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五篇

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五篇

  第一篇:簡單的邏輯學讀書筆記

  隨意亂點我硬盤裡那個充斥著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整理的資料夾時,有兩個G的青島之行被我點到了,而思緒也隨之飄遠。自負點的說,一直以來我都自詡不缺乏發散思維的能力。問題就是往往思緒太飄忽了,考慮過的東西過後還可能會困擾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顯示與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隨意飄忽的想法邏輯的梳理一下並一字一句的錄入其中,耗時耗力啊。現在就把看了那個“青島之行”資料夾之後隨意飄出來的想法大概歸納一下,並隨意闡述下吧。

  飄到過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臉,在對比記憶中當時的心情,感覺照片上的歡愉總是那麼不真實。這也是我喜歡時不時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個資料夾裡最多也就是承載了我3天的經歷和記憶,現在我看來卻是那麼的悠久與漫長_原來難以想象的短時間內竟可以發生這麼多事。再對比出國讀碩的一年時間,本還覺得這麼多時間的刻苦只換來這麼短的時間進行深造,有些可惜。細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時間,我依然成長了許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個慘烈競爭的環境呢?或許就是脫胎換骨了。還是李老師說的好: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誇大自己十年後的成就,卻小瞧自己在一年內可以取得的成績。

  3.那個待整理的資料夾躺在硬盤裡已經有許久了,總是不經意間被我拾起卻一直沒有被整理完畢。總會太多東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還記得之前一次看“贏在南農”的活動照片時,就驚訝於當時人們的狀態與現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現在還是有這個感覺。不過都有劉的關係,看起來別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簡訊曾經說她感謝我看著她們這群小女生的成長,當時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偉大?現在卻漸漸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時不時見證一些身邊朋友的成長與離去,驚奇和感傷,但尤其是參與其中時還是有種自豪感由心底而升,為我,更是為他們!或許也就只有時而太過冷靜的我,能時而思索於此,並且從中品味中別樣的歡愉吧:自己的夢想最多還在路上,但看著別人實現的時候真的是一種享受!再說到今晚還沒見的秋平,心裡升騰起的總有親切和欽佩,願我能再次有幸見證一段成長,一個傳奇吧。

  這幾個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後,精選出來的幾個有深度的發散吧。今天終於是把《簡單的邏輯學》讀完了,有感觸,但太難下筆。在讀一遍後會好很多吧。不過讀完了書,聯絡前天看雜誌的一片文章後,還是有直接易於表達的想法的。作者強調的是邏輯學的應用,然而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書的體系構架確實顯示了他的邏輯性。但宣揚的東西在我看來還是過於理性了,有僵化思維之嫌。綜合一下,對於一個命題、事物或事件先隨我思緒飄蕩後再挑幾個邏輯的思考下應該是最為最佳化的解決之道了。

  反思一下,對於整體宏觀事件的邏輯把握能力還欠缺,多鍛鍊會好些吧。Mymindwouldfinally”comebackdowntoearth”,sinceithasfliedforaperiodoftime.Soenjoythefeelinginair~

  第二篇: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近來從網上看到一本小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不足150頁,但讀起來感覺越來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國作者的魅力了,甚至連本書的編輯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這本書書如其名,就是《簡單的邏輯學(BeingLogical)》。

  本書將邏輯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是準備,為成為一個邏輯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邏輯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確的邏輯思考。第二章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重點是“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第四章,探討導致非邏輯思考的態度及思維模式。第五章圍繞“謬誤—非邏輯思考”的細節展開。

  邏輯,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通讀全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邏輯學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稱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訴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當然“問題”,比如質量問題、投訴問題、收費問題等等,作為事物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理論上,產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個人去追尋探究的。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並在結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體探尋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結果出發。每一個問題必然與其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相似之處,是我們要遵循的原則。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知道產生某種原因的結果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前面的結果得到關於它的間接的知識。透過統計、評估結果的強度、分佈、性質,我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繼續探尋的方向。這這裡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裡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隻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為重點懷疑物件。

  其次,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事實經常告訴我們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發生的原因,而B的發生又導致了C,C接著帶來了D……,如圖示:A→B→C→D……假設圖中D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發現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決事物的正確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則,我們決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邏輯思路走到這裡是值得表揚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還不夠遠。C確實是導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鏈的源頭是A,A導致B,B導致C。B和C都是一個過程結果,關於B的問題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夠的干預,否則D的問題就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陳院長常提到的“燈不亮了”故事就是一個典型,還有我們所知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

  作者同時指出,有時,我們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因為我們懶惰,沒有充分地研究;有時則是耐心不夠。對於要做的事情,我們總想著用最快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殊不知,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呢!

