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高中讀後感

《卡拉馬佐夫兄弟》高中讀後感

  剛讀完《卡拉馬佐夫兄弟》,腦海裡不斷浮現出一位穿著修長衣服、面容和善、微笑著的年輕人的背影,還有一群孩子,他們手拉著手,蹦蹦跳跳,用響亮的嗓音喊著“烏拉,卡拉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動著,久久難以平靜,各種想法縈繞在心頭,關於信仰,關於救贖,關於善與惡,關於人性,關於饒恕,關於裁決……這些將需要我花很長時間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許最終能想出些什麼,也許就這樣一直模糊著。

  當初選擇看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是因為曾經看《愛因斯坦全傳》時,裡面提到說愛因斯坦稱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我看過的小說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樣的一部作品能讓這位物理學家給出這麼高的評價。遂去圖書館借來讀,花了四個晚上一個白天讀完了這部作品。讀完後,很慶幸自己讀了這部作品。 讀這部作品時,我的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這是一個卡拉馬佐夫家庭的悲劇故事,暴躁好色的父親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粗野暴躁的大兒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兒子伊凡,虔誠和善的小兒子阿遼沙。整部作品的情節隨著這個家庭的各種衝突以及大兒子被控弒父的案件展開,緊湊聯絡。說實話,一直到最後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親口承認是他殺死了費多爾,我都還在猜測這個兇手到底是誰。

  這部作品對人物的描寫實在是很,尤其是心理活動的描寫,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時有著“跨越兩個深淵”的天性,溫情和暴力,癲狂和理智,懷疑和虔誠,作者卻能把這樣複雜多變的心理描寫的細緻入微,絲毫沒有混亂的感覺。這些人物的形象現在都深深的刻畫在了我的腦海裡。

  對於這個弒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剛剛在思考一個問題,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壞人嗎?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為了格魯申卡,他表現出了近乎瘋狂的“卡拉馬佐夫式不顧一切”;他與父親正面激烈衝突,最後惹上了弒父的嫌疑。他的這一系列行為的確很荒誕無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認為自己殺了老僕人後的“最後一夜”的一系列行為。他瘋狂的奔向格魯申卡,表達他的愛,表現的像個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點喜歡這個人物了,為他的不顧一切,為他的誠實坦率,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善良的吧。

  再這部作品中總是給人帶來光明的阿遼沙,因為這個人物的存在,使衝突、壓抑中總還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經迷茫,懷疑過,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陽光時,他重新找回了對人世間的愛。在他“熱烈親吻大地”時,我突然也感覺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經歷了那麼多事後,他還是保持著那顆善良、誠實的心。

  還有那位兇手斯麥爾佳科夫,對於他為什麼宣稱“您(伊凡)才是這個案子的唯一元兇,我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從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麥爾佳科夫才開始對伊凡是懷著敬意的,認為宣稱沒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謂的'是一樣的。原本斯麥爾佳科夫是孤單的一個人,現在,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樣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認為他和伊凡能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總認為伊凡“全都知道”,這就使他認為伊凡在與他談話時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殺費多爾。這是一個極度孤單、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對於他最終的選擇,我還是有點疑惑,他最後的精神應該是清醒的,也沒有表現出內心

  的極度矛盾,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是害怕接受審判?發覺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覺失去同盟的絕望?為難知道真相的伊凡?

  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講到了宗教,講到了上帝,也時不時的在懷疑上帝的存在與否。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為我覺得那是一種信仰,無關乎宗教。信仰是什麼?我認為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一種信念準則,是心靈深處自我反省的一片無人打擾的淨土,指導著我們的思想、行動。人總該信仰點什麼,如果沒有信仰,怎麼有力量不斷前進?關於人性,我認為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壞,就算是罪大惡極的人,心中也會存著一點善意,比如費多爾對自己的兒子阿遼沙的愛。關於裁決,應該由誰來裁決?宗教?法律?但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來的嗎?還是自我裁決,如德米特里一般,“我為我整個的一生懲罰我自己,我懲罰我整個的一生”?我同樣疑惑。()

  這部作品中還有很多看似尋常的句子卻往往蘊含深意,如“不要對自己撒謊”,“愛生活本身甚於愛它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還會再讀第二遍,第三遍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