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

《知識不是力量》讀後感

  看了方柏林著的《知識不是力量》,書中從學習美國教育優點,觀察中國教育的一些不足,反思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看了這本書之後,給了我們教師很大的啟發和感想。下面我就談談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感想。

  作者因為自己本身就在美國生活,自己的子女也在美國留學,所以對美國一些教育有著較為真實的想法。正是因為作者本身親身經歷,所以所寫的文章都較有說服力。而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國外讀書,所以感同身受從而更覺得許多內容都值得我們中國人深思。

  他提出中國教育要進行反思,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反思能使人發現自己的不足而改進自己的缺點。必要的反思是有益的。當然,中國教育有自己的特點,美國也有美國的國情,書中也並不是完全否定中國教育,也不主張完全西化。我本人也是非常贊同學習別人的優點來充實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教育問題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確實如此,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減負和素質教育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也無濟於事。指揮棒沒有改變,很難擺脫應試教育的魔咒。但是又反過來說,中國人口眾多,目前為止,也只有這種應試的方式,才能更客觀和公平的評價一個人。這也算是中國的國情吧,改變並不容易,但是我們現在已經吸收了外面的經驗,儘量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僅僅憑藉成績這個唯一的指標,還參照了學生平時的表現,體育成績,以及道德方面的表現。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提到許多老師沒有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不足,教學還是一成不變,完全不顧學生的感受,這種教學模式,現在已經越來越不受學生的歡迎,也越來越多的老師正在嘗試改變,比如我們七中正在改革的“五學模式”的教學方法,這就是對填鴨式教學的一種改革嘗試。

  書中談到,現在學生獲取知識很方便,網路的應用極大改變了知識的獲取方式,教師並不需要把知識講解的如何精確,其實學生自己透過一根網線就很方便的能夠獲得足夠的知識量,知識的獲取容易,而見識的增長不易,要長見識就要學習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內容,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而不應該忽視道德的培育。這也就是這本書“知識不是力量”的由來。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知識不難獲取,見識和做人的道理才是學生第一需要關注的!

  作者從美國口語教育反思中國的英語教育,覺得需要改變當前的英語教學模式,因為學習語言的一般規律是先口語,後文字,然後才是語法;本著先易後難的規律進行。確實中國的英語教學從一開始就是寫,就是語法的灌輸,還不會說怎麼才能會寫呢?就好比一個人還不會走路就先讓其跑步了,結果只能是摔得嘴啃泥,加深了對英語的厭惡和恐懼,我覺得英語教學確實存在這樣的毛病,中國人太強調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了,所以從幼兒園開始就教孩子學習英語,一個連母語都還說不清楚的孩子,你還能指望他學好英語,真是捨本逐末。

  我覺得從初中開始學習簡單的英語對話就可以了,高中可以適當學習寫作和語法。完全不必把英語提高到和數學同等的高度,必須非過四六級,否者不能拿畢業證書,不能考研這樣的高度。學生花了大量的精力,家長也付出了大量的金錢,換來的`是中國孩子對英語的厭惡,和只會簡單書寫,完全不會說的英語水平!

  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國的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在學校多學習,少玩,甚至基本不要花時間在玩耍上面。其實這點人家美國家長就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借鑑。在美國完全沒有“輸在起跑線”之類的論調,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童年就是“努力玩耍的過程”,學習也是在玩耍中開始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課堂輕鬆而中國的課堂嚴肅,中國學生負擔重,而美國學生上學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人家重視能力的培養,而我們重視知識的灌輸,所以我們的孩子缺乏創造力。當然,因為我們國家的特殊“國情”,這種學生高負擔,學習比較痛苦的狀態一時還很難改變。我們都應該多思考一下,特別是教師,怎麼樣才能快樂學習。

  當然“知識不是力量”這本書還提到許許多多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思考,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有缺點,自己能夠改變的儘量改變,找出自己教學的不足,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改革舊的落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的課堂輕鬆活躍一些,讓學生不害怕上課。其實,我們可以做的很多……

  ------------------------

  在《知識不是力量》中,南橋所論述的知識與見識之間的差別,有震撼,但更多的是讚許。以下摘抄片段:

  1.我為學生感到可悲。學生離知識的倉庫多遠?一根網線而已。

  2.藝術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高效地表達。

  3.幾百年後,還有人會咀嚼《紅樓夢》,因為它有很多東西還沒有被開啟,但是,幾百年後,有誰會再去看《戰略管理》,現在誰還記得曾經紅極一時的《誰動了我的乳酪》?

  4.那些被物慾矇蔽了眼睛的人,仍照舊過著灰暗的、時時無聊的生活。在這漫長的絕望中,文學給我們的生活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5.現在,我們的作業通常是“基於知識”,而不是“基於問題”,或者“基於現實專案”。

  6.國內學科越來越專業化,各個教研組都有自己的辦公室,大家在一起只是交流學科的考題,並以此作為指揮棒,指導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結果叫出來的就是一群“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學生。請注意,“你以什麼來衡量,你就會得到什麼。”

  7.過去我以為自己很笨,後來發覺不是學生笨,是老師笨。事實上也不是老師笨,而是教育制度笨。在動物莊園,你怎麼能讓一隻公雞和一隻鴨子一起參加游泳統考呢?

  在晚自修時,我說了《聖經》裡的一個故事給學生聽:某一天,耶穌從房子出來,外面是他的學生。他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種的時候,有些落在路旁,被飛鳥吃走了;有些在石頭地上,土既不深,發苗最快,但日頭一曬,因為根不深,枯死了;有些落在荊棘裡,把他擠住了,有些落在好土裡,就結實。”

  其實,撒種好比所謂的德育,撒在路旁,被飛鳥吃走了,說明老師對你的教誨你沒有聽進去,還是照犯;落在石頭地上的,說明你只是害怕權威,老師說完後,怕再被老師說,所以有一段時間注意,但不深刻,過一段時間你又重犯。

  有些落在荊棘裡,說明當其他人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時,你隨主流,似乎他們成為了你繼續犯錯的“勇氣助推器”一樣,使得你又一次犯錯。而那些落在好土裡的種子,開出的果實師結實的,而且時間越久越結實,是他們真正聽到心坎裡去了,並且在以後的歲月中,不管在學校裡,生活中,工作上都一直恪守著老師的教誨,他們的成就也就更豐碩,更結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