  第三篇: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精論:演繹推理:推理的結論與假設命題具有一致性,即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結論例如a∈c,b∈a則必然b∈c。

  歸納推理:ABC具有同樣的.特徵,根據經驗將其對比歸納進行推理例如常見的機率計算等數學問題。

  隨想:該書為教材版,固然注重理論的講解,通篇以“命題”貫穿,說簡單點邏輯就是運用各種方法研究命題的真假,研究過程必然涉及到數學的證明方法(直接證明法、假設證明法、反證法等),論證方式(直接論證、間接論證)體現了思維的嚴謹性,頗有咬文嚼字之嫌,另外個人認為這也是造成思維定勢的源頭之一!

  第四篇: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地思考。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邏輯,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簡單的邏輯學》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簡單的邏輯學》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在我們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場合無所不在。有些人平時表現得非常聰明伶俐,但是邏輯性卻不是很突出。他們有邏輯思考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顯然還沒有成為本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進行邏輯思考的能力從來沒有被系統地培訓過,這是他們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實際上,邏輯學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學校裡它卻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邏輯無時不在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然而邏輯到底是什麼,也許並沒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對門外漢或是初學者來說,本書都有切實的幫助。這本書的目的是向讀者介紹邏輯學的初步知識和基本技巧。

  第五篇:簡單的邏輯學讀後感

  近來從網上看到一本小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不足150頁,但讀起來感覺越來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國作者的魅力了,甚至連本書的編輯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這本書書如其名,就是《簡單的邏輯學(BeingLogical)》。

  本書將邏輯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是準備,為成為一個邏輯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邏輯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確的邏輯思考。第二章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重點是“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第四章,探討導致非邏輯思考的態度及思維模式。第五章圍繞“謬誤—非邏輯思考”的細節展開。

  邏輯,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通讀全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邏輯學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稱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訴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當然“問題”,比如質量問題、投訴問題、收費問題等等,作為事物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理論上,產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個人去追尋探究的。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並在結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體探尋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結果出發。每一個問題必然與其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相似之處,是我們要遵循的原則。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知道產生某種原因的結果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前面的結果得到關於它的間接的知識。透過統計、評估結果的強度、分佈、性質,我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繼續探尋的方向。這這裡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裡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隻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為重點懷疑物件。

  其次,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事實經常告訴我們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發生的原因,而B的發生又導致了C,C接著帶來了D……,如圖示:A→B→C→D……簡單的邏輯學讀書筆記 假設圖中D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發現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決事物的正確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則,我們決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邏輯思路走到這裡是值得表揚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還不夠遠。C確實是導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鏈的源頭是A,A導致B,B導致C。B和C都是一個過程結果,關於B的問題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夠的干預,否則D的問題就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陳院長常提到的“燈不亮了”故事就是一個典型,還有我們所知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

  作者同時指出,有時,我們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因為我們懶惰,沒有充分地研究;有時則是耐心不夠。對於要做的事情,我們總想著用最快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殊不知,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呢!

  最後,我們應該合理地區分原因。前面我們主要討論“動力因”,就是它的活動可以決定某個事物存在與否或者改變其存在狀態。其實除了“動力因”,還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臘自然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說”。他認為事物由“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組成,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對於行動來說,就是行動的目的或目標;對於客觀事物來說,就是它的功用;質料因是組成事物的具體材料;形式因是決定一個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質。作者以鳥籠舉例分析。它的動因是弗萊德,他製造了它;它的質料的松木、釘子、螺絲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鳥籠特定的外形,以此來區分檔案櫃或窗欞之類的東西;它的目的因是為小鳥提供一個可以棲身的場所。

  在動力因中,我們要區別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雕塑家是一座大理石雕塑的主要原因,因為他的存在決定雕塑存在的最終因素。但是,他並不是唯一的因素,因為他需要工具來實現目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工具成就了雕塑,雖然是以從屬的方式。工具是主要因素要得到某種結果所使用的媒介。雖然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都是必要的,但主要原因仍然在兩者中占主導地位。無疑,我們應該提供最好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提供最好的工具使用者。一個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配上一個劣質的工具,也可以有所成效;但是一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配上最好的工具,卻也難以達到目的。

  閱讀此書的同時,我很強烈的感到,我們醫院正在推行的六西格瑪、“1+3”等管理工具,就是發現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好工具,它們都有嚴密的邏輯基礎,它們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是明顯的。六西格瑪的五大步驟,DMAIC,就是一個基於結果和事實,尋找和控制根本原因,持續改進流程能力的邏輯。而“1+3”更強調了對解決根本問題後的分享和再深入。

  毛澤東曾說過,“邏輯是一門獨立的學問,大家都要學一點”。邏輯是智慧的開端,而不是終點。讓我們插上邏輯的翅膀,撥開層層迷霧,翱翔於藍天之上吧!

最近訪問