課不知道擺放書本、文具,他才從書包裡呼呼啦啦地找書本,一下課,又不知道換書本。到第二節上課了,其他同學都準備上課,他桌子上還擺著上節課的書本,如果到中午放學,向他桌子上一看,啊!一本不少,上過什麼課,他的桌子上肯定會什麼書,滿滿一桌子的書擺的橫七豎八。這不就是“蝴蝶效應”嗎?當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東西時,我們沒感覺到什麼,因此家長就代勞,這種心理創造了條件,有機會暗暗“滋長”,接著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時間一長,就養成了根深蒂固的壞習慣。還有學生書寫不認真,讀書不用心,不講誠信等這些壞習慣都是這樣一點一滴形成的。
“小學生正處於他們人生的初期,一切尚待塑造。所以,作為學生身心成長的教育者,要‘教育無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應”。教師一定要對學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點善加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蟻穴”。偉大正是存在於細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