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樂府讀後感
文心雕龍樂府讀後感
經過老師的提點,瞭解到一個文史知識:古人認為樂府是歌,而非詩,雖然今天我們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而且從這篇的舉例當中也可以對此進行佐證。通讀全篇我仍然對於“詩”與“歌”、“樂府”之間的界定有點模糊,從開篇第一句對“樂府”的定義:“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似乎可以認為有“五聲”“十二律”的樂章就是“樂府”。放在我個人更通俗一點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調配合,能演唱出來的就算“樂府”。如果照著這個概念去推論的話,可以聯想到今天的歌曲,但這種類比可能僅僅是流於形式上的.對照,從實際內容上來比較,樂府的藝術水平比現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詩經》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來的麼,是不是因為缺少曲譜,所以是有所區別的?
全篇的行文佈局和上一篇《明詩》頗為接近,從樂府的發源到作者所處時期的樂府詩進行了梳理,為樂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作者大部分僅對樂府詩的音樂形式進行剖析和論述,主要的論述物件是“樂體”,因為這是樂府詩有別於其他文體的最主要的特點。樂府詩的最高標準是歌辭與聲律的相配,歌辭“雅正容典”,聲律則要求“中和之響”,“和樂精妙,故表裡而相資矣。”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就是集“形式美”與“內容雅”為一體,作者認為這樣表裡相稱的樂府詩才是好的。
自從古樂逐漸衰微,雅正的音樂難以恢復,作者在時間軸上從前往後的不斷梳理中發現了兩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經典的流失,統一演奏樂器、音調等當面的記錄也消亡,音樂聲律需要重新不斷地調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樂容易傳播,人們也喜歡這種不斷變化的新鮮感,而雅正的音樂,則讓人聽了容易打瞌睡發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難,作者仍然強調音樂的雅正作用和對此的不斷追求,因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這才是樂府詩這種文學形式應該具有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