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母戊鼎到拴馬樁小學作文

從司母戊鼎到拴馬樁小學作文

  當時間從現在回到歷史的長河中時,我的目光被定格在那一件件被世人稱口叫絕的文物瑰寶上。

  在我們的教科書裡,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關於“馬踏飛燕”、“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曾侯乙編鐘”等許許多多驚世文物的身影,這無疑是對其珍貴稀罕以及在文物界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最好診釋。正是這些若隱若現的身影,使我對枯燥的歷史產生了興趣,想要挖掘神秘文物背後的故事……漸漸的,我發現文物似乎是歷史留給現代人們最好的禮物,無論是陶器、青銅器、瓷器還是玉器、石器,在那些精美絕倫的紋飾裡、獨具匠心的設計中,流露出的是古代工匠才思的精華和手藝的精湛。但在華麗、完美的外觀的背後,不知是多少人在多少個日夜裡進行了多少次思維的碰撞、多少次錘與鑿相碰的雕琢,才創造出這麼多天下無雙的作品。比如“司母戊方鼎”,就是當時商王文丁請了七八十名工匠為他母親而打造的一件祭祀品,足見這件青銅鼎的貴重之處。

  也許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有著對這些文物藝術巔峰之作無限的敬仰與喜愛,因為它們反映了幾百年、甚至兒千年前中國的一些社會風貌,是對歷史的一份實實在在的見證,也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但實際不然,當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後,才發現這一切出現在學生教科書裡的所謂的文物瑰寶,其實只是民族文化的一個小分支上的一小部分,即代表權利與至尊的禮器、殉葬品類,他們是皇家以及士大夫等豪門貴族權威的象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無權也無能力使用、擁有的。

  然而在古代民間,卻也有著許許多多的民間藝術瑰寶一直儲存到現在。它們都是些最平常的物件,老百姓們都能使用、擁有,比如最常見的“拴馬樁”。拴馬樁,顧名思義是古時候人們拴馬的東西,它們有高的、有矮的,為的是給不同個頭的馬提供方便;或是為了讓馬能順利地低頭吃食物、喝水,是種十分“馬性化”的設計。每一塊長方形直立石塊兒的右上角都有一個環狀缺口,人的拳頭差不多能伸過去,這就是綁拴馬的.僵繩的地方。再往上是一個小石人坐在長方形得栩栩如生,雖稱不上什麼巧奪天工,但也細緻得能看清人份的衣著和表情·有趣的是,這些小石人似乎都不像一般陶佰中的中國人,竟然幾乎都是一些賣藝的外國人,即古時所稱的“胡人”。這些胡人一個個動作惟妙惟肖,有拉小曲的、有交魔術的、有演雜技的、有跳舞的、還有耍猴的,每個人的衣服和表情都不一樣,尤其是那個耍猴人肩上的小徽子,資若又長又細的尾巴,頭戴一頂袖珍圈頂柑,可愛十足啊!

  像拴一馬樁這樣的民間文物、民間藝術實在是數不勝數,看來民間文化一點也不遜色於貴族的文化,甚至還可超越。如果那些文物瑰寶是珍珠,那麼民間文化就是海洋。珍珠出自於海洋,加同文化也是相同相連的,其實珍貴的文化遺產並不用到博物館去看,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等著你去發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