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中的解釋》讀後感範文

《地理學中的解釋》讀後感範文

  西方地理學中有一個學術流派稱為新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又稱激進派地理學),人數雖不多,聲音卻很嘹亮;而且由於關注下層人民的利益,頗得公眾青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國地理學家當不應例外。奇怪的是,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己任的中國地理學家,對新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卻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另一方面,好多地理學者對物理學那樣的邏輯實證主義“科學方法”趨之若鶩,殊不知國外一些當年持邏輯實證主義立場的著名地理學家早已轉向馬克思主義。為此,筆者借這種轉向的一位代表人物大衛·哈維的早期著作《地理學中的解釋》中文版(高泳源、劉立華、蔡運龍譯,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996年)出版之時機,以本文介紹其人其書,以使國人對地理學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去脈”和新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來龍”有所瞭解。

  全書可平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十一章(第二章——第十二章),主要論述科學的解釋、理論、假說、定律和模型;第二部分也包括十一章(第十三——第二十三章),闡述人工模型語言以及地理學中描述和解釋模型的運用。第一章扼要敘述了地理哲學和方法論的關係,可作異言讀;最後一章則是全書的總結。如果說,第三編是第一部分的核心,以前兩編不過是它的鋪墊,人們的嚮導;那麼,最後的第六編可以說是後一部分的主脊,也是全書的壓陣之作。

  正如哈特向的《地理學的性質》總結了地理學區域派的'哲學和方法論一樣,哈維的《地理學中的解釋》總結了作為空間組織研究的新地理學哲學和方法論。貫穿全書的基本思想是構築地理學理論,哈維指出:“尋求解釋就是尋求理論,理論的發展是一切解釋的核心”。如何構築理論?哈維認為;第一要有科學方法;第二要建立地理學的法則和抽象命題,只有在恰當抽象的基礎上,數量化、模型化才有地理意義,才不會背離地理學的主旨;第三,要打破地理學方法論的孤立主義,把當代科學哲學思想系統地引進地理學的方法論思考中,這是哈維的高明之處;第四,要藉助模型建構途徑進行理論建設。

  哈維在書中宣稱他的科學方法觀依賴於分析哲學家和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家。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源自物理學,其目的是:建立普遍性法則來概括各學科所關注的經驗事件和客體行為,從而使對孤立事物的知識聯絡起來,並對未知事物作出預測。這就是五、六十年代不滿傳統經驗方法的地理學家們所神往的“科學方法”,它無疑加強了地理學的科學化。可是以地理學研究物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之複雜,適用於物理學的方法未必能勝任。過於看重形式的“科學化”,往往會脫離實際。所以負責的學者在關注人類社會、研究實際問題時,常常放棄邏輯實證主義而尋求其它哲學武器,新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就訴諸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青年時期也神往數學方法,認為一門學科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數學方式表達。但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放棄了單純的數學迷戀,用恩格斯的話說:“自然界不是數學”,那麼人類社會更不是數學,後來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其境界已遠非數學能企及。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哈維和馬克思一樣,走的正是從“解釋世界”到“改造世界”的道路,這應是真正有責任感而不齒於以科學的名譽胡弄人、混飯吃的學者的努力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