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讀後感1900字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讀後感1900字

  快樂育人,享受一切

  我讀了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真正感受到了魏書生的魅力。他給我的印象是:幽默,機敏,灑脫,平易近人,他用亦莊亦諧的語言讓我明白了很多做人與做事的道理。我欽佩他的超脫,慚愧自己的渺小與狹隘。

  下面是我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快樂育人

  魏書生說:“人應該快樂的活著,確定好自己的舞臺,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著急上火,別給自己挖陷阱,捆綁自己。”他的這一觀點使我頓時從困惑中解脫了出來,我經常會為學生的不學習而生氣,每當我看到學生犯錯誤的時候,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把學生叫來批評一頓,然後搞得自己一天乃至幾天都很難受,我總是在問自己,為什麼學生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為什麼他們總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小錯誤呢?甚至也喪失過信心,難道後進生就真的教不好嗎?”但魏書生讓我明白了批評與懲罰也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因為批評與懲罰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讓學生害怕,而在於樹立起學生的尊嚴。一個有尊嚴的人是不需要大聲呵斥的。一個眼色、一個暗示就可以解決問題。最終要讓學生對你是又愛又敬又怕才是一個老師的成功。

  而受學生喜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樂觀寬容則是受人喜愛的重要條件。不能有: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想法,應該時刻銘記與人“互助”才其樂無窮。兩鬥結仇,兩和結友。以硬碰硬,應該以柔克剛,而且現在我也明白了,我們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也相信只要我們捧著一個心對待每一位學生,我們必定會收穫真摯的感情。善待學生就是善待自己。魏書生說過師生的心與心之間的呼應就像人們在群山之中得到回聲一樣,教師對著學生心靈的高山呼喚:“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學生便在心靈的深處回應:“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關懷你……”學生高高興興的收穫知識,我們快快樂樂的收穫情感也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二、享受一切

  享受是魏書生人生觀的一大法寶, 他認為人生是享受,教書是享受,育人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是享受,要享受人生中所有的快樂。不同層次的享受觀,就決定了不同層次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守住自己心靈的寧靜,各得其樂,人生在世平凡的日子最不好過,因此,我們一定要變換角度看問題,解脫自我,享受人生的一切,身心兩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從前我對學生的抱怨現在看來應該是感激,感激那些犯錯誤的學生,因為他們磨練了我的心志;感激我的課代表,因為他們讓我的工作輕鬆;感激那些勤奮的學生,因為他們讓我看到了希望;他們讓我體會到了什麼叫責任。正是這群讓我又哭又笑的學生讓我一天天的體會到了成熟。

  正如魏書生所說的人都是在上坡與下坡的迴圈,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讓自己活得開心一點,輕鬆一點呢?。我們是在“育人”,但更是在“育心”。沒有快樂的情緒怎能為學生帶去陽光。

  現在的我,即使暫時還沒有達到享受一切的境界,但起碼我不再會因為學生犯錯誤而大怒,不再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了,我要用平常的心態,快樂的情緒,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事。正如魏書生所說的切莫成為“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想做的人”,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的以一不做,二不休的態度把極小的事情做的精彩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們應時常強化享受這根神經,從工作中尋找享受的理由,體會享受的快樂……”

  三、解脫自己

  正在我為瑣事感覺很困惑時,魏書生說:“每一個後進生,都是我的副班主任;每一個學生,都是我的助教。”他真正的做到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這讓我得到了啟發,我在想是不是我已經剝奪了很多學生自主管理的權利,我為什麼就沒有很好的挖掘每一位學生的特點,讓我們班的學生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這也正說明了我很多不足,還需要時間的淘洗與歷練。我缺少高效率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魏書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與幼稚,更讓我對今後的工作有了重新的思考。

  魏老師說:“一名好老師,必須永遠相信自己的學生,不管多麼笨的學生,腦子裡其實都埋藏著無窮無盡的潛力。事實上,不是學生腦子裡缺少資源,而是我們缺乏勘探這些資源的能力。” 我們教師如果以寬廣的胸懷來包容學生,以真摯的愛心來溫暖學生,以民主、平等的態度來尊重學生,以關懷、信任的情誼來理解學生,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那麼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自己就會輕鬆一些,就會對學生,對家長,對學校,對自己交上一張滿意的答卷。

  回想自己所帶的班級,我對他們傾注了所有的愛,為他們犧牲了多少休息的時間,可他們毫無感覺,特別是幾個搗蛋鬼,時常與你作對。細想之下,這也應該是自己管理的敗筆,沒有引導學生去尊重人,理解人,幫助人,體諒人,沒有讓他們形成這些良好的品質,不能體諒老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我要學習魏老師,用他的科學管理,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我想用魏書生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教育,是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該“眼睛向內,提高素質,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