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裘德》讀後感範文

《無名的裘德》讀後感範文

  無名的裘德(一)

  英俊剛毅的面容,深邃的大眼睛,捲曲的黑髮黑鬚,近乎花俏的暢胸白襯衣,他便是裘德。此時的他立在一方圓形的邊框裡,周圍泛著淡淡的光暈,深邃的黑眼睛盯著你,這盯視彷彿要對你傾訴著什麼。扮演照片中的裘德的,便是那位風流倜儻的《莎翁情史》的男主角。本人看過他演的電影不少了,對他的演技也佩服,就是不能迅速報出他的大名來。其實不是沒看過聽過他的名字,主要對外國人那麼長的名字實在沒有什麼敏感,聽過看過就瞬間忘了,不過腦海裡沒忘的是他演繹的那些感染力極強的人物。

  我不知道他演飾裘德的情形如何,因為我剋制住自己先不看他的電影,而是等我看完了《無名的裘德》這部小說後再看。《無名的裘德》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作品,這部作品問世時有很多的爭議,但沒有妨礙它成為世界的經典作品。托馬斯·哈代最著名的作品是《德伯家的苔絲》,這可能是婦孺皆知的大作了。詩人徐志摩特意到哈代的府第拜訪過大作家,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徐志摩拜訪前對哈代有一個自己構建的樣子:高大英俊,一如作品中的主人公,對人熱情豪爽。沒想到見到的是個乾癟瘦小的老頭兒,尖尖的下巴,沒有特別的熱忱,交談了一個多小時就以散步下了逐客令。徐志摩倒沒有什麼失望之情產生,反而為見到自己的偶像連連慶幸,這一面之後,對哈代有了更多的瞭解。以至徐成為在國內對哈代瞭解最多的人之一,同時是最先譯作哈代詩和翻譯他的詩作最多的人。

  裘德是哈代的`《無名的裘德》這部小說裡的主人公,身世極其可憐。很小的時候就孤苦一人,被老巫婆似的開小麵包坊的的姑婆收養。裘德幫陶大看麥趕鳥賺一點錢,可憐鳥兒讓它們多吃一點,被陶大發現結果毒打了一頓還收回了看守的活兒。儘管身世淒涼,生活艱辛姑婆也不怎麼疼愛,裘德總是堅強地活著,心裡熊熊地燃燒著一股希望的火焰。他想當教區的主教,想當研究學問的人,想當牧師,為著這些理想,他自學希臘文和拉丁文語法的書。基督堂是各種學院林立的地方,裘德很小的時候就敬仰著這個在他看來學問高深的地方,時時刻刻都向往著能到這個有著尖塔和圓屋頂的地方去深造。白天,他學習了雕刻和修復的技藝,為生存努力;晚上,油燈下勤奮攻讀,為理想奮鬥。19歲,他終於如願以償到了基督堂。這期間,他的為理想的努力一度被中斷,究其原因,是被一段感情所糾纏所誘惑。裘德被一個叫阿拉貝拉的姑娘套住了。阿拉貝拉不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農家姑娘,她當過酒吧女招待,開放風浪。阿拉貝拉對裘德這樣純潔向上的青年羨慕不已,在同伴們的授意下設了個懷孕的圈套就逮住了自己的意中人。裘德呢,第一次遇到偽裝得那麼溫柔和嫻熟的姑娘,感情立時濃郁得好不猶豫地放下了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芳醇的愛情的春醪裡。直到裘德無意中聽到阿拉貝拉的同伴的閒聊話,才知道自己上了當倉促結了婚,烙上了婚姻的印痕。兩人決裂了。阿拉貝拉變賣了所有的家產隨父母去了歐洲,裘德重拾中斷了幾個月的理想,隻身到了基督堂。

  裘德工作之餘穿梭在那些學院建築的門廊裡,望著那些需要修復的雕像石刻建築,幻想著自己在重新獲得自由後能進入到學院裡頭。他買來更多的書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鑽研,想出寫信給各校院長推薦自己的辦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沒有一所學院接納他,只有一個院長寫了回信,信裡也沒什麼好訊息。學業方面失意的裘德沒有心灰意冷,因為此時他的心裡又有著另一份感情的糾纏,就是對他的表親蘇·柏瑞和的幻想和依戀。

  裘德孤苦,但沒有給人頹廢的感覺。裘德沒有接受過長時間的正規的學校教育,卻比一般的人或在校生都愛讀書,在書中汲取生活的動力。裘德也不以生活的每一點滴需要自己的努力而傷悲,儘管打擊和不如意時時侵襲,但很快調整自己堅強地活下去。沒有財富,沒有愛情,沒有實現理想的裘德(160頁前)面對生活的態度是每一個讀他的人所應該敬佩和學習的。

  不知道美國大名星扮演的裘德是什麼樣?又帶給我怎樣的震撼呢?

  可憐的裘德(二)

  如果說160頁前的裘德是雄心勃勃、對生活和愛情充滿強烈的希望和追求的話,那到最後,我們只能用“可憐”兩個字來形容他人生最後的命運了。

  他所心儀的表妹蘇·柏瑞和原先是那麼富有個性,想怎麼擁有自己的愛情就由著自己的性子怎麼擁有。不想和費樂生過下去了,斷然和丈夫提出分手,然後義無返顧地和裘德生活在一起,這在那個婚姻受教會嚴格制約的時代是決不允許發生的,然而它卻確確實實、絕無僅有地發生了。儘管蘇·百瑞和以外冷內也不分外熱烈的獨特方式和裘德生活在一起,但裘德終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愛情,每天務工格外的有精神。後來,由於裘德的前妻阿拉貝拉的從中作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裘德和蘇曾經的婚姻和現在的狀況,人們對他們的態度發生了更本性的改變,裘德的工作越來越少了。蘇和裘德曾經也很想去教堂過那一道結婚程式,可蘇到教堂忍受不了那一紙公文的約束臨陣又退卻了,即使裘德和阿拉貝拉的兒子從天上掉下來時,他們想為了孩子解決這個問題,結果還是沒有完成這個手續。裘德最後是悲慘地死去了,那還是和前妻恢復了夫妻關係的情況下孤獨死去的。給裘德致命一擊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愛情女神--蘇。蘇和裘德在艱苦且還算甜蜜的共同生活中,後來有了兩個孩子,加上阿拉貝拉的兒子,就有了三個孩子,他們在人們的鄙視和唾棄中艱難地生活著。特殊的父母、特殊的生長環境造就阿拉貝拉兒子的特殊心理,蘇的一番哀怨的話使這個孩子做出了慘絕人寰的事:他把裘德和蘇的兩個孩子吊死後再自殺,小小年紀就對世界充滿了仇恨和絕望。那個纖弱、蒼白的、感覺敏銳的蘇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坍塌了,她的尋求女性解放的新思想一下子扼殺了。她覺得都是自己造的孽,一切的一切都是她的錯,她要懲罰自己,於是她割捨了對裘德的愛回到了原來婚姻的起點--費樂生那兒。從此,曾經雄心萬丈至今仍無名的裘德便如行屍走肉,任有還想著他的阿拉貝拉的擺佈,最後悲慘地死去。

  《無名的裘德》與其在寫裘德短暫、苦命的一生,不如說在表現一位嶄露頭角的女權運動分子,這是依託裘德塑造出來的。歷史證明,新生的事物總是以悲劇結尾,無數的悲劇終將造就激動人心的喜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