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範文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讀後感範文

  暑假讀了張興華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一書,這本書貼近我們教師的教學實際,讓我受到不小的啟發,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不小的幫助。

  張老師認為:教學要能順應兒童的心理特點才能成功。瞭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本身並不是眉的。只有在準確解讀和把握兒童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努力調適數學教學,使其儘可能地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才能真正創造出最適合兒童的數學教學,併發揮數學教學的最大效益。實際上,好的數學教學須指向兒童的學習,並建立在兒童的學習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必須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利他們能動地進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獲得新知意義。

  兒童思維偏重感性,抽象思維並不發達,但能憑藉具體材料進行邏輯推理。於是我提出,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讓他們經歷“選擇性知覺——短時記憶——編碼——長時記憶”的認知過程,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並建構起相應的數學理解。此外,兒童的概括思維比較弱,學習抽象的數學概念,需要熟悉廣泛、眾多的具體材料。教師除了提供一般的具體材料,還要注意提供變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程度;提供反例材料,以反激正,提高辨別程度。兒童具有好玩、好動、好勝、好奇等心理品質,那我們的數學教學就要努力創造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用喜聞樂見的小遊戲讓學生“玩”起來,用豐富多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動”起來,用充滿激勵的小比賽讓學生“比”起來,用多姿多彩的小故事、小懸念、小謎語等讓他們“好奇”起來。而一旦學生的這些個性心理傾向在數學教學中獲得極大滿足,他們對於數學本身便建立起了良好的學習興趣與願望,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便由此得以確立。

  張老師認為: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教學必然是精緻的。

  教學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活動,其所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與獨特個性不亞於其他任何的藝術門類。然而,這種主觀能動性與獨特個性卻又不是教師個人教學藝術與見解的無限度自由發揮。因為,我們的教學物件,兒童,他們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恰是我們展開數學教學所必須要遵循的。由此,教學的這種外在約束便也成就了其內在規定性,並最終在教學語境下展現出其精緻而細膩的一面,

  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教學必然是靈動的。順應不只表現為對兒童學習心理的遷就,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能夠與兒童內在的學習心理之間實現無縫對接。從而,教師外在的教與兒童內在的學在教學的現實語境中達成一種和諧共振的最佳狀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思維和著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教學活動的外部節奏與學生內部的精神生命節奏之間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樣的教學活動,無論是教師抑或學生,其思維與精神世界無疑是靈動的,並處於一種積極互動的關係之中。

  當然,具體來說,精緻與靈動的教學首先表現在教學語言上。語言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媒介。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教學,其語言必然會呈現出精緻與靈動的風貌。這種語言應該是清晰、準確的,能夠有效傳遞豐富的數學資訊,表達教師對數學的準確理解與把握。這種語言應該是活潑、靈動的,機智與幽默是其重要的外部特徵。這種語言還應該是極富感染力的,輕重緩急之下、抑揚頓挫之間、疏密虛實之外,展現出的是教師對數學內容的精確理解,更是對兒童思維的精緻引導。

  其次,精緻與靈動的教學表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是由一個個數學活動連綴而成的。基於兒童學習心理的數學教學,每一個活動的設計都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要想符合,數學活動首先應是精緻的。活動的.設計意圖應精準指向童的思維興趣與數學理解,活動的具體展開必然處處考慮兒童的實際感受與可能水平,活動的最終效果也必須以兒童的內部發展為評判。一句話,我們不能為活動而活動;所有活動都應最終符合兒童的實際需求,並最終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要想符合,數學活動還應是靈動的。活動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他們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地觀察、體驗、思考,從而在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中發展起自身的數學思維。

  書中在講到建立表象和提取表象這個問題中,張老師講的教例就很有啟發性。表象是客觀事物經過主體感知以後再頭腦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觀性和抽象概括性雙重特點,利用這個特點,我覺得我們在教學一些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時都可以用到。比如我在教學認識釐米的時候,讓學生先看直尺上1釐米的長度,然後閉上眼睛,腦子裡想一下1釐米的長度,然後睜開眼睛用兩個手來比劃下1釐米的長度。這裡的教學就是充分應用了這個特點,先讓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是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接著讓學生用手比劃,不僅深化表象,而且還將剛建立的表象提取和外化出來,藉此還可以檢驗學生腦中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是否正確,做出了及時的評價。同樣,這為後面的根據不同事物填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喚起和提取表象中,張老師講到了一個一年級的問題:小朋友排隊,從前數起或者從後數起,小明都排在第6位,這隊小朋友共有多少人?這裡老師用代表小明,用代表○排在小明前面的小朋友,同樣也用這樣的方法排一排小明後面的小朋友,學生都可以順利的排出:○○○○○○○○○○,這樣就可以列出5+1+5=11的解答。透過這個例子,我想到了教學上車下車列式的問題,還有小鴨子過河的問題都可以用這個辦法來解決。題目是這樣的:鴨媽媽和15指小鴨過河,第一次只過去了8只,還有幾隻小鴨在岸邊?這裡就可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鴨媽媽和小鴨,一共就是16只鴨子,過去了8只,應該還有8只在岸邊,這樣孩子就不會遺漏掉。再比如小鳥飛走的問題,這些都是可以讓學生先畫張圖來看看,喚起腦中既有的表象,使之外化成具體的形象,幫助解決數學抽象